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攝影作品,有中國風的風格?

柳侍墨


大家都知道,攝影作品按題材的分類可以分為風光攝影、人像攝影、紀實攝影、建築攝影等,如果要創作中國風的作品,那麼首先要弄清什麼是“中國風”的風格。

所謂中國風,是指在媒體傳播或藝術表現方面,內容富含中國元素,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文化形式來反映生活方式。中國風的攝影作品,其表現的方式多樣化,可以通過風光、人像、民俗和建築等題材來創作。

-1-

中國紅是最體現“中國風”永恆的元素

紅色是象徵中華民族喜慶吉祥的顏色,在中國的古代,紅色是用來驅邪的,在喜慶的日子會穿上紅色衣服,意為大吉大利。而在中國近代更是一部紅色的歷史,象徵了中國民族的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中化民族精神。而在今天,中國紅更是飽含中化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元素。在攝影創作中,我們加入”中國紅“元素,就會讓作品更好地表現”中國風“。

拍攝中國紅元素,可以在日常生活或國家喜慶日子時選擇題材。

比如:國慶期間,拍攝五星紅旗有關題材,下面兩張照片是我在今年國慶70週年拍攝的《飄揚的五星紅旗》。

比如:在春節期間,高掛的紅色大燈籠也是個很好的“中國紅”。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周圍事物,你就會捕捉到題材。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坐公交車的時候拍的,前面一個女孩在打電話,我發現她的手機殼有一個“中國地圖”圖案,我抓住瞬間拍下來。

-2-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國風”的最好演繹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在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與我們日常息息相關,文學、音樂、服飾、飲食、建築等等。我們在拍攝創作時,多從這幾方面的題材下手,會得到很多的中國風作品。

民間風俗: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在一個富有民族氛圍元素的火鍋店拍攝的“門神”。


飲食文化:下面的照片,是我在重慶拍攝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重慶火鍋。



服飾:下面的照片,是我在成都一個古鎮拍攝的旗袍走秀活動。

下面的照片,是我在成都寬窄巷子拍攝的穿著漢服演奏古樂器的東方女性。

古建築:富有中國風的江南水鄉烏鎮,亭閣樓宇,古橋流水,更是一幅中國風的風光圖畫。

-3-

在街拍中尋找中國風元素

攝影創作需要多走動,多觀察,多思考,平時我們在街拍的時候,可以帶著這個題材去創作。

高手在民間,在街頭,主要你善於觀察,總會得到有驚喜的作品。下面這張照片,是個藝術簽名的高手,姓名字一筆寫成不斷筆,然後你要反過背面才寫得出是什麼字。


“28寸自行車”是中國60年代的中國風,外國友人也喜歡跟“爸爸的單車”合影。

總結:中國風是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攝影作品需要表現的是一種民族文化文明。創作中國風作品,首先要了解中國元素,多觀察,加思考,才能將中國風融入到你所創作的作品中。(圖文原創)


一米鏡頭


怎麼讓攝影作品,有中國風的風格?

喜歡攝影的朋友,也喜歡嘗試拍攝不同風格的照片,其中,中國風也被很多朋友所喜歡。那怎麼通過攝影,來體現中國風的攝影風格呢?




攝影自學班,總結了4句攝影口訣,還包括修圖技巧:

廢話不說,上口訣:

中國建築中國風。取角用框拍不同。

黑白水墨中國紅。獨特元素更秒懂。

下面結合具體中國風的照片,來為朋友們解析一下,這4句口訣的用法:

1、中國建築中國風。

(1)想讓照片體現出中國風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中國特有的建築,通過建築,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誰都能認出來,這具有中國風。

(2)比如故宮紅牆和紅牆上方靜謐的天空、大唐不夜城的雕像,中國的長城。

(3)拍攝這種有故事性的雕像,最好配合相應的天氣,比如風雪夜,更能讓大家體會到玄奘這一路的艱辛。

(4)順著長城,沿著山脈的走勢拍攝,更能體現出長城的巍峨。

一張風景照片好看與否,與天氣有很大關係。比如這張照片的天空並不是很理想,之前的教程中,已經為大家介紹過如何換天,這裡不再贅述。

2、取角用框拍不同。

我們在拍攝中國風的元素,建築風景時,也可以利用一些攝影技巧:


(1)比如在拍攝建築的一角,避開地面旅遊的人群,利用乾淨的牆面做背景,可以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更簡潔。

(2)透過長城上的牆框,來拍蜿蜒向前的長城,讓照片更有層次感,更有縱深感。


(3)拍攝衚衕中的紅燈籠,是同樣的道理。

3、黑白水墨中國紅。

看到水墨畫,很多人都會想起中國風,那我們也可以讓照片,具有一些水墨風格,方法是:


