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在公元前613年去世,他的兒子熊旅即位,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楚莊王即位時還不到二十歲,而此時正是晉國霸業的衰落時期,不過楚國的處境也不容樂觀,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楚莊王初期,晉國滅了楚國的附庸國蔡國。雖然蔡莊侯一面抗拒晉軍,一面派人向楚國求救,但楚莊王視而不見。而在楚莊王三年楚國發生大饑荒。同時巴國東部的山戎族、東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機作亂。一直臣服於楚國的庸國也發動各蠻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國征服的麇國人也帶領各夷族部落在選地集結,準備進攻郢都。天災人禍逼得楚國幾陷崩潰。而當政三年的楚莊王,沒有發佈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發佈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出處。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顯強而取天下”,顯露出覬覦全天下的野心。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不能過問!”成語“問鼎中原”由此而來。
還有一則則更能表明楚莊王的寬以待人、心胸開闊終能贏得人心的故事。在一次楚莊王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七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七年前不究之恩。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缺乏統一指揮而各自為戰,又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楚軍利用晉軍的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本人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從夏朝開始,到清朝結束,把每個歷史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故事通過該平臺把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喜歡的讀者可以看下我之前按歷史發展時間發佈的文章。
閱讀更多 擇一事做一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