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猜一下給方方寫信的“16歲中學生”到底是什麼人?

成都時代教育


我是木子君,前來回答問題。

《方方日記》因為描寫疫情下的武漢而大火,而她的視角和一些對於事件的描述以及態度,也帶來了爭議。

其中就有一個自稱的16歲中學生給作者方方寫信,對她的一些觀點進行批駁,甚至置疑,她到底是不是一個作家!

這封信也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支持者眾,而反對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的,也並不少。

於是有人問,這個16歲的中學生到底是什麼人?

網上眾說紛紜,好多人都懷疑這個16歲的中學生是假冒的,因為覺得其觀點暮氣橫秋,不似一十六歲高中生。

我個人認為,也很有可能就是一高中生。為什麼呢?如果是一個大人,完且可以匿名,和一個專業作家探討,直接辯論或者攻擊即可,哪怕用一個只有小學文憑的掃地工,一個一線工作人員,一個志願者,不比一個高中生有說服力?

再看行文,觀點比較主旋律,說方方的日記中比較灰調子,不夠積極,不能家醜外揚。

再看裡面的行文,動不動老師說,又強調自己是一個理科生等等。再加上比較幼稚的寫法,很有可能是一個高中生。

並且,貌似高中的男生不太關心這些消息,更關注於王者農藥及吃雞,所以,我很懷疑是一個高中的女生,甚至是一個班幹部之類的。因為文中一番說教的口氣嘛。

當然,不管是誰,意義大嗎,不管是誰,只要不踩紅線的基礎上,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聲,不是嗎?

作家方方可以寫日記通過自己的視角來描述疫情下的武漢,並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什麼別人就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呢?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不管是不是一個十六歲的高中生,他寫的文,我們為什麼就是能看呢。我們未必同意他/她的說法,但是我們要允許她/他有說話的權利吧。

我是木子君,感謝您聽到我的看法。


木子君的小屋


那篇寫給方方的信沒敢找完整版來讀,因為恐懼,即使看那封所謂“信”的片段已經引起了生理不適,噁心、脊背冒涼風,類似第一次看1962年版《畫皮》的恐怖,看《生化危機》、《異型》和一切喪屍電影時感受的那種恐怖。

電影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但現實版的活劇永遠比小說家虛構的荒誕離奇,因為現實生活的數據量樣本更大,不確定性更強,還不需要邏輯去演繹。

文如其人。在正常的文化世界裡,十六歲是花季年華,一面是陽光,一面是羞澀。以自己是一個高中生——還十六歲作開場白已經很罕見,然後表面上小嘴挺甜,一口一個阿姨叫得肉麻。跟在阿姨兩個字後面的話卻陰陽怪氣、挾槍帶棒、冷氣森森、指桑罵槐、每個字都恨不得把這位阿姨至之於死地,再踏上億萬之腳,讓她永世不得翻身。

踏上億萬之腳,永世不得翻身,這是那人不可言說時代的熱詞,藉助現代傳媒,把這種伎倆搬到網上是新時代的發明,但怎麼看都像借屍還魂。不錯,該同學耍弄的是半個世紀前流行於下至16歲、上至25歲人的文風,這種文風不訴諸於統計數據和真實資料,不講事實和邏輯,主攻非理性的感情世界,打黑棍、放冷箭,語不驚人死不休,其靈魂——如果有的話,遊走於人妖之間,終其一生也無法聚攏成清晰的面目。

這封信的寫手也許是高中生,也曾經歷過16歲這個花季的年齡,但絕不是現在的高中生,而是批鬥老師那個年代的高中生。此番不過是把老師稱為阿姨而已。


歐比旺羅克


猜這個毫無意義!主次不分!我更想猜猜這個所謂的作家是想把日記當做小說發表,還是作為紀實作品發表?是想在疫情困住自己的情況下舒緩個人抑鬱、頹廢的情緒,還是藉機在社會上散播負能量,影響抗疫大局呢?是真正心繫抗疫工作,關心病患安危,還是找個手裂為藉口,不願到一線做個志願者,更不願親身體驗她所道聽途說的一切呢?我們需要不同的聲音,但不需要拿個假消息假圖片來危言聳聽的所謂日記。如果她真的覺得自己所言無虛,要告別人的話,我倒真正欣賞她,也請警方儘快介入調查,還她一個清白!


清風明月91300


前兩天,一篇中學生的文章火了。讓我納悶的是那些說:“社會中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的人,為什麼容不下這篇“中學生”文章的聲音?我只是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不要過多解讀,社會需要更多聲音,但是請尊重任何存在的客觀聲音。雙方可以爭論、談論、辯論,惡意的詆譭、扣帽子有失人道。中學生可以給阿姨寫,叔叔阿姨可以回,請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想客觀表達自己。

今天,因為在某篇文章下說了一下自己的看法,結果有人回覆我:不能只有一種觀點。我很想問他:我的觀點不是觀點嗎?剛準備回覆,我又收起了手,似乎我陷入了悖論。


邏輯學悖論

悖論是表面上看是同一命題或推理,卻可以推理出兩個對立的但又能自圓其說的結論。舉個邏輯學悖論的例子:“這句話是錯的”。

“這句話是錯的”如果是事實,那麼這句話(這句話是錯的)就是對的,但是它是對的,就與所說的“這句話是錯的”的事實(設定的)不符。“這句話是錯的”如果不是事實,那麼這句話就是對的,但這句話如果是對的,那麼設定的“這句話是錯的”的結論就被推翻了。“這句話是錯的”本身就是矛盾的。(解悖不是本文章內容,略過。)

這類悖論的一個標準形式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無限邏輯循環。

不能只有一種觀點

不能只有一種觀點和“這句話是錯的”類似。甲表達了一個觀點,乙對甲的觀點表達了自己不同的觀點,甲對乙說不能只有一種觀點。如果甲真的認同不能只有一種觀點,就不應該這樣回覆乙,因為乙發表的觀點就是一種實實在在存在的。甲其實是想借此讓乙接受自己的觀點,而甲卻不接受乙的觀點,因此,甲並非真的認同不能只有一種觀點。也就是,當有人用不能只有一種觀點做回覆的時候,本身就是在告訴別人我不接受你的反駁,你應該接受我的觀點。

這個悖論怎麼解?不能只有一種觀點,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情緒宣洩,它沒有任何高深的內涵。

我們的確需要多種多樣的觀點,但不是什麼樣的觀點是我們都需要的?有土壤的觀點自然會生存下來,沒土壤的觀點自然會被消滅,而這土壤就是最純真的人民。

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觀點就一定有土壤,有沒有土壤,需要經得起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神州上卿


不贊成芳芳不看全國同心抗疫,只以自私,陰暗心理度人度事,以偏概全,以公職人員身份給敵人送槍送彈攻擊本國的人


傳海135


中學生到底是什麼人?話衝點,什麼人你管的著嗎?真的,你有權管嗎?


用戶9930561811633


我不糾結他的身份,身份就如同形式主義,這麼多人問說明這個社會的確看重”身份”


請進來瞧瞧


“十六歲的中學生”可不是十六歲[捂臉][捂臉][捂臉]都是套路啊


四海一族01


老五毛


qdwalt


就是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