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前,一座滿目瘡痍的城市,一個堅忍待變的國家

82年前,一座滿目瘡痍的城市,一個堅忍待變的國家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現在是三月中旬了,全國民眾和武漢民眾一起經過四五十天的艱苦奮戰,這場抗疫戰爭已經看見勝利的曙光。

而在82年前,武漢這座城市發生了一場更為震撼,更為驚心動魄的戰爭——武漢會戰。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抗日戰爭,但很少有人瞭解武漢會戰,而不知道武漢會戰,你不能說自己知道抗日戰爭。

因為,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武漢會戰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殲敵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也是正面戰場上取得成果最大的一場硬碰硬的戰鬥。

武漢會戰的背景

1937年12月,日軍攻克南京,從七七事變打響中日全面戰爭始到南京陷落,日軍用了五個月的時間。

日本本想以強大的軍力迅速攻佔中國首都的戰略,迫使國府投降,快速結束在中國的戰爭,不曾想蔣介石抗戰決心堅定拒絕投降。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侵華日軍南京入城儀式

在此情形下,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在1938年1月16日向全世界宣佈:

“帝國政府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並在此後進一步聲明,“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日本均不與國民政府交涉”,日本“絕對不容許第三者出面調停”。

從二戰後期來看,這是日本在二戰中最為愚蠢的戰略失誤之一。

而沒有任何退路的國府在1月19日的國民黨《中央日報》上迅速刊出蔣介石對日本近衛文聲明的反應:

“中國政府於任何情形之下,必用全力以維護中國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辦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絕非中國所能接受,同時,在日本佔領區域內,如有任何非法組織篡竊政權者,不論對內對外,當然絕對無效。”

而此時的中日兩國的軍隊,完全是先進的工業國軍隊降維打擊落後的農業國軍隊,除少數地方中日軍隊可以有來有回打幾個回合,大多數情況下中國軍隊都是稍作抵抗後直接跑路。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抗戰前夕中日軍事工業對比

所以,中國當時的策略是“以空間換時間”,把戰線儘量拉長,如果戰線拉得太短的話,日軍集中兵力,非把你的有生力量都打死不可;只有拉開空間,稀釋日軍的兵力,等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再利用空間優勢彌補兩國兵力和裝備的差距,等待時變,才有一線希望。

而對於此時的日軍而言,戰爭不斷的勝利進一步激發了日本軍部對中國的蔑視和對武力的狂熱。

日軍參謀本部情報部給出下一步建議:

從歷史看,只要攻佔武漢,就能支配中國,通過武漢會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大半的目的,只要控制了武漢,即可以把蔣政權逐出中原,“使蔣政權降為地方政權”

1938年5月徐州會戰一結束,日本即決定進行“漢口作戰”,並將所有在中國大陸作戰的部隊停止回國調動,國內繼續動員增兵40萬人,並拿出32.5億日元的作戰費用預算。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1938年7月25日,武漢會戰,沿著田野朝太湖逼近的侵華日軍

而日軍發動“漢口會戰”的另一個目的,正如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上所說:

為了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獅百萬受制於中國”。為此,日本“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

為了準備武漢會戰,日本本土僅剩的一個近衛師團待命,隨時增援武漢。

為什麼是武漢?

在淞滬會戰、南京會戰結束後,日軍連下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中國核心城市,佔領華北、華東、山東半島等地。而在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後,國府於11月20日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佈遷都重慶。

但此時,國府的軍政機關並沒有立即西遷入川,而是先轉移到武漢,使得武漢成為當時事實上的戰時首都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武漢會戰經過要圖

而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又是水路交通的樞紐,三國時期就有“天下之腹”之稱,交通四通八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此時的武漢既是中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抗戰中樞,也是全國抗日戰爭救亡運動的中心和抗戰文化活動中心的大匯合點。

日軍明白,徹底打垮中國,不能拖,迎頭痛擊一棒子敲死中國,方為上策,而一棒子敲死中國的上策,就是閃電戰直接拿下武漢

,我要能一個月時間拿下武漢,中國大半疆土半年多時間盡歸我手,全體中國人都會沮喪心寒,不屈服也得屈服。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1938年,武漢街頭的抗戰宣傳畫

攝影:羅伯特·卡帕

另一方面,中國同樣明白,拖延和堅持方為勝利之本,蔣介石不斷強調武漢對於中國抗戰的重要性,更是向抗戰前線的軍民發出“決一死戰”的誓言:

“自上海、南京失守,我們惟一的政治、外交、經濟中心在武漢,武漢絕不能再失。我們
要維持國家的命脈,就一定要死守武漢、鞏固武漢。”“中國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壓迫到最後限度。”“中國軍隊為了民族之生存,決心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

這時候,武漢就成為雙方心中都清晰的一個焦點,日軍想速攻武漢,國軍要死守武漢,一時間,全中國的兵鋒都瞄準了武漢三鎮。

“向武漢進擊”

武漢這個戰略目標確定了,雙方開始碼人,中國預備了4個集團軍、47個軍、120個師,作戰飛機200餘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約100餘萬人,這其中蘇聯支援了一個航空大隊,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直接指揮。

日軍準備了9個師團、1個旅團、2個支隊(相當旅團)和2個野戰重炮旅團等近40萬人,加上海軍的第3船隊、航空兵團等,共有各型艦艇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在湖北武穴田野裡行軍的日寇部隊

日軍一開始的戰略,本來是想兵分兩路,一路,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了上海和南京,從長江西進為一路;另一路則從平漢鐵路(也就是現在的京廣鐵路)南下。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東洋協會調查部—中華民國現狀圖

第一路沒什麼問題,第二路行不通了,當時八路軍已經組織起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不幹別的事,就是牽制——我是打不動你,但我能把你留在這兒,你敢把兵力調走,你就肯定要付出代價。

日軍每個戰鬥單位都廣受中國各方敵後武裝的襲擾,到最後實在抽調不出來兵力,只好採取第二方案。

讓剛打完徐州會戰的主力沿著淮河向西進發,順著大別山北麓走,順便切斷平漢線,走到大別山盡頭往南一拐,就是武漢,再和長江的敵寇會師。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在洪水中行進的日軍

為了延遲日軍的前進,1938年6月9日,國民政府決定“以水代兵”,下令扒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

這個事實在是臭名昭著,但在客觀上的確讓日軍水運困難,走淮河的第二方案也行不通。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東洋協會調查部—中華民國現狀圖

最後,日軍確定了第三個方案,一路不走淮河,直接走大別山北麓,另一路主力沿著長江兩岸向武漢推進,最後兩路會師。

借“花園口事件”,中國軍隊調整了防線,以第一、第三、第五戰區的部分兵力和第九戰區的全部兵力,計130多個師,約120萬人,圍繞武漢為核心,構成一條穿越豫、鄂、皖、贛4省,防禦正面達1300餘公里的巨大防線。

第一路日軍

1938年8月下旬,日軍第2軍4個師團在合肥集結後,向武漢發起進攻。

中國第5戰區以7個軍兵力在安徽六安、霍山、富金山,河南固始、商城、潢川、信陽,湖北麻城地區組織防禦。

戰役開始後,國軍和這一路敵軍在大別山北麓這一方向的爭奪戰十分激烈。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武漢會戰要圖

首先是六安,六安這個地方,號稱“大別山門戶”,扼守交通要道,是北麓戰區的重中之重,但國軍的準備並不充分,六安防軍幾天前才從別的地方調來,本身就是疲兵不說,根本沒有時間破壞公路,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開開心心順著大公路馳騁,另一方面,敵軍數量是國軍3倍,還有各種火炮飛機坦克加成。

最終,由於戰線拉得過長,指揮不當,人員頻繁換防疲憊不堪,國軍雖然英勇作戰,還是抵敵不過,最終日軍從城外打到城下,苦戰不下後又繞道進城,終於,六安陷落。

六安陷落後,隨後即是霍山保衛戰,國民革命軍和新四軍都參加了此次戰鬥,一開始打的極為漂亮,各種奇襲,伏擊,斃傷了日軍兩千多人,是武漢會戰中少有的完勝。

但後來進入日軍猛攻,國軍死守的情況時,敵人使用了迂迴包抄戰術,戰局瞬間急轉直下,經過巷戰後我軍不敵,霍山陷落。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宋希濂(1907.4.4—1993.2.13)

商城是戰況最為激烈的地方,宋希濂率領的第71軍憑藉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激戰月餘,敵軍傷亡四千多,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且第71軍在缺乏炮兵火力的情況下,還及時發現並殲滅了企圖偷襲的日軍500多人。

最後日軍惱羞成怒,動用了毒氣,才最終夾攻商城得手。

六安、霍山、商城陷落的同時,日軍會師前進,攻取位於大別山西路隘口的信陽,自此,武漢以北門戶洞開,一馬平川,國軍