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你找工作靠簡歷,別人找工作只靠“關係”

你好,我是宋崎駿。今天要和你分享的話題是,為什麼混的比較不錯的人,基本上都不靠簡歷去找工作,而是靠他的關係。下面我來為你分享下我的觀點。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你找工作靠簡歷,別人找工作只靠“關係”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非常注重“人脈關係”。很多人非常熱衷於遊走各種社交場合,認不認識的,先把名片遞過去,先把微信給加上,以後聯繫與否不要緊,萬一呢?

對於這樣的情況,很多年輕人其實是反感的,他們不屑於結交各種關係或者是和別人“拉幫結派”。他們認為,能和自己合得來,或者和自己原來是同窗的好友,才願意與之交往。

並且,他們覺得嫌搞關係太累了,金錢、能力上都達不到與其平等對話的條件,會讓自己處於被動。

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任何人在這個社會都不可能靠單打獨鬥做成一件大事。所以,注重維護社會關係的人在這方面就會佔據優勢,能優先獲得社會上的一些資源。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曾經在美國做過一個實驗,他調查了住在波士頓附近的職場人士都是怎麼找到自己的工作的。他鎖定了將近300個調查對象,然後隨機挑選出100個人進行訪問。

結果顯示,通過自己看廣告、投簡歷找到工作的人,不足百分之50,而靠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佔百分之54。

你看,其實很多工作機都被提前“拿走”了。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你找工作靠簡歷,別人找工作只靠“關係”

你可能會問了,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我不行?

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人脈組成結構和你的不一樣,他們主要是以“弱關係”人脈為主,而很多涉世不深的人則多以“強關係”為主。

給你解釋下什麼是“強關係”和“弱關係”。

所謂“強關係”指的就是,那些和你關係非同一般的人。例如你的親人、你最要好的死黨等等,很多人基本上只圍繞著“強關係”的人來工作和生活。

“弱關係”指的就是,那些和你關係非同一般之外的人,他們和你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可能連同事也不是,一年也見不上幾次面,你們也處於不同的領域。

很顯然,那些混的比較好的人,“弱關係”佔據了他們人脈體系中的大部分。

看看雙方是怎麼拉開差距的。

你越是整天和父母、家人在一起,每天聽到的東西越是那種家裡長家裡短的事,

接收到的信息不會產生任何的“增量”,所以你的信息來源就十分匱乏,如果你想找工作,你只能求助於互聯網或招聘網站。

而對於那些注重“弱聯繫”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從別人那裡獲得大量的新信息,也就能知道很多新機會。如果他們想找工作,會直接與“弱關係”進行溝通,讓其幫助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也可以這樣說,這樣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他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好的機會,而信息來源少的人,機會就會少得可憐。其實在本質上來說,強大的人脈是一種信息的快速傳遞。

你可能會問了,如果自己是以“強關係“為主的人,應該如何突破呢?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著手去做。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你找工作靠簡歷,別人找工作只靠“關係”

提升個人能力

實際上,社交本質上就是一種所謂的“價值交換”,當你沒有什麼值得拿出手的東西的時候,也就不好和別人建立某種聯繫。

廣告大牛小馬宋在之前還沒和羅振宇認識。有一次他發現羅輯思維在賣月餅,如果買夠一定數量就能獲得面基羅振宇的機會。就這樣,小馬宋通過人脈關係,給一家公司定了一大堆月餅,獲得了見面的機會。

當時來見羅振宇的有很多人,但最後加上羅振宇微信的只有小馬宋。

小馬宋說:“我可以給你們羅輯思維做個營銷方案。你看我自己的公眾號上只有不到3萬粉絲,但是我通過這個公眾號賣書可以賣到2萬本。“

羅振宇聽完當時就特別驚訝,說這個可以,就加了微信,建立起了合作關係,到現在小馬宋還在一直負責羅輯思維的營銷策劃工作。

所以,一個人不應該盲目的跑出去瞎社交,加了一堆人卻建立不了聯繫的根本不叫人脈。

如果你一開始沒有什麼值得別人注意的東西,最好先做積累,等到達一定的臨界值的時候,自然有人會找到你,在社交場合上的社交質量也自然會提升。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你找工作靠簡歷,別人找工作只靠“關係”

通過互聯網展現自我

刻意練習打造一項屬於你的技能絕對是十分關鍵的,但也不要老是悶在家裡練功,

你需要適當的在網上展現自己,要給自己打造“地利”。

你可以在網絡上展示自己會什麼、有什麼心得。就拿寫文章來說,很多人在網絡上寫文章只是覺得有意思,沒有其他的目的。

但是時間一久,就主動有人找上門來要求合作出書,實際上,很多書的出版,就是因為編輯發現了一個人老寫東西,對方就得到了機會。

所以說,如果你老是掖著藏著,伯樂也有發現不了的千里馬,因為這匹馬根本不出來跑

也可能有人會擔心,現在網絡上那麼多作者,自己可能會因此被淹沒。但我想和你說的是,其實很多人不是被淹沒了,而是因為無法持之以恆,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沒反饋,就打了退堂鼓了。

我給你的建議是,努力在網絡上輸出你自己的東西,忘掉它是否能為你帶來金錢收益,並且長期堅持下去。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你找工作靠簡歷,別人找工作只靠“關係”

尋找學習夥伴

每個人都會有倦怠期,一旦進入這個階段,可能就會徹底放棄,自己一個人學習畢竟動力是有限的。

如果你想讓自己一直堅持做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入一個學習氣氛高漲的團體當中,讓他們營造的學習氛圍來影響你。當你看到別人都努力的時候,你自然也不敢鬆懈,還能獲得同伴的鼓勵和幫助。

有一種學習方式非常值得借鑑,叫做“聯機式學習”,大概意思如下。

比如你們想學習討論一個問題,你可以提前給你的學習夥伴發佈這個問題,先給所有人思考的時間,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更長,讓他們充分的組織語言、尋找論證依據。

等到開始分享的那一天,大家在微信群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都發進去給所有人看,互相提出可取之處。最後可以進行評判,指出不足之處。

這種學習方法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你可以快速的瞭解到關於這個問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維度,能快速增加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程度,彌補知識侷限、思維漏洞。

好,說到這裡就和你分享的差不多了。

當一個人積累還不夠的時候,最好是潛心的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努力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你要通過你的能力來讓別人認識你,這樣一來,你才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弱聯繫”,打造屬於自己的人脈圈子。

我是宋崎駿,一個愛讀書的普通人,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