(1)在有霧的天氣,拍攝一些中國的亭臺樓閣。但是霧氣容易讓主體不清晰,我們要做的是等待。等待有風吹過,主體清晰時再拍攝。

(2)還可以只拍樹木的一角,讓天空做背景,後期調成黑白。

(3)當一個景物光比較大,我們也可以通過後期,調成黑白後提高對比度,來讓照片的水墨風格更明顯。

照片中的河流同樣利用了引導線的構圖,拍攝方法,和考進一中的長城衚衕是一樣的。

這種線條明顯的景物,我們要注意讓線條在照片畫面中向前延伸,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他它們。

(4)紅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風,之前為大家介紹過,如何為照片添加印章,這裡再為大家介紹如何調節一些黑白照片,讓其紋理更清晰,再如何加上中國紅,及中國風的元素。


(5)手機修圖軟件Snapseed,打開要調節的照片。

點擊工具,選擇調節照片,手指上下滑動,把飽和度降到最低,讓照片變成黑白,再適當提高對比度和陰影,讓照片的明暗更清晰。



(6)再點擊工具,選擇突出細節,手指上下滑動,選擇結構,向右滑動,增加結構,讓照片的紋理更清晰。



(7)觀察原圖,我們可以發現,原圖之中是有霧氣的,但我們要讓照片的主體顯示的清晰一些,虛實對比更好一些,這樣照片主次體現得才更好。


所以,選擇工具中的局部,點擊左下角的加號,在照片上點擊一下,畫面中的船,出現一個調節點。兩個手指,向中間縮小,調整局部控制的範圍。手指上下滑動,選擇結構,向右滑動增加結構,讓小船更加清晰一些,同樣道理,再來調節照片上的水鳥。


(8)這樣一張紋理清晰,光影對比明顯的黑白照片就製作好了。導出照片。

(9)下面添加中國紅和中國風元素。 用手機修圖軟件mix,打開軟件後,點擊右上角的海報。

(9)選擇模板中如圖所示的模板。其他模板也可以,如果有印章或者有中國紅元素、祥雲、毛筆字等元素最好。


(10)點擊頁面上的美食兩個字,把它改成一些讓人容易想到中國風的字。也可以複製照片中的中國紅元素,再粘貼,然後,在其上面輸入文字。

(11)在這些元素左上角點擊一下,向右拽出來一個選框,把這些中國紅的小方框元素放到一起,讓他們對齊,操作如圖所示。



(13)通過以上方法,調節一張有中國紅,中國祥雲、毛筆字,還有一些水墨風格,畫一樣的照片就被製作完畢了。 點擊右上角保存就可以了。相框,用的是snapserd相框工具添加的。


4、獨特元素更秒懂。

(1)除了拍建築,這種大景物,也可以讓一張照片的某些小元素特別顯眼,讓看照片的人,一看就明白這張照片是有中國風的,那我們就會拍攝一些有中國風的元素。

(2)比如燈籠,比如仙鶴荷花等等,都會讓人聯想到中國風。

(3)燈籠這張照片,同樣是利用了水面作引導,體現照片縱深感。

(4)仙鶴這種照片我們要做的事是,觀察與等待,選擇好的時機,平時也留意這個景物,知道大約會在什麼時間,這個仙鶴飛過紅日,在這之前,已經拍攝過無數次失敗的照片,才能拍攝到一張珍貴的,恰巧仙鶴經過紅日的照片。

希望我的分享,能幫您拍攝出,有中國風特色的攝影作品。

喜歡的朋友,請幫我點贊和轉發哦,感謝大家!

攝影自學班,歡迎您點擊我的頭像,來關注。等你喲!


攝影自學班


拍攝有中國風的風格照片,我感覺拍攝時善於捕捉或意識裡喜歡有中國風的風格的標誌物,如:中國風格的宮燈、體現中國風格建築的“古典飛簷”、傳統婚禮的船轎、花轎等非常多的中國風格或中國元素。

這是今年5月在蘇州山塘街古鎮拍攝的宮燈。尼康相機d700拍攝。

這是今年在重慶千廝門大橋拍攝的作為前景的宮燈。

這是今年5月在蘇州拍攝的古建築的飛簷和宮燈。

這是蘇州婚禮用的船轎。

實際上拍攝有中國風的風格的照片,著實體現攝影者的閱歷和知識,對歷史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即使遍地都是中國風格的元素,因為,知識的欠缺你也發現不了和很好的利用!


