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一場突如起來的疫情,讓無數企業開陷入反思——員工之間物理距離的離散、上下游產能的停擺、以及企業內在缺失的自循環能力,都在重重考驗著管理者的響應速度。優秀的企業在這場考驗中脫穎而出,迅速面對障礙能自適應的同時,也不忘助力社會共克時艱。今天的主角就是這麼一家“貌似平平無奇的天才企業”,同時也是飛書的老朋友——

熹樂CELLA

熹樂CELLA是什麼?

北京熹樂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於工業互聯網領域,專注在輕工行業,推動AI和雲計算技術與工業場景的逐步融合,助力傳統產業龍頭圍繞先進製造的數字化升級過程,曾分別帶團隊帶隊打造過多款影響過億用戶的科技產品。

在疫情期間,熹樂CELLA不慌不亂開啟遠程協同辦公;幫助中國幾百家藥房和幾個地區提供在線“口罩預約”功能;同步還開起了一場“逆勢招聘”。


以下原文來自熹樂CELLA


Part 1:疫情期間的我們

2018年末我們開始進入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賽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產品,叫熹樂產業輿圖,我們想記錄中國這次傳統行業數字化的時代進程。團隊在北京和廈門兩地,遠程協作對我們來講並不陌生。

但長達一個多月的全體Remoting確實還是第一次,所以面對工作,我們開始了一段“招聘Bot”的旅程。而這段疫情期間,我們還協助雨諾股份一起做了些公益——幫助中國幾百家藥房和幾個地區提供在線“口罩預約”功能。這段時間裡的收穫和感受,在此記錄和分享。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口罩預約小程序第一天正式上線的實時訪問壓力,確實讓我們兩家公司沒有預料到,一個個細節的Performance Tuning讓程序員們沒少熬夜


Part 2:工具箱Toolbox和“工具箱軸心”

每家科技公司,都一定會有自己的協作“工具箱(Toolbox)”,我們的工具箱文化是把飛書當做“軸心”,以此來定義和連接所有的協作。

我相信每家科技公司都有一個自己的“工具箱”,科技紅利往往都是科技公司自身先行享受。從2013年起,我的“工具箱”架構基本如下: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我把“團隊日曆”定義為協作型組織的首要工具,組織的所有動作都由目標驅動,而目標的最終出口,一定能在日曆上體現:與客戶的會議、連續出差的規劃、產品上線的結點、失誤出現時的記錄、團隊小夥伴們的生日等等,全部都在日曆上,她是一個團隊成長的日記。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在2019年之前,這個工具箱打磨得還算不錯,所有的工具產生的消息Message,我們的協作文化要求都必須統一到一個Message Hub去做彙集。工具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人使用工具,就會產生內容(Message),隨著這個量的越來越大,協作的複雜度開始提升:

工具箱的“熵” = 人 x 工具 x 頻率 x 時間

有得必有失,工具的產出結果的直接副作用就是產生信息斷層和信息孤島。在享受單點效率提升的同時,整體上其實面臨著複雜度的提升超越效率提升的交叉點。

這也是很多組織一直痛苦為何用了工具後反而帶來整體一團亂的原因。所以,必須要找到一個Message Hub,在這裡做內容/信息的分類分流和自動化處理,以達到收斂的目的。2013年下半年開始,開始嘗試使用Slack來做為我們的Message Hub。

產生的內容/信息總是要持久化存儲下來的,Excel、PPT、Word和PDF都是我們離不開的內容格式。文檔類必須要支持兩種能力:可多人同時協作編寫 + 內容要與團隊成員可直接Link。

隨著團隊規模和業務的增長,組織內的角色越來越多,組織內的信息流動越來越快,而為這個工具箱提供流暢的網絡的成本在越來越高,我們清晰地感受到這個工具箱開始影響我們的協作效率了。

2018年底,我們遇到了“飛書”這個產品,當時它還沒有Public Release,聽了“飛書”客戶成功團隊的一次介紹和演示後,我們決定開始試用這個產品,第一個我關注的功能就是“團隊日曆”,這個最不起眼的子產品,其實邏輯非常複雜,僅僅是一個多人溝通時間的“排會”功能點,就足夠讓一眾產品經理掉一地頭髮。也是因為日曆邏輯的嚴謹和細節中體現了對協作的理解,我們也就一頭扎進了飛書。

經過15個月的打磨,今天,我們的工具箱Toolbox升級到了這樣的2.0版本: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2.0版本的核心理念是“簡單、可連接、自動化”。我們將Google G Suite + Dropbox Business + Zapier + Slack + Slack Bots 全部轉移到飛書體系。成本上節省了70%,整個2.0版本的工具箱實現了最簡潔的結構,充分利用我們的Serverless平臺和飛書開放平臺,通過“僱傭”飛書Bot來為我們連接各個平臺的信息,這就是我說的逆勢招聘,對bot我們也考核能力,也培育她的不斷成長。


Part 3:“視域焦慮”

工具是手段,協作是文化。工具是用來實現一個組織的協作文化,反覆地打磨改進以不斷提升整體效率為目的。

這次疫情引發的“遠程辦公”潮,給不少人也帶來了管理焦慮。比如飛書有一個功能:你在群裡發一條信息,旁邊會顯示群成員的已讀和未讀狀態。這個功能是一個典型的管理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基於這種回饋機制做出快速靈活的協作調整;用不好,就會陷入“這幾個人為啥不看我消息,工作被卡住了”的焦慮。

