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焦慮和快樂都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你覺得有道理嗎?

吸貓重度患者


這個問題中有個關鍵詞”比較“二字,在焦慮這方面,我覺得有道理;在快樂這方面,如果這個詞語能夠起到提醒一個人要”珍惜“的作用,那麼它也是有道理的。無論是焦慮還是快樂,現代人不是被比人比較,就是與別人比較。

首先,現代人的焦慮都有哪些方面,有沒有房子、房子多大、自己的伴侶和同事同學比掙的多還是少,職位高還是低,帶的鑽戒是多大的,蜜月旅行是國外還是國內,平常買的物品是不是名牌兒的等等,天天比較這些,能不焦慮嗎?

其次,現代人的快樂都有哪些方面,雖然是租的房子,但是比哪些合租學校宿舍的已經很好了;現在的房子雖然有點小,但是比租房的人來說已經很幸福了;雖然戒指很普通,但能夠嫁給自己的愛情總比嫁給一個不愛的人幸福;雖然沒有什麼名牌物品,但比起那些還為溫飽奔波的人已經很好了等等。比較這些,我們會很快樂。

焦慮來自比較,快樂也來自比較,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當然不是,我們要學會減少讓你焦慮的“比較”,增加讓你快樂的“比較”。這才用對了比較,生活裡大多數都是選擇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取決於自己。


書卷多情之


現代人的焦慮和快樂都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我有一個同事,她是學會計專業出身的,在公司做的是會計,因為從小是從農村出來的,一路好好學習,最後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從一個小土妞變成現在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女人。

她覺得她自己的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她的快樂就來自於與她同期來的農村女孩比,她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現在她已經完全全全脫離了農村的生活開始步入了城市的生活。她的快樂沒有以前來的那麼輕鬆那麼多了。

但我知道她的焦慮是越來越多了,她看見這個女同事比她有錢,看到那個女同事比她漂亮。就在伴焦慮中,她結了婚。她的老公,相對來說算是一箇中產階級的人。夫妻二人可以過一個相對不錯的生活。

後來,她的大女兒出生了。她大女兒一直在省內最好的初中讀書,成績一直非常的好。她的快樂,這個時候就來源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比同事的孩子優秀。她就非常的開心。但是後來她的女兒上了高中之後,因為接觸到理科成績不是那麼的好,後來毅然決然選擇了文科。文科這種東西跟天賦有關,不然很難學得非常的出彩。所以從學校裡面學習好的孩子中比較平庸的一個。

就在這個時候,她的二兒子出生了。她的兒子現在也才三歲多。但是,她的焦慮非常的多,因為,她一直沒有敢去醫院檢查,但是孩子的很多表現性都和正常的孩子不是那麼的一樣。她的大女兒今年也上大二了。和她之間的話也非常的少。

一週前,她告訴我,她自己覺得她自己一定是得了抑鬱症。我從她臉上也看不到快樂。我只看到了滿滿的焦慮。這個焦慮不是她現在和別人比,而是從前和別人比累積下來的一種心力交瘁。


言午說故事


說的太對了!

原始社會,每天能吃飽了就是最了不起的事了。所以只能吃兩頓飯的人會很羨慕吃三頓飽飯的人。吃兩頓飯的看見吃三頓的就會很焦慮,吃三頓飯的反過來看見只能吃兩頓的就會很高興,驕傲。如果不但能吃飽飯,還能經常捕獵到野雞,兔子,鹿啥的,你就厲害了!很可能就能當上酋長!那你該多快樂啊!甚至能娶十個老婆😄。

現代人更不用說了。其實是人的天性,自從有了人類,就沒停止過比較。

這其實也是人類進步的最大的原動力。就因為有了比較的慾望,才會使人們不斷的開拓新領域,不斷髮展各種新技術,新產品。甚至因為這種比較,走向了極端,讓一些時代的人為了獲取更多的快樂,滿足更加貪婪的需求,燒殺搶掠,發動戰爭,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歡愉快樂,卻使被掠奪的人陷入巨大的焦慮和痛苦。