新四軍1234


無須定式中國風。你是中國人,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文化傳承,舉手投足已是中國模樣,只須融入社會,融入人生,融入自然,而昇華於自我感悟。





用戶4845704142462


攝影來源於生活,做為攝影人就需要認真的深入生活,體驗和了解生活才能拍攝出優質的照片。






糖糖爺爺69


怎麼讓攝影作品,有中國風的風格?

中國風及中國的風格,中國風格是建立在中國或東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中國元素為表現手段的一種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那麼怎樣讓攝影作品,體現中國風呢?

1,拍攝具有中國風的元素。

中國風具有很多可以拍攝的元素,祖國的壯麗山河是中國風,如屹立不倒的長城。各種傳統的民間活動是中國風,如民間的舞龍活動,民間的《社戲》演出。

而中國的古代建築,作為中國風的代表,是我們可以專題拍攝的元素。巍峨的皇宮,巧奪天工的手藝,亭臺樓閣的佈局,悠遠的意境,讓我們有取之不盡的鏡頭。

我們還可以拍攝具有中國紅的題材,中國紅的色彩總是給人帶來喜慶和祥和。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熱鬧的中國紅。大紅的嫁衣寓意著吉祥,是喜慶的中國紅。


2,善於觀察,以小見大。

拍攝中國風的照片,我們可以細心觀察,從宏偉的場面中選取其精華所在,從歷史的底蘊中選擇題意境所在。

比如磅礴的中國風建築無法整體拍攝下來,那麼我們就要善於觀察,選擇其中有震撼力的局部和細節表現給觀眾。

比如民間活動的整個過程,可以選擇重要場景記錄下來。

3,藝術來源於生活,中國風來源於民間。

藝術來源於生活,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風很多來自於民間。來自於民間的很多手工藝,來自於民間的生活習俗,所以要拍攝中國風,我們可以著眼於百姓的生活百態。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生活的點滴,這些才是最真實最地道的中國風。

總結: 要讓攝影作品,有中國風的風格。那麼我們可以選擇拍攝中國風的元素,著眼細節,以小見大,更應該把鏡頭對準時代的變遷,生活的點滴,表現最真實的中國風。

我是喜歡攝影,分享心得的藍色希臘。


藍色希臘


怎麼讓攝影作品,有中國風的風格?

喜歡攝影的朋友,也喜歡嘗試拍攝不同風格的照片,其中,中國風也被很多朋友所喜歡。那怎麼通過攝影,來體現中國風的攝影風格呢?

,總結了4句攝影口訣,還包括修圖技巧:

廢話不說,上口訣:

中國建築中國風。取角用框拍不同。

黑白水墨中國紅。獨特元素更秒懂。

下面結合具體中國風的照片,來為朋友們解析一下,這4句口訣的用法:

1、中國建築中國風。

(1)想讓照片體現出中國風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中國特有的建築,通過建築,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誰都能認出來,這具有中國風。

(2)比如故宮紅牆和紅牆上方靜謐的天空、大唐不夜城的雕像,中國的長城。

(3)拍攝這種有故事性的雕像,最好配合相應的天氣,比如風雪夜,更能讓大家體會到玄奘這一路的艱辛。

(4)順著長城,沿著山脈的走勢拍攝,更能體現出長城的巍峨。

一張風景照片好看與否,與天氣有很大關係。比如這張照片的天空並不是很理想,之前的教程中,已經為大家介紹過如何換天,這裡不再贅述。

2、取角用框拍不同。

我們在拍攝中國風的元素,建築風景時,也可以利用一些攝影技巧:

(1)比如在拍攝建築的一角,避開地面旅遊的人群,利用乾淨的牆面做背景,可以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更簡潔。

(2)透過長城上的牆框,來拍蜿蜒向前的長城,讓照片更有層次感,更有縱深感。

(3)拍攝衚衕中的紅燈籠,是同樣的道理。

3、黑白水墨中國紅。

看到水墨畫,很多人都會想起中國風,那我們也可以讓照片,具有一些水墨風格,方法是:

(1)在有霧的天氣,拍攝一些中國的亭臺樓閣。但是霧氣容易讓主體不清晰,我們要做的是等待。等待有風吹過,主體清晰時再拍攝。

(2)還可以只拍樹木的一角,讓天空做背景,後期調成黑白。

(3)當一個景物光比較大,我們也可以通過後期,調成黑白後提高對比度,來讓照片的水墨風格更明顯。

照片中的河流同樣利用了引導線的構圖,拍攝方法,和考進一中的長城衚衕是一樣的。

這種線條明顯的景物,我們要注意讓線條在照片畫面中向前延伸,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他它們。

