追隨美國下場悲慘?為何韓國國父李承晚會落得流亡海外的結局?

靜夜史


我是生活問道。喜歡我,關注我!

說到韓國,不得不提到李承晚。做為韓國的創建者、國父,李承晚的一生可謂是風起雲湧,榮辱集於一身。


大韓民國的建立

這裡,既然提到了追隨美國,那我們就從1945年日本投降開始說起吧!由於歷史原因,二戰後戰敗的日本名為無條件投降,但其實是保留了天皇制度的。保留了天皇制度的日本雖然損失了除日本本土外的領土,但日本本土保持了領土完整。

青年李承晚

而做為被日本統治奴役了幾十年的朝鮮半島,卻迎來了尷尬的獨立。做為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朝鮮半島由於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不但沒有享受戰爭勝利帶來的和平,反而處於被四國強行託管的狀態。

雖然四國託管最終落空,但朝鮮卻成為了美蘇兩個大國博弈的棋子被南北分割。這也為日後發生的朝鮮戰爭埋下了隱患。而處於政治利益需要,雖然美國政府與李承晚矛盾重重,但李承晚反對共產主義的態度和政治取向讓美國開始扶持李承晚以達到控制朝鮮半島的目的。之前美國內定位為理想接班人的金九由於反對美國軍政廳的垂簾聽政而被放棄。

李承晚與美國的合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跌跌撞撞中前行的李承晚在1946年6月3日首次公開發表了南方單獨建國的言論,這就是著名的“單證建國”宣言。李承晚的單政建國理論不但獲得了美國的支持,同時還獲得了鄰居大國,當時的中國執政者蔣介石的支持。1947年2月7日,遠在美國的李承晚迫不及待的宣佈南朝鮮過渡政府成立。同年8月,美國以和蘇聯就朝鮮問題放棄合作為由,將朝鮮半島問題交於剛成立的聯合國解決,由於聯合國實際是被美國控制的,這實際上是默許了李承晚主張。



美國政府當時有一段清晰的言論闡明瞭他們的態度

“我們除了支持李承晚,再沒有選擇的餘地。從1905年以來,朝鮮就受到日本人的摧殘和蹂躪,它沒有機會培養其他的領袖人物。”

原本計劃在1948年5月9日舉行的南朝鮮大選因為日食原因,改在了第二天5月10號舉行。為了保證大選表面上的民主,美國軍政廳和李承晚控制的武裝力量大肆逮捕屠殺,脅迫民眾投票。在鬧劇中,5月31日組成了“制憲國會”,李承晚當選為國會議長。7月17日,《大韓民國憲法》通過,7月20日,國會進行總統選舉,李承晚當選總統。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在漢城中央廳正式宣佈“大韓民國”成立,李承晚成為大韓民國首任總統。這一天也成為了韓國國慶日。

大韓民國的建立,使李承晚的政治活動達到了最高潮。這個時期,李承晚與美國政府的合作總體上是成功的。

李承晚在中國,接待他的是吳鐵成

波濤洶湧下的大韓民國

多年的政治投機活動讓當上了大韓民國總統的李承晚痴迷於政治鬥爭。由於國內長期積累的南北統一還是分裂的問題、土地改革的問題、尤其是美軍駐軍和對日問題的極端問題的激化。1949年6月,李承晚發動了“6月攻勢”,將以金九為首的反對黨派一舉摧毀,並暗殺了金九。1949年11月12日成立大韓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

為了緩和蘇聯日子尖銳的矛盾,美軍決定從朝鮮半島撤軍,對於李承晚,美國政府只同意給予軍事顧問輔助和經濟援助。

美國的決定讓李承晚陷入困境,沒有美國強大的武裝力量做後盾,他無法獨自面對來自於國內和北朝鮮的壓力。李承晚為了留住美國,不斷在“三八線”進行挑釁,並宣稱要用武力統一北部朝鮮甚至是中國東北地區。當然,這只是李承晚竭斯底裡的叫囂,沒有美國的支持,他是沒有這個膽量和能力的。

朝鮮戰爭及韓美同盟

在美國對待李承晚問題猶豫不決的時候,北朝鮮金正日軍事集團在1950年6月25日率先發動了對大韓民國(南朝鮮)的戰爭,僅用三天就攻破了南朝鮮首都漢城。

金正日錯誤的判斷美國不會為李承晚發動戰爭,畢竟北面有強大的蘇聯紅軍做後盾,這是一支足以讓美國人忌憚的軍事力量。

但是金正日低估了美國的決心,高估了蘇聯的能力。美國通過控制聯合國,將北朝鮮的統一戰爭定性為“侵略戰爭”,當時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已經屬於聯合國承認的獨立主權國家。


李承晚和麥克阿瑟

9月1日,美國政府通過了NSC81文件,批准了麥克阿瑟的作戰計劃。隨著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朝鮮戰爭爆發,隨著中國志願軍的入朝作戰,美軍的攻勢得到了遏制,並把戰爭退回到戰爭之初的“三八線”。

利用戰爭期間的敏感,李承晚繼任總統之位。並且,李承晚利用美軍急於尋求停戰的心理,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1953年10月簽訂了《韓美相互防禦條約》,正式確立了韓美同盟與駐韓美軍的地位。

截止到此時,與其說李承晚追隨美國,不如說李承晚利用政治手段,將美國捆綁在了戰爭的車輪上。

失道寡助,流亡海外

戰爭過後的李承晚更加大力推進獨裁政府的暴力統治。韓國國會在1954年5月20日的第三次大選中,李承晚的自由黨毫無懸念的大獲全勝,李承晚如願以償的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終身總統,並強行推動通過了廢除對總統任期的限制法案。在李承晚的無道統治下,南朝鮮成為了權錢交易的腌臢場所。


李承晚的漢語水平還是很高的

1960年,水深火熱的南朝鮮人民爆發了4.19革命,意在推翻李承晚政府,革命以數千人的傷亡失敗,但是這次革命也將李承晚推到了懸崖邊緣。

1960年4月27日,在美國政府明確的態度下,李承晚被迫向國會提出辭呈,在短暫的梨花莊過度後,按照和美國達成的協議,流亡美國夏威夷居住。

1965年7月19日,跌落神壇的李承晚在南朝鮮崛起的浪潮中死在了夏威夷火奴魯魯,死後被以前總統的身份安葬於“漢城銅雀洞國立墓地”。

李承晚的一生,並不能用追隨美國來描述。他與美國不過是想互利用的關係。原本對於朝鮮半島,美國持有的態度是在日本建立強大的軍事基地,朝鮮半島做為和蘇聯的戰略緩衝。但是朝鮮戰爭的過早爆發徹底打亂了美軍的意圖。在這件事上,美國和李承晚真正得到利益的恰恰是李承晚。

而李承晚的獨裁統治、權錢交易直接摧毀了南朝鮮脆弱的社會體系,也成為了後期至今韓國人心中抹不平的傷痕。自李承晚之後,歷屆總統下臺後必須接受檢察院調查也成了慣例,韓國總統下臺就進監獄也成為了韓國一道奇特的政治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