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氏治下金朝的女真人和努爾哈赤治下後金,清朝的女真人,滿洲人是同一個民族嗎?

平安中國742



開宗明義,依據考古發現,結合民族歷史學家的考證,我們可以確定,金國女真人肯定不是建立清朝的“建州女真”。二者不是一個民族,他們純粹是並列關係,而不是繼承關係!

雖然,都是有著“女真”之名,但相隔了400多年的兩個時代的“女真”,卻是“同名”不同族。

所以,就好像兩個人同名同姓,只是巧合,但非要說是一個人,你肯定不同意,說不定還會和我急眼!

那麼,金國和後金國,都叫“女真人”,他們怎麼就一定不是同一個民族呢?

考古發現揭開“女真漢化”之謎。


事實上,金國時代的“女真漢化”並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猜想,或者說學說之類,而是學術界的定論。

30多年前的一次震動考古界的“權威”考古發現已經初步證實了這一權威論斷。

1988年,在我國黑龍江阿城發現了一個金國時期的女真墓。墓主人是金國女真人,名叫“完顏宴”,他是生活在金國金熙宗時期的金國人,真正的金國“王爺”,其身份是左丞相和都元帥。


打開古墓後,專家們有了幾個重要“驚人”發現:

其一,整個墓的風格都是很“常見”的中原特色。

墓葬發掘之初,專家們被出土的的墓葬品給“欺騙”了,他們憑直覺判斷這可能是一個“明代”貴族大墓,但經驗是靠不住的,墓誌證實這是“如假包換”的金國女真墓。

其二,這個金國人完顏宴沒有辮髮痕跡,卻梳理著漢人髮式,他的頭上“束著發”,而且使用的是當時最昂貴的“玳瑁簪子”固定頭髮。

尤其是讓考古專家震驚的是,他戴著一頂中原人常戴的帽子——幞頭,從裡到外,竟然有三層。

第一層,叫抹額。緊貼額頭,就是我們明代的“發巾”。但與明代制式不同,它的前額部位帶孔的網巾這說明,古人束髮,是要用發巾的。

(第一層,抹額)


第二層,抹額之上,是一頂“無腳幞頭”。這乍一看,好似一頂瓜皮帽。

第三層,就是官員戴的“有腳幞頭”帽子。


其三,這個金國人的服飾是和中原人一樣的,他穿著絲綢衣服下葬,而且是當時最高級的“金錦”絲綢服飾。

這種服飾,在我國著名服飾歷史學家沈從文筆下記載過,老先生皓首窮經研究至死,都沒有看到過這種頂級絲綢的“實物”,如今反而卻被我們普通人都可以“一睹為快”,看到“真東西”了,幸事。

其四,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物件,包括“納言”、“握金”、“玉腰帶”、“絲帛”圖案等都保持了和中原文明的一致性。

其五,墓主人是中原文明形態,同時發現的其妻子,衣著依然保持完整,不但有華麗的絲織品衣物,其頭上的鳳冠採用了多顆東海大珍珠。

這表明,當時的金國經濟發達,簡直是“富甲一方”,而經濟是文明的體現,金國女真的文明程度不是原始狀態!

這個發現很重要!⭕圈出來,有兩大考試難點。

考點1:83年黃日華和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金國王爺是“辮髮”,94年李亞鵬、周迅版本的《射鵰》,金國王爺是“束髮”,哪個正確呢?

考點2:金國文明已經很高,那麼,明代那個聲稱自己是“女真”的部落,卻是原始形態、奴隸制度,能是一個民族嗎?

而這個金國王爺墓葬的發現證明了一個情況,即是關外的東北女真人,他們在完顏氏族政權存續期間,已經實現了“漢化”。

其六,這個墓葬的發現表明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遼東漢人”一個主要來源就是金國女真人。

過去,因為沒有搞清楚東北金國女真人漢化情況,網絡上出現了“東北嫁妝論”的荒謬觀點。

這個墓葬的發現,有助於解開兩個真相:

一是金國時代就已經牢牢把控的東北,歷經元明鞏固和發展,已經完全奠定了中國領土在“東北和外東北”的基礎。

二是“遼東之屠”導致漢化的金國女真人在東北銳減。而墓中的墓主人之一經推測是宋徽宗的女兒,趙英姑。

至此,這個關外的重大實物考古發現,把過去爭論不休、那些堅持說關外女真人沒有漢化的觀點徹底推翻了。

既然事實很清楚,為什麼總是讓人把“兩個女真”混淆不清呢?