(4)紅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風,之前為大家介紹過,如何為照片添加印章,這裡再為大家介紹如何調節一些黑白照片,讓其紋理更清晰,再如何加上中國紅,及中國風的元素。

(5)手機修圖軟件Snapseed,打開要調節的照片。

點擊工具,選擇調節照片,手指上下滑動,把飽和度降到最低,讓照片變成黑白,再適當提高對比度和陰影,讓照片的明暗更清晰。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精彩圖片

(6)再點擊工具,選擇突出細節,手指上下滑動,選擇結構,向右滑動,增加結構,讓照片的紋理更清晰。

(7)觀察原圖,我們可以發現,原圖之中是有霧氣的,但我們要讓照片的主體顯示的清晰一些,虛實對比更好一些,這樣照片主次體現得才更好。

所以,選擇工具中的局部,點擊左下角的加號,在照片上點擊一下,畫面中的船,出現一個調節點。兩個手指,向中間縮小,調整局部控制的範圍。手指上下滑動,選擇結構,向右滑動增加結構,讓小船更加清晰一些,同樣道理,再來調節照片上的水鳥。

(8)這樣一張紋理清晰,光影對比明顯的黑白照片就製作好了。導出照片。

(9)下面添加中國紅和中國風元素。 用手機修圖軟件mix,打開軟件後,點擊右上角的海報。

(9)選擇模板中如圖所示的模板。其他模板也可以,如果有印章或者有中國紅元素、祥雲、毛筆字等元素最好。

(10)點擊頁面上的美食兩個字,把它改成一些讓人容易想到中國風的字。也可以複製照片中的中國紅元素,再粘貼,然後,在其上面輸入文字。

(11)在這些元素左上角點擊一下,向右拽出來一個選框,把這些中國紅的小方框元素放到一起,讓他們對齊,操作如圖所示。

(13)通過以上方法,調節一張有中國紅,中國祥雲、毛筆字,還有一些水墨風格,畫一樣的照片就被製作完畢了。 點擊右上角保存就可以了。相框,用的是snapserd相框工具添加的。

4、獨特元素更秒懂。

(1)除了拍建築,這種大景物,也可以讓一張照片的某些小元素特別顯眼,讓看照片的人,一看就明白這張照片是有中國風的,那我們就會拍攝一些有中國風的元素。

(2)比如燈籠,比如仙鶴荷花等等,都會讓人聯想到中國風。

(3)燈籠這張照片,同樣是利用了水面作引導,體現照片縱深感。

(4)仙鶴這種照片我們要做的事是,觀察與等待,選擇好的時機,平時也留意這個景物,知道大約會在什麼時間,這個仙鶴飛過紅日,在這之前,已經拍攝過無數次失敗的照片,才能拍攝到一張珍貴的,恰巧仙鶴經過紅日的照片。

希望我的分享,能幫您拍攝出,有中國風特色的攝影作品。

喜歡的朋友,請幫我點贊和轉發哦,感謝大家!



