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誰最早慫恿李淵太原起兵反隋的?

時代傻瓜李博士


就像創業做生意一樣,哪個成功的人是別人勸他創業的?顯然沒有吧!自己沒野心,別人勸能勸的動的?

其實呢,李淵是什麼人?世襲唐國公,算是隋朝的大股東了,還有封地,無論誰在李淵的那個位置,都會有造反的想法的,李淵自然也不可能忠於皇帝了,本身有野心,加上天下大亂的形勢,不造反才奇怪呢?

如果連造反都需要人勸,基本活不過三集,這樣窩囊的人,怎麼可能領導十幾萬大軍,領導一個軍政集團呢?

之所以這樣的內容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正史裡,只是因為李淵跟李世民的權力鬥爭失敗了,失去了話語權,而李世民政變篡位稱帝的,自然的抹黑李淵,抬高自己的地位了,


南朝居士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兩者都聲稱李淵是受到兒子李世民的唆擺才起兵反隋。根據這兩部史書的記載,李世民通過裴寂把李淵引進隋煬帝的晉陽行官,灌醉了李淵,使得李淵酒後與宮女發生關係,迫使李淵起兵。

反隋應該是李淵本人的意思。無論從政治影響、軍事經驗、經濟實力還是從社會地位來比較,李世民都無法與李淵相提並論。即便是有人願意結交李世民,也是因為看重了李世民背後的李淵。李世民要結交那些非法的豪傑大俠,沒有背後李淵的政治經濟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晉陽起兵的歷史真相是,以李淵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看到隋朝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謀劃奪取最高權力。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當然是李淵,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不過是李淵手下的一員得力干將而已。因為父子關係,李淵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並且承擔某些具體任務。但是,只有李淵才是主謀,這個地位任何人都無法取代。


千里送鵝毛


深究一下,李淵自己被逼的,才起來造反的。

為什麼被逼的?

再深究一下,李淵的背景是什麼?

隋文帝楊堅的背景是什麼?

隋煬帝為什麼喜歡洛陽,揚州,南方?

這些都是有深刻的內在歷史淵源的。

其實李淵,李世民,隋煬帝,隋文帝都是歷史舞臺的木偶,而有人要擺脫被控制的命運,就會付出代價,順從的人走上帝位,不順從的就成了千古暴君。

隴右集團是幕後的操控人,關中氏族和關中本位思想,決定誰是天下的皇帝。

隋文帝楊堅輕而易舉從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後的第三年得到天下,這是隴右集團的選擇,因為宇文邕的繼承者難堪大任,如果繼續下去,他們會丟失自己的勞動成果,只能讓能者去繼續維持皇帝的角色。

隋文帝楊堅是隴右集團的資深玩家,順其自然的獲得了支持和帝位。

你輕而易舉的獲得天下,固然高興,但是你也會心虛害怕,因為那天說不定其他人就黃袍加身了,而且現在還處處被限制。

你會怎麼做?

那就是幹掉他們,對抗一群人,需要勇氣,也需要策略。

於是隋文帝開創科舉,用民間力量制衡氏族力量,隋煬帝很聰明,真的有了神奇效果。

山東氏族成了很重要的力量。

隋煬帝是一個著急的人,他想脫離北方氏族,依附南方,他喜歡南方遊玩,修築大運河,拉攏南方氏族。就是為了打壓和擺脫隴右集團。

隋煬帝也很聰敏,也執行了他老爹的策略但是最後死在揚州。

殺死他的就是關中的將領宇文化及。

李淵和隴右集團關係密切,也是後期的氏族代表。

隋煬帝打壓氏族,也在殘殺氏族,李淵看見自己的人一個個被殺,才最後造反。

其實背後推動的人,還是隴右集團的人,他們需要一個新的代表去執掌天下,而李淵就是比較出色的那一個。

不管瓦崗軍李密還是李淵,還是其他造反人,都是和隴右集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所以說,真的逼迫李淵起兵造反的,是一個集團推動的,因為這個天下需要新的代理人去管理。


歷史車輪的輪胎


晉陽起兵的主角,當然非李淵父子莫屬。可問題是,在李淵父子當中,誰才是這次起兵的“首謀之人”?誰才是這個大事件真正的靈魂人物?歷代官修正史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李世民。後晉劉昫修撰的《舊唐書》聲稱:“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也斷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更是斬釘截鐵地說:“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李淵


