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麻省理工學院有一位學生,用了 1 年時間,就自學完成了4 年計算機專業的 33 門課程,可以他說把學習效率提升了 300%。

斯科特·楊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還提煉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整體性學習。

整體性學習提倡從多個角度看待知識,讓你在學習導數時想到的不是公式,而是汽車的速度表和里程計,在學習企業管理時,想到的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整體性學習把信息分為五種類型,針對不同的信息提出了不同的學習策略。

1. 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就像是建造一座設計良好的城市


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在整體性學習中,結構指的是一系列緊密聯繫的知識,比如你打算學習一門編程語言,那關於這門編程語言的知識結構,就是你的腦海中關於這門編程語言的各種知識的總和。

結構就像是我們思想中的一座城市,在城市中有很多建築,建築之間有道路相連,有些建築高大且重要,這些建築與其他幾百個建築相連。

而有的建築則是偏僻的平房,只有少數的泥濘小路與外界相通。

在我們的知識地圖中,充滿著這樣的城市,而我們的母語的城市是最龐大、最發達的城市,相當於北京、上海。

我們對一門學科理解的程度,對應著這些城市的發達程度。

比如有的人覺得數學很簡單,這就說明他的大腦裡的數學城市非常發達,發達城市的道路一定是四通八達、道路整潔、交通有序的。

而有的人覺得數學很難懂,這就說明他的大腦裡的數學城市非常落後,落後城市的特點就是建築簡陋、道路不通、違建、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甚至有很多斷頭路。

整體性學習的目標,是在各種知識之間建立儘可能多的聯繫,學習好的人會自然地做這件事,每學習一個新概念,都會自動與其他知識聯繫。


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模型是結構的種子,是建築的地基和框架,是一門知識最核心的概念,我們將在模型的基礎上衍生出全部知識。

如果說結構是整體性學習中的大門,那麼模型就是開門的鑰匙,模型是簡化的結構,就像是看房中心裡的沙盤一樣,模型是結構的快照,能幫助我們快速學習新知識。

除了樓盤和沙盤,書和書的目錄,也是一種結構,幾頁目錄就概括了幾十萬字。

模型有很多種形式,但是模型的目標都是壓縮信息,創建模型的方式,就是把知識的核心概念聯繫在一起。

模型是大量信息的壓縮形式,比如一張把一門學科的多個關鍵思想壓縮在一起的圖片。


2. 獲取—理解—擴展—糾錯—應用

整體性學習把學習過程分為了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對學習一門知識很重要,如果某個步驟沒做好,就無法有效存儲信息,無法把信息整合到我們的“知識世界”中。

1. 獲取

獲取階段就是信息進入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的階段,比如閱讀、上課、做筆記以及個人經歷。

在獲取知識的階段,我們的目標是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最重要的知識。

2. 理解

對於新知識的學習,大多數人理解後就不再進一步學習了,而學習好的人知道還要再進一步。

當我們理解了一段話的字面意思時,我們就處於理解階段。

比如你學習了一個新的數學公式,那你至少要知道公式中每個符號代表的意思,才有可能使用這個公式來解決問題。

雖然獲取信息但不理解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但是這個階段也很重要,因為我們只有理解了新概念的字面意思,才有可能再進一步學習。

當你難以理解某句話的意思,可以嘗試將這段話分解為更小的問題,搞清楚你真正不理解的地方,為下一步的擴展打好基礎。


3. 擴展
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擴展階段是整體性學習方法中最核心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將一門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建立關聯。

擴展有三種方式:

深度擴展,就是對知識的背景進行探究,我們看書時,不能只理解作者說的結論和概念,還要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實驗是怎麼做的,誰做的。


橫向擴展,就是我們在知識周圍建立聯繫,知識一般不會孤立存在,那與此類似的結論有哪些?

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同一時期還有哪些發現?同一個發現者還有哪些發現?同一領域還有哪些發現?