乖乖斌少


  “中國風光攝影作品的未來走向”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話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一些有識之士甚至組織了“中國風光攝影高端論壇”來梳理這個話題。儘管這個命題很不好闡述,但是攝影家和文藝理論家對於這個問題的不斷探討,卻在一定程度上使風光攝影的未來走向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明晰的脈絡。   關於風光攝影有種種不同的看法,袁毅平老師為丁遵新先生所著《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再次作序時,對攝影的本性提出了“真與美直接結合”的理念。是的,攝影的“真”與“美”,可以說打從攝影術誕生以來就自然形成。近十幾年來隨著攝影流派、攝影理論的不斷髮展、分裂,加之近幾年攝影器材的科技含量高速發展,對攝影圖片“真”與“美”的爭論更是喋喋不休、眾說紛紜,但絕大多數同仁還是認可、認同“真”與“美”是攝影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本性。雖然每個人對攝影的本性因所處的年齡、社會、環境、地位、條件不同,因此在認識和認同上也有差異,但“天然去雕鑿”的純自然美總是被絕大多數人首肯的。風光攝影也不例外,也要首先追求它真實、純樸的自然美。尤其是中國的風光攝影作品,還要在結合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這一特性,更加應該注重追求我們中華民族情感之一的自然美、真實美、純樸美。可以說,自然美是一切藝術美的基礎。   就風光攝影而言,如今的風光攝影已經不僅僅限於自然風光,它包括的題材還有工業風光、農業風光、城市風光等等。我們所追求的“自然”應從整體形象上給人以綜合的無比豐富的欣賞感受,如它們自身的空間感、運動感、生命的繁榮、多姿多彩、音響、顏色的豐富、流動、和諧、變幻、將這一切天然存在的東西一一有選擇的、真實的表現(拍攝、製作)出來。   基於攝影的本性是“真與美直接結合”的這一理念,而以自然型為代表的中國風光攝影恰好又是真與美直接結合的代表,因此就有必要重視和探討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攝影界爭論得最多的一個“美是誤區還是潮流”問題。以拍風光見長的攝影家李少白先生明確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唯美”是一種境界。他說:“應該承認攝影除了記錄社會、歷史,揭露醜惡,批判現實或者表現自我,發洩情緒等實用功能外,更有意義的就是參與審美。面對目前輕視藝術與美的時尚之風,不管它以什麼名義——大眾的、人文關懷的道德的、歷史倫理的,還是前衛的、後現代的、觀念的;不管它是嚴肅的,還是輕浮的,還是別的什麼,統統不要輕信,攝影的高級形態,必然是藝術,而藝術的本質必然是‘唯美’。‘唯美’不是一種霸權,一種壟斷,而是一種抵禦,抵禦粗鄙、庸俗、虛偽;又是一種堅持,堅持人性中的至潔至純;還是一種呵護,呵護善良、柔弱……”他還說:“唯美真的是一種境界,一種很高很高的境界……無論批判現實,審視自我,還是歌頌自然,唯美都可以讓你體會精神的永恆價值,使你手中的相機成為物化這種價值的利器。”   我們縱觀中、外優秀的風光攝影作品,無一不是以“真”為本,以“美”取勝,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經典的傳世之作。對風光攝影而言,更不應該回避這個“真”和“美”字。大自然的環境從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於大自然的重視,甚至把大自然人格化,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特性。在中國幾千年裡的文化藝術傳統裡對大自然的可以說貫穿了所有的媒體。山水畫一直是國畫的主流,詩詞文學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描述、借鑑和引申。在這樣的文化基礎下,以大自然為題材的風光攝影很順利地替代了筆墨紙硯,順利地進入傳統繪畫的精神訴求,讓中國攝影師們運用攝影術,表現高遠、空靈、逸世、傷懷、優雅、樸素的古老文化精神。逐步形成了上個世紀20——30年代以郎靜山為代表的“集錦攝影”;70——80年代的紀實風光攝影;90年代初的專題攝影風光小品攝影;90年代中、後期以後的全民大眾風光攝影。無論時代怎麼變遷,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在攝影作品中一直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以至於在當前中國的公眾印象中,一提到攝影,便聯想到風光攝影(人像、科技……例外)。可見形成這種看法與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中國文學詩詞和傳統文化審美意識,有多麼大的影響。因為在審美或詩意中,蘊含著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和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想象。   當然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其表現形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形式和方法有:追求自然光影,突出唯美的物象,對景觀、物象紀實,對民風、民俗、民情的抓取和再現,都市風光進行研究、尋找和表現。有人提出,風光攝影有兩類走向:一是景觀紀實,真實再現大自然的生態和資源,偏重追求文化和科研價值;另一種是寫意抒情,借景表現攝影家心情和感悟,偏重於追求審美價值。通過畫面傾訴自己陶醉於自然的詩情,讚頌山河的美麗,詠歎天、地、人的和諧。