可悲的是現代文明社會仍然有一些國家,罔顧正義悍然發動戰爭,侵略其他小國家。給這些國家帶來了深深的焦慮。

這一切都是比較的天性和貪婪的人性造成的。

看看身邊的人吧!比吃比穿,比車比房,比老爹比兒子,比工作比職位,比資產比地位,就是不比誰更孝順,誰更健康。

比過了就高興,比不過就焦慮。實在是自欺欺人,自找難受。

不是說不比,都不比,社會不能進步,國家不能強大。當然是不對的。

可是活著什麼都比就太累了,當你什麼都比別人強的時候,可能也是禍端的開始了。所謂禍福相依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比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應該是良性的比較,比得過不要太高興,還有比你強的人呢!比不過也不用焦慮,吸取經驗,下次再超越他。實在比不過了,就認了,還是高興,因為總有人還不如你。😄


愛球愛股愛生活


是有道理的。

首先,我們都知道,現代化的進程帶來的網絡的高速發展,隨之帶來的就是信息轉播速度從以前的人力馬力變成了光波信號,這種迅速和便捷縱然在很多方面給我們社會帶來了很多的便捷,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我們現代人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這樣的環境?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曾經我們要知道對面那個村莊那個山頭的一戶窮苦人家中了大運,考試考上了舉人,可能需要花1到3天的時間。但現在我們要知道地球對面的人有沒有戴口罩只需要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時間,這種“信息傳輸迅速”的特點,使得我們獲取信息的增快且增多了,而且這是幾何倍的上升。

這也就使得我們可以輕易的知道別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因此我們的思想和眼界無形之中就已經跳出了那個本來用以固化我們的思維和身份的圈子,我們看到了世界有那麼多種可能,但是實際上我們卻是那麼多的無能。

這其實是可悲的。前幾年湖南臺有一檔很火的綜藝節目,叫《變形計》,我們只看到城市孩子在經歷農村生活之後改變了原本的劣性,但是我們卻看不到那一群原本只見的這山頭和那山頭的山裡孩子在見到大海的浩瀚之後,又如何去蜷縮在山腳下呢?

認知與事實不對等的人是可悲的。不是所有人都已經適應這種狀態的,不是所有人都已經學會自我調節了的。

或許“現代人的焦慮和快樂都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有所偏頗,但也相差不遠。


水花番老五


我覺得,“現代人的焦慮和快樂都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這句話說的不準確,因為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焦慮和快樂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表現,焦慮表現為煩躁不安,快樂則表現為高興或滿足。焦慮和快樂的產生,有其客觀原因,也有其主觀原因。

作為現代人,由於社會的快速發展,技術的日新月異,有些人如魚得水,有些人卻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人們的焦慮和快樂程度相比過去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是客觀存在的。可以看到,現在不少事情,就算不和別人相比,也是比較讓人焦慮的。

比如,一個普通的3口人家,他家住的平房壞了,本來他只要重買一棟平房就行了,那是他的能力所在。但是,因為現在形勢發展了,現在只能買商品房,而就算買一個小套的商品房,對於他家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於是就產生了很大的焦慮,他的這個焦慮就不是因為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

當然,現代人,因為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能力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稍不留意就會越拉越大,或者已經拉大,因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而產生的焦慮和快樂有所增加也是事實,但肯定不是事情的全部。

其實,現代人,無論和別人比較、還是不比較,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奮鬥是必須的,知足常樂也是不可缺少的。當人們都能抱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心態時,肯定焦慮會越來越少,快樂會越來越多!


村雲村語


“現代人的焦慮和快樂都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從字面上理解,再加入每個人的個人體會,這句話是正確的,有道理的,但卻是經不住推敲的。‘


花開二朵,各表一枝。

先說其正確性。

“貨比貨該扔,人比人得死”,這是一句俗語,道理淺顯易懂。生來安於本分的人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不能免俗,骨子裡都有攀比心。事業發展上要比,生活水平上要比,穿衣打扮要比,生孩子要比,孩子上學要比,甚至於飯店吃飯,點啥菜也要比一比。喜歡比較,是多數人不自覺的選擇,下意識的行為,比較的次數多了,漸漸地竟成了本能。



凡是比較,皆有高低上下之別。當我們拿來與別人比較的事物有明顯的優勢,自我優越感驟生;而與別人比較的方面有明顯的落差時,挫敗感、焦慮感也會不請自來。而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時,我們還會和諧式地自我調解,用與“下”比得到的優越感抵消與“上”比產生的挫敗感,以此來阿Q一把,平撫、安慰自己的玻璃心。

