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戰“疫”》系列25:復學後,中小學生更需要心理“復位”

《用“心”戰“疫”》系列25:復學後,中小學生更需要心理“復位”

庚子新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席捲全國,全國的中小學都延遲開學。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和科學部署下,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當前,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國許多省份正在有序復工,中小學也將迎來開學。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每一位學生不僅要面對嚴峻疫情所帶來的心理衝擊,還要應對在線學習的挑戰。復學以後,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生的心理“復位”,是擺在所有學校和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師面前的一件大事。

那麼,開學後中小學生心理輔導的重點應放在哪裡?我們認為,復學後宜儘快建立三級預防機制,實施全員輔導。具體說,宜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三個方面協同開展,系統推進。

一、緊抓契機,開展人生意義輔導

人生意義,不是一個空洞的話題,是健康人格形成的核心,因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發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感悟與思考。這次波瀾壯闊的全民戰疫,是青少年學生人生意義輔導的大課堂。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生意義輔導的關鍵是情感體驗。正如人們常說,不經歷生死,難以真正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可貴和價值。真情實感是人生意義輔導的基石。當代中小學生未曾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很難參與抗擊非洲埃博拉病毒,缺乏真情實感。而在這次抗疫的人民戰爭中,所有的中小學生都親身參與其中,守衛著自己的陣地。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擲地有聲宣佈: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從此拉響了全民戰疫的警報。無數醫護人員、民警、防控人員和志願者,冒著生命危險,奮戰抗擊新冠肺炎一線,成為最美“逆行者”,生動體現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一切都深深牽掛著、也感動著包括所有學生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心。經歷過這樣的全民戰疫之後,學生對生與死的體驗深刻,正是引導學生思考、探尋人生意義的窗口期。一旦貽誤,將錯失“良機”。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生意義輔導中,宜融入思政元素,與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要引導中小學生探索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價值,珍愛生命,還要引導他們將生命中的愛和潛能充分展現出來,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煥發出自己獨特的美麗和光彩。

二、營造積極心態,提升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和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給廣大中小學生帶來了恐慌情緒。當前,中小學生的積極心態對自身健康和疫情防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積極平和的心態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強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抵抗力。研究表明,情緒狀態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情緒低落、憂鬱,會導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相反,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會提升免疫系統的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心態可以提高人的警惕,做到自覺防護,阻斷病毒的傳播,攜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所以,一旦開學,就要在全校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並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重大疫情危機下心理調節活動主題班會,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增強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三、分門分類,實施精準的個別與團體輔導

上述兩點是針對全校開展的輔導。然而,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輔導需求。經受了這次嚴峻的疫情席捲,學生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有的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緊張、焦慮、恐懼、憂鬱、喪失興趣、敵對、自卑和失眠等。因此,迫切需要精準分析,實施個性化的心理輔導。中醫講究“診脈觀色,一人一方”,心理輔導也一樣,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精準輔導,包括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只有摸準學生存在的問題,才能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真正做到排憂解難,否則難以奏效。

四、排摸重點,開展危機干預

開學後宜通過班會活動、課堂觀察、談話、問卷等各種渠道全面瞭解學生的身心狀況。對有親人病故、個人或親朋好友感染新冠肺炎、曾密切接觸確診或疑似患者的學生,如果有過度的恐懼和焦慮反應,或出現神經症、短暫精神病性障礙(BPDMS)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STD)等症狀,需要及時對其開展危機干預。只有早發現,早干預,才能幫助學生迅速擺脫困擾,克服心理障礙,恢復心理健康。(作者:李偉健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編輯:付敬)

《用“心”战“疫”》系列25:复学后,中小学生更需要心理“复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