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讓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意志力:讓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 意志力堅強,才能獲得長遠的成功。

真正的幸福是深刻的,只有咬咬牙,走上那條荊棘密佈的路才能獲得。

快感不等於幸福,即使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樂, 不斷滿足自己的慾望,也不代表我們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如果幸福是快感的總和,那獲得幸福的秘訣就是吸毒。

而想要抵抗誘惑,就需要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力,意志力能讓我們能不畏艱辛地為了某個目標做事,在這個“悲慘”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擁有了意義,我們的人生得到了昇華。

堅強的意志力,是幫助我們笑到最後的秘訣,在漫長的人生中,只有意志力堅強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意志力》這本書中,提出的一些提升意志力的方法。

這本書是由羅伊 · 鮑邁斯特和約翰 · 蒂尼爾一起寫的,人類社會中最主要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關鍵都在於缺乏意志力。

比如不由自主地花錢、借錢、衝動之下打人、學習成績差、工作效率低、酗酒、吸毒、吃高熱量食物、缺乏鍛鍊、出軌、犯罪、沒存夠錢養老等。

1972 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中的一家幼兒園裡,心理學教授沃特爾 · 米歇爾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

沃特爾找了一些 4 歲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待在一個小房子裡,房間裡有個桌子,桌子上的托盤中有一顆棉花糖。

實驗開始後,研究者會跟孩子說要他要離開一會兒,如果孩子想吃掉桌子上的棉花糖,只要搖一下桌子上的鈴鐺。

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這顆棉花糖,那麼堅持 15 分鐘後,研究人員就會再發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考察小孩子的自制力對未來人生的影響,自制力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延遲滿足能力。

參加實驗的小孩中,有的小孩堅持不到 3 分鐘就放棄了,有的沒有搖鈴鐺就直接把棉花糖吃了,還有一些小孩則堅持住了,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用意志力戰勝了誘惑。

沃特爾追蹤了這群小孩很長一段時間,發現能夠用意志力抵抗誘惑的小孩,在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心理調節能力更強,考試分數更高,後續工作後,在職場上也更成功。


2. 一次只做一件事

鮑邁斯特發現,如果一個人的意志力用完了,那麼他就會向誘惑屈服,鮑邁斯特用“自我損耗”這個描述這個現象。

自我損耗,指的是人對自己的思維、感受和行動的調解能力減弱的過程。

自我損耗的過程,在大腦內部中的表現最初是個謎,後來多倫多大學的兩個研究者邁克爾 · 因茲利奇和珍妮弗 · 古特賽爾就針對這個現象做了一個實驗。

在這場試驗中,邁克爾他們讓參加實驗的人帶著頭盔看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是即將死亡的動物,看了會讓人難受。

他們給參加實驗的人帶上佈滿電極和電線的頭盔,觀察他們大腦內部的生物電活動情況。

這種測量大腦運作的方法叫腦電圖法,這種方法雖然不能精確解讀人的心理過程,但是能描繪大腦各個部位處理不同問題時的運作情況。

邁克爾他們在試驗過程中,特別關注了大腦的“前扣帶皮層”,前扣帶皮層腦區,負責注意“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所以也被稱為“衝突監控系統”或“錯誤檢測系統”,負責我們自我控制的行為。

比如當我們一手拿漢堡,一手拿手機,準備咬手機時,前扣帶皮層就會發出警告。

在試驗過程中,一半的人要隱藏情緒,也就是進入自我損耗狀態,而另一半的人則只需要認真看片子。

看完片子後,邁克爾他們叫參加試驗的人做一件任務,讓他們說出屏幕上的單詞是什麼顏色,單詞和顏色不一定是對應的,比如可能是用紅色寫的 Green 。

這個任務也叫斯特魯普任務,是冷戰期間美國情報官甄別間諜的其中一種方法。

實驗結束後,邁克爾他們發現在看紀錄片時消耗了意志力的人,在斯特魯普任務中表現較差,比如反應時間長、犯的錯誤多。

他們的腦電圖顯示,他們大腦中的衝突監控系統活動較少,也就是自我損耗導致前扣帶皮層怠工。

同時還有另一個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在完成需要運用意志力的任務時,前額葉皮質興奮度更高,而延遲滿足能力差的人在進行需要意志力的任務時,則是大腦中的紋狀體(與成癮有關的大腦部位)興奮度更高。