比如把粵菜和川菜聯繫起來,把手動擋的車和自動擋的車聯繫起來。


縱向擴展

,就是通過打比喻,建立起不同學科的知識之間的聯繫,比如把做菜和創業聯繫起來,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縱向擴展是整體性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如果運用得當,使用縱向擴展的學習速度比深度擴展要快得多。


4. 糾錯

糾錯階段,就是在知識結構中尋找錯誤,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拆掉或重修那些修錯的路,也就是修改或刪除錯誤聯繫。

5. 應用

應用階段,通過比較信息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來進行調整,如果對知識的理解不符合現實世界的運作,那學習再多知識也是沒意義的。

書呆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書讀得很好,但是離開了學校就一臉懵逼。

應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只有能應用於現實世界的知識對我們才是有意義的。

比如你學習瞭如何開發 App,並給自己開發了一個 App ,那肯定比你光看書的學習效果要好。

3. 隨意、觀點、過程、具體、抽象信息

對於不同類型的信息,我們要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關於具體的學習方法,會在後面講到。

隨意信息,一系列事實、日期、定義或規則,缺少邏輯分類,常常出現在在學校教學的課程中,現實世界中很少需要記住和理解這類信息。

比如醫學專業和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死記硬背大量隨意信息,我們要儘量找出隨意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記住這些信息。隨意信息幾乎都不需要理解,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往往只能反覆記憶,而且很容易忘掉。

觀點信息,就是存在爭議的信息,比如哪個妹子更好看,PHP 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

觀點信息的處理難點在於獲取階段,你需要檢查大量信息,並找出其中的模式,而不是記住具體的細節。

過程信息,就是教你怎麼做的信息,比如教你怎麼游泳、怎麼炒菜、怎麼編程。

過程信息處理的難點就在於要投入大量練習,每一次練習都要找出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在下一次練習中進行糾正。和其他信息相比,在經過練習後,過程信息的保存時間更長。

具體信息,就是我們可以看到、聽到或觸摸到的信息,比如生物學有大量的圖像,不需要我們做額外的視覺化工作。

內在化有助於將信息與多個感官相聯繫,比如學醫學知識時,你不但能看到心臟泵血的圖像,還可以給這幅圖像加上感情和聲音。

抽象信息,抽象信息與具體信息的區別,在於抽象信息缺少與感官的直接聯繫。

數學、物理學、心理學和化學等學科,主要涉及的是抽象信息。

對於這些學科中的信息,我們往往很難立馬想到現實世界中對應的圖像。

抽象信息比其他信息更難理解和擴展,當你感到難以理解時,嘗試放慢接收信息的速度,先把前面的信息吃透了再往下看。抽象信息往往是一環扣一環的,所以打好基礎非常重要。


4. 快速閱讀

學習知識的第一步就是獲取知識,假如你從未接觸過該知識,又或者是獲取知識的速度太慢,就會導致你的學習效果很差。

下面我們來看下兩種獲取知識的技巧:快速閱讀和筆記流。

快速閱讀方法有下面兩種:

指讀法,就是讀書時逐字滑動手指,指讀法適合用在紙質資料上,網上的資料就沒必要用指讀法了。

指讀法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避免眼睛停留在某個地方,指讀法可以讓我們在閱讀時更專注。

指讀法可以動態調整我們的閱讀速度,閱讀時,有時要降低閱讀速度,仔細揣摩重點內容,有時要加快閱讀速度,略過不重要的內容。


提速閱讀法,訓練自己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所讀的內容。提速閱讀的第一步是閱讀一本從未閱讀的書,在書上做一個標記,設定 3 分鐘,然後用指讀法從標記開始,稍快於自己能讀懂的速度閱讀,3 分鐘一到,停止閱讀,再做一個標記。

第二步是計算,算算自己讀了幾行,再乘以每行平均字數,得到 3 分鐘的總閱讀字數,再除以 3 分鐘,就能知道我們現在的閱讀速度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了解我們閱讀速度的提升空間有多大。


5. 做筆記

高效學習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一次學會”,比如上課時,應該全神貫注聽老師講課,而不是忙著做細緻的筆記,等下課後再學。

