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如期抵達——一份在“大考”中交出的“海西答卷”

春天,如期抵達——一份在“大考”中交出的“海西答卷”

第一縷春風吹過八百里瀚海戈壁,春天如期抵達。攝影:劉法營 蘇烽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時令的腳步雖說已進入三月,高原西部的瀚海戈壁,依然寒風凜冽、飛雪漫卷。

一手持續抓實抓細疫情防控,“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一手千方百計力推復工復產,晝夜兼程追趕阻擊疫情耽誤的時間,奮力書寫經濟發展平穩運行的如歌篇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舉全州之力,在家園緊迫的關鍵時刻,於“大戰”、“大考”中經受住考驗,以堅韌不拔之志,正在交出一份飽含無限赤誠和家國情懷的“海西答卷”。

“大考”中迎向艱難險阻

越是關鍵時刻,越迎難而上,越要拿出百倍的堅毅。在海西州工業經濟發展的歷程上不乏艱難困苦的時候,從老牌傳統工礦企業遇“冷”,到經濟下行壓力中破“冰”,這艘承載我省經濟發展的“柴達木號巨輪”始終咬緊牙關,砥礪前行。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面對艱難險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向來有著一種勇於拼搏和奮進的不屈之力。這種不屈之力不僅體現在語言或理論上,更多地體現在長久以來瀚海戈壁攻城拔寨的共同經歷中凝聚而成的信念、堅韌和實幹。

疫情發生以來,海西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政府相關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為工業企業的第一要務,把穩定增長作為工業發展的第一責任,在緊抓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分類指導、精細服務、精準施策,有序推進州內各大中小企業復產復工。

逢水開路遇水架橋,海西在這場“大考”中亮出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實招。

——研究制定併發布《海西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工業企業開復工工作方案》,對企業復產復工的準備工作和開工後的管控防護工作提前部署。

——針對假期結束企業員工將陸續返崗的實際,對全州規上企業的4.02萬名職工進行嚴密排查,有序部署各企業職工返崗和醫學隔離制度,確保企業用工和物資流通暢通無阻。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迅速調整開復工審批程序,對嚴格落實各項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措施的企業准予開復工,並組織公安、衛健、工信等部門人員組成34個工作組入駐企業開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幫扶工作。

——按照應急保障要求,對各企業疫情防控物資需求摸底調查,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從天然氣供應、電力供應、確保企業流動資金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企業開復工當中面臨的各項困難。

如今,在海西廣袤的經濟版圖上,機器聲隆隆,開復工的消息頻傳。滿載工業鹼,編組25輛的青海至曼谷的首趟鐵海快線國際班列從大柴旦發出;

青海中控太陽能德令哈50兆瓦光熱電站發電量創歷史新高;

青海油田測井公司青海分公司刷新柴達木盆地235℃高溫測井記錄……

截至目前,海西州共有131家規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開工復產率76.6%。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中,海西州統攬全局、科學謀劃,在“上下一盤棋,各領域一條心”的凝心聚力下,跑出了引領我省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加速度”。

“大考”中顯現深情厚誼

凝多方之力,無數難題逐一被化解。正確處理好疫情防控與企業生產、經濟運行、民生保障的關係,不僅需要有的放矢的政策一項項落實,更離不開政企之間、銀企之間、企業之間的密切協作。

這些年來,海西州持續厚植“便民利企”的土壤,精雕細琢“親商暖商”精品服務,把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釋放改革紅利和引導企業轉型發展的“敲門磚”。

於是我們便看到,當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政策項目相繼落地時,不斷優化提升政務服務“一站式”功能,增強著企業發展信心,激發著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走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德令哈工業園的海西華匯化工機械有限公司,眼前的繁忙一如往常。公司總經理金紅祥說:“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安排了200多名本地員工和留廠員工陸續進場。從復工命令下達那一刻起,裝配、加工等各大生產車間迅速進入‘戰鬥’狀態。”

疫情期間用工人員短缺的問題不止華匯一家,這個問題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情況逐步得到緩解。