焦慮有很多種,上述問題我歸結為“視域焦慮”,出現這種焦慮時一定要警醒,並儘可能想辦法快速逃離這種狀態。視域(viewsheds)可以理解為“視野範圍內的信息,而非全局信息的狀況“,有個詞叫“倖存者偏差”,還有個詞叫“孕婦效應”,都屬於這種狀態的表達方式。舉個例子,回顧2019年,拋開咱們常看的中國和美國,我們看到的是全球工業活動和貿易的停滯不前: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Sourc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也看到了因為金融政策收緊、地緣政治緊張及社會動盪帶來的高壓經濟體(下圖藍柱),再加上歐元區、俄羅斯、印度及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下行,這種相互的作用力在牽引著全球商業信息和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Sourc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在我們的“工具箱”體系裡:首先要消除數據斷層,將組織內的信息都能在同一個地方彙集和流動起來,降低焦慮感後再有效減少盲點,是我們協作裡定下的制度。協作,尤其是遠程協作,要“異步化”,給予團隊成員信任和尊重,將協作過程異步,減少團隊整體的上下文切換(Context Switching),將單點效率發揮到最大。

工具只是手段,協作是一種文化,工具使用是協作文化的表達方式。飛書因為有開放平臺的支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團隊的第一思考是:這個問題的本質出現在哪個環節?這個環節我可以寫一個飛書Bot使其自動化嗎?提升效率的過程我有沒有打擾到其他人?


Part 4:熹樂產業輿圖

今天,工業互聯網相關信息分散和重複地出現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加之信息爆炸後“千人千面”的內容分發形式,使得絕大多數人都只能看到局部信息。尤其是我國的輕工業行業,包含的類目多、跨度大,十分分散,在整個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我們看到的是揣著好技術好產品好服務的公司在打著燈籠苦苦尋找客戶,而對方,卻也同樣絞盡腦汁學習新技術的應用然後打著燈籠苦苦尋找供應商。

我們想,能否通過我們的技術和我們對兩個知識域都有的認知基礎,做一款產品,能讓這個領域的信息更低成本的彙集和流動,那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兒: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熹樂產業輿圖首頁截圖


今天,這個領域的信息彙集程度還在下圖的左上角,這個產品,希望能讓整體狀況逐步向右下角推進: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這個平臺,需要市場、運營、產品、研發的全部參與,我們嘗試用飛書Bot生態解決了一些環節的問題——畢竟每個產品再小,展示給世界的那部分只是一座海洋冰山的水上部分。


Part 5:基於飛書+開放平臺的生態快速打造產品

熹樂CELLA團隊是Bot的重度使用者。做產品時,UI是最費時間和精力的環節,而產品裡“水下冰山”的部分大都具備“小、散、雜”特徵,基於飛書及其Bot生態,可以使得很多後臺產品不需要再做UI,這相當於我們做傳統的CMS類內部產品遷移到了飛書生態上,這對整體架構和協作的複雜度大幅降低:

  • 我們用飛書原生的 RSS Bot 幫助運營人員收集部分信息(但這個bot不支持內容轉發,如果可以,就可以把內容直接Forward給其他Bot,效率又會上升一大截)。
  • Github Bot 這個不用多說,Push、Pull Request、Issue、Actions等信息必須集成。配合一個小工具對齊大家的Github Username和飛書ID,再加上Github剛發佈的CLI,簡直無敵。
  • Google Analytics Bot 每天自動發送各種環境的監控日報,指導運營和產品的灰度和迭代。

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團隊壓力在增加。我們就開始了招聘“另類員工”——飛書Bot,只要滿足以下邏輯我們就自己做成一個飛書Bot,讓這名虛擬員工為我們服務:

  • 解決的場景裡只有一端是分散型的,且將分散的數據彙集整理後對整體有效率提升
  • 是重複操作
  • 用少量的代碼就可以實現這個Bot
  • Bot出錯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
  • Bot的表現讓2/3以上的人感受愉悅,否則它只能是“個人工具”,不能進入我們的“協作工具箱”

比如,下圖,我們的這個“員工”叫TLDR-Bot(有關TL;DR可以參看Wikipedia)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在iPad Pro上一遍閱讀信息一遍使用TLDR-Bot


由於中文環境下自然語言處理、關鍵信息提取等能力AI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階段,為了保證質量,我們在機器處理完第一遍後,還會有運營涉入的過程,最終達到優選的結果——畢竟作為行業從業者,我們每天也要學習這些內容。TLDR-Bot這位小夥伴的職責就是把任何人給定URL,抓取其更豐富的多維度信息,然後塞到數據庫的草稿箱裡,再通知其他小夥伴另一個環節已經準備就緒,隨時可以進入下一環節的處理。

Unix哲學的最大成者我認為是Unix Pipe,這也是我們熹樂CELLA使用飛書生態的核心制度,實踐證明,確實收穫頗豐,將這些年的實踐和思考,成於此文,分享出來。伴隨疫情開始的這個Decade,一開局就是Hard模式,而這次長時間的“遠程辦公”,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在“協作”這件事上還是有很多可優化的環節,畢竟我們在面對的環境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我們的工具箱愈發顯得陳舊了。一直在埋頭打仗,有慢下來的機會,也是升級兵器的好時機。

最後,附上我這段時間遠程辦公的數據圖:(在家確實比正常辦公狀態偷懶啦)


非常時期,這家科技公司開始用飛書“逆勢招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