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為何要選擇造反,難道王侯將相都有一顆不安的心嗎?

毒刺劍客


簡單來說,是劉邦要其反。

在漢朝建立之初,漢朝共有七個異姓諸侯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些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封國跨州連郡,佔據了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部分的疆域,漢朝中央對諸侯沒有絕對的壓制力,對中央集權是很大的隱患。

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其實符合那個時代不少人的願望,分封制實行數百年,早已深入人心,雖然秦始皇統一天下,施行郡縣制,但分封制的聲音一直沒有小過。早在秦朝剛剛統一時,丞相王綰就建議分封諸侯,還獲得了群臣的支持(“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只有廷尉李斯反對。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還有博士七十人請求分封諸侯,還是隻有李斯一人反對。

秦始皇治下的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直接控制,而不是周朝那種間接管理,皇帝對所有官員都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利。但這種制度完全是在秦始皇和李斯等少數人的強力支持下推行的,當時社會上的主流思潮還是分封,當始皇逝去、秦朝四分五裂,分封的勢力迅速抬頭。

秦末起義浪潮中,包括陳勝在內的各大勢力或自立為諸侯,或擁立六國之後為諸侯,就算是秦朝滅亡之後,項羽也要分封十八路諸侯,因為社會主流是這樣,項羽沒有秦始皇那種強大實力,壓制不了天下,只能這麼做。

漢初劉邦的處境跟項羽是一樣的,楚漢爭霸時他就把不少諸侯從項羽陣營拉到自己一方,在擊敗項羽後,自然不好立刻卸磨殺驢,只能實現分封。

分封產生的諸侯,跟皇帝也就是天子的關係是比較特殊的,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分封制下,他們不是完全的君臣,天子並不能隨意處置諸侯,更無法插手諸侯國內事務,即“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分封制下,天子所直接管轄的只有王畿地區,其他分封出去的土地是諸侯的地盤,天子可以要求諸侯來朝貢、派軍隊協助作戰,但不可能派個使者帶著詔令就把諸侯殺了,基本都要通過軍隊。

而且諸侯的再次分封、任命官員、君位傳承等,天子都沒有處分的權利,諸侯就是小一號的天子,並不像皇帝和官員一樣存在那麼強烈的依附關係,沒有那種生殺予奪的權利。

這種情況,諸侯是很滿足的,可皇帝不滿足啊,尤其劉邦可是見過秦始皇威勢,並感慨“大丈夫當如此矣”的人,他不甘心受諸侯掣肘,也不願意將關東大片土地交給異姓諸侯王,為什麼要指定異姓?因為劉邦仍然相信親近之人是不會掣肘自己的,這為他之後的分封埋下了伏筆。

第一個造反的異姓諸侯王是燕王臧荼,他是真心造反,畢竟他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屬於項羽殘餘勢力,迫於壓力投了漢,可不代表他信任劉邦,在封國他可以當土皇帝,漢朝中央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管制,可劉邦讓他入朝,一旦進了長安,那就任人宰割了,臧荼不敢去,乾脆就反了。

劉邦平定臧荼後,封發小盧綰為燕王,盧綰跟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玩到大,可謂劉邦最親近的異姓人,但最終還是造反了,這並不能證明他有一顆不安的心,以燕國那塊苦寒之地,造反幾乎必敗的事,如果不是被逼急了,盧綰也不會被冒險,至於誰能逼急他,自然非皇帝陛下劉邦莫屬。

平定臧荼後一年,匈奴來犯,鎮守邊境的韓王信求援,援兵未至,韓王信與匈奴和議,被劉邦派使者斥責,韓王信乾脆就反了,隨後被劉邦擊破,逃入匈奴。

同年,有人告發楚王韓信企圖謀反,劉邦偽遊雲夢,扣押韓信,貶其為淮陰侯,並拘禁在洛陽,後以聯合陳豨謀反的罪名被呂后殺死,劉邦且喜且憐之。

陳豨謀反幾乎把異姓諸侯王一鍋燉,因為向彭越徵兵時彭越沒有親自來(不敢),劉邦派人責備,不久梁王太僕告發彭越謀反,呂后將彭越誘至長安,夷其三族。

盧綰也率兵參與了平定陳豨叛亂的戰役,陳豨派人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使者張勝前去勸說匈奴不要出兵。張勝在匈奴見到了臧茶的兒子臧衍,臧衍勸其轉告盧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