網絡上,還經常有人為這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有的人還急赤白咧憤憤然呢?

有人心生不悅,有人暗自歡喜,其實是和一個人有關係,他首先惹了禍。其後,清人編寫的說不清、道不明的相關歷史書籍讓整個事件愈發顯得撲朔迷離。

這個惹禍的人,叫努爾哈赤,原來是他帶頭認錯了祖先。

努爾哈赤為什麼會認錯祖先呢?


事實上,努爾哈赤把建州女真人稱為女真後,這讓他的兒子皇太極尷尬萬分!

努爾哈赤的目的當時只是為了讓來自於通古斯的部落,在文化傳統尚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能夠儘快擺脫相鄰部落部族的“白眼”,能夠直得起腰板,“文化自信”才是他所看中的!只是他在構建文化自信的時候,明顯是“病急亂投醫”,把女真套在了自己頭上。這個帽子很大,並不適合他,這些都不管了。因為,當時的遼東很多部落都是這麼做的,已經形成的有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以及更東邊還有一個北山女真。

而被明成祖朱棣“厚愛有加”,能征慣戰的努爾哈赤的祖先,真實身份是胡裡改人,這個“女真”部落被安置在建州衛,被稱為“建州女真”。

但他有自己的私心,就是通過“拉虎皮做大旗”的通常做法,藉助金國女真的名號,走捷徑,輕而易舉達到叛亂割據東北的目的。

他成功了!

他用入主中原的“金國女真”的名號讓自己的部落名正言順入了主流,從此,周邊部落不再譏笑他們是蠻族。

當時,文化相對發達的是“海西女真”,他們對落後的建州女真鄙視為“蠻族”,努爾哈赤內心的自尊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文化不足造成的結果。

到了皇太極時代,他及時糾正了這種錯誤。


他一改努爾哈赤的做法,重塑了“文化自信”,放棄了“哈女真”的守舊傳統,結束了東北長期存在的“泛女真”現象。

那是因為他整合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複合民族——滿洲民族。史學界已經有了共識,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典型的民族共同體,由建州女真和周邊部落部族融合的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共同形成的一個“旗人”概念。

這個概念,包括了很多成分,包括朝鮮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錫伯人和達斡爾人等。

由此,我們就清楚了,新興的旗人本質上是一個不依靠血統,不依靠語言,而是依靠地域和利益捆綁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這個群體在入關之初,其規模為50萬人,即,打仗的軍人和不打仗的老人,婦孺,包衣奴等都計算在內。這個旗人群體最後逐漸就演變成了有清一朝、享有特權的權貴階層。

到了清末,旗人包括包衣人數在150萬人,他們成為後來的滿族主體。

清人史料記錄有誤,造成以訛傳訛,真假難辨。


事實上,讓金國女真人和建州女真人,傻傻分不清楚,還有一個歷史原因。那就是清人官修史書的問題。由於搞不清楚努爾哈赤上溯六世更早的歷史源流,只能靠神話來“編書”推波助瀾,把金國女真和建州女真搞得虛虛實實,讓人莫衷一是,成了努爾哈赤亂認祖宗的無形推手。

這說明,清代的歷史史籍沒有並沒有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反而幫了倒忙,還誤導了後世的歷史學者。

這麼重要的兩本書,一本書是《滿洲源流考》,還有一本是《滿洲實錄》。

神話起源說,來論證民族來源?這是猴子來逗比的嗎?清人就這麼幹的。

事實上,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應該是以事實為依據!歷史事實稱為史實,清人編寫的《滿洲源流考》,乍一看是歷史考證,但實際上,只能把努爾哈赤的祖先上溯六代,就沒有任何的實證了。