  然而,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李世民真的是晉陽起兵的“首謀之人”?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李世民。

李世民肯定是想要起義,又怕李淵不同意,一但李世民計劃暴露李淵有不同意,李淵真說不定會大義滅親將李世民繩之以法。


李世民

為了防止將計劃告訴李淵後,李淵不同意並大義滅親,於是李世民就私下拿出數百萬錢財,找到到李淵看重親信的賓客裴寂。

暗地與裴寂商議誘陷李淵計策,因當時李淵留守太原,併兼任晉陽宮監。於是裴寂暗中挑選了晉陽宮的宮女私來侍奉李淵,因李淵與裴寂關係要好,經常到裴寂的家中與其喝酒交談。


裴寂

直到裴寂與李世民合謀設計誘陷李淵後,李淵又到裴寂家裡來喝酒,酒正喝的盡興心情舒暢時,裴寂突然將奪取天下的計劃告訴李淵,李淵一聽頓時嚇的不輕。

李淵正處於震驚之中還未換過神來,裴寂又拋出一句:“主要還是因為宮女私下侍奉您,如果事情暴露罪當處死,所以才要這樣做的。”李淵一聽這騎虎難下了,李世民見狀也趁勢稟告這件事。

李淵當時並未同意,因為事關重大,不能輕易決斷,加上當時又出於驚嚇狀態。

雖然李淵當時並未立即同意起兵,但這件事卻給李淵心裡埋下了起兵的種子,也是後來起兵的導火索。

所以,李世民是李淵起兵背後“最大的推手”,真正的“首謀之功”是裴寂


百里無風


關注

李淵起兵,有內外兩方面原因。

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他起兵的條件,環境都已經十分成熟,而反過來講,如果他不起兵,那他面對的前景極有可能是被楊廣除掉。

史書中關於李唐太原起兵的記錄,李世民變成了主角,不但去獄中密會劉文靜策劃起兵方案,而且還賄賂了晉陽宮監裴寂,把隋煬帝留在晉陽的宮女送去陪侍李淵,而李淵並不知情,後來知道自己犯了死罪後,不得不同意其子李世民的計劃,勉強起兵。

實則不然,根據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李淵在李唐起兵反隋的整個過程中,都是當仁不讓的策劃者,也就是說,李淵早就“包藏禍心”。

有時候人們做事情,總喜歡先找到一些大吉大利的徵兆,而刺激李淵政治野心的,恰恰是隋煬帝對李淵的安排,隋煬帝把李淵派往太原地區捕剿當地的盜匪,太原是什麼地方,傳說中的聖君唐堯,就在一個名之為唐的地方住過,而李淵的爵位是唐國公。

所以,當得到這樣的爵銜和職務時,種種巧合,讓李淵覺得這是從天而降的大吉祥,大禮包。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府留守時,他就對李世民說過這樣一番話;“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可見,李淵的勃勃雄心已經勢不可擋。

《起居注》裡還提到了民謠《桃李章》,在這個民謠裡,預言下一個中國統治者將姓李,這則讖語的傳播與影響力非常廣泛,李密就是憑藉《桃李章》,在瓦崗寨確立了其核心地位,而隋煬帝楊廣聽到這則讖語之後,大肆殺害姓李之人,比如有權勢而且門族強盛的右驍衛將軍李渾,在公元615年被宇文述誣告謀反,隋煬帝深懼李氏當有天下的讖語,將李渾及其宗族三十餘人全部處死。

李淵知道這則讖語之後,對親信和兒子們這樣表態:“吾當一舉千里,以符冥讖!”

