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歐洲的騎兵,作為正規的一個兵種,開始於古希臘。希臘騎兵部隊最初產生在狄薩利亞和彼阿提亞等地,只用於警戒勤務和作散開隊形作戰時的馬弓手。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一、軍事改革促成了騎兵的興起

雅典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後,由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公民組成騎兵和重騎兵,士兵自備武器、戰馬。斯巴達雖以重裝步兵為其主要軍事力量,但也選擇優秀青年組成騎兵部隊。希臘——馬其頓時代的騎兵,在軍隊中處於重要地位,享有特殊的榮譽。

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進行軍事改革。創立了馬其頓方陣,建立步兵及騎兵的混合縱隊。方陣以重裝步兵縱隊為核心,輕步兵及騎兵捍衛陣兩翼。但重裝騎兵,則由馬其頓王的親信和貴族充當,他們把騎術的訓練作為貴族青年的必修科目。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腓力二世之子亞歷山大(公元前356-328年)繼承父業,他的騎兵曾所向披靡。據傳亞歷山大曾請一位希臘名畫家給他畫一幅騎馬的英姿,畫畢,國王認為馬畫得不像,差人把戰馬牽來,當場作比,不料馬一見畫象,竟大聲嘶鳴。畫家微笑說:“啊!我的國王,您的馬比您還懂得藝術”。國王也為他的坐騎如此通靈而驕傲。

亞歷山大親率3萬步兵和5千騎兵向亞洲挺進,在伊蘇城與大流士三世直接交戰。波斯的騎士有優良傳統,大流士一世曾自詠:“……神,創造了我,賜我以英雄駿馬的帝國。”可是,大流士三世卻沒有敵過亞歷山大,敗陣而逃。此後,希臘——馬其頓遂雄踞愛琴海。

不久,亞歷山大窮追波斯敗軍至大流士三世的駐地,大流士三世遠遠望見亞歷山大高踞戰車之上,左右兩側站立著威武的騎兵近衛隊,他們手拿錚亮的武器,排列成密集的行列,擁著戰車。波斯將土望而生畏,被打得大敗,大流士三世也被背叛了他的部下所殺。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古羅馬時代,塞維·圖裡阿改革(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時創立了騎兵隊。在羅馬對外擴張中,騎士建立了特殊的功勳,獲得了許多經濟利益,以後“騎士”一詞變成專指那些由平民出身的富人了。

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在希臘和馬其頓正規騎兵的基礎上,組織了迦太基正規騎兵,戰鬥力很強,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中大敗羅馬軍隊。坎尼附近的一次會戰,漢尼拔充分利用自己騎兵的優勢,巧妙地變換隊形,幾乎一舉全殲羅馬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過了10年,雙方又在迦太基南面的撒馬附近決戰,漢尼拔企圖以80頭戰象組成密集的縱隊,突破羅馬人駐地中心,但羅馬人發揮了自己騎兵的優勢,粉碎漢尼拔的突襲而獲全勝。漢尼拔被迫逃往東方。

在羅馬帝國時期,騎兵未被重視,沒有成為獨立的兵種,只作為非正規部隊使用。在蠻族大遷徙時,戰馬隨著日耳曼人走遍歐洲。東羅馬的查士丁尼時期(公元527-565年),騎兵也一度達到較高的水平。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二、“騎士”集團

條頓貴族組成的騎兵,是古代的重騎兵,它的騎士與馬匹都披戴金屬護甲。在所有的歐洲語言裡,“騎士”一詞的意義就是穿著鐵胄的騎馬武士。

最初,騎士的裝束是一頂鑲有鐵邊的皮盔和一件由鐵環穿織成的、一直垂到膝部的長外衣,即“環甲”或“鏈子甲”。這樣的裝束,雖然行動不便,然衝擊和防衛卻極有效。後來,胸甲取代了環甲。胸甲是由弓狀的緊裹住騎士身軀的鐵條連在一起的。全副鐵質裝束重約50公斤,所以,如果騎士被敵手用標槍打落馬下,沒有侍從幫助,很難站立起來,更不能獨自再騎上馬匹。

