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來了“90後”

說到駐村第一書記,我們印象當中應該都是年齡稍長一些、工作經驗豐富一些,但在突泉縣的一個小村子裡,有一位1994年出生的駐村第一書記,在沒有絲毫基層工作經驗的背景下被派駐到了偏遠的小山村工作,她能行嗎?

村裡來了“90後”

她叫葛姣,今年26歲,2017年被選派到突泉鎮常發村成為了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懷揣著美好憧憬的她卻被現實澆了一盆冷水,村民們都不認可她。

“葛書記剛來的時候,我們都不太認可,年紀那麼小,還是城裡孩子,農村的事啥也不懂,你說她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啊?能帶我們脫貧嗎?”村民王國金笑著回憶道。

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開展脫貧工作將難上加難,當時除了挨家走訪、摸清情況、和老百姓儘快熟絡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村裡來了“90後”

村裡來了“90後”

村民王普義今年74歲,老伴說不了話、幹不了活,年過古稀的他靠著家裡家外的幾畝薄田生活之餘,還要騰出精力照顧老伴的日常,他家成了葛姣上任後走訪最多的一戶。

“從打葛書記來到我們常發村,三天兩頭就上我家來,我說需要洗衣機就幫我申請買好啦、說需要換洗的衣服,葛書記把自家的衣服給拿來了,年前我家房子著火了,葛書記到處幫我想辦法申請補助。說句良心話,葛書記辦工作真是一等啊!”王普義哽咽的說。

和村裡人搞好關係是一方面,要想脫貧,村民還得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在扶貧小額信貸開始實施的時候,葛姣又開始頻繁的奔走在貧困戶的家中。

村裡來了“90後”

張德林家原本有三頭扶貧牛,葛姣想說服他通過申請貸款再多養幾頭,這樣勞動強度還在他的承受範圍內,效益也會有明顯增長。可張德林一口回絕,經過半年時間的不斷勸說,張德林算明白了其中的經濟賬,高高興興地申請了貸款。

群眾基礎有了,本以為工作開展會越來越順利,但趕上了村裡動態調整建檔立卡貧困戶,葛姣又著實吃了不少辛苦。

村裡來了“90後”

“那段時間我都隨身帶著充電器,一天得接好幾十個電話,微信上也是一堆語音等著聽。”葛姣回憶說,有一戶村民因為沒評上低保,鬧得特別兇,最後她把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請到他家裡,逐條的給他講解,這樣他才沒有話說了。

到村民家中走訪的次數多了,葛姣對村裡的基本情況和村民的基本訴求也有了底。隨後,在兩年多的時間裡,葛姣通過不斷地向上級協調申請,陸續治理硬化了村裡的洩洪溝、打下了5眼機電井、硬化了2.8公里村路、新建垃圾點10個、改造了危房8戶,建成養殖小區1個。

村裡來了“90後”

村裡來了“90後”

村裡來了“90後”

2018年11月,常發村摘掉了貧困帽,村民們說,第一書記葛姣改變了村子的面貌,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葛書記來了,給我修房子,住著可好了,我可高興了。”“葛姣姐姐來了之後,幫我解決了上學的問題,我也學到了我喜歡的專業,我特別喜歡葛姣姐姐。”“葛姣來了之後,經常給我們送米送面送東西。”提起葛姣,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葛姣對他們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