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現境外輸入關聯病例,超31位感染者入境時體溫正常,做測試、量體溫,為何仍攔不住境外感染者?


3月22日,堅持了3天的內地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零增長,被一名來自廣州的患者打破了紀錄。

廣州市衛健委消息稱,該患者54歲,曾有肌肉痠痛、乏力等症,無發熱,一直在家休息。3月20日就醫時,體溫37.5℃,胸部CT顯示有炎症,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當晚被轉院隔離治療,經核酸複檢和專家會診,終被確診。

由於該患者為一名土耳其輸入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被列為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這不僅是在內地第一例,也是近4天內唯一一例新增本土病例。

據衛健委官網數據,3月18日-21日,全國累計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50例,除此一例之外,其餘全部來自境外,包括湖北武漢在內的其他地區,都未見其餘新增。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評價稱:“武漢為世界其他地方帶來了希望,即使最嚴重的形勢也可扭轉。”

相比之下,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快速擴散。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地3月20日24時,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突破26.6萬例,致死1.1萬人。其中,僅剛剛過去的這一週,就新增11萬例。

海外疫情愈演愈烈,華人回國熱潮也隨即掀起。多家航空公司數據顯示,由英國等疫情暴發國赴中國“避難”的機票價格暴漲至數萬元,一票難求。

亦有網絡視頻顯示,由於3月15日起,首都機場所有國際及港澳臺地區的進港航班均需停至專區處理,該區域航班量和旅客量較以往增加3倍以上,大批入境旅客只好擠在停止的扶梯上等待。

與入境旅客數同時增長的,還有境外輸入病例數。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24時,內地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病例314例,並連續9日超過本土病例。

如何防範境外疫情“倒灌”,壓力重重。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至少31例感染者,入境時並未發熱,躲過一次又一次的體溫篩查,順利回家,數日後才遭確診。導致出現此次境外輸入關聯病例的患者,亦屬此類。

此外,還有部分涉嫌隱瞞行程,或靠退燒藥強行降溫,順利躲過篩查的患者,則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

無症狀感染者的漏查,將成為內地疫情防控的一道隱患。人們不禁疑惑,測體溫等篩查措施,怎麼就攔不住來自境外的感染者?

《科學》:機場測溫基本沒用,75%新冠患者曾由中國出境而未被檢出,無症狀感染者挑戰更多

疫情當前,測體溫一直是最常見的篩查方式。

平時無論是進小區、上班、乘公共交通還是購物,都免不了要在額頭、手腕或脖頸處“來一槍”,更不用說把守國門的機場了。

但近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卻推翻了這一檢測方式。

其在題為《為什麼機場測溫不能阻止新冠蔓延》的文章中稱,根據防疫現狀和大量研究發現,機場測溫等安檢方式很難發現新冠感染者,此舉並不能阻止病毒傳播,對疫情發展的影響不大。

文章援引歐洲疾控中心的一份研究稱,部分國家雖能通過測體溫和詢問症狀等入境篩查程序發現部分感染者,但篩查有效性並不高。

新冠疫情暴發初期,該機構曾測算稱,由中國受感染城市出發的旅客中,大約有75%的感染者在潛伏期內抵達國外,並在入境篩查中遺漏。即使面對已有症狀的人,識別率也僅有80%,這意味著還有20%的疑似病例會被漏掉。

內地首現境外輸入關聯病例,超31位感染者入境時體溫正常,做測試、量體溫,為何仍攔不住境外感染者?

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常用的熱掃描儀和手持式測溫槍並不完美。

受儀器自身誤差、環境干擾(如低溫、大風)等因素影響,其測出的皮膚溫度與人體核心溫度存在差異,後者才是判斷是否發熱的關鍵,由此可導致假陽性和假陰性。

防疫其間,就有不少網友吐槽稱,只要拉開外套吹冷風,或者買杯熱飲貼近身體,便能人為控制體溫,繞過檢查。

而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更加大了體溫篩查的難度。

“這也是這次新冠感染和SARS、MERS相比不一樣的地方,雖然都是冠狀病毒,但它可以讓有些人不發燒,或者就燒一兩天,症狀不典型。”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說。

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這一群體僅被定義為“無臨床症狀,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者”,但何為“無臨床症狀”,至今未有診斷標準。

這意味著他們體內雖有病毒,卻不會發燒,甚至也無咳嗽咳痰、乏力等典型症狀,難被及時發現,甚至患者本人也難以察覺。

據中國疾控中心研究數據,截至2月11日,內地72314例新冠肺炎報告病例中,無症狀感染者只有889例,佔1.2%。

“現在無症狀感染者比較少,他們有沒有傳染性報道也不多,但推測可能是有傳染性的。”李太生就曾聽說過一些無症狀感染者的情況,他們感染後並不發燒,或燒得不重,往往等共同生活的家人出現症狀被確診後,才被發現。