因為攝影是視覺藝術,不能像詩歌直接表達攝影家內心所悟見諸畫面的是景物外表,這就要攝影人調動各種造型元素(如光影、色調、構圖、瞬間和空間透視等),做到用光影抒情,用色表意,捕捉大自然的光線美、色彩美、造型美、線條美、影調美、節奏美、流動美,藉以表達自己的心象世界,來潤色被攝對象,從而撥動讀者心絃,喚起感情共鳴,表達自己嚮往的“天人合一”境界。   推崇“自然型”風光攝影作品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理由:一是風光攝影是直接取材於現實客觀存在,是大自然的真實寫照。“自然型”的風光攝影以它的真與美直接結合的攝影本性,決定了它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必然。二是由於“自然型”的風光攝影作品具有中國特色,深受中國人所喜愛。三是“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在表現方式、表達感情上貼近人心,深得人心,有豐富的親切感,更加使大家割捨不得。現代美離不開傳統美、自然美。因此,“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和作品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它都將永遠成為中國攝影界人士的追求和摯愛。   在回顧中國風光攝影的歷程裡,在經歷了近百年的中國攝影史上,風光攝影不僅佔領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和優秀的攝影家。隨著歷史時代前進的步伐,風光攝影在藝術流派上也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創作巔峰,給未來風光攝影的生存、發展、創新奠定了基礎,隨著攝影走向全民的態勢形成,一個由“多元型”構成的中國風光攝影態勢已經形成,並將在未來的風光攝影藝術創作道路上越走越遠。“多元型”的風光攝影無疑是新時期風光攝影的必然。可以預測,這種“多元型”的風光攝影,不僅要普及、提高,還將會形成新的流派和潮流。   早期的風光攝影以郎靜山為代表,從中國古典詩詞中尋找攝影靈感,以山川、雲靄、孤舟、帆影為素材對象,複製水墨畫的意韻,模仿水墨畫的結構章法,在照片上題詞落款,利用暗房疊放技術拼湊影像,形成了郎氏的“集錦攝影”。郎靜山大師開創的這種“集錦攝影”雖然對象是風景,但又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風光攝影。真正的風光攝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初期開始,新中國為數不多的攝影人在歌頌、讚美祖國大好河山時出現的。   風光攝影大規模地崛起是在“文革”結束後的1979—1980年時期,在重新獲得審美的權力和自由以後,中國的攝影師在純淨的自然中寄予自己的情感,然後又從自然中淨化自己的心靈。以細膩敏感的視覺,捕捉了秋天惆悵的落葉,春天羞澀的白楊,夏日午後的雨滴,冬天雪後的陰霾。與此同時,帶有報道、觀光性質的,專為印刷傳媒使用的風光攝影作品也在蓬勃地發展。這期間,以香港陳復禮沙龍格調的唯美風光攝影,強勁地影響和改變了大陸攝影師的口味和走向,迎合了時代、社會需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在沙龍的風光攝影已經在中國攝影生態中佔主流地位後,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風光攝影又轉向到以李元為代表的風光小品。李元的風光作品都是從大景裡取局部,抓住一景、一物、一光、一色的抒情小品,富於詩味。他善於巧妙、準確地運用光影語言來捕捉形象,選擇景物,用以表達自己的心象世界、意象世界。李元所拍風景靈動,真實和富於生命感覺,充滿了活力,反映了他內心對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和誠摯的感情。這期間,風光攝影的領軍人物層出不窮,各有各的“高招”,他們在創作上堅持“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以體現“物我相親”、“天人和諧”的自然山水審美觀。在表現自然美的同時,讓作品使觀眾在審美愉悅中得到啟迪。歡迎的作品以深刻的哲理,滲透著音樂藝術的韻律,抽象而有一定的內涵,象徵而又恢弘博大,誘發人們去自由聯想。有的攝影家以紮實的技術、技藝功底,對光影、構圖等攝影語言運用上有獨特追求,形成風光攝影新的門派。還有的風光攝影家紮根西部,立足本地,尋找專題,以景寄情,長期堅持不懈地拍攝風光、風情。還湧現出不少追求自我、有個性的寫實、或偏重寫實的風光攝影家。還有的提出了“風光紀實攝影”的新命題。總之,風光攝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種“唯美”、“自然”型的流向,它已經衝破了種種禁錮,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的風光攝影在國際、國內的風光攝影大賽上獲得了較高的聲譽,得到了國際攝影界同行們的贊同。   對於已經形成並得到認同的多門派的“多元型”風光攝影,因其不完全成熟仍是中期成長階段,各藝術派別還需要在長期的攝影實踐中,去繼續追求和完善藝術情結、意境;追求和完善藝術品位、價值;追求和完善攝影理念、理論,這決不是一個短期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經歷一段長期的磨鍊,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建樹,有所發展。同時也是因為藝術具有不可言傳性、不可模仿性、不可解釋性的性質所決定,所以“多元型”的風光攝影在經後的若干年中還要繼續生存、發展、創新、完善,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完美、更加理性理論化。


