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戰國時期,玉帶鉤的器形已經基本確立,即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組成,並且普遍使用。這時玉帶鉤已進入了發展期。此時雖然帶鉤紋飾內容變化比較豐富,但形制基本相同,時代特徵明顯。其器型多為長條形、琵琶形。長度一般在4-8釐米之間,8釐米以上較少。通體感覺簡潔明快、稜角分明、光澤度強。鉤首一般高昂,常見雕有龍首、獸首、鳥首等。頭形較小,鉤身較寬,大多素面或陰刻細線紋飾。多數帶鉤在鉤面兩側的邊沿和鉤首頸背兩側的邊沿都切削成微微的斜坡度,既對稱得體又平整美觀。鉤背有方形鈕或圓形鈕。一般情況下,鉤身的側面與鉤鈕的側面在同一平面上,即鉤身與鉤鈕同寬。

西漢時期是古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般來說,西漢時期的玉帶鉤選料講究、琢磨細緻、刀法簡練、質量上乘。同時數量也比較多。這一時期,玉帶鉤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也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只是刻劃幾刀而已,但都粗獷有力,規整潔淨。即使有的鉤身有陰刻紋飾,也是非常簡單、挺拔、有力。有的僅在鉤面琢磨幾道弦紋,或在兩道弦紋中間壓鉈斜磨,形成縱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玉帶鉤的鉤面開始出現了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戰國時期的帶鉤,材質高貴,工藝精美,製作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種變化,但鉤體都作S形,下面有柱。其形制有八種類型:

第一種:體像螳螂之腹,鉤短,作龍首或鳥首形,下有圓柱,近於一端,柱頂圓形。

第二種:腹作方形,鉤短作獸首形,下方有方柱,近於一端,柱頂較城粗大。

第三種:身短鉤長。

第四種:身長方形,鉤短,柱方,柱在中央。

第五種:腹寬有一短鉤,背有柱。

第六種:體作圓形、細長頸、短鉤,下有圓柱。

第七種:體作動物形。

第八種:體作琵琶形。

第九種:直線鉤狀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帶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其小巧價廉的特性是導致其收藏熱不斷升溫的重要原因,但在此類表象問題之下,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古代帶鉤的自身用途屬性決定了保存完好的存世帶鉤越來越少,這也是其在市場上緊俏的一個核心因素。

儘管品相完好的帶鉤數量有限,精品更是難得,但是長期以來,收藏帶鉤的人為數不多,對帶鉤研究不夠,國內也鮮見有關帶鉤的專著,因而市場價位總體並不高,與其實際藝術收藏價值尚有一定的落差,從而為帶鉤的升值提供了很大的上漲空間。

仍以玉帶鉤為例。玉帶鉤發展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戰國和漢代;第二個時期是宋代到明中期;第三時期是明中期到清代。市場上以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為多見,並屢屢拍出高價。2001年12月,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組五件清代白玉龍首帶鉤拍出6萬6千元,時隔三年,到了2003年,仍然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件估價7千元的明代玉羊首帶鉤以6.2萬元成交,高出估價數倍。在國外,一件戰國白玉帶鉤曾拍出120萬元高價。金屬帶鉤也分為三個階段,戰國—秦;秦—漢;漢—南北朝。在中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都有不少帶鉤屬一、二級文物。

西漢 銅鎏金鑲白玉龍首帶鉤(一對)--------- 105.80萬---------- 大唐國際(香港)--------------- 2013-11-28

清乾隆 翠玉子母龍帶鉤--------------------------- 69.00萬------------- 北京保利(北京) -------------- 2011-06-06

春秋 金九龍帶鉤------------------------------------118.00萬------------- 保利澳門(澳門)------------- 2016-01-10

戰國·銅鎏金嵌綠松石錯銀鏤雕帶鉤----------- 42.55萬------------ 西泠拍賣(浙江)-------------- 2015-12-26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帶鉤引起大家興趣的時間較短,所以上世紀90年代之前,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仿品、贗品。90年代以後,市場上才開始出現偽品。帶鉤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是以銅帶鉤為主的金屬類帶鉤;二是以玉帶鉤為代表的非金屬類。所以作假與防偽都是圍繞著玉帶鉤、銅帶鉤進行的。

