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如何破局?依靠土地規模模式發展農業可行嗎?

新大風歌


規模經營是探索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首先,現代農業是集約化的農業,要求生產要素集聚,相應的管理要素也更加複雜,一家一戶精耕細作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無法適應這種需要,必須搞規模經營。其次,現代農業還是標準化農業,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安全追溯體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規模,一家一戶很難做,成本太高。第三,現代農業還是一個品牌化的農業,農業產品是產品質量、商品信譽、當地農耕文化、傳統特色等要素的結合體,要保證農產品質量、維護品牌、管理好這些要素組合,都必須要求一定的規模。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它們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都選擇了向規模化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探索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和現代化發展的路子。因此,深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最終將為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奠定堅實的物質和實踐基礎。推進農業規模經營還是確保糧食增產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二)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現實保障

規模經營也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現實保障。首先,由於規模經營使得生產要素集聚,便於採用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收入增加。其次,規模經營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減少了農民的生產支出。而那些將自己承包地流轉出去的農民既可獲得土地租金又可在土地流入方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第三,規模經營的推進為大量剩餘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提供了條件,有利於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第四,規模經營還促進了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規模經營是生產要素集中後的綜合管理,要求從業者有更高的農業生產技藝、更高的管理水平,一批農業勞動者將在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

(三)適度規模經營是應對農業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

近些年,我國農產品生產保持持續向好的態勢,去年農業的一大亮點就是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與此同時,進口的農產品也達到歷史新高。全年共進口了7140萬噸大豆,1951萬噸穀物,兩者相加共9091萬噸,相對於我國6.07億噸的糧食總產量而言,進口的大豆和穀物佔到15%。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於我國居民食物需求的變化對糧食總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來自於最近兩年,特別是去年,全球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糧食類農產品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以上兩方面因素都使得進口明顯增加。低價農產品進口越來越多,而國內生產則由於各方面的物質投入,特別是人工成本,包括土地租地成本越來越高,使得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國內農業生產的空間被壓縮。在雙重擠壓的情況下,為了應對好來自於國際國內的雙重挑戰,決定了我們必須大幅度提升農業的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率,對推進規模經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來自於應對挑戰的需要。

二、我國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可能性

伴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面臨有利條件和機遇。

(一)國際經驗表明適度規模經營符合一般規律

從主要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經驗來看,土地經營規模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調整變化,且其平均規模通常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擴大。同時,農業的生產特點決定了家庭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無論是以大中規模農場為主體的歐美國家,還是以小規模農戶為主體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呈現出以家庭農場為主體,多種規模經營形式共同發展的特點。符合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國農業經營也將呈現出規模農戶與傳統承包農戶長期並存的態勢。按照農業部給出的標準,將適度的土地規模界定為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土地面積的10-15倍,這符合現階段我國的國情和農情。

(二)實施適度規模經營的國內條件已經成熟

隨著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和務農人員的不斷減少,為推進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一方面,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互換並地的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並藉助經濟發展的成果,逐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地區,探索土地轉包、出租、轉讓及入股的方式,釐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權利關係和實現形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2.7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畜牧業規模經營迅猛發展,生豬、蛋雞、肉雞規模化養殖均超過50%;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機總動力超過10億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小麥、水稻等大田作物機械化水平超過90%。

三、我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目前,人們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關鍵是要務實,具體而言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要準確把握規模經營的尺度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應兼顧效率與公平,防止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農業規模經營需要集中土地,但集中土地不是目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各生產要素的協同效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土地經營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同發展實際相適應。如今,我國農村戶均耕地約為半公頃,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有1.5億人左右。如果按照北方地區戶均規模120畝、南方兩季種植地區戶均規模60畝的標準,僅需要農業勞動力4300萬人。這就意味著將有超過1億的勞動力需要從農業轉移出去。如果短期內土地快速集中,將會產生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問題,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挑戰。因此,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不能一味追求大規模、高速度的土地集中,而應著重保護農民利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能大規模擠出農民,而應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現階段,我國農村較為合理的土地經營規模是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的10到15倍,務農收入大致相當於在當地從事二、三產業獲得的收入。同時,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個動態的相對概念,“適度”的標準在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是不同的。