比較的快樂感來自於,把別人不快樂的事情拿來取樂自我;比較的焦慮感來自於“既生瑜何生亮”的天妒英才式的自卑和非常想快進而又不能的窘迫。


再說其欠妥性。

所謂的“快樂”和“焦慮”都是自己擺弄出來的非物質化事物,是形而上的東西。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比較,更多的是對“已過去”和“還未來”狀態的不科學認知。當我們認為“比下有餘”時,顯然這段經歷我們已經超過,是“已過去”,既然是過去的,那還有什麼好得意的;“比上不足”,說明我們還沒有到達那個層次,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而焦慮不等於努力,不會產生努力的效果,焦慮是無濟於事的。



在心裡有了這樣的認知,你就不會有強烈的“比較後遺症”——快樂和焦慮,而會安守本分,矢志努力,向好發展。“與別人的比較”終究不能代替自己實實在在的生活。正所謂,快樂隨心,焦慮由己。如果是個明白人,過的好不好,開心與否,焦不焦慮,完全取決於自我內心的感知和對生活境遇的正確定位。明白人是不屑於與他人比較的,與別人比較,就是自尋煩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美好的生活都是由自己爭取、努力得來的,不是不能與別人比較,而是要正確化解比較帶來的情愫。化焦慮為動力,將落差轉化為目標,現代人更應該有更多的快樂。


閒人八點半


通用漢語研推堅持真實,堅持回答自有認識或者獨立發現,人云亦云的謊言偽學一概不預理睬。

焦慮或者快樂,人的一種感受狀態。通過審視自己的感受最能夠明白,靠閱讀或思考也許可以理解,卻不真實。

比較,用攀比更準確,真的讓自己感到焦慮或快樂?不是真的。攀比的焦慮或快樂只是假裝的臨時的表演,真正的焦慮或快樂來自需要和慾望的滿足。

同事買了豪宅,自己買不起,只在自己也想買而且需要買的情況下才感到焦慮。沒有需要,買不起,偶有羞澀,但不會感到焦慮,住自己家的小房,有床有室有家人,滿足了家的需要,就會感受到真快樂,取代焦慮。

感受會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但決定感受的是自己的直接體驗。

攀比說俊男美女夫妻才快樂,真正的快樂則由夫妻雙方的相處決定,自己直接感受的夫妻相處比傳說的攀比的夫妻狀態更管用。

攀比的都是個說法,真實的存在明擺著,各自的擁有並不一致,擁有的不一致但也享受著自己的人生過程。極個別特例除外,那是病態。


通用漢語研推


我對於這句話的看法有所異議,首先這句話其中的一個都字以偏概全。

現代人為什麼會焦慮?

難道都是因為跟別人進行比較嘛?在現代社會人之所以會焦慮,首先是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想象,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讓事情便的沒有把握,所以焦慮。我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個死刑犯在等待判決時的心路歷程。首先他自己本身就犯下了滔天罪行,死有餘辜。可是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就算他犯下罪行,但也希望自己活命。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煎熬和焦慮折磨著他,因為知道自己要死,可是還不想死,總想著會有什麼奇蹟發生。就在這個來回香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焦慮,當真正的死刑判決下來時,他到會長長的舒一口氣。這就是不確定性便成了確定性的。所以說焦慮的的誕生叛變都伴隨著不確定性。

怎麼去消除焦慮?

在焦慮的這個問題上,即使和金錢財富沒有很大的關係,和名利地位也沒有多大的關係,最大的關係就是自己的思想思維模式的問題,從張國榮 三毛 還有那些成名成功,卻用自殺來了解自己的大企業家,都可以相互證明這一點,那麼重點來了怎麼解決現代人的焦慮問題呢?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對未來擔憂,做好接受一切結果的準備,就像一句老話一樣,知足者常樂,很多話都是說著容易,真正做起來就很難,但如果誰真的做到了那麼焦慮將不和他為伍。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去考慮結果怎麼樣,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抓住當下,開心一天但別焦慮一天

我是看客者,一個喜歡聆聽故事和講述故事的人,感謝關注。


看客者


有些人之所以對現狀感到焦慮,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想要不斷學習和提高,改變所處的環境。這種上進的心態是可取的,並不一定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過去的自己比。

而另外一部分人的焦慮,的確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


這些焦慮的事總結下來,無非就是學業不進步、工作不順心、感情不順利、掙不到錢,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義何在。

自己頂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努力活著,別人卻能夠天天出國旅遊拍短視頻,去網紅景點打卡,自己穿著兩三百一雙的平價鞋,別人的AJ香奈兒都放滿了整個衣櫃。


好像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工作順利,愛情美滿,家庭和睦,未來可期。和別人一對比,自己就像個徹頭徹尾的廢物一般......