筆記流技術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平臺,以聯繫學到的東西。

使用筆記流時,首先寫下最重要的觀點,然後儘量用很短的單詞,替換完整的句子。

這樣看會降低筆記的可讀性,但是提高了上課時的學習效率。

事實、日期、細節和描述等信息要儘量減少單詞量,不要寫冗長的段落。

一旦我們記下一個重點後,下一步就是在這個重點和其他重點之間畫上一些箭頭,信息不是以金字塔結構關聯,而是相互連在一個網中的。

筆記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使用其他技術,比如比喻法、圖表法和信息壓縮技術,都可以和筆記流結合。

通過筆記流,我們可以記下各種重點,也可以把信息與圖像、圖標以及其他主題相聯繫。

下面我們來看筆記流的兩種類型:混合型筆記流、評註流。

混合型筆記流,筆記流技術涉及兩個方面:記錄和擴展,筆記流會為了當下的理解,犧牲隨後的可讀性。通過減少筆記內容和增加聯繫、圖表,讓我們的學習更符合我們大腦神經元的組織形式:關聯。

如果課堂上的信息量極大,那就可以採取混合型筆記流方法,這是課堂上記筆記的方法。

我們可以在下課後,再根據筆記內容,製作標準的筆記流,這樣能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消化知識。


評註流,有的課程上課時信息量很大,如果你想通過筆記記下每一個細節是不可能的,筆記流只能保證在很少的時間裡記下最重要的信息。

當信息太多來不及記錄時,我們可以選擇用評註流做筆記。

評註流就是首先寫下最關鍵的信息,然後在信息之間加入聯繫,比如老師說了十幾個需要記下的公式,那就先記下所有公式,然後在老師舉例子和講公式用法時,給公式加上各種聯繫。


6. 比喻法、內在化、圖表法

獲取知識後,下一步就是理解和擴展知識,只理解知識的字面意思是記不牢的,進一步擴展知識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但當擴展多了以後,就能形成習慣,以後我們就能下意識地使用這些擴展技巧。

1. 比喻法

在文學上,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用於把某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關聯,而這兩者之間往往沒有實際聯繫,比如說一個妹子的身材是 S 型的就是一種比喻。

比喻是將兩個沒有實際聯繫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是在不熟悉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之間建立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比喻法的第一步,是在你的已有的經歷、知識中尋找跟你正在學習的知識相似的知識。

比如條件反射這個知識,就可以拿我們一聽到電話鈴聲就會拿起電話來作比喻。

找出比喻的三個步驟:

確定目標,確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記憶的目標信息,比如上面提到的“條件反射”;

搜尋已知,在已有知識中,尋找與目標信息類似的知識,比如電話鈴聲;

重複執行,重複上述步驟,檢查比喻不恰當的地方;


比如我跟你說軟件開發的流程是“功能設計—功能實現—軟件發佈”,如果你不是做軟件的可能聽得有點蒙。

但是我告訴你這個過程就像是“買菜—做菜—上菜”,對於負責實現功能的工程師來說,產品經理設計的功能就是“菜”,這樣是不是稍微好理解一些?


2. 內在化

內在化指的是把知識和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情感關聯到一起,也就是在腦海中想象出知識的畫面,畫面中要有聲音,知識要能“摸得著”,而且還能讓你“動情”。

內在化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現在腦海中想象一幅畫面,如果知識本身有圖像最好。

具體信息的內在化效果最好,抽象信息則更適合比喻法。

內在化的 5 個步驟:

明確,明確你要內在化的概念,是一個生物過程,還是編程中的函數,還是一個數字概念;

繪製,從建立腦海中的圖像開始,可以試著在紙上畫出概念的粗略圖,多次嘗試後,就能直接在腦海裡想象了;

動態,腦海中的圖像是靜止的還是會動的?讓圖像動起來後,學習知識就像看電影一樣;

多感,加上其他感受,試著用手拿它、摸它、打開它、聞它的味道、聽它的聲音,把所有的感覺和圖像聯繫起來;