想要減少自我損耗帶來的負面作用,那就要做到“一心一意”。

如果我們做事時一心多用的話,那麼隨著意志力消耗完,我們就會越來越可能犯下嚴重錯誤,比如想戒菸的人同時想戒酒,還想減肥,那往往最後沒有一件做成。


3. 補充葡萄糖,提升意志力

我們吃的很多種食物,在經過消化後都會產生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進入我們的血液,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比如心臟、肌肉、免疫系統等。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不會消耗很多葡萄糖,但是當我們生病時,免疫系統需要對抗病毒,免疫系統就會使用很多葡萄糖。

對於大腦,葡萄糖不會直接進入大腦,而是轉化為神經遞質進入大腦。

神經遞質是腦細胞用來傳遞信號的化學物質,如果神經遞質減少,我們的思考能力就會下降,就是為什麼我們生病時更容易犯困。

當我們身體內的葡萄糖不足時,我們的意志力就會下降,更難集中注意力、更難控制負面情緒。

下面是一些一些補充葡萄糖的方法:

  • 填飽肚子,空腹時我們的意志力會下降,如果你準備參加考試或一個重要的會議,那就要先填飽肚子。如果你想要戒菸,就不要選擇在戒菸期間節食。
  • 吃低血糖食物,我們的身體幾乎會把所有種類的食物都轉化為葡萄糖,但是不同食物的轉化速度也不同。如果想保持穩定的自制力,就要吃血糖指數低的食物,比如蔬菜、堅果(花生和腰果等)、水果(蘋果、藍莓和梨等)、奶酪、魚、肉、橄欖油或其他有益健康的脂肪。這些血糖指數低的食物除了能增強我們的自制力,還能幫助我們保持健康的體型。
  • 別吃轉化快的食物,血糖指數高的食物,比如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白麵包、土豆、米飯和各種零食。如果以這些食物為主食,食物在我們的身體中會快速轉化為葡萄糖,然後下降到一個更低的水平。而缺乏葡萄糖又會導致我們自制力下降,讓我們難以抵抗其他類似的食物,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 少吃糖,就是不要吃、喝含糖過多食品和飲料,比如可樂,這些食品和飲料,會導致我們體內的葡萄糖快速提升,然後又快速下降到更低的水平。
  • 充足的睡眠,睡眠能減少我們的身體對葡萄糖的需求,還能增強身體利用血糖的能力。缺乏睡眠不僅會損害身體對葡萄糖的加工能力,導致自制力下降,還會提升患糖尿病的風險。

4. 設立明確的長期目標

想要提升意志力,就要設置清晰的目標。

研究自制力的研究者用於指代自我控制的專業術語叫“自我調節”,調節意味著有目的、有意義的改變,向某個特定目標或其他標準看齊,沒有目標的自我控制是徒勞的。

那我們要怎麼設立目標呢?《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曾刊登過荷蘭研究者的一篇論文,該論文表明長期目標比短期目標更有效

在該論文中說到,設定了長期目標的高中生,比如找到感興趣的工作、掙很多錢、家庭美滿、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等,這些高中生在學校裡的表現更好。

而關心短期目標的高中生則表現不那麼好,比如獲得好成績、拿到文憑。

那實現目標的計劃要怎麼制定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在一個嚴格控制的實驗中,研究者觀察了參加一門課程的大學生,這門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習技能。

研究者把這些學生分為下面三組。

  • 日計劃組,制定學習計劃時,要詳細寫出日期、時間、地點、學習內容。
  • 月計劃組,制定學習計劃時,不需要寫出日期、時間、地點,只需要寫哪個月學什麼就行。
  • 無計劃組,不做計劃。

研究結果發現,月計劃比日計劃更有效,而且在這門課程結束一年後,月計劃組的學生的成績依然比精確計劃組的學生成績要好。

與月計劃組比起來,日計劃有一個優點和兩個缺點,優點就是日計劃能讓我們確切地知道自己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缺點則是耗時和缺乏靈活性。

  • 耗時,過於精細的計劃,往往需要計劃者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計劃。
  • 缺乏靈活性,過於精細的計劃,會讓做計劃的人感覺困在了一系列僵化的任務中,而且真實世界中很少會嚴格按我們計劃時的預想進行,如果出現了意外情況,精細的計劃就會打擊計劃者的士氣。相比之下,粗略的計劃可以讓人邊執行邊調整,哪怕出現了意外情況,任務被拖延了,也沒有破壞原有計劃。


把目標寫下來,讓大腦就不斷提醒我們去實現這個目標。

“蔡氏效應”,是布盧瑪 · 蔡格尼克在 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發現的,布盧瑪的導師,是很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庫爾特 · 勒溫。

有一次布盧瑪和幾個朋友去柏林大學附近的一個餐廳吃飯,她們對同一個服務員下單,這個服務員沒有用筆和紙記錄他們點的菜,只是不斷點頭。

最後,服務員給他們上的菜一個都沒有錯,服務員的記憶力讓她們大為驚歎。

其中有一個人把東西落在餐廳了,他返回去問那個服務員,結果服務員卻什麼也記不起來,不知道這個客人是誰,也不記得這個客人坐在哪。

丟東西的人問服務員怎麼這麼快就都忘光了,服務員說每個單子在上菜後他就不會去記了。

勒溫聽說了這件事後,就在想:人類的記憶,是否嚴格區分已完成的任務和未完成的任務?