(二)要科學認識規模經營的效益

規模經營是指經營的“三要素”——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的集中和組合程度,當目標效益達到最佳時,各要素的集中和組合就達到適度經營規模。經營規模是否適度,就是看效益是否達到最佳程度。這裡所說的效益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綜合的。一是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如果這一條落空,就說明規模經營是失敗的。二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每個勞動力單位時間的產量,是規模經營的內在要求。三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規模經營必須與集約經營相結合,如果是在粗放經營的情況下搞土地集中的規模經營,經營效益就不可能達到最佳。四是提高資源利用率,主要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勞動力優化配置。五是提高農業經營主體收入,這是經營主體發展規模經營的根本動力。所以,經營規模是否適度,要從國家宏觀經濟效益、農戶微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角度綜合評價。

(三)要多元利用規模經營的形式

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是一種重要形式,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導農戶長期流轉承包地並促進其轉移就業。但是,土地流轉集中不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唯一形式。比如,農民在自願前提下采取互換並地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而實現的規模經營,通過社會化服務而實現的農業生產環節上的規模經營等,都應當加以鼓勵。還應鼓勵農戶通過共同使用農業機械、開展聯合營銷等方式發展聯戶經營,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鼓勵包括產前、產中、產後的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規模經營,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農業生產資料規模供給、農業技術統一服務、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形式的規模經營;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涉農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引導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支持農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同時,注重發揮家庭經營的基礎作用,促進規模經營與農戶經營並行發展。應重點培育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使之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鼓勵整合涉農資金建設連片高標準農田,並優先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流轉。

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立於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之上,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力發展要求,從事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類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家庭經營主體地位,以承包農戶為基礎,以家庭農場為核心,以農民合作社為骨幹,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加強指導、規範、扶持、服務,推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化配置,創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制度環境。

(一)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經營主體的用地需求

推進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確權,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形市場,規範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強化土地流轉契約執行,消除土地流轉中的諸多不確定性,打消農戶流轉土地的後顧之憂。以扶持資金為導向,建立分層分級的補助標準,鼓勵土地轉出戶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發展穩定而適度的規模經營。優先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設施用地及附屬設施用地,有效利用村莊內閒置地、建設用地或復墾土地,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連棟溫室、畜禽圈舍等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加強對流轉土地的監管和指導,探索建立土地流轉費用指導機制,通過設立最高限價和規定作物品種,防止非農化和非糧化。

(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滿足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

培育和引入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允許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金融產品供給和金融服務創新,打破由一家或兩家金融機構壟斷農村資金市場的局面,形成多元主體、良性競爭的市場格局。擴展有效擔保抵押物範圍,將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權、農房、土地附屬設施、大型農機具、倉單等納入擔保抵押物範圍。創新擔保機制,既可以由財政出資成立擔保公司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擔保,也可以成立村級的互助擔保資金對新型主體貸款進行擔保,還可以由龍頭企業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擔保。針對當前農村金融機構存在不同程度離農傾向的問題,應將重點放在發展面向農戶的小額信貸。

(三)加強農民職業培訓,解決經營主體的人才需求

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圍繞主導產業開展農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培訓,擴大農村實用人才和帶頭人示範培養培訓規模,努力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認定、扶持體系,建立公益性農民培訓制度,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只要農民達到一定的標準國家就要給予扶持,農民掌握的農業技術越多越熟練,達到的技術等級越高,扶持力度也要隨之加大。這種扶持應該成為一種常態,一個明確的制度,用制度來引導廣大農村青壯年,使他們安心、專心搞農業,使他們覺得搞農業有出息、有奔頭。

(四)優化生產服務體系,拓展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

培育農資經銷企業、農機服務隊、農技服務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等多元主體,拓展服務範圍,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銷售、儲藏、包裝、信息、金融等服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專業化、系列化的生產性服務。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公益性服務機構轉變職能,推動公益性服務機構逐步從經營性領域退出,主要在具有較強公益性、外部性、基礎性的領域,以及那些經營性服務機構不願幹、幹不來的領域開展服務。


笨大哥


農村出路到大寨,南街村,華西村,周家莊人民公社看看就知道了!現成典範!