在市場上還能見到仿戰國、仿漢代的玉帶鉤。玉帶鉤防偽斷代與一般玉器防偽斷代辦法是一致的。近幾年,隨著玉料大幅度升值,特別是和田玉料價格飛漲,用新玉作舊作偽的玉帶鉤已經少見了。

另外,一般素面銅帶鉤市場價位不高,所以作偽者粗製濫造,稍有收藏經驗的人都能識別真假。銅帶鉤作偽最多的是老體新工。所謂老體新工,就是老的素面青銅帶鉤上錯金、錯銀、鑲嵌綠松石。

在老體上錯金錯銀,首先要在老素面帶鉤上劃線、設計圖案。按照圖案線條刻畫溝槽。為了不破壞老體外面皮殼,一般溝槽加工就十分粗糙,線條不直,圓弧過渡不大自然,溝槽寬窄不一,所以錯金錯銀線條不夠流暢自然。另外,古代錯金錯銀用料都是金葉銀葉,而作假者為了降低成本,用金粉、銀粉加強酸澆鑄而成,因而線條寬窄不一,圖案不甚規整。用金片、銀片錯的圓形或寬帶圖案,用放大鏡可以看到錯金錯銀圖案斷面如同一卷紙的斷面一樣,有一圈一圈的條紋,用金粉澆鑄沒有一圈一圈的條紋。有些作偽者錯金錯銀不用金葉銀葉,而用銅葉、鋁葉代替,因而錯出的圖案死板,沒有光澤,灰暗,更沒有皮殼,因而一看一目瞭然。

另外,有些原來鑲嵌綠松石的帶鉤,因年久腐蝕,松石全部脫落,作偽者為了賣高價,自制綠松石片補上,以新充舊,粗看跟原裝的一樣,真假難辨。古代帶鉤上面鑲嵌的綠松石,按照圖案貼好之後,都是整體打磨,因而銅帶鉤鉤體本身與錯金錯銀片和每片綠松石最後都在一個平面或弧面上。而作偽者把帶鉤綠松石補上之後,因怕破壞鉤體與錯金片的皮殼,一般不再打磨,因而新貼的松石互相凸凹不平,與原帶鉤鉤體也不在一個平面上。同時,因貼上去的綠松石是一片片分頭打磨貼上去的,在燈光下可以看出每片綠松石打磨的痕跡都不是一個方向,而是像用蘆葦編的席子一樣,每片松石打磨的痕跡各不相同,松石表面也沒有皮殼!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銅料佛像

銅佛像是指用銅或青銅鑄造,可移動的較小佛造像。鑄造銅佛像常用的材料有青銅、黃銅、紫銅!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佛教歷史

那麼銅佛像是如何產生的呢?又有什麼宗教文化內涵呢?這還得從佛教建立說起。佛教創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陸的迦毗羅王國的王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釋迦族人,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圓寂之後的最初幾百年間,佛教尚未傳遍亞洲各國,但是當時在印度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教派。後整合為三大主要派別: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佛教。

小乘佛教又稱“僧人之道”,其思想最接近佛陀的教導。小乘佛教在斯里蘭卡及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占主導地位。公元初年,大乘佛教逐漸興起,其佛理更具包容性與改良性。大乘佛教下分禪宗、淨土宗等多種派別。密宗佛教於公元7世紀開始在印度出現,並逐漸流傳至喜馬拉雅雪域及遠東的許多地區。密宗佛教具有神秘特質的修行思想,擁有眾多神秘儀式和修行方法。這三大佛教派別顯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不能誤認為它們就是三個完全分離獨立的實體,因為它們的基本教義相同,並且都表現出對“佛教三寶”,即佛、法、僧的一致尊崇。

銅雕產生於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於表現神秘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銅雕的紋飾主要為饕餮紋,或以動物頭部造型,再以鳥、獸、蟲、魚部分形體組成抽象的圖案來襯托銅雕造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戰漢銅帶鉤,清代銅佛像,鑑賞!交流!出手!

晚隋 鎏金銅佛坐像---------- 398.00萬-------------- 佳士得(香港) ------------- 1998-04-26

清 銅佛立像-------------------- 74.75萬--------------- 中國嘉德(北京) ---------- 2011-11-15

北朝 6世紀 銅佛立像--------- 124.00萬----------- 佳士得(香港) --------------- 2015-12-02

北魏 鎏金銅佛坐像------------ 404.00萬------------ 香港蘇富比(香港)-------- 2016-1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