為了解開這個問題,布盧瑪和勒溫開始觀察做拼圖遊戲時被打斷的人,他們的研究以及接下來幾十年的很多研究,都證實了著名的“蔡氏效應”。

蔡氏效應,也就是當我們的任務未完成、目標未實現時,大腦就會有個聲音,不斷提醒我們去完成任務、實現目標,一旦任務完成後,這個聲音就會消失

比如當我們用手機聽一首聽過的歌時,聽到一半把它關掉,那這首歌很可能會時不時在我們大腦中自動播放,這也就是為什麼把目標寫下來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


5. 每天記一記,提升意志力

意志力:讓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 18 世紀,有一位著名的英國小說家安東尼 · 特羅洛普(1815-1882),安東尼在世時,一直在英國郵政做著全職工作,同時還寫了 47 部小說,是史上最偉大、最多產的小說家之一。

安東尼的寫作方法是這樣的,每天 5 點半起床,花半個小時閱讀前一天寫的東西,然後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寫作。

寫作時,他會在書桌旁放一塊表,強迫自己每 15 分鐘就寫出一頁,一頁大約是 250 個單詞。

為了保證進度,他會數自己寫了多少個單詞,他發現表每走 15 分鐘,一般能寫出 250 個單詞,按照這個速度,他可以在吃早餐前寫出 2500 個單詞。

他沒有指望自己每天都這麼做,因為有時要處理工作上的事情,有時要外出打獵,但是他努力做到每週都實現目標。

他寫每部小說都會事先排出進度表,一般計劃每週寫 1 萬個單詞,然後每天記錄下寫了多少單詞。

他每天都記下自己寫了多少頁,這樣如果哪天沒有寫,那麼這一兩天的記錄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督促他加把勁,補上落下的進度。

對於安東尼來說,記錄就擺在他面前,如果哪一週頁數不夠,對他而言,就像是在眼裡進了沙子一樣不舒服。

有人在安東尼死後出版了他的自傳,披露了他的工作方法,破壞了安東尼在文學界的名聲,因為文學界的人都認為藝術家是不能看著鐘錶工作的,靈感是無法被精確地安排與監控的。

而安東尼在自傳中,預料到了這些批評,安東尼說:“有人告訴我這樣的方法,有天賦的人是看不上的,但是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天賦的人,即使曾經幻想過,我也會讓自己接受這些約束。”

當其他小說家經常為錢發愁,拼命趕稿時,安東尼則比較富足,總是能提前交稿,安東尼從不擔心編輯催稿,因為他都是提前把稿子準備好,放在書桌的抽屜裡。

安東尼有一個進度日誌筆記本,上面標有日期、畫著空格,記錄著每天、每週完成的任務,日誌就擺在他的眼前,督促他不斷寫作。

安東尼的表和日誌,可以說是 19 世紀最先進的自我監控工具,對安東尼的目標實現非常有效。

前面說了過於精細的計劃不好,把每時每刻要做的事情都提前規劃好是很難做到的,那怎麼這裡又說要記住自己做了什麼呢?

實際上這兩個要求不衝突,因為這是記錄,不強調提前制定好任務在哪一時刻完成。

下面我們再來看幾個關於日誌的實驗。

有兩個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梅甘 · 奧騰和程肯,做了下面 3 個關於意志力的實驗。

  • 健身實驗,招募的是想讓身體更健康,但是沒定期運動的人。其中一些人立刻免費加入了一個健身房,並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制定了定期運動計劃,這些人要寫運動日誌,記錄每次的運動。
  • 學習實驗,招募的是想改進學習習慣的學生。立刻得到幫助的人,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確定了長期目標和總的任務,並把長期目標分解為短期目標,把總任務分解為小任務。他們的學習計劃,還要配合他們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兼職,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他們要寫日誌和日記,監控進展。
  • 存錢實驗,招募的是想改進理財習慣的人,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他們制定了預算,並計劃用什麼方法存下更多錢。除了記賬,他們還寫日誌記錄他們的感受和他們想花錢但不能花錢的掙扎。比如怎麼強迫自己待在家裡,以迴避商店櫥窗的誘惑、怎麼強迫自己犧牲度假來省錢、怎麼推遲原本定期進行的購物活動。