可見,李淵儼然從內心深處做好了取代隋朝的心理準備。

至於外部原因,則是“天時地利人和”。

先看天時,隨著隋煬帝奢靡無度,濫徵徭役,以及屢次討伐高麗,帶來了民間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天災人禍交困,引起了廣大人民和許多隋朝官吏的強烈不滿,一時之間,群盜四起,叛亂遍及全國,隋朝統治已經危如累卵。

尤其是隋朝重臣楊素之子楊玄感起兵造反,雖然短短兩個多月就被撲滅,但這樣的重臣權貴起兵,其政治影響力和波及力度遠非普通的盜賊鬧事可比。李淵及其智囊團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天時已到,靜待時機。

再看地利,如果李淵一直被隋煬帝留在身邊,那麼李淵是沒有辦法起兵的,他沒有能力在隋煬帝楊廣的眼皮子底下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然而,從公元615年開始,李淵被派往山西河東郡擔任撫慰大使,次年升為右驍衛將軍,公元617年擔任太原郡留守。這樣的時空距離使得隋煬帝楊廣對李淵再無控制能力。

李淵迅速抓住了這個機遇,開始招兵買馬。

最後一個因素——人和,也成功實現了。公元617年陰曆五月初,李淵傳諭在山西南部供職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地招募軍隊,同時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劉文靜在太原招兵買馬,他們在十天之內就招募了幾乎一萬人,並屯駐在晉陽的興國寺。

與此同時,李淵清洗了他的班子中的不穩定份子——隋煬帝派來監管他的,擔任李淵副手的王威和高君雅,李淵事先周密策劃,趁王威和高君雅短暫離開太原的時機為自己招募了兵馬,當這二人回到太原後,很快就會發現李淵的造反意圖,因此,就在617年的五月十五日,李淵藉口王威和高君雅潛引突厥人入寇太原地區,逮捕並殺害了他們。

然而,到此為止,起兵準備仍有一個隱患需要提前解決——李淵必須解除東突厥人及其盟友對他後方的威脅,因此李淵親筆寫信給始畢可汗,稱他起兵的用意是恢復帝國秩序,重建中國人與突厥人的友好關係,而這樣做會帶給雙方互惠互利,帶來雙贏。信中,李淵力排眾議,以下級給上級寫信請示的口吻著筆,顯示出他極深的城府。

當然,始畢可汗不是幾句話就能哄了的小孩,李淵派出劉文靜和始畢可汗具體談判,商定:如果始畢可汗襄贊唐兵義舉,那麼始畢可汗能夠取得極為豐厚的戰利品。

東突厥人這邊的問題解決之後,李淵建立起了他的軍事戰鬥組織——大將軍府,其中成員大多數太原地區附近的文武官員,晉陽宮監裴寂也把隋宮倉庫裡大量的糧秣,武器和甲冑提供給了唐軍。

公元617年陰曆七月初,李淵和他的兩個兒子李建成及李世民,一起統帥三萬大軍,從太原出發,目標——隋朝大興城。

從此,一部新的史卷慢慢展開,就像七月初那一天,馬蹄奔踏捲起的飛塵中,一輪圓日緩緩西沉,李淵父子三人,催馬揚鞭,奮勇疾馳,他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明天新升的朝陽——它的光輝之名,叫做“大唐”!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據《隋唐嘉話》與《唐語林》記載:

煬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皺,呼為"阿婆"。高祖歸,不悅,以語竇後,後曰:"此吉兆。公封於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唐)主。"高祖大悅。

大意是指隋煬帝設宴招待眾大臣,因為李淵臉上有皺紋,叫他“老太婆”。李淵很不高興地回家了,把隋煬帝的話告訴了夫人竇氏,竇氏安慰他說:“這是吉祥之兆啊。先生你襲封唐國公,‘唐’即是‘堂’,老太婆就是堂(唐)的主人啊。”李淵聽了非常高興。

這件事發生的具體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了,但由李淵妻子竇氏的去世時間(竇氏大約在613年)推算,此事發生在613年或之前。當然了,唐主既可指唐國公的爵位,也可指李唐王朝,即暗示李淵當有天下

據《舊唐書 宇文化及傳》記載:

士及謝曰:“臣之罪誠不容誅,但臣早奉龍顏,久存心腹,往在涿郡,嘗夜中密論時事,後於汾陰宮,復盡丹赤。自陛下龍飛九五,臣實傾心西歸,所以密申貢獻,冀此贖罪耳。”高祖笑謂裴寂曰:“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後。”

由宇文士及在武德二年(619年)歸附李淵,再聯繫李淵所說六七年前可以推斷,宇文士及與李淵早在大業九年(613年)就已經在涿郡密論時事,即討論起兵反隋的事。只是此時時機不成熟,沒有實施。

而據《舊唐書 李靖傳》記載:

大業末,累除馬邑郡丞。會高祖擊突厥於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

大業末年,馬邑郡丞李靖在塞外曾觀察李淵的言行,知道他有奪取天下的志向,就自鎖上變,要去江都上報隋煬帝。此時,李靖不過是隋朝的一個微末小吏,敢於冒險上告唐國公謀反,一定是掌握了關鍵證據。

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記載了更多李淵反隋的事蹟:“唐固吾國”、“姓名著於圖籙”、“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尤其是一個“仍”字表明李淵反隋是蓄謀已久。




高高在下喲


史書記載是李世民,具體有以下記載可證:

“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舊唐書》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新唐書》

“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資治通鑑》

依照史書上所寫,李世民大概是這樣慫恿李淵的:

李世民和劉文靜謀劃讓李淵謀反,他們找到了李淵的好朋友裴寂,知道此人有想法,便變相用金錢收買此人,使其加入了他們的聯盟。

加入聯盟後的裴寂與李世民想了一招,讓裴寂天天找李淵喝酒並趁機送他美人,李淵壓根就不知道他們葫蘆裡賣的什麼酒,便欣然收下。

待到事後,裴寂才告訴李淵他送的是晉陽行宮的宮女,並說李世民已經想著起兵很久了,就等著你點頭了。

李淵一聽,天哪,這怎麼得了?這可是要掉腦袋的呀,不得已便說,既然我兒子有這個想法,事情到這地步了,那就從了他吧。

隨後李淵膽小怕事幾次臨陣退縮,劉文靜忍無可忍逼迫裴寂催促李淵,裴寂想之前的事情如果暴露,自己第一個完蛋,便更加催著李淵謀反。

李淵被裴寂步步緊逼,無奈之下才起兵謀反。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彼時在李淵幕府中的一位參軍寫了《大唐創業起居注》,曾記載下了當時的情景:

李淵曾在大業十三年告知李世民:“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

說這話時,李淵的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在其身邊,李淵心知隋朝氣數已盡,自己創立帝業時期到了,只是想等兒子們齊聚在起兵舉事。

彼時的李淵正被楊廣免職就地拘押,待到楊廣赦免他後,他便立馬對李世民說:“當見機而作”,且命令李世民“於晉陽密招豪友”,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

可見李淵的一步步都是有部署的,便是後頭除掉楊廣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兩個爪牙,也是有勇有謀,絲毫沒有一個被迫起兵的庸碌之輩相。

只是他對李世民壓制得太過分了,嚴重傷害了兩人的父子之情,李世民對其十分不滿,甚至一上任便公然抨擊李淵的功績,此後又逼迫李淵遷出太極宮,平日裡避暑狩獵也不帶上李淵,等到李淵快不行了,才“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

鑑於李世民與李淵的關係極差,且又有當事人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作證,李世民慫恿李淵起兵反隋可信度實在有些低,極有可能是李世民找人抹黑李淵的。

而晉陽起兵的真相,極可能就是李淵自個兒的主意,沒人慫恿他。

鴇姐說古不靠譜,專注歷史八卦hin多年。

參考書籍:

《血腥的盛唐》王覺仁


說古不靠譜


公元617年春正月,李密在攻佔興洛倉、進逼東都洛陽之後,發佈了一份文采洋溢、振奮人心的檄文。在檄文中,他列舉了楊廣十條大罪,稱他“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留惡難盡。”隨後,馬邑的劉武周、朔方的梁師都、隴右的薛舉、河西的李軌、河北的竇建德、江南的蕭銑等一大批帝國內部的精英紛紛據城自立,稱王稱帝。

在這些人中,有一個人顯得有些另類。別人都是打著反隋的旗號起兵的,而他起事,打的旗號卻是“匡扶社稷”。這個人,就是時任太原留守的唐國公李淵。當年五月,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李淵在太原宣佈起兵,正式拉開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曆史的序幕。這就是後世津津樂道的“太原起義”。

太原起義的影響與意義顯而易見,那麼,這次起義的主導人是誰呢?對此,《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均一致回答:李世民!