張勝回去一說,劉邦的發小盧綰,立刻照辦了,在政治面前,友情誰信誰死。

韓信和彭越的下場擺在那,盧綰已經在養寇自重,淮南王英布也在集合軍隊加強警戒,結果被告發謀反,乾脆就反了,很快被劉邦平定。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隨著時間推移,盧綰的小動作傳到了劉邦耳朵裡,經過一番試探,劉邦確認盧綰反了,發兵擊燕,盧綰逃入匈奴。


在確認盧綰造反前,劉邦曾召盧綰入朝,盧綰當然不去,還對寵臣說了一番話:“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異姓王只剩下兩個了,去年殺韓信和彭越,都是呂后出手,現在陛下病了,朝政肯定是呂后主持,我不能去送死)

的確,經過劉邦的一番清洗,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韓王信團滅,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已經去世。新任趙王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可劉邦途經趙國時辱罵張敖,激怒了趙國國相貫高,他打算謀殺劉邦,事情洩露後,張敖被免去王位,異姓諸侯王就只剩下最北邊的燕王和最南邊的長沙王。

貫高的思維是典型的分封制思維,即主君的主君不是我的主君,他只對趙王負責,而不對皇帝負責,皇帝侮辱趙王,主辱則臣死,那就殺皇帝!而且這種行為是符合當時道義的,劉邦最終也沒殺貫高,是貫高自殺,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就是劉邦也是先走了一段路而已。

劉邦先走的這一段路在他的二次分封中體現出來了,在訂立白馬之盟(非劉不王)後,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儘管其領地比之前的異姓諸侯王要小,可也有足夠實力,能夠對中央造成威脅,劉邦認為都是劉家人,都會聽自己的,可這些劉家人幾十年後用七國之亂回應了他的孫子漢景帝。


平沙趣說歷史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劉邦有些事幹的確實不地道。跟隨劉邦打江山的異姓王,如韓信,英布,彭越,他們大多不得善終,身首異處,沒有好下場。身死族滅,這種禍事,人人畏懼,盧綰選擇造反,因為他了解劉邦,瞭解呂后,瞭解人性,更瞭解帝王的無情,所以盧綰的結局恰恰是最好的。


盧綰,是劉邦的同鄉,也是劉邦的發小,而且他們的生日竟也是在同一天。盧家與劉家也是故交。因此,盧綰與劉邦從小就玩在一起,他們從小一塊讀書,一快玩泥巴,是對“鐵哥們”。劉邦落難,盧綰為其四處奔走。劉邦自沛縣起兵,盧綰也是義不容辭,誓死追隨左右。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盧綰跟隨劉邦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功勳,也打下了大漢之萬里江山。起初,劉邦待盧綰也是極為不錯的,盧綰受到劉邦的寵信,甚至可自由出入宮廷。漢高祖五年,燕王臧荼謀反,劉邦率軍平叛,誅滅了臧荼,盧綰成為新燕王,成為了漢初為數不多的幾個異姓諸侯王之一。


公元197年,伴隨著陳豨的謀反,韓信與彭越相繼牽連其中,身死族滅。然而,並沒有十足的證據表明韓,彭真正謀反了。在呂后和劉邦的猜忌下,異姓王盧綰也變得極為危險。

盧綰暗地派親信與匈奴聯繫,也與陳豨暗通消息。韓信與彭越被殺後,盧綰害怕至極,不敢面見劉邦,劉邦得知了盧綰與陳豨,匈奴有所關聯後,斷定盧綰有謀反之意。於是乎,公元195年,劉邦令樊噲領大軍攻燕。盧綰原想親自面見劉邦,解釋原委。誰知就在當年(漢高祖十二年四月),劉邦駕崩了。呂后獨掌朝政下,盧綰只能三十六計,逃跑為上。盧綰帶著家人,逃到了匈奴,匈奴封其為東胡盧王。第二年,盧綰也跟隨“哥們”劉邦,撒手西去,終年63歲。


盧綰與劉邦,生於同年,死時也是相差無幾。劉邦賴眾兄弟之力,得成大業,其馭人之術確實無人可及。隨著身份的轉變,劉邦成為開國之祖,身邊更有善妒嚴苛的呂后,自然而然,會疏遠猜忌哥們盧綰,盧綰眼見大禍不遠,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只能為自己尋求退路。盧綰的選擇,最終保全了自己與家人,這或許是明智之舉,或許也是無奈之舉吧。


風雪夢不逝


盧綰是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因親被封燕王,他的造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難道真的是王侯將相都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嗎?當然不是,歸根結底,他們也是普通人,都向往孩子老婆熱炕頭的人倫之樂。而現實恰好不允許,他們可以對自己絕對的放心,但是凌駕於他們頭上的皇帝做不到,這就是劉邦認為“異姓異心、勢必除之”的道理。


劉邦在建漢的過程中,先後封了七個諸侯王,即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黥布)、梁王彭越、衡山王(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子張敖)、燕王臧荼。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盧綰授封是後來的事情了。那麼七大諸侯王都是什麼結局呢?