草莓愛攝影


 “中國風光攝影作品的未來走向”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話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一些有識之士甚至組織了“中國風光攝影高端論壇”來梳理這個話題。儘管這個命題很不好闡述,但是攝影家和文藝理論家對於這個問題的不斷探討,卻在一定程度上使風光攝影的未來走向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明晰的脈絡。   關於風光攝影有種種不同的看法,袁毅平老師為丁遵新先生所著《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再次作序時,對攝影的本性提出了“真與美直接結合”的理念。是的,攝影的“真”與“美”,可以說打從攝影術誕生以來就自然形成。近十幾年來隨著攝影流派、攝影理論的不斷髮展、分裂,加之近幾年攝影器材的科技含量高速發展,對攝影圖片“真”與“美”的爭論更是喋喋不休、眾說紛紜,但絕大多數同仁還是認可、認同“真”與“美”是攝影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本性。雖然每個人對攝影的本性因所處的年齡、社會、環境、地位、條件不同,因此在認識和認同上也有差異,但“天然去雕鑿”的純自然美總是被絕大多數人首肯的。風光攝影也不例外,也要首先追求它真實、純樸的自然美。尤其是中國的風光攝影作品,還要在結合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這一特性,更加應該注重追求我們中華民族情感之一的自然美、真實美、純樸美。可以說,自然美是一切藝術美的基礎。   就風光攝影而言,如今的風光攝影已經不僅僅限於自然風光,它包括的題材還有工業風光、農業風光、城市風光等等。我們所追求的“自然”應從整體形象上給人以綜合的無比豐富的欣賞感受,如它們自身的空間感、運動感、生命的繁榮、多姿多彩、音響、顏色的豐富、流動、和諧、變幻、將這一切天然存在的東西一一有選擇的、真實的表現(拍攝、製作)出來。   基於攝影的本性是“真與美直接結合”的這一理念,而以自然型為代表的中國風光攝影恰好又是真與美直接結合的代表,因此就有必要重視和探討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攝影界爭論得最多的一個“美是誤區還是潮流”問題。以拍風光見長的攝影家李少白先生明確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唯美”是一種境界。他說:“應該承認攝影除了記錄社會、歷史,揭露醜惡,批判現實或者表現自我,發洩情緒等實用功能外,更有意義的就是參與審美。面對目前輕視藝術與美的時尚之風,不管它以什麼名義——大眾的、人文關懷的道德的、歷史倫理的,還是前衛的、後現代的、觀念的;不管它是嚴肅的,還是輕浮的,還是別的什麼,統統不要輕信,攝影的高級形態,必然是藝術,而藝術的本質必然是‘唯美’。‘唯美’不是一種霸權,一種壟斷,而是一種抵禦,抵禦粗鄙、庸俗、虛偽;又是一種堅持,堅持人性中的至潔至純;還是一種呵護,呵護善良、柔弱……”他還說:“唯美真的是一種境界,一種很高很高的境界……無論批判現實,審視自我,還是歌頌自然,唯美都可以讓你體會精神的永恆價值,使你手中的相機成為物化這種價值的利器。”   我們縱觀中、外優秀的風光攝影作品,無一不是以“真”為本,以“美”取勝,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經典的傳世之作。對風光攝影而言,更不應該回避這個“真”和“美”字。大自然的環境從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於大自然的重視,甚至把大自然人格化,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特性。在中國幾千年裡的文化藝術傳統裡對大自然的可以說貫穿了所有的媒體。山水畫一直是國畫的主流,詩詞文學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描述、借鑑和引申。在這樣的文化基礎下,以大自然為題材的風光攝影很順利地替代了筆墨紙硯,順利地進入傳統繪畫的精神訴求,讓中國攝影師們運用攝影術,表現高遠、空靈、逸世、傷懷、優雅、樸素的古老文化精神。逐步形成了上個世紀20——30年代以郎靜山為代表的“集錦攝影”;70——80年代的紀實風光攝影;90年代初的專題攝影風光小品攝影;90年代中、後期以後的全民大眾風光攝影。無論時代怎麼變遷,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在攝影作品中一直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以至於在當前中國的公眾印象中,一提到攝影,便聯想到風光攝影(人像、科技……例外)。可見形成這種看法與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中國文學詩詞和傳統文化審美意識,有多麼大的影響。因為在審美或詩意中,蘊含著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和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想象。   當然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其表現形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形式和方法有:追求自然光影,突出唯美的物象,對景觀、物象紀實,對民風、民俗、民情的抓取和再現,都市風光進行研究、尋找和表現。有人提出,風光攝影有兩類走向:一是景觀紀實,真實再現大自然的生態和資源,偏重追求文化和科研價值;另一種是寫意抒情,借景表現攝影家心情和感悟,偏重於追求審美價值。通過畫面傾訴自己陶醉於自然的詩情,讚頌山河的美麗,詠歎天、地、人的和諧。