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錯了嗎?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之筆,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在這首古詩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錯了嗎?


一、“商女’是做什麼的?

其實,商女既不是商朝的女子,也不是從事商業的女子,而是“歌女”。而“歌女”就是侍候他人的歌女,他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也就是聽著讓唱什麼,歌女就唱什麼,決定權取決於聽者。

二、“後庭花”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眾所周知,後庭花指的是由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

吳逸一曰:國已亡矣,時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驟聞,自然興慨。

——《唐詩正聲》

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這種悲憤之情,但就是在國家已經滅亡的情況下,卻還能聽見這種低級趣味的樂曲,別提讓人多氣憤了。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錯了嗎?

據載,南北朝時期,陳朝皇帝后主陳叔寶於公元584年在光照殿前,建造起臨春、結綺和望仙三樓閣。陳叔寶住在臨春閣,張貴妃住在結綺閣,龔貴嬪和孔貴嬪住在記仙閣。這三座樓閣,都用架空的平道相通,可以直接往來,陳後主每次召賓客與貴妃在一起遊樂、飲酒,就叫來各個貴人以及有才學的宮女和狎客在一起作詩,互相贈答。從中選出特別豔麗的詩作,當做歌曲的詞,再配上新的曲調,挑選一千多名長得漂亮的宮女,命令她們學唱,學會後,再分隊輪流演唱,他就用這樣的方式來享樂,足見統治者的荒誕誤國。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錯了嗎?


三、商女到底做錯了嗎?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商女不知羞恥,國家都已經滅亡了,那群沒有愛國心的歌女、戲子居然絲毫不感到難過,反而仍然唱那亡國之音,相信很多人都會對商女的行為感到痛恨,可對於商女而言,又能這麼樣呢?大家從“商女”的這個稱呼就可以看出她們的卑微和低賤,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採取“重農抑商”的態度,在西漢時期,漢高祖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對商人徵收重稅,並嚴禁商人購置土地,甚至在古代有些時候,還禁止商人做官,對商業無比厭惡,足見商人身份的卑微,而”商女“這一稱呼無疑增添了歧視色彩,對她們有貶低的意思。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錯了嗎?

對於商女而言,歌女就是她們的職業,就是他們的“吃飯碗”,她們只是為了生存,做錯了的,不應該是商女,而應該是那些喜歡尋歡作樂的富家子弟罷了。試想一下,如果聽者不讓商女唱後庭花,還會有這一說嗎?顯然,諷刺的應該是那些無所事事,歌舞昇平,不問民生的達官顯貴、商家名流罷了

對於這件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