在實驗結束後,參加實驗的人接近了自己想實現的目標,定期運動的人身體變得健康了,改進學習習慣的人做了更多的作業,改進消費習慣的人存下了更多的錢。

除了一個方面的自制力得到了改進,他們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改進了,比如參加學習實驗的人健身變多了,參加健身和存錢實驗的人學習變多了。

而且後續發現,他們抽菸變少了,喝酒變少了,看電視變少了,垃圾食品吃少了,家裡收拾得更乾淨,做事也不那麼拖拉了。


6. 七個意志力技巧

1. 只進行一場戰鬥

我們無法控制和預測生活中可能出現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在平靜時計劃以攻為守。

如果我們想要做會消耗不少意志力的事情,比如定期健身、學習新技能、戒菸、戒酒、或控制飲食等,最好在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對意志力要求相對較低的時候做。

2. 吃好睡好

當我們為目標奮鬥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減少用在其他方面的意志力,想要意志力發揮最大的效果,就要很好地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比如飲食和睡眠。

你可以偶爾放縱自己吃點甜品、軟飲料,但是一定要定期吃足夠的健康食品,這樣大腦才有充足的能量。

而睡眠,甚至比食物還重要,睡得越少,意志力就越弱,缺乏睡眠帶來的負面影響,喝一杯咖啡是補不回來的。


3. 保持乾淨整潔

提高意志力的一個簡單而老套的方法,就是保持個人和環境乾淨整潔,我們身處的環境越髒亂,我們的意志力也會隨之下降。

你也許不在意鬍子有沒有刮、頭有沒有洗、被子有沒有疊、桌子乾不乾淨、碗有沒有洗。

但是這些環境線索,會微妙地影響我們的大腦和行為,讓我們難以進入自律的狀態,因為秩序感對於意志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4. 改變生活習慣

我們還要小心其他影響我們行為的線索,比如你想減肥,但是上班卻選了一條有煎餅攤的路、下午茶時間抽菸或吃很多巧克力、晚上邊看電視邊吃冰淇淋。

想要改掉這些壞習慣,就要改變日常活動規律,走另一條路上班,下午茶時間去散步,下班後去健身。


5. 只能做一件事

寫出了偵探小說《長眠不醒》的作者錢德勒,是一名村上春樹都崇拜的小說家,他的防止拖延策略是:只能做一件事。

他認為職業作家需要每天為寫作至少留出 4 個小時,不一定要在 4 個小時內一直寫。

如果不想寫,可以看看窗外、練練倒立、甚至是在地上打滾,但是不可以做其他事情,不可以閱讀、寫信、看雜誌等。

我們也可以用這個策略來對付拖延症,比如每天早上把 90 分鐘投入到最重要的目標上,不看電子郵件、不接電話、不刷新聞。


6. 寫日誌

在計算機軟件領域,日誌的目的是方便於排查問題,當軟件出現問題時,可以根據日誌快速地定位發生問題的地方,縮短問題修復的時間。

而我們寫日誌,則是一個自我監控的過程,比如每天稱體重、寫飲食日誌可以幫助你減肥,寫開銷日誌、做開支預算可以幫助你少花錢,寫健身日誌和計劃可以提升你健身的頻率。

日誌還能提供即時反饋,讓我們能有意識地感受到自己剛才做了什麼、提升計劃的準確性,讓我們在做計劃時有具體的數據可以參考,從而更準確地預測計劃完成的時間。

當我們鬆懈或違規時,我們可以查看日誌,回顧進展,如果你減肥的話,有一個圖表顯示過去 6 個月你的體重在穩定下降,那這個星期反彈了 1 斤也就不會讓你感到難過。


7. 用意志力建防火牆

鮑邁斯特曾做過一個研究,他們從早到晚地監控實驗者,結果發現,意志力強的人,花在抵制慾望上的時間比意志力弱的人少,剛開始鮑邁斯特對於這個問題想不明白。

後來得到的一個解釋是,意志力強的人更少受到外界誘惑和內心衝突的困擾,意志力強的人並沒有把意志力用於“救火”,而是用於在學習和工作中培養有效的日常習慣。

比如戒菸成功的人,會避免與過去抽菸的朋友有太多的交往,減肥的人會避免去有很多垃圾食品的地方,不想讓自己出軌的人會避免去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