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鄒來木正用彈棉弓把棉花彈松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棉被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冬天躺在溫暖的棉被裡,可以抵禦嚴寒,讓人安然入睡。以前漳州城區的棉被店、彈棉工場,大都是夫妻父子店(場),從業者來自溫州、泉州、龍巖及漳州本地。1954年,漳州城區彈棉業從原有的9家增至20多家。1955年11月,建立漳州市彈棉被生產合作社。1958年,各彈棉企業有的併入國營被服廠,有的併入國營紡織廠,未併入國營企業的由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管理體制下放,彈棉行業再次被拆並。後企業均倒閉,人員轉入其它單位。香港路95號原是漳州市棉製廠的加工場,鄒來木(1956—2018)於1984年到店裡學做棉被,後來棉製廠倒閉,由他接手該店,成為個體戶。

鄒來木正用棉車加工舊棉被,原來板結的舊棉被變成蓬鬆的棉絮。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鄒來木正用彈棉弓把棉花彈松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將棉花整理成所需長寬度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現在市場上的棉被基本上都是原棉經機器加工蓬鬆後,沒經過手工彈軋工序就直接蓋上棉胎紗網,容易產生棉花散開、結堆、空洞,所以有些棉被加了一道用線穿上的工序,以固定棉花。但這樣就會造成棉花死結,就是曬太陽也膨脹不起來。鄒來木製作的棉被,均選用較好的棉花,纖維長,彈性高。而且他堅持按傳統手工彈軋製作,棉花纖維相互間鉤住且均勻,棉胎紗網與棉花完全連為一體,無須穿線固定,做出來的棉被鬆軟耐用,使用一段時間後,太陽一曬就膨脹鬆軟。因為用料好,做工細,所以鄒來木製作的棉被要比其它店高出5到10元,但用過的人都願意來他店裡買。雖然他承諾,如果質量不好,可以免費返工,但幾十年來,從沒人拿回來。

用棉篩將蓬鬆的棉花壓實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由於現在氣候變暖,漳州冬天天冷的時間短,一年裡只有幾天降到攝氏10度以下,加上電暖器的出現,一般的薄被、太空被就可以達到保暖的要求,一些較高檔的蠶絲被、羽絨被、羊毛被更受一些人的喜愛,所以棉被的銷路越來越少。因鄒來木做的棉被可用幾十年不會壞,顧客從他這裡買後很長時間無須更換再買,沒想到這竟然也成了生意差的一個原因。一年裡除了冬天生意能稍好點,在9月新學期開學前,一些大學、中專新生也會來買,帶到學校,畢竟這裡的棉被質量較好。

用紅棉線擺上棉被規格的字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做棉被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在過去,棉被的製作全憑手工,勞動強度大。把棉花鋪在工作臺上,然後用彈棉弓將棉花彈松彈均勻,再將紗線一條條地鋪在棉花上面,用硬木棉鬥軋實。雖然現在部分工序改用機械,但仍是很耗體力的活。

蓋上二層棉胎紗網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一捆原棉有百多斤甚至400斤,要先用機器將原棉打散,使之蓬鬆;將棉花按需要的長寬鋪在工作臺上,用彈棉弓將棉花彈均勻;蓋上棉胎紗網後,要用硬木板做的棉鬥不斷用力揉軋;最後用電棉鬥軋實。木棉鬥重20斤,電棉鬥80斤,不停的揉軋不停地推拖,體力消耗很大。而且製作過程中,粉塵多,所以原先做這行的人現在都不願做,年輕人更不願學。市區用手工彈軋棉被的,只剩鄒來木一人。2014年3月,原來的香港路95號店面房東於提高租金,對收入有限的鄒來木來說,難以承受,只能關門。

用棉鬥揉軋,以讓棉花與棉胎紗網完全連為一體。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由於沒有了店,生意無法做,收入一落千丈跌入谷底,鄒來木只好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以維持一家的生計。由於鄒來木做的棉被質量好,一些用過他做的棉被的老顧客見他的店關門了,仍打四處聽他的電話,聯繫後繼續找他做。接到定單後,他就利用輪班休息的時間,到戰備大橋過去點他徒弟開在龍海市九湖鎮嶺兜村南大道46號的“漳龍棉花棉紗經營部”店裡做。只是做的量很少,時有時無,賺不了幾個錢。

用電棉鬥揉軋,將棉被壓實。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彈軋棉被奏歷史餘音

在做棉被的床架邊,鄒來木有節奏地用棉弓槌敲擊著彈被弓。棉花在弓弦下翻動,那“砰砰”的聲音,彷彿一首悠長的曲子,正向人們訴說著悠久的歷史。2018年,鄒來木因病去世,這彈奏著歷史餘音的彈棉弓,徹底退出漳州的歷史舞臺。那“砰砰”的彈弓聲,也成了鄒來木人生最後的絕唱。

鄭德鴻

首次採寫於2012年7月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