然後呢?《滿洲實錄》用布庫裡雍順的神話來想象了一個比其六世祖更遠的先祖。 然而,這個依靠傳說寫成的“神話故事”,也就是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天鵝仙女”的故事,卻為我們研究解開建州女真人來源之謎造成了干擾。

在這個神話裡,他們把建州女真的來源確定為“龍興之地”。而這個“龍興之地”具體在哪裡呢?在“長白山”。

正是這個“長白山”的清人記錄,讓後世學者走了彎路,他們和韓國學者共同把目光聚焦在“吉林”長白山,並爭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能自圓其說。

學者接力,終於破解“建州女真”人來源之謎。


從老一輩的民族歷史學家孫進己到後來的清史學家戴逸、王鍾翰等,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終於逐漸解開建州女真民族的來源之謎。

最初以為,起源是吉林的長白山,但後來發現,錯了。

學者王鍾翰在《滿族發祥地問題》中提出質疑,開始尋找答案。

因為中韓學者最初把目光聚焦在長白山,認為這裡可能是發源地。這也是韓國學者非要搶努爾哈赤認為他是“韓國人”的一個原因。

事實上,《滿洲源流考》,錯得離譜,它把朝鮮人和建州女真人混為一談。

原來,《滿洲源流考》記錄康熙原話,認為“長白山系本朝祖宗發祥地”。但兩國學者齊刷刷誤把“吉林長白山”認定為史書中的記載,而學者在反覆一步步求證後,卻證實這是錯誤的。

兩個“長白山”是不同的!

清史學者戴逸在他的研究中做了這樣的解釋。他說,“清代史籍的長白山是想象出來的仙山”,他把這個研究作了一個專門的註釋,實際上進行了大膽猜想。

學者們繼續深度研究後發現,這個“長白山”當在外興安嶺。循著這個思路,近年來發現了北山女真和建州女真的親緣關係,而把建州女真的來源定位在西伯利亞。

這是因為,通古斯語族的民族遍佈西伯利亞,分佈極其廣泛。而《滿洲實錄》說,祖先距離赫圖阿拉在4500裡之外,兩者正好相互印證。

所以,學者王鍾翰在《滿族發祥地問題》中也指出,清人所說“長白山”並非吉林長白山。

學者研究後發現,金國女真語言在明初時期尚存在,但不是建州女真語。


但是,努爾哈赤時期,部落裡已經基本無人通曉金國女真文字。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又沒有本部落自己的文字,為了和明朝語言溝通,該怎麼辦呢?

學者王鍾翰找到了答案。原來,他們會找那些依然還會寫金國女真文字的人書寫書信函件。當明朝設置專門的語言“研究機構”——《四夷館》進行保護性研究後,才發現建州女真等那些所謂“女真”部落都不用這種文字,只有少數“文化人”才用——不是不想用,是多數人不看不懂金國女真文——那可是仿漢字的文字。

這讓當時的明廷大為困惑不解,怎麼這些自稱女真人的部落,竟然不用“自己”的文字?

同樣的困擾也讓建州女真的酋長努爾哈赤尷尬萬分,本族人不通曉“女真文字”,自己卻堅持說他們是金國女真人,豈不是笑掉大牙?

這樣的事情非同小可,絕不能等閒視之!

在明明知道是“亂認祖宗”的問題上,努爾哈赤的做法是,將錯就錯,自圓其說。

他選擇了另起爐灶,創建新的文字,這就是後來的滿文。因其部落長期與蒙古人相處,對蒙古文字精熟,便以蒙古文字為藍本創建了建州女真文字——老滿文。

至此,問題已經很清楚了。

而明代創立“四夷館”並研究了進入朝鮮且在當時尚存的部分金國女真人,並編輯製作了一本語言研究書籍——這就是保留至今的《女真譯語》,為我們解開金國女真語言和滿語的區別,提供了更有力的“力證”。