韓王信。

劉邦稱帝后,將韓王信從河南方城的封地遷往晉陽,目的就是做為阻擋匈奴的橋頭堡,韓王信心懷不滿,擅自遷到靠近匈奴的馬邑。結果匈奴入侵,韓王信無力抵抗,但又怕劉邦罪責,乾脆就投降了匈奴。劉邦御駕親征失利,留樊噲繼續追擊韓王信,最終韓王信兵敗被殺。


燕王藏荼

燕王臧荼原是項羽部下,韓信兵臨城下後燕王不戰而降。劉邦稱帝后依然封臧荼為燕王。不過沒多久,燕王主動謀反,原因就是擔心劉邦遲早不會放過他。於是劉邦帶盧綰平叛,臧茶被滅,劉邦將燕王的寶座給了盧綰。

梁王彭越

劉邦平定陳豨叛亂,要求彭越出兵相助。彭越稱病,只派了少量的兵馬隨劉邦出征,由此劉邦心生不快。後來劉邦派人到梁國秘密將彭越抓到洛陽,準備流放蜀地,結果途中遇到呂后遭誘騙招折返。最終被垛成肉醬,分發給各地的諸侯王。梁國由五子劉恢掌管。


楚王韓信

劉邦最忌憚韓信,先又齊王貶為楚王,將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後又設計將韓信抓回京城,形同囚禁。劉邦出征陳豨後,呂后以謀反罪將韓信誘殺於長樂宮。

趙王張敖

張耳去世後由其子張敖繼承王位,劉邦將唯一的女兒嫁於張敖。後劉邦途經趙國,辱罵張敖,激怒手下人慾刺殺劉邦。事情敗露後,張敖被免,趙國由劉邦三子劉如意掌管。

淮南與英布

當漢初三將(韓信、彭越、英布),只剩下英布的時候,英布備感唇亡齒寒,於是積極準備對抗劉邦。最終,劉邦帶病出徵,英布大敗而逃,後在逃亡途中死於被當地鄉民殺死。淮南國由七子劉長接管。


長沙王吳芮

吳芮是唯一一個善終的諸侯王,他的幸運是由於佔了一個好位置。吳芮早在秦朝時就經營西南,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繼續管理雜居的西南少數民族。劉邦稱帝后,只將吳芮更名為長沙王,其餘一層不變。

而劉邦正是由於對西南地區沒有效控制的能力,於是只能將吳芮做為一枚穩定西南的棋子來使用。如果除去吳芮,反而會造成西南地區失控而得不嘗失,因此吳芮倖免。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是王侯將相不安分,而是他們都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他們最終的命運就是被劉邦除掉,因此有的人主動起兵抗爭,有的人陷入被動宰割,但最後的命運相差無幾。


那麼盧綰為什麼要造反呢?是劉邦容不下他嗎?

其實並不是,盧綰完全是被嚇反。劉邦的最初用意是讓盧綰做漢朝東北邊陲的吳芮,阻擋匈奴入侵。但是當盧綰看到所有異姓王被整的慘不忍睹的時候,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最後被人忽悠,誤入歧途。

盧綰的身份最為特殊,不僅是劉邦的發小,而且二人從小親密無間,用夥穿一條褲子形容都不為過。劉邦起兵後,所有豐沛集團的成員都在外面拋頭灑血,建功立業,只有盧綰遊手好閒,自由出入劉邦臥房,整日陪劉邦嗑瓜子、喝茶水、聊天。


盧綰唯一的戰績就是做為劉賈的隨從收降臨江王共尉,之後劉邦又把他帶往平燕前線鍍了一次金。所以當劉邦打算封盧綰為王的時候,自己心裡都沒有底氣,於是裝模作樣的讓大臣們推舉。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了劉邦的意圖,於是異口同聲的說:“太尉長安侯盧綰長年隨皇上平定天下,以功而論,理當為王”。就這樣,經眾人違心推舉,盧綰不勞而獲,被封燕王。

