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增廣賢文》

好的事情不易傳出去,而壞事情則一日可傳千里。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好惡不到處,總不在這裡。不是俊流,徒勞側耳。宋.釋道衝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佈於汴洛。洎入相,專託人收拾焚燬不暇。然相國厚重有德,終為豔詞玷之。契丹入夷門,號為曲子相公。諺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六》

“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水滸傳.第24回》

為什麼會出現“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有個“負面偏好”機制,使得大腦對令人不快的消息更為敏感,並認為壞消息比好消息重要,負面信息就會讓人產生更多的注意、更徹底的分析以及更廣泛的聯想。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人說你一籮筐的好話,你記住的或許不多,但是別人說你一句壞話,你一定久久難忘。

相對於“發現和宣揚別人的優點”來說,人們往往更樂於“發現和宣揚別人的短處”,使我們更願意接受和消費負面消息,繼而體會到置身事外的“幸運感”和“優越感”,這其實是一種 人性的不完美。那麼我們如何面對這種人性的不完美呢?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只有潔身自好,才能避免因“惡事傳千里”帶給自己的影響。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麻菇、線香等土特產送他,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同是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又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裡,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知府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

那麼,怎麼面對“好事不出門”呢?

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善行不為他人所瞭解,也不會不高興,有這樣的修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好事出不了門也別急,是金子總會發光,時間到了,你做的“好事”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南宋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寫得好: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人們一方面要潔身自好加強修養,另一方面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一般都以自我為中心,更關注與自己有關的事情。

發生在印尼的一場大海嘯災難,可能不及自己拔掉一顆牙齒的關注程度高。另外,人往往喜好關注自己的優點,別人的好事往往不會在意。還有些懷有嫉妒心理的人,喜歡傳播別人的小道消息,喜歡看別人的笑話。因此,別人的桃色新聞,人際矛盾等往往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就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的心理基礎。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人們常說:人言可畏,人言殺人。一代影后阮玲玉就是被人言所殺。因人言而釀成的人間悲劇屢見不鮮。

每個人都有很多朋友,朋友也有不同層次之分。在你困難時伸出援手的朋友值得尊重,而在你成功時真心給予掌聲的朋友則更加可貴。惡事壞事會不脛而走,迅速傳播。因此,要堅守底線、仁愛慈善、遠離惡念、不做壞事,不給是非小人以口實與把柄。謠言在時光的遂道化為無形。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你的嘉言善行不為世人所瞭解,也不要不高興,更不要生氣。能夠有這樣的修養,不愧為君子。

老人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一個人很難被所有的世人正確理解和了解,每個人都會有被曲解、受委屈的時候。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成就是挫折磨礪出來的。

人生猶如四季,春天到了,鮮花自然會開放,想攔都攔不住。好事出不了門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量變一定會引起質變。是錐子總會鑽出布袋,是金子總會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