關於兩種語言的區別和關係,艾米將在後續問答裡,做更進一步地深入探討。

所以,金國女真和建州女真究竟是不是一個民族的答案,越來越清晰。這就如同,韓國人有自己的文字不用,會用日文?或者,再造文字?費力不討好的事,同一個民族是不會這麼做的。

學者也找到了金國女真語言和滿語二者的關係。

他們同屬於通古斯語族,但不是一種語言。

過去,有人把這種關係搞不清楚。但是打個比方,很多人都能明白。

比如,英語和德語,不是一種語言,但卻屬於同一個語族。

而一直致力於女真民族歷史學研究的泰斗,留下權威著述《女真民族史》的已故著名學者孫進己老先生也給出了答案,他蓋棺定論地指出,明末女真現象是“泛女真”現象,並不是金代女真!


(通古斯語族人群分佈圖)

綜上所述,金國女真和建州女真100%確定,不是一個民族!


卓爾艾米


這個問題我已經說過很多遍了,答案就是滿洲出自女真,這是個事實。

因為女真一直以來是個統稱,而不是一個有確定指向的名稱,女真這個群體裡既包括完顏氏統領的主體部分,也有與完顏氏關係比較遠的邊緣群體,而滿洲的前身建州女真就是出自女真的邊緣群體,換句話說,女真實際上是一個共同體。

建州女真的前身是斡朵裡和胡裡改兩部,這兩部的共同點都是屬於女真邊緣群體,因為這兩部的共同點都是加入女真共同體的時間較晚。這兩部原先居住在今天黑龍江省依蘭縣境內,而且僅僅隔著松花江,屬於元朝時期水達達五萬戶(後僅存三萬戶,即三部,後文將三部稱為依蘭三部),在元末明初依蘭三部因為不堪野人女真的襲擾相繼南遷。明朝為了牽制朝鮮和蒙古招撫斡朵裡和胡裡改兩部,分別建建州左衛和建州衛。再後來,將建州衛一分為二,分別為建州衛和毛憐衛;建州左衛也被一分為二,分別是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

哦,對了,大金時期的五國城,或者叫五部城就在今天的依蘭縣境內。而且,依蘭滿語為ilan,意思就是三,也符合建州女真南遷之前三部的意思。

建州女真和金女真的區別在於,金女真這個共同體當中的主體部分在元明之際全部漢化為漢人,在清朝時期也沒有把他們納入八旗;而建州女真前身的依蘭三部則屬於金女真的邊緣群體,在大金吞遼滅宋之後沒有南下,依然留在松花江流域,在金女真主體部分,也就是完顏氏統領的部族徹底漢化之後繼續以女真為號。

要不然,女真語怎麼和滿語有70%的語音一致

所以,建州女真是金女真共同體當中的一支,所以明朝以及後世歷史學者都認同建州女真出自於金女真。後來,出自於建州左衛的愛新覺羅氏又以建州女真為主體建立了滿洲滿洲共同體,也就是今天的滿族。

只不過,建州女真為主組成的滿洲共同體除了有女真氏族(後期加入的索倫八旗也可以視為金女真邊緣群體的一部分,而且還有部分女真氏族不願意臣服努爾哈齊而逃亡,他們被稱為巴拉人),還有大量漢人、蒙古人、高麗人以及其他多個民族的血緣加入到了滿洲共同體當中,經過兩百多年的融合形成了滿族。

至於滿洲這個名稱,一種說法是借用了建州衛歷史上的一個名人李滿柱的名字,李是明朝的賜姓,滿柱是齊本名,李滿柱是建州衛第三任首領,也是建州三衛共同的首領,因為李滿柱以及其後代通過聯姻的方式成為三部之長,建州三衛在李滿柱時期成為女真各部各氏族當中最強大的群體。所以,出自建州左衛的努爾哈齊崛起後就借用了李滿柱的滿柱之名,滿文寫作manju,也就是借用李滿柱的影響力將女真各個氏族納入到他的滿洲共同體當中。