戰爭是中世紀封建主的主要行當。騎士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最低階層,他們以服兵役為條件,獲得國王或領主的采邑。作為一個騎士,必須掌握“武士七藝”,即掌握騎馬、游泳、打槍、擊劍、打獵、下棋和吟詩。不懂“七藝”,算不得一個真正的騎士。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騎士的武裝有十字柄直劍、長柄重矛和盾牌,身披鏈子甲(後用鋼甲代替),頭戴附有蒙面甲的頭盔,高大而剽悍的戰馬也披以鐵甲。這種騎士重馬隊有可怕的威力。身穿鐵甲的騎士,是難以打死的。據說,一百個騎士的戰鬥力可等於一千個步兵。這類鐵騎作戰時排成楔形,以摧毀和切開敵方隊形。

可是,西方重騎兵遠征東方時,卻遭到東方非正規然而十分輕捷的騎兵的沉重打擊。11世紀末第1次十字軍遭到塞爾柱人的打擊。後來,僧侶騎士團發展成為強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西方國家許多騎士加入了僧侶騎士團,它成為十字軍國家最有組織的勢力。12世紀末,十字軍騎士受到薩拉丁的重創。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三、騎兵作戰發展到巔峰

15世紀,歐洲由於步兵的改善,重騎兵的弱點——笨重、行動不便且裝備費用高昂等,日益暴露,1513年意大利北部諾瓦拉會戰後,這種人馬都披胄的重騎兵就不再使用了。

16世紀後,歐洲的騎兵作了較大的改進,種類也增多了。長矛逐漸棄置不用,雙刃刀和短火器成為騎兵的通用武器。

法國於16世紀末,建立了步兵、騎兵兩用兵種,稱龍騎兵。它配備火槍,不帶甲冑。能針對不同情況,時而作騎兵,時而作步兵使用。到18世紀中葉,龍騎兵已少“兩用”,往往只做單純的騎兵使用。此外,還形成胸甲騎兵、驃騎兵(行動特別敏捷)、獵騎兵(射擊更為準確)等各種騎兵。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一般說來,龍騎兵、胸甲騎兵歸重騎兵,而驃騎兵、獵騎兵為輕騎兵。重騎兵和輕騎兵均列入正規騎兵部隊。往往將乘坐體壯力大、動作較緩慢的馬稱為重騎兵,這種馬雖靈敏性較差,但衝力大,適合於用密集隊形衝鋒;體態矮小、靈活的馬跑得快,反應靈敏,但不易協調一致,適合於單騎作戰和散開隊形作戰,乘坐這樣的馬匹,就稱為輕騎兵。

18世紀中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1712-1786)對騎兵進行了改革。他把騎術訓練放在騎兵訓練科目的首位,射擊和徒步訓練則退居其次。這一改革使騎兵能迅速地變換隊形,衝鋒後能迅速地集合或重新部署。改革的成果在奧地利王位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明顯地表現出來。

拿破崙一世也十分重視提高法國騎兵的質量,對騎兵的戰術原則也作了改進。他將輕騎兵編入每個師和軍,重騎兵則集中留作預備隊,以便在有利時機進行強有力的、決定性的突擊,或在必要時掩護部隊撤退。不過,拿破崙在騎兵作戰上取得成就不大。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四、騎兵的沒落

自古以來,歐洲的騎兵一直在戰爭中起著不小的作用。整個中世紀,騎兵成為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在17世紀,騎兵的人數幾乎佔二分之一。在個別場合,騎兵還比步兵多一倍。到19世紀,由於武器的不斷改進,騎兵的作用不如以前重要,但仍是各國軍隊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兵種。

騎兵往往在大會戰的最後階段起決定勝負的作用,以騎兵猛追潰敵,是鞏固戰果所不可缺少的一項措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騎兵才逐漸失去其顯赫的作用。只不過在大戰的頭幾個月,19世紀遺留下來的騎兵還派過點用場。但不久由於機槍和榴彈的使用,只好把馬匹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後方或用於運輸,使從前的、代表軍事上精華的騎兵戰士不得不默默無聞地徒步作戰。在大炮、飛機面前騎兵的光輝便黯然失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