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

—臨猗縣七級鎮樊橋屯村發展設施農業見聞

七級鎮,位於臨猗縣的西南方,這裡北靠臨晉,東臨廟上,往南不遠就是永濟區劃,距縣城30多公里。由於地處偏僻,信息不發達,加上主導產業不突出,在大概念的臨猗人眼裡,七級鎮似乎被忽略了,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然而在春節期間,筆者在該鎮樊橋屯村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卻感受到這裡正煥發出一派勃勃生機。在樊橋屯村南氣勢如虹的動車橋下,六個分別佔地兩畝的設施農業大棚依次排開,透過清晰的大棚覆膜,可以看到棚內青翠欲滴的乳瓜,聖女果長勢喜人,為北方灰濛濛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靚麗的新綠。

一位在大棚裡打工的村民告訴記者:用大棚種植蔬菜在樊橋屯是件亙古未有的事,確實讓村民們開了眼界。這得感謝我們這屆村委主任張繼平。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這位熱心村民的指引下,筆者在一個大棚裡見到了這位深受村民擁戴,正在忙著摘菜的村委主任。看上去不到四十歲的張繼平衣著樸素,剃了一個光頭,這讓筆者很是意外。張繼平告訴筆者:大棚裡幹活經常是一身的汗,剃個光頭也省的總要打理頭髮,在村裡幹活講究那麼多幹啥?!過去一直在外跑銷售的張繼平很是健談,他告訴筆者:自己學校畢業後就進入豐喜集團跑銷售,這十多年來,跑了不少地方,開了眼界,長了見識。但回到村裡後,當年那個貧窮的村莊依然不富裕,於是,他暗下決心,今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村裡,帶領群眾致富。張繼平要競選村委主任的消息,讓村裡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在競選中,張繼平毫無懸念的高票當選了這屆村委主任。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任伊始,張繼平就用好用活政策,到縣裡的移民辦跑項目,跑資金,為村裡蓋起了舞臺,硬化了場地,綠化了村裡的主要巷道,讓群眾勞作之餘有了開展文化活動的場地。但,最讓張繼平掛心的還是如何增加群眾的收入。


在希望的田野上

這幾年,由於氣候和市場的緣故,作為樊橋屯村主導產業的蘋果,效益也大不如前。有的農戶甚至一年下來還倒貼不少,受山東壽光以及周邊永濟一些村的啟發,張繼平認識到用設施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於是,他自費帶領村民到山東、永濟、陝西等地方考察,讓常年不外出的村民們思想活了起來。然而一個棚需要20餘萬元的投資還是讓許多群眾心裡犯了嘀咕:這要賠了可咋整?!為了讓設施農業這一新興產業在樊橋屯村紮根落戶,一直在外跑銷售,從未種過地的張繼平決定自己投資建棚,為村民們做一個示範。他拿出自己這多年來的積蓄70餘萬元,建起了兩個蔬菜大棚。村裡有兩戶群眾看到了張繼平為帶領群眾致富的實幹勁頭,也積極出資建了兩個大棚。鄰村相熟的兩個朋友也積極響應,在樊橋屯村投資了兩個大棚。按照張繼平的規劃,樊橋屯將來要建成一個公司加合作社加農戶的一個蔬菜基地,通過產前、產中、產後的一條龍服務,讓樊橋屯村生產的優質蔬菜進入到運城、西安、太原等周邊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聞訊趕來的大棚經營戶張紅霞告訴筆者,這幾個大棚從年前開始採摘,截止日前,每個棚的收入都在八萬元以上,接下來的兩個月,每個棚還可以收入五六萬元。這樣以來,這些設施大棚的收入基本保證兩年收回投資。張繼平告訴筆者:由於今年新冠疫情防控的影響,進入大城市的通道打不開,棚裡所採摘的蔬菜都以較低的價格賣給了周邊鄉鎮村的群眾。如果直接進入大型超市,收入還可增加三分之一。同時由於大棚蔬菜每天都要採摘,也為農閒時期無事可做的村民提供了一個打工的平臺,增加了收入。這不,前幾天已經有四戶農民報了今年的大棚擴容項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談到生產流程時,張繼平告訴筆者:前兩年看了一個報道,說的是上海國際食品博覽會現場,中國食品攤位客商寥寥無幾。問及原因,一位外國客商告訴記者:中國媒體報道的三聚氰胺、蘇丹紅及各種食品過量使用添加劑的報道,都讓我們不敢相信中國食品。這些話,作為中國農民,我們倍感恥辱。所以我要求我們的所有大棚經營戶在生產中全部使用農家肥和生物殺菌製劑,做良心農民,確保我們樊橋屯出去的蔬菜無殘留,無添加,保證消費者的食用安全。我們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一個食品安全的倡導者,先行者。

為了讓村裡果業這一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張繼平還多次到縣果業發展中心要項目,在村裡建起了佔地百畝的高光效,新模式,新品種的高標準蘋果示範基地,建成後本村以及周邊村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

樊橋屯村的變化和各項工作新亮點引起了進村調研的臨猗縣委副書記、縣長靳國全的關注,在聽取張繼平的情況介紹後,靳國全希望樊橋屯村發展現代農業的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為周邊村的群眾致富創出一條新路來。


在希望的田野上

站在樊橋屯村北放眼望去,筆者彷彿看到這塊當年緊靠驛站官道的古老大地上正升騰起無限希望!由小看大,這又何嘗不是中國農業、農民、農村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