一份中、美、法學者聯合開展的研究顯示,對2020年1月21日至2月8日其間,中國內地非湖北地區的468份新冠肺炎患者傳播報告分析顯示,10%以上的患者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的。

而公開報道中,最早一名境外返鄉的無症狀感染者出現在2月底。

該患者在伊朗德黑蘭擔任翻譯,乘機中轉莫斯科後,於2月20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隨後又乘火車輾轉蘭州回到中衛,由於並未發燒,一路暢通無阻,後因在隔離點發現有輕微咳嗽、精神狀態不佳等症狀,才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

昨日,北京市又通報一名入境時無症狀的確診病例細節。

該患者曾在美國工作,辭職後經香港轉機,於3月12日抵達北京。出機艙前測量體溫、詢問身體狀況均無異常,經海關檢疫健康篩查並再次測體溫,亦無異常,當日由朋友接回昌平區一小區居家隔離。次日該患者開始發熱,上報社區後轉至定點醫院就診。先後接受5次核酸檢測後,20日才被確診為重型病例。

至此,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內地累計報告314例境外輸入型病例中,超31例入境時體溫正常,且無咳嗽、乏力等症狀,入境後數日才被確診。

他們均有意大利、法國、美國、西班牙、英國、伊朗、越南、菲律賓等國旅行史,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多個主要入境口岸。其中8例入境後還曾多次乘機、高鐵、渡輪等轉往其他地區,波及沿途11省份。

值得關注的是,導致內地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的患者,也屬此類。


內地首現境外輸入關聯病例,超31位感染者入境時體溫正常,做測試、量體溫,為何仍攔不住境外感染者?


廣州市衛健委通報稱,該患者從事服裝進出口批發工作。1月22日至3月8日,一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出差。9日晚經泰國轉機抵達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入境時體溫正常。按當時入境管理規定,該患者不屬於入境重點排查和社區健康服務管理對象,便坐朋友私家車回家,此後偶爾戴口罩外出活動。

直至3月21日,該患者的一名密切接觸者被確診,疾控部門對其進行核酸檢測和CT檢查後,才被確診為境外輸入病例。

早在1個月前,世衛組織就曾在有關入境篩查的建議中提出,僅篩查體溫“可能並不十分有效”。

同期,鍾南山院士團隊也在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上發文稱,根據全國1099例實驗室確診患者的臨床數據分析,近六成患者入院時未出現發熱,易被醫務人員忽視。

“如果確診病例仍著重於檢測體溫,不發熱的患者就很可能被漏診……我們無疑遺漏了那些無症狀、輕症和居家治療的患者,本研究隊列或只體現出新冠感染較為嚴重的一面。”文章提示。

但當時,由於人們多關注文中“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等信息,對這一提示未加留意。

專家:測體溫仍是唯一可操作的篩查手段,流行病學史和居家隔離也很重要

儘管靠測體溫尋找新冠患者仍有諸多缺陷,但李太生認為,這已是目前唯一具可操作性的篩查方法,“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

李太生介紹說,儘管部分患者症狀不典型,但發熱仍是新冠感染最常見、最主要的症狀之一,且醫學診斷也需依靠體溫檢測完成。

儘管目前也有許多更具科學性的篩查手段,但李太生認為,這些對普通公眾而言,沒有可操作性。

如核酸檢測,從取樣、檢測到出結果,往往要耗費數小時時間,且全程需專業人士操作,並在醫院或疾控中心進行。

但即使這樣,也容易受到樣本和檢測試劑質量,以及取樣是否規範等因素影響。實際工作中,李太生就曾遇到患者鼻咽拭子呈陰性,口咽拭子卻檢出病毒的情況,給確診帶來很大困難。

此外,新寫入國家診療方案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雖能在10-15分鐘內實現滴血驗毒,但由於目前的研究顯示,人體被病毒感染後一週左右才會出現抗體,早期感染者仍有可能被漏檢。

在篩查入境感染者方面,測體溫也並非完全無用。

《科學》文章稱,機場測溫可震懾部分確診患者,避免其乘機進入他國。同時,入境時收集旅客聯繫方式的做法,也有助於在發現疑似或確診病例後,儘快找到同機乘客。

世衛組織亦建議,檢測入境者體溫的同時,還應發放問卷,收集入境者是否曾有相關症狀、接觸史和聯繫方式等信息,並據此建立一套快速評估和響應機制。


內地首現境外輸入關聯病例,超31位感染者入境時體溫正常,做測試、量體溫,為何仍攔不住境外感染者?