但我其實想對那些正處在這種焦慮的人說,富有富的活法,窮也有窮的活法,你看到的那些表面精緻的人群,或許只佔全人口的千萬分之一。

這世界大多都是普通人,大家為三餐奔波,為家庭勞累。有的人甚至四肢不全,但依然都在平凡而努力的活著。


所以,不必和別人攀比,不必刻意去販賣焦慮。生活本就是酸甜苦辣鹹樣樣具備,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人生體驗。我們不必過於緊張,一切都終有歸途。



一週三生


我認為,現代人的焦慮和快樂除了比較,更多的是取決於自己的態度。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保持著各種不同的情感和狀態。環境不同,理念和追求不同。

有著不同的情緒,比如開心,悲傷,都能對每一個人帶來不同的影響。所以有了人生百態。

互相比較帶來的焦慮和快樂是常態

1·比較產生差距帶來的焦慮

雖然現在的人生活水平大提高,但是也正因為這樣,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和壓力也是很多。

每個人的圈子都很大,有著各種親朋好友,生活條件也是各不相同。接觸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各種比較,工作啦,家庭,房子車子,都是說不完的話題。有了比較,就自然會產生優劣。結果就有了“勝敗”之分。


通常劣勢的一方都會產生挫敗感,他跟我差別本就不大,為什麼我們的差距會越來越遠。同樣的學歷,同樣努力,我怎麼感覺不如他過得好。此時不就很容易產生焦慮嗎,想著自己必須要追上他的步伐,才能不落於人後。

舉個例子,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本來開始氛圍是很好的。可是在經過幾小時的相處和了解,相當一部分同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是已經成了家,有的闖出了自己的事業,有的是子承父業。都過得很不錯,家裡條件也在快速變化。在聚會結束過後,以前的同桌小李卻心事重重的跟我說,早知道我就不來了。問其原因才知道,自己是家裡的獨生子,畢業幾年由於父母身體不好。考慮到要照顧家裡,一直沒有出去大城市闖蕩。只是在離家不遠的市鎮上工作,一直是平平淡淡,勉強過日子。看到同學們都比自己好,再看看自己,頓時感覺壓力好大,毫無鬥志。

在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到,那麼多同學的相比較之下,小李感覺自己沒有一點優勢,遠離了大家的發展節奏。壓力劇增,同時產生了很大的焦慮。

有了比較就容易挑選出自身的不足,對自己的影響是很大的。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2·比較形成自我突出帶來快樂

公司裡面的老劉,是我們一組的成員。平時無論是做事還是說話,總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雖然看起來是裝作掩飾並非故意,可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不過就是在顯擺自己的突出。

比方說買了最新款的手機,第二天肯定要問下我們,大家說說,這種屏幕的手機用什麼膜好。覺得款式還行嗎,最新款最高配置的。說完看著我們微微揚起了嘴角,感覺到你們都應該羨慕。看得出來此時心裡是樂開了花。

總之平時有了什麼事都愛拿出來和別人比較,買了新房,車子。一定會跟大家顯擺,因為他已經習慣了被人群圍繞著去吹捧的感覺。快樂也就這麼簡單。我有的你沒有。

兩個例子形成的對比很明顯了,比較,是非常容易帶來焦慮和快樂的。每個人想得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有的人因為不多的一點獎金,而開心了大半個月。笑容不斷,走路還哼著小曲。那有的人性格沒那麼樂觀,情緒容易受到影響。不過是上班遲到一分鐘被領導說明要注意,他也能好幾天悶悶不樂。也不知道是不是領導在針對自己,越想越多,從而產生焦慮。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來對待

每天生活在一個環境裡,各種情緒圍繞是在所難免的。有自己想看到的,也有不想面對的,知足常樂,少一點慾望,會讓自己更容易快樂。別人的好是因為努力得來,堅信自己不久也能擁有。

那對於自己的暫時劣勢,也沒有必要過去悲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比較之下又何必去計較呢。物質生活和,就一定過得很開心嗎。或許彼此都是隻看到對方擁有的好。

我們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總是比較會過得很累。積極樂觀,勇往直前,生活和自己都會越來越好。不好的都會過去,微笑面對明天。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才能做最好的自己。用自信,為自己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