另一種說法是取自西藏曼珠室利的說法,曼珠室利,也做曼殊室利,也就是文殊菩薩的意思。根據章太炎的考證,藏傳佛教在清朝還沒入關的時候就稱皇太極為曼珠室利大皇帝,而且曼珠在漢語當中也有吉祥的意思,所以皇太極去曼珠作為他統治的滿洲共同體的名號。曼珠室利,滿文寫作manjusiri。

同時,根據五德終始說,明朝屬於火德,水克火,清朝屬於水德,要不然幹嘛叫大清國而不叫大青國呢。自然,manju漢文就不能寫作曼珠,當然要寫成滿洲。話說,這水德也是夠充沛的。

所以,現在可以做一個結論,建州女真出自金女真的邊緣群體,而建州女真構成了滿洲共同體的主體,滿洲共同體最後成為今天的滿族。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批西伯利亞通古斯野人被歌剎人驅逐逃難到明朝邊境。當時,明朝皇帝朱棣得知這些通古斯野人到來之後,為了展現大國風範,把這些野人安置在東北地區。朱棣打算扶持通古斯野人,讓通古斯野人與東北女真族相互競爭、相互制約。

可朱棣卻萬萬沒有想到,通古斯野人首領努爾哈赤吞噬了女真族,接著霸佔了東北地區造反成立後金國。

到了明朝末年,通古斯野人已經讓明朝無法控制,滅亡了李自成,建立了清朝。朱棣到死也不會想到,這些曾經的難民,最後居然毀滅了朱氏的江山。



昨日之我非我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與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這兩個國號都是“金”的政權都是女真族建立的。

但滅掉遼朝滅掉北宋的金朝政權是完顏女真建立的,而明朝後期的後金政權是建州女真建立的,他們都是古代通古斯人血統的族群。總體來說他們都屬於同一民族。

完顏家族建立的金朝與愛新覺羅家族建立後金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古代女真部落連語言都不一定能統一,金朝的完顏女真部和後金的建州女真部沒有太大的繼承關係。

金朝建立後女真各部也逐漸走向了統一,這其中也包含了愛新覺羅家族的祖先—建州女真部落。但當時建州女真部落很落後,同宗族的完顏女真部落根本看不起他們,因為完顏女真建立了稱霸天下的金朝,而建州女真只是完顏女真的窮親戚。

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與南宋聯軍滅亡。金朝統治的區域基本上都被蒙古接管,女真族再次被打散,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於北方各地。

在元朝的統治下,女真人不通漢語的被視為蒙古人;而生長在漢地,懂漢語的則被視為漢人。所以,當時大約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便不可以再自稱女真人。而金朝的統治家族完顏氏遭到重創,「唯完顏氏不可赦」的命令讓他們或死或改姓。

到了明朝,奴兒干都司之下管理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部,雖然依然被稱為女真人,但與金朝的女真人已經不是同一個概念了。

金朝的女真人可以被認定為一個民族,但明朝時期的女真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則是指的一個地域,或者說是遼東除了漢人與朝鮮人之外所有民族的統稱。有的人認為,金朝滅北宋之後,大部分女真人南下,從而使北方根據地出現了真空,而西伯利亞地區的通古斯人乘機南下,在當年女真人的「龍興之地」生存。而到了明朝,這些人就被統稱為女真人。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為了延續金朝的優勢,國號也稱為「後金」。但是「後金」一名是有其含義,「後金」,是極少見的帶有「後」字的政權。其含義就是代表延續。



努爾哈赤的思想中,一直認為本族是與金朝有直接聯繫的女真人,用「金」作為國號也是合乎道理。而更重要的是努爾哈赤希望利用這個國號,幫助他一統東北。

當時女真各部仍然群雄割據,東北尚未統一。努爾哈赤為使各部統一,就打出了「金」這一國號。自稱金朝後裔,建立後金政權實為復興完顏金。所以才會用「金」作為國號。

雖然當時女真人的血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依然是完顏阿骨打為共同的祖先,所以這就是努爾哈赤為了政權的合法性而改的名字。