紫府74522705


土地要大規模集中嗎?土地是集中耕種還是平均分到各家各戶繼續小農經營?這是廣大農民十分關注的問題。實際上,土地大規模集中當前很多地方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可行之路。

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家庭農場達到近60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17.3萬家,從事農業生產託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達到37萬個,但質量整體上還不太高。近期,農業農村部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並提出加強培育的4點原因,這一下將會催生大批“農場主”,抓住機會的人要發了。

(1)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問題的迫切需要。當前,很多農民進城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在家種地一年的收入,進城打工已經形成一種潮流。年輕農民要麼通過上學進入城市工作,要麼就早早進城打工,沒有多少人願意留在農村種地。“70後不想種地、80後不願種地、90後不屑於種地、再往後不會種地”已經成了現實寫照,大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2)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迫切需要。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農村產業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農業,農民就要向土地要效益、向土地要收益,把農業產業這個老大發展好,才能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養一批高素質農民,是農村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3)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的迫切需要。農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當然不能一成不變地種植糧食作物,也不能滿足於已有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必須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必須具有靈敏的市場反映。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就是引導他們不斷採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積極從事綠色化生產、集約化經營。

(4)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迫切需要。很多農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認識不全面,覺得這事對“種糧大戶”有利,是在培養“農場主”,和普通農戶沒有關係。實際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與小農戶密切關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生產經營水平提高,將會對小農戶產生一個有力帶動,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





自然客


不可行,分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不能一刀切的方式。發展戰備糧食。發展國內非轉基因糧食作為飼料來源,解決農民手中壓糧問題。


沙漠兄弟666


我認為可行,因為目前農村的勞動力狀況十分堪憂,八零後出生的新生代勞動力大多選擇進入大城市或小城鎮生活,農村種植勞動力基本是留守老人和家庭婦女,並且年輕婦女一代務農的人數也越來越少,再把土地包產到戶,零星作業已經無法完成,所以有的地方大批優質農田被用來栽植速生楊樹,經濟效益很低,種植糧食的積極性非常低,過去那種風吹稻菽千重浪的景象很難看到了,所以,將來農業要破冰,只有在規模化經營上尋找突破,儘快培養農業種植人才、通過科學種田,規模化生產,改變農業生產結構!現在不知道農學院有沒有這門專業,糧食種植!疫情當前,更讓人感覺迫不及待!發展農業,種糧當務之急!


火鶯home


我是農村人,個人看法,如果國家真要發展農業,首先一個前題是耕者有其田。意思就是農民的土地不能以任何理由收回他的土地。

發展農業要分兩塊,那就是平原和山區兩部分,平原地區易於機械耕種,最好以集體的形勢耕種,以組或以村為單位,集中管理集中耕種,除了耕作的人員,富於勞力可以外出進工廠,但收入除日常開支外必須上交村裡,不管老幼,生老病死和教育一切由集體供養。

在山區,能機械地區儘量走集體,不能機械生立的地方可以種水果,藥材產,或可以現在模式以,但儘量以集體形式,富於勞力可外出務工。

國家農業農村部官網平臺應該是一個集生產統計,物資收購,調度的平臺。也就是說某某地區不產大米,那麼就應該在前一年向某產糧區下本縣人口口糧量的訂單,付款方式可以以物換物,以錢付款都行。比如很多地區不立蘋果,同樣在前一年其他地方就應該下訂單,交易方式同樣。這樣就是全國一盤棋,有計劃的生產和消費,這樣對環境環保,物質消耗都不會過度。當然要這樣就要向目前國家一些存在的做得好的集體化村鎮學習。


肺炎已康復患者


大公無私的農業領頭人很重要。


勤勞包富貴


看見你的提問感覺當社員的時候那時候土地公有。大片耕種,挺適合今天的需求。人都什麼時候都離不開合作,因為人天生的群居動物。人的力量大,這是定律。獨龍行不的雨。


過兩天1963


農業的出路根本在於機械化,為了適應機械化,必須進行土地平整,成為大面積的方塊田興修水利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遇旱能澆,遇澇能排。研發和進口先進的農業機械。向美國,日本學習農業生產,技術經驗。這樣中國的農業才有希望。


平安是福1959889946725


大農業和個體農戶並舉,大農業保障糧食產量,農戶種養殖有機農產品以質量求發展,各有所得!一刀切永遠不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