因為攝影是視覺藝術,不能像詩歌直接表達攝影家內心所悟見諸畫面的是景物外表,這就要攝影人調動各種造型元素(如光影、色調、構圖、瞬間和空間透視等),做到用光影抒情,用色表意,捕捉大自然的光線美、色彩美、造型美、線條美、影調美、節奏美、流動美,藉以表達自己的心象世界,來潤色被攝對象,從而撥動讀者心絃,喚起感情共鳴,表達自己嚮往的“天人合一”境界。   推崇“自然型”風光攝影作品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理由:一是風光攝影是直接取材於現實客觀存在,是大自然的真實寫照。“自然型”的風光攝影以它的真與美直接結合的攝影本性,決定了它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必然。二是由於“自然型”的風光攝影作品具有中國特色,深受中國人所喜愛。三是“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在表現方式、表達感情上貼近人心,深得人心,有豐富的親切感,更加使大家割捨不得。現代美離不開傳統美、自然美。因此,“自然型”的風光攝影和作品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它都將永遠成為中國攝影界人士的追求和摯愛。   在回顧中國風光攝影的歷程裡,在經歷了近百年的中國攝影史上,風光攝影不僅佔領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和優秀的攝影家。隨著歷史時代前進的步伐,風光攝影在藝術流派上也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創作巔峰,給未來風光攝影的生存、發展、創新奠定了基礎,隨著攝影走向全民的態勢形成,一個由“多元型”構成的中國風光攝影態勢已經形成,並將在未來的風光攝影藝術創作道路上越走越遠。“多元型”的風光攝影無疑是新時期風光攝影的必然。可以預測,這種“多元型”的風光攝影,不僅要普及、提高,還將會形成新的流派和潮流。   早期的風光攝影以郎靜山為代表,從中國古典詩詞中尋找攝影靈感,以山川、雲靄、孤舟、帆影為素材對象,複製水墨畫的意韻,模仿水墨畫的結構章法,在照片上題詞落款,利用暗房疊放技術拼湊影像,形成了郎氏的“集錦攝影”。郎靜山大師開創的這種“集錦攝影”雖然對象是風景,但又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風光攝影。真正的風光攝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初期開始,新中國為數不多的攝影人在歌頌、讚美祖國大好河山時出現的。   風光攝影大規模地崛起是在“文革”結束後的1979—1980年時期,在重新獲得審美的權力和自由以後,中國的攝影師在純淨的自然中寄予自己的情感,然後又從自然中淨化自己的心靈。以細膩敏感的視覺,捕捉了秋天惆悵的落葉,春天羞澀的白楊,夏日午後的雨滴,冬天雪後的陰霾。與此同時,帶有報道、觀光性質的,專為印刷傳媒使用的風光攝影作品也在蓬勃地發展。這期間,以香港陳復禮沙龍格調的唯美風光攝影,強勁地影響和改變了大陸攝影師的口味和走向,迎合了時代、社會需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在沙龍的風光攝影已經在中國攝影生態中佔主流地位後,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風光攝影又轉向到以李元為代表的風光小品。李元的風光作品都是從大景裡取局部,抓住一景、一物、一光、一色的抒情小品,富於詩味。他善於巧妙、準確地運用光影語言來捕捉形象,選擇景物,用以表達自己的心象世界、意象世界。李元所拍風景靈動,真實和富於生命感覺,充滿了活力,反映了他內心對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和誠摯的感情。這期間,風光攝影的領軍人物層出不窮,各有各的“高招”,他們在創作上堅持“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以體現“物我相親”、“天人和諧”的自然山水審美觀。在表現自然美的同時,讓作品使觀眾在審美愉悅中得到啟迪。歡迎的作品以深刻的哲理,滲透著音樂藝術的韻律,抽象而有一定的內涵,象徵而又恢弘博大,誘發人們去自由聯想。有的攝影家以紮實的技術、技藝功底,對光影、構圖等攝影語言運用上有獨特追求,形成風光攝影新的門派。還有的風光攝影家紮根西部,立足本地,尋找專題,以景寄情,長期堅持不懈地拍攝風光、風情。還湧現出不少追求自我、有個性的寫實、或偏重寫實的風光攝影家。還有的提出了“風光紀實攝影”的新命題。總之,風光攝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種“唯美”、“自然”型的流向,它已經衝破了種種禁錮,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的風光攝影在國際、國內的風光攝影大賽上獲得了較高的聲譽,得到了國際攝影界同行們的贊同。   對於已經形成並得到認同的多門派的“多元型”風光攝影,因其不完全成熟仍是中期成長階段,各藝術派別還需要在長期的攝影實踐中,去繼續追求和完善藝術情結、意境;追求和完善藝術品位、價值;追求和完善攝影理念、理論,這決不是一個短期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經歷一段長期的磨鍊,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建樹,有所發展。同時也是因為藝術具有不可言傳性、不可模仿性、不可解釋性的性質所決定,所以“多元型”的風光攝影在經後的若干年中還要繼續生存、發展、創新、完善,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完美、更加理性理論化


金龍魚5485


我覺得不是怎麼拍,而且你怎麼找景的問題,中國風,紅黃藍建築色調,中國傳統服飾,儒釋道的氣質,黑白水墨丹青,古剎老樹,找好景,剩下就是構圖了,最後按下快門,中國風就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