內地境外輸入新冠病例分佈情況(截至3月22日)


如何應對新冠防控新挑戰?

李太生認為,離不開傳染病防控三大原則,及早發現和消滅傳染源,隔離阻斷傳播途徑,並保護易感人群,“這三條原則很關鍵,但要做起來太難了。”

李太生強調,若想盡快找到並確診感染者,除了測體溫,流行病學史調查更為重要。

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流行病學史包括髮病前14天曾有在武漢及周邊地區或有確診病例報告社區旅居史,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接觸過上述地區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患者,及聚集性發病(即2周內在小範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等四項內容。

“尤對於有聚集性發病史或來自疫情高發地區的人,應及時觀察隔離,重點排查核酸,必要時再做其他檢測。”李太生說。

此外,及早隔離也很關鍵。尤對與他人共同生活的居家隔離者,李太生強調,隔離期內,一定要保證能在單獨的房間生活,使用單獨的廁所,同時避免和他人共同就餐,否則仍有將他人傳染的可能。

海關旅檢與執法力度升級,全國多名境外入境者因涉嫌瞞報被立案

3月22日下午,上海市衛健委表示,為了進一步加強口岸防控, 除集中隔離人員外,上海將對包括非重點國家和地區在內的所有入境來滬人員實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這是中國防止境外輸入病例措施的再一次升級。事實上,3月以來,隨著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全球風險調至最高級別,中國海關不斷加大入境旅檢力度,實施“三查、三排、一轉運”。具體包括100%查驗健康申報信息,全面開展體溫監測篩查和嚴密實施醫學巡查等。

其中包括,對發現有發熱等症狀,或來自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或曾接觸疑似和確診病例的人員,實施流行病學、醫學排查與實驗室檢測,並及時按要求轉運、隔離。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截至3月4日零時,全國海關共發現入境有症狀旅客6728人,其中疑似病例779例,核酸檢測陽性75例。

受近來海歸熱和境外輸入激增影響,本週起,北京、成都、武漢、陝西、海南等地均大幅收緊入境篩查程序,要求對所有入境人員實施14天集中隔離。陝西、江西、四川成都、安徽池州等地,還提及入境人員需接受核酸檢測。

內地首現境外輸入關聯病例,超31位感染者入境時體溫正常,做測試、量體溫,為何仍攔不住境外感染者?

31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分佈 (截至3月22日)

昨日下午,北京也再次加強入境檢疫工作,要求對有症狀、有流行病學史、有線索、有必要的入境人員必做核酸檢測,嚴格執行境外進京人員集中醫學觀察14天。北京亦重新啟用小湯山醫院,設床位1000餘張,境外來京、返京人員中,需要篩查人員、疑似及確診患者可在此治療。

此外,多名涉嫌隱瞞境外旅行史,或服用退燒藥躲避檢查的境外輸入病例,均被立案調查。

3月16日,“平安北京”通報稱,一名由美國入京的新冠肺炎患者,由於隱瞞相關病史,北京市公安局順義分局以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對其立案偵查。

據北京疾控中心通報,該患者長居美國,在當地參加公司會議後,多名與會同事均被確診。3月初,該患者出現高熱、咳嗽、腹瀉、乏力等症,因不滿美國治療條件,於13日與丈夫、孩子乘機抵京。乘機前,該患者為掩蓋發熱,曾服用退燒藥,也未向乘務員如實報告其患病及與丈夫、兒子同行等情況。經海關排查後,三人均被轉往定點醫院診療,患者本人與丈夫先後被確診。

昨日,該患者原公司渤健生物發佈聲明稱,該患者曾為其美國公司僱員,在未告知公司並忽視健康專業人士建議的情況下,因個人原因返華,目前已不是該司員工。

此前,同在意大利一家餐廳工作的6名確診患者,回國前曾有咳嗽、頭痛、發熱等症狀,由於入境時未按規定如實申報健康狀況,亦被浙江麗水市青田縣公安局立案調查。

“為應對新冠,我們中國已經付出這麼大代價,出現這種案例,確實不應該。”李太生認為,面對新冠這一公共衛生問題,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如實申報流行病學史和健康狀況的素質,“有人不這麼做,我們雖沒辦法強求,但問題發生了,就要科學應對,儘快找到跟他相關的密切接觸人群進行密切隨訪、觀察,儘可能避免疫情擴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