陳豨叛亂後,盧綰積極協助劉邦平叛,並派手下張勝出使匈奴,要求匈奴保持中立。結果張勝在匈奴遇到了臧荼之子臧衍,臧衍不懷好意,遊說張勝說邊境的不安寧才是燕國的生存之道,如果陳豨被滅,燕國就沒有了利用的價值,到時候的會落得與其他諸侯國一樣的下場。張勝覺得有道理,於是原封不動將這套謬論講給了盧綰。


盧綰本來就戰戰兢兢,仔細分析一番,忽覺醍醐灌頂,於是暗中幫助陳豨並聯合匈奴對抗劉邦。然而陳豨終究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陳豨被滅後,盧綰搞的那些小動作就了人盡皆知的秘密。劉邦知道後非常生氣,他做夢也沒想到與他一起長大的盧綰會對自己存有二心,於是派使者召盧綰入京,盧綰稱病不從。後又派審食其及御吏大夫趙堯前往燕王調查盧綰與陳豨勾結的詳情,盧綰嚇得恨不得藏進鼠洞,對審食其避而不見。

後來,劉邦盛怒難消,派樊噲率軍攻燕。盧綰扶老攜幼撤於長城腳下,打算等劉邦病情痊癒後親自到長安謝罪。劉邦本來還能多活幾天,結果經盧綰一折騰,病情加重,沒過多久薨世。此時盧綰怕被呂后甕中捉鱉,更不敢回長安了,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投降匈奴。匈奴封雖然沒有慢怠盧綰,還將其封為東胡盧王,但是盧綰感覺愧對劉邦、辜負漢朝,整日以酒消愁,一年後鬱鬱而終。


總結:盧綰的造反完全是異姓王被除的大環境所致,儘管劉邦並沒除掉他的打算,但他本人出於自保,只能隨波逐流。其實,這也是劉邦親手營造的一個人人自危的氛圍,由此,異姓陷入了惶恐不安的惡性循環。所以,最終劉邦不相信諸侯王,反過來諸侯王也不可能再忠於劉邦、信任劉邦,因果循環莫不如此。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盧綰,戰國末期人,劉邦的發小,鄰居,可以說是和劉邦關係好得穿一條褲子了。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也被封為了燕王,但是作為和劉邦關係那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了反叛呢?


缺乏安全感

有一句話叫做:狡兔死,良犬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在漢初劉邦分封了很多的異姓王,像韓信,英布,彭越等等。但是到了盧綰反叛之前,天下的異姓王僅剩他和吳王吳芮,而此時的盧綰很害怕自己下一個會受到制裁,像韓信這麼有謀略,像英布這麼勇猛的人尚且已經身死,何況是他呢?所以此時的盧綰內心是很恐懼的。


呂后對異姓王態度

呂后,是西漢舉足輕重的一位女性,在劉邦年老的時候,在朝堂之上,呂后也開始有了話語權。但是呂后最在意的就是劉邦當年封的幾位異姓王。不管是韓信還是彭越,他們遇難,其實呂后都有在中間添磚加瓦。而且,對異姓王的態度,呂后要比劉邦更加的強硬。若是被呂后盯上,下場將會非常的悽慘。手握重兵的韓信都不能避免,最後在鍾室當中殞命。盧綰自然也沒有把握能夠從呂后的手中逃過一劫。所以相比於劉邦對他尚且還是寬容的,但呂后就另當別論了。



他人干擾,不得已而反

陳豨謀反,盧綰當時是奉命攻打他。但是陳豨向匈奴求助。盧綰就派通曉匈奴之事的張勝前往匈奴,讓匈奴不要增援陳豨,他當時只想著能順利平定叛亂。 但是張勝考慮到自己能夠得到重用是因為通曉匈奴之事,燕能存在的理由是其他諸侯的不安定,於是擅作主張,讓匈奴增援陳豨,希望以此讓朝廷重視燕國,知道燕的實力和重要性。 後來盧綰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為了使燕地長存,盧綰就讓張勝做了他與匈奴之間的橋樑。 後來,盧綰讓陳豨逃跑,然後自己再去追他,做出一副難分勝負的樣子。可是這件事被人密告給了劉邦,劉邦大為震怒。劉邦又得知張勝奉盧綰之命留在匈奴,於是斷定了盧綰已經謀反,於是派兵攻打他,就這樣,在已經沒有回頭路的情況下,選擇了謀反。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十分要好,結果盧綰還是背叛了劉邦,這其實是盧綰坐上燕王的時候就註定的結果。