但是,後金雖然也叫「金」,但在組織上與兩宋時期的金朝有很大區別。因為當時的「後金」只是一個獨立政權,並未達到一個國家政權的級別。直到公元1636年,「後金」的實力大大增強之時,皇太極方才改名為「大清」,建立清朝。


厚德載物49847


通古斯野豬皮和女真有什麼關係?要說有關係也就是女真裡一些不開化的野人女真後來被建奴吞併了。建奴就是強認祖宗給自己貼金。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這個問題我簡單的發表一下我的個人看法吧,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都知道金國和大清朝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那麼這兩顧女真人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雖然他們都是女真人,但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滅掉北宋的金國是完顏女真建立的,而明朝時期的後金是建州女真建立的,他們都是古代通古斯人血統的族群。總體來說他們都屬於同一民族,但就像河南的漢族和河北的漢族一樣,他們雖然同源但還是有區別。



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古代女真部落連語言都不一定能統一,金國的完顏女真部和建立滿洲的建州女真部沒有太大的繼承關係。

金國建立後女真各部也逐漸走向了統一,這其中也包含了滿族的祖先—建州女真部落。但當時建州女真部落很落後,同宗族的完顏女真根本看不起他們(這也難怪,誰讓完顏家族打下了天下呢)。


在政治上建州女真也沒有像完顏女真那樣地位崇高,但是地位還是比漢族人要高。

除此之外二者在文化上差別更大 金國建立後女真人依照契丹文字和漢字創造了女真文,但這些女真文字看起來和漢字非常相似,說白了就是照葫蘆畫瓢。而同時期建州女真由於地位較低幾乎沒有掌握當年的女真文字。

時間到了到了明末時期,建州女真建立了後金政權,女真族在後來也改為了滿族,滿族就這樣開始逐步形成了。他們根據蒙古文字創造了滿文(滿文跟漢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是跟金國時期不同的是,當年完顏女真部落的後裔大部分都融入了漢族。


可以這麼說二者雖然同是女真族血統,但屬於差異較大的不同群體,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幾乎沒有繼承當年金國的任何東西。


湯姆貓談歷史


金朝女真人與後金女真人肯定是一個民族,滿洲人只不過是由女真人直接更名而來。

女真人是一個演化相對完整的民族,他們的發源地在遼東的長白山與黑龍江之間,所以又稱“白山黑水”。

女真人的共同祖先叫做肅慎。肅慎是一個古老的漁獵民族,先秦時代,也就是中原進入東周時期它們就出現在了遼東。

西漢到曹魏時期,肅慎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又自稱“勿吉”。公元6世紀時,勿吉根深葉茂,蓬勃生機,發展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它們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靺鞨

唐高宗時期,隨著唐朝對高句麗戰爭的勝利,以及安東都護府的設立,諸如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等部被分散、融合,白山靺鞨歸順唐朝。黑水靺鞨繼續在東北山林中摸爬滾打,過與世無爭的生活。粟末靺鞨最早來到平原,並與唐朝密切往來。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被賜封為渤海郡王,隨後建立渤海國。

公元926年,契丹滅渤海國,並改名為東丹國,阿保機任命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渤海國貴族遷往高句麗。

五代十國時期,黑水靺鞨出於對兄弟粟末靺鞨的羨慕走出了山林,並正式改名為女真人。

女真喻作“東方之鷹”,但是沒有馬上起飛,而是在遼國(契丹)的打壓之下按居住區域被化分為“生女真”、“熟女真”及“半生不熟女真”,分而治之。

1113年,女真族人推舉完顏阿骨打為都勃極烈,兩年後推翻遼國,建立大金。

蒙古崛起後,建國一百餘年的金國被滅。元朝建立後,被打散的女真人退回遼東,元朝廷設東征元帥府、五萬戶俯監視女真人的一舉一動。

明朝建立後,在遼東設置奴兒干都護府,並設立300多個衛所,專門管理女真人。後又將女真人按生布位置分為海西、野人、建州三部。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無暇顧及遼東。世襲建州部建州指揮左使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年號天命,史稱後金。

1635年,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改金國為滿洲。第二年,皇太極繼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清”。

總結:努爾哈赤後金女真人由完顏氏女真人發展而來,他們都屬於黑水靺鞨部族,因此也是同一個民族。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1180822903458305"} --}

國史春秋


金朝女真與滿清女真是同一個民族嗎?