這段時間,海西州在西寧火車站設立臨時接待站,幫助返程人員分批有序集中返崗,據統計,目前全州企業現有在崗26062人,近期返崗8732人,佔總用工人數87%,基本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有政府各項惠企政策跑在前面,最大程度減輕了企業的負擔,許多企業就能放開手腳保障生產。

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茶卡製鹽分公司副總經理譚建剛表示,公司能夠按時開復工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從開工後我們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每天在廠區消毒,同時做好人員體溫檢測和信息登記,逐步恢復企業生產,扛起企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青海油田、鹽湖集團、中信國安、發投鹼業、崑崙鹼業……隨著一個個企業迅速加入到復產復工的大潮,海西在推進疫情期間復產復工的步伐越發穩健,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間的上下游對接等後續項目的實施,讓全州社會經濟發展逐步回暖。

據瞭解,海西州以工業企業同配套的原輔材料產品為切入點,以鉀肥、碳酸鋰、純鹼、煤炭,鉛鋅產品、風電裝備、光伏組件、水泥、電線電纜等為重點對接產品,組織開展上下游對接工作,鼓勵企業在保證質量和同質同價的情況下,優先採購州內產品。

同時,通過一段時間全州各地區的共同努力,全州共有161戶企業開展了上下游對接,實現對接金額達10億元以上,有力地緩解了企業供需矛盾和庫存壓力。

“大考”中邁開高質量步伐

三月的海西大地萬物復甦,更是孕育希望和生機的季節。伴隨著復產復工的“集結號”在海西吹響,海西境內不論是各大規上企業、農牧業企業、商貿物流和旅遊發展企業,還是賓館、小型餐飲及商貿個體戶陸續復市,社會經濟發展已恢復到了往日的景象。

3月18日中午,當記者來到德令哈市河西美食城的一條街道時,看到沿路的餐飲店和特產商店都已開門迎客,走進一家抓麵館,有不少顧客正在裡面就餐。

“這兩天州上的企業都復工了,飯館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馬老闆告訴記者說,自己家的飯館從2月下旬就開始營業了,這幾天人越來越多了。

隨後,當記者來到德令哈市的中德大酒店時,酒店門口張貼著“今日已消毒,正常營業”的醒目標識。在酒店門口一側設置的消毒卡點對進出的每位顧客進行消毒和登記,客房經理景莉娟說:“自從2月28日開始,酒店就開始對外復工營業了。在這段期間酒店每天都會對客房和公共區域進行消毒。”

目前,酒店在營業期間對外暫開放30間客房,這段期間每天大約有10間客房辦理入住,酒店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做好各項服務工作,隨著全面開復工的啟動,酒店近日辦理入住的顧客明顯增多。

春天,在信念和勇毅的支撐下如期抵達。海西州在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硬核措施下也收穫了更多。隨著那稜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格庫鐵路格爾木段建設項目、格爾木至老茫崖公路擴建工程、19個海西最後一批“三區兩州”電網建設工程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的如期復工,海西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健、高效的發展態勢。

春天,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生機和活力的到來。海西州面對“大考”,深度謀劃經濟結構調整,實施一批醫藥健康產業項目,其中日產25萬片醫用外科口罩及普通醫用口罩生產線項目在獲得審批後已經實現投產;推動閒置溫室大棚儘快恢復種植,加大短季蔬菜生產量,大幅提升本地農副產品市場佔有率和自給能力;紮實做好春耕備播準備,組織力量下沉一線,引導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錯峰下田,做好枸杞剪枝、田間管理等復耕復產準備工作,全力保障農資供應。

同時,搶抓中央和全省關於恢復經濟增長、改善公共衛生、提升應急能力等政策機遇,抓緊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應急物資保障等方面的短板。

目前,海西州將在繼續推進企業穩產復工進度的基礎上,加快“建鏈、補鏈、強鏈”,拉長延伸產業鏈條,激活存量項目發展潛力,促進主導產業滾動發展、裂變發展、做大做強、深入挖掘經濟增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將進一步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緊盯國際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制定特色化、個性化招商政策,開展多種有效招商方式,吸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落地海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