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用以解“經”是否各有一定的側重點或特定的角度?

姚知易


是的。十翼的每篇都是從不同角度,來闡述經的實質內涵,因這十篇文章是補充解釋經文的文章,如加了翅膀,故此“十翼”由此而來。簡述如下:

一.《繫辭傳》

闡述《易經》的世界觀、宇宙觀及方法論。主要思想為“一陰一陽謂之道”。

1.《繫辭上》

講述為何創立八卦、易學、及易學的世界觀方法論。

2.《繫辭下》

舉例卦爻辭例子,來講解《易經》的世界觀、方法論及人生觀、易學的發展歷程。

二.《彖傳》

以陰陽學說來說卦。統論六畫卦卦意、卦名、卦德及說明卦的整體組合結構內涵。

《彖上傳》,《彖下傳》

用大象概念,六十四卦每一卦的整體概念意義。大象為: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三.《象傳》

用來解釋六畫卦局部特性。還是解釋彖辭,卦辭,爻辭結論和結果的原因及依據。

《象傳上》,《象傳下》

用小象概念,對六畫卦內的局部狀態,來解釋具體含義及意義。小象具體是指爻象,爻位等等。

四.《文言傳》

專門講述乾、坤兩卦的含義、特點及規律。並講述乾、坤兩卦生出其他六十三卦的內涵及變化思想。

五.《序卦傳》

講述六十四卦的卦序列排列的道理,在倫理的“德”層面說明為何如此排序。

六.《說卦傳》

八經卦抽象意義及組合結構。早期以卦解卦,都源於此《說卦傳》的指導。

七.《雜卦傳》

不同於《序卦傳》的卦序,用最精煉詞彙,歸納了互為反卦,對卦的卦義。《雜卦》是西周易卦筮卜的古體系。

綜合以上十傳體系的內容,特點及規律,再研究《易經》,就有了基礎知識。


大易經綸


是這樣的。

十翼是孔子及其弟子對周易的解釋和說明,分象傳、文言、說卦、等十篇,是從不同角度對周易進行闡釋。

由於側重點和特定角度太多了,只想說明以下幾點:

一是十翼內容宏大,博大精深,是孔子汲取了歸藏、連山、周易、河圖洛書等諸多易學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而作。

二是十翼很難理解,因其內容繁雜,思想深遂,邏輯性、連貫性不很強,有時比周易還難理解。

三是十翼只是孔子及其弟子一家之言,偏重義與理,數與占卜等具體運用相對少一些

四是十翼歷代各有分配,有楊子所列五篇,孔穎達分上下經共十篇等,但就這些內容,各有分配,只是形式不同而矣~~~






天元yimin


易傳為儒家解易經之作,共有七種十篇,故稱 ”十翼“。它們的名字分別是《文言》、《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上下篇、《說卦》、《序卦》和《雜卦》。

《文言》是解說乾坤兩卦的專屬小論文。乾坤是眾卦的父母,陰陽的總綱,所以專門解說。

《彖傳》是解釋各卦卦名和卦辭的,不涉及爻辭。今通行註疏本分列於六十四卦,凡卦內“《彖》曰”即是。

《象傳》是從取象的角度來解釋卦名、卦辭和爻辭。

《繫辭》意思,它是論述易經全書宗旨的一篇詳盡全面的通論,輸出儒家價值觀火力全開,這篇是儒家易理的主要載體。

《說卦》《序卦》《雜卦》這三篇是一體的,揭示了易經作為一本卜筮之書的本來面目,沒有什麼儒家價值觀的輸出。《說卦》講的是八經卦的取象含義,《序卦》講的是六十四卦的排列原理,《雜卦》講的是六十四卦屬性意義。

顓頊之世,絕地天通,政教合一,統治階級開始將天命的解釋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這也是他們統治合理性的依據。遠古的卜筮之術可不單是給普通老百姓測吉凶用的,它是維繫社會次序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