《舊唐書》中記載:“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新唐書》記載:“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知之,欲以情告,懼不見聽”;在《新唐書·太宗本紀》中又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資治通鑑》沿用新舊唐書的說法,對李世民讚不絕口:“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成得其歡心”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都是正史,通讀正史我們可以看出,太原起義大概過程是這樣:大業末年,年輕的李世民敏銳地感覺到一場鉅變正在襲來,所以不惜花費鉅款招募各路英雄豪傑,為將來取代大隋帝國做好準備。李世民這邊天天準備著造反的事,李淵那邊卻是一無所知。李世民想告訴他,卻又擔心自家老爹不同意而不敢開口。當時李淵與時任晉陽宮副監的裴寂交情非凡,於是,一個主意便在李世民的腦海中形成了。李世民首先拿出私房錢數百萬錢,派與裴寂交好的劉文靜去跟他賭博,又故意放水輸給他。裴寂贏了這麼多錢當然高興了,一來二去就跟李世民也熟了。李世民趁機將自己的計劃告訴了裴寂,讓他去慫恿自己的老爹李淵造反。正所謂“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裴寂白拿了人家那麼多錢本來就覺得不好意思,此時自然打了包票,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某一天,裴寂邀請李淵喝酒,等他喝多了,然後找了兩個美貌的女人給李淵侍寢。這兩個女人並非尋常女子,而是晉陽宮的宮女,也就是天子楊廣的女人。染指皇帝的女人,那可是殺頭的大罪。不得不說,裴寂和李世民這一招又陰損又缺德,直接把李淵拉上了賊船。當好友將兒子的打算和盤托出後,李淵的反應是“大吃一驚”,然而,在李世民親自出面進一步勸說後,他不僅不同意,還要把兒子送官,隨後因為不忍才作罷。

裴三跟李淵的私交相當之好,初次勸說失敗,但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原來,李淵的副手高君雅因為跟突厥人作戰吃了敗仗,連累李淵也被楊廣派來的使者下了監獄。李世民和劉文靜裴寂等人再次勸李淵起兵反隋,這一次,李淵沒有反對。沒過多久,隨著楊廣宣佈赦免李淵,他又反悔了,絕口不提造反的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關鍵時刻,李淵一再猶疑反悔,這可急壞了一干攛掇他造反的人。於是,劉文靜再次去見裴寂,以他找晉陽宮宮女私侍李淵的事做威脅,末了還不客氣地說:“你這種人死了就算了,幹嘛要連累唐公!”裴寂被逼得沒辦法,只好日夜督促李淵起兵造反,這才引發了後面的一系列事件。



卞老師講歷史


隋朝末年,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英雄紛紛起義,李淵身為唐國公,當時駐守在太原,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不斷的發展壯大自己。

李世民看到隋朝的末日到了就和劉文靜商量勸說李淵反隋,但是李淵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加上和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關係,總是磨磨唧唧的,反正對他來說當皇帝和唐國公都挺好,這時李世民結交的好朋友裴寂想出了一個逼迫李淵造反的辦法。李淵喜好飲酒,李世民和裴寂為了讓李淵下定決心,生出一計,將隋煬帝的在晉陽行宮的兩個妃子塞進李淵的被窩裡,結果李淵喝得大醉。裴寂命兩個宮女扶李淵去休息。 第二天,李淵醒來,發現身邊根本不是宮女,正是尹、張二妃。嚇得臉色蒼白。給隋煬帝戴綠帽子這還不得滅族。就在不知所措之際,李世民建議李淵造反 李淵心想把楊廣的妃子都睡了,必然是死罪。造反呢?也是死罪,但是尚有生機。並且如果成功,就會榮登大寶,誘惑巨大。所以李淵終於下定決心造反。

李淵讓李世民等人趁突厥進攻晉陽之時,招兵買馬,暗中積蓄力量,為將來的起義做準備。最終,李淵經過太原起事,成功誅殺了要告發自己的副太守,又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就掌控了隋朝的局勢。





東方創為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謂正史,新舊《唐書》,裡面所敘述的關於高祖李淵起兵,是受了李世民的勸說。這個不足為信,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經過李世民所改動的歷史。歷史上的李淵,絕不是那個猥瑣的老頭,這個我們從溫大雅的《太祖起兵起居注》就能知道。拋開這些文字的記載,我們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如果李淵是一個庸碌之輩,那麼獨孤信又怎麼會選中他作為女婿?雀屏中選不就說明李淵又有技又有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