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修行者一


像《道德經》《論語》這種包羅萬象的書,記住很容易,但真正理解卻要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行,特別是裡面有很多跟我們直觀感覺相悖的言論,如果不是真正吃過虧,很難理解。

比如《道德經》裡有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是生了它,卻不一定要擁有它,你幫助了他,但不要以此作為憑恃去要求他,你地位比他高,但不要以此來主宰他。肯定有人會想,我生的孩子難道不是我的?我幫他正是希望他幫我,否則我為什麼幫他?我當領導當然要下屬聽話,否則當領導幹嘛?其中的道理不需多解釋,我想只要有人生體驗的人就應該明白。

再說個《論語》的,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那肯定有人會問,難道所謂的“仁善好施,喜歡知識,講信用,直性子,勇敢,剛強”都不對?沒錯,這些正義的性格其實都是有使用條件的,那就是必須在明辨是非的情況下。拿第一條來說,如果是非不分,用仁善幫了壞人呢?那不是等於坑害好人?後面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只是有一些正義的品格,卻沒有謙虛的學習態度,不能明辨是非,這些品格可能會幫倒忙。喜歡智慧的人可能會行為放蕩,講信用的可能會變成宋襄公那樣愚蠢,勇敢的人反而變成了團隊的禍亂,直率的人說話尖酸刻薄,剛強的人變得狂妄自大。這些都跟我們平時的直觀感覺不同。

總之,無論《道德經》還是《論語》,裡面還有很多類似的句子,那都是老子和孔子一輩子的人生經驗,沒有經歷過理解不了是正常的。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去刻意學習,沒有相似的經歷,很難真正的內心認同。而且這兩本書,說的也只是道家,儒家的思想理念,也不一定適應世間所有的事情,所以死記硬背也沒必要。讀書,還是順其自然就好,書本上的東西要跟實際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