劉邦和盧綰的關係

劉邦和盧綰是同一天的生日,兩人的長輩就是好朋友,長大後,兩人也是形影不離,可以說是一起長大的朋友,劉邦在發跡之前,有時候犯事了盧綰也常常跟隨躲藏。劉邦平定天下後,封盧綰為長安侯,他得到的賞賜就算是蕭何、曹參也不能比,他甚至能夠自由的出入皇宮。在劉邦的所有親信中,只有盧綰被封了王,可見盧綰和劉邦的關係之好。

諸王的滅亡

漢朝七大異姓王中,最先滅亡的就是燕王臧荼。漢五年劉邦大肆搜捕項羽舊部,臧荼身為項羽舊部,心中對劉邦並不信任,擔心劉邦會對自己下手,所以先下手為強舉兵反叛,結果劉邦三個月就滅了臧荼,之後就讓盧綰接替臧荼做了燕王。

臧荼滅亡之後,緊接著就是韓信。漢六年也就是滅亡臧荼的第二年,劉邦收到告發信,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借陳平計謀抓住了韓信,並將他帶回長安軟禁。幾乎就在同時,北邊的韓王信因為抵抗匈奴不力,被劉邦懷疑勾結匈奴,韓王信恐懼之下投降了匈奴。漢七年,劉邦御駕親征韓王信,擊敗了韓王信,但後來發生了白登之圍,劉邦逃出來以後安分了幾年。

劉邦從白登出來往回走的時候,因為對趙王不夠尊敬,趙王手下想要刺殺劉邦,這就是漢八年的 “貫高謀反事件”,第二年事發,劉邦在調查後廢了趙王的王位,貶為宣平侯,這是韓九年十二月的事。

漢十年,劉邦又對代地執掌兵權的代相陳豨心生懷疑,調查陳豨的手下,陳豨恐懼之下也反叛了,劉邦御駕親征。打敗陳豨後,劉邦留下週勃平定代地,自己返回長安了。在出兵時,劉邦向彭越徵兵,彭越沒有答應,再加上有人告發彭越謀反,劉邦就派人抓了彭越,彭越最終被廢,發配邊疆。彭越在發配的路上碰到了呂后,呂后將其帶回長安,在漢十一年,也就是劉邦征討陳豨的時候,將韓信、彭越都殺了。英布在得知消息後,心中十分害怕,也在匆忙準備之後舉兵反叛,這時候,僅存的異姓王只剩下英布、吳臣、盧綰,英布很快就被劉邦平叛,後來被長沙王吳臣設計殺了

盧綰的反叛

就這樣,當初的七個異姓王一一被除掉了,只剩下了沒有威脅的吳臣和燕王盧綰,盧綰此時正配合朝廷的大軍攻打反叛的陳豨,他知道陳豨走投無路之下一定會向匈奴藉助力量,盧綰派出使臣勸匈奴不要幫助陳豨,結果在匈奴的臧荼兒子給使臣分析了一波,使得使臣明白了燕王盧綰之所以現在還沒出事,就是因為還有陳豨在作亂,如果陳豨被徹底打倒了,盧綰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盧綰眼看著其他幾個異姓王因為劉邦的疑心而身死,他也徹底明白了自己想要保住富貴姓名,只能挾匪自重,所以他和陳豨相互配合,但最終盧綰的計謀還是被劉邦知道了劉邦知道後一直召盧綰到長安,盧綰拒絕前行,最終使得劉邦確定盧綰反叛,派樊噲擊敗盧綰,盧綰逃亡匈奴。

盧綰原本和劉邦的關係十分親近,兩人之間親密無間,甚至劉邦將沒有什麼大功勞的盧綰封為了燕王。盧綰也對劉邦忠心耿耿,所以在陳豨反叛時一開始還積極派兵助陣,但盧綰面對的確實在僅僅五六年之內,六個異姓王一一被劉邦或者呂后除掉,盧綰就算再相信劉邦也不得不對自己的身家性命有所考慮,地位高了,擁有的多了,考慮的也就多了,所以他才會被被匈奴的一番話打動,背叛劉邦,這從他當上這個燕王的時候就註定了,因為天下是劉家的,哪怕有一塊地不姓劉也不行(長沙王后來也被殺了),所有的異姓王都會受到劉邦的懷疑,哪怕是自己曾經的好兄弟,盧綰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他才會反叛,失敗後逃亡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