金朝入住中原後先後進行過四次人口統計,管轄區域人口5300萬人,其中女真、契丹、奚人組成的猛安克人口500萬,佔全部人口的10%;



蒙古興起後開始發動對金戰爭,女真逐步放棄上京(黑龍江哈爾濱阿城),中都北京,400萬女真人逃往汴京,根據人類社會青壯年的比例,400萬人中16~50歲適合從軍的男人在100萬左右,蒙金野狐嶺大戰損失40萬人、三峰山損失20萬精銳、蔡州全部滅亡至少有20萬人,三次大戰合計損失80萬人,金朝遷都汴京後,河北漢族與蒙古人開始殘殺遺留女真人,據歷史記載,金朝滅亡後僅剩10萬人基本與歷次大戰損失兵力吻合;



金朝統治時期曾經從山西把漢族移民到上京(哈爾濱),加上原北宋俘虜3000人,這些人在女真滅亡後未見迴歸中原的記載,明代犁庭掃穴也僅僅剿滅數百人,由此可見哈爾濱一帶人煙稀少,滿清女真尤其建州女真發源地黑龍江依蘭縣即是金朝關押北宋俘虜宋徽宗等的(五國城),因此滿清與金朝女真關係不大,應該與北宋俘虜及山西移民有關,這些人的後代在白山黑水間變成了女真!


無憂谷逍遙子


金女真僅僅是與滿洲生活地域重合,同屬通古斯語系,具有相近的文化、語言而已,被漢人並類為“女真人”。

從民族承續看,這兩個民族是完全斷開的,語言、文字、文化都沒有前後繼承發展,例如金女真語與滿語的距離大於漢語普通話與粵語方言的距離,金女真用女真文(改自契丹文,由漢字發展而來),滿文則是改自蒙古文,是完全不同於漢字的另外一套文字體系。還有滿族沒有關於金女真的民族記憶,所有關於金國的信息都是他們得自漢文史料的。從語言上來說,金女真語與滿語也沒有前後承續關係,舉個例子,金女真語、滿語分別從同時期的漢語(分別對應唐宋、明清兩個時代的官話)、韓語(分別對應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兩個時代的韓語)中借入了大量詞彙,兩套詞彙完全不重合,如果滿族直接承續自金女真的話,滿語應當有體現,即滿語中應該保留部分不同於明清官話的唐宋古語詞彙,但是滿語的漢語介詞完全是明清的官話詞彙,這足以說明滿族不是直接承續自金女真。


胖小喵日記


歷史上的女真族和後來的滿族是同一個民族,前後用了兩個名字。完顏氐和愛新覺羅氐是女真族中的兩個不同部落或部族。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的金朝就是以完顏部為主建立的,所以完顏氐是皇族,最初活動地區是在黑龍江,長白山一帶。而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的後金則是由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氐為主建立的,最初活動地區是在今遼寧新賓一帶,所以愛新覺羅氐是皇族。

努爾哈赤建國時仍稱為"金",以示其承繼關係,(史稱後金)。到了皇太極繼位時就有了進軍中原之意,便有謀士獻策說: 由於巜嶽武穆傳》小說和戲曲的影響,漢人對"女真"和"金"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對取得全國不利。於是皇太極便下令改女真族名為"滿族",改國號金為"清"(其實滿文仍為"金",這就是"漢改滿不改"的來歷)。

有史料記載,努爾哈赤在統一東北女真的過程中,有一支名叫完顏部,又名王甲部的部落於明萬曆16年被合併。可見被皇太極改名為滿族的女真人中,也有完顏氐存在。

我的家鄉甘肅涇川縣有個完顏村,是金兀朮完顏宗弼的後裔聚集地,有興趣的朋友可搜索: 甘肅涇川完顏部落 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