優化,不斷重複和優化圖像,直到你一想到這個畫面,就能很快地回憶起對應的知識。


3. 圖表法

最後一項擴展觀點的技術是圖表法,圖標是內在化的簡化,創作圖標比想象圖像更費時間,但是操作起來更簡單。

一幅圖表就是一幅把多個信息壓縮在一起的圖畫,圖標最常見的形式,是帶有數字信息的圖標。

下面我們來看三種主要的圖表:流程圖、概念圖和圖像。


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流程圖適用於步驟、歷史和系統,比如怎麼做編寫一個程序、怎麼做一道菜、怎麼啟動車輛;

創造分支把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不僅通過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且根據事件的發生時間建立聯繫;

比如軟件的函數在程序中如何執行、啟動汽車與發動機之間的關聯;

流程圖的基礎是從一個簡單的元素開始,然後再這個成分以及和它相連的不同知識之間,畫出聯繫箭頭。圖表最重要的是方便我們理解,所以在畫的時候可以不用刻意追求美觀。


怎麼把學習效率提升 300%?


概念圖概念圖用於把觀點聯繫在一起,可以用在筆記流中,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把龐大的知識網絡組織得條理分明。

概念圖裡的關係,不是某個順序中的不同步驟,也不是按日期順序排列的觀點,而是觀點之間的內在關係。在不同觀點之間畫上箭頭,剪頭上要加一些簡單的話語,說明兩者的關係。

比如畫出不同財務會計原理的概念圖,首先要寫下 4 個基本的清單:資產負載表、收入、留存收益以及現金流。

然後就可以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又比如畫出小說中的角色關係,先把主角放在概念圖的中間,然後其他認為以他為中心,按照與主角的關係,分別畫在旁邊。


圖像強調的是用粗糙簡單的塗鴉代替文字,包括觀點和觀點之間的練習,圖像比文字更生動,更容易記住。圖像可以和比喻以及內在化混合在一起,讓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7. 處理隨意信息

隨意信息是整體性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比如一系列日期、術語、一系列步驟、規則、公式等。

一般情況下隨意信息只能靠死記硬背,但是整體性學習的原則是要避免死記硬背。

聯想法、掛鉤法是處理隨意信息的方法,它們能幫助我們加速記憶,而且符合大腦的學習方式。

1. 聯想法

聯想法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它的目的是把一系列觀點串在一起,就像鏈條一樣,一旦進入鏈條中的一環,就可以輕易到達鏈條中的其他環節。

使用聯想法的步驟:

創造順序,在紙上寫下你想記住的很多信息,把信息分成幾類,然後列一個清單。

設置符號,給清單中的每一項設一個符號,如果清單中是抽象信息,你可以給每個抽象信息設計一個容易識別的符號。

設置的符號要能迅速讓你聯想到原始的知識,因為聯想法記住的是視覺符號,而不是抽象信息本身,比如把 1 想成是一棵樹。

創建聯想,創造生動誇張的圖像,把序列中的兩個符號聯繫在一起。

比如為了把香蕉和牛奶聯繫在一起,可以想象一隻巨大的香蕉上,有一群奶牛在散步。

這種瘋狂、古怪、高效的想象是聯想法的精髓,一定要誇張、能讓人興奮,否則的話難以回想起來。


3. 筆記壓縮法

筆記壓縮法能幫助我們快速掌握大量材料,可以作為應用其他學習技術的起點。

筆記壓縮法能幫助我們組織大量的信息,可以更仔細地觀察課程的整個結構,讓我們更容易地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筆記壓縮法的 5 個步驟:

準備

,拿記賬空白紙,準備好要壓縮的筆記。

記錄,用最小、最少的字,寫下筆記中的主要觀點。

聯繫,寫下與主要觀點有關的觀點、公式、概念或定義,儘可能寫小一點、少一點,節省空間。

持續,持續上面的過程,不斷寫下觀點,直到筆記中的每個觀點都寫了下來,最後能得到大約 1~3 頁寫滿信息的紙。

加工,有時可以再進一步,把壓縮好的內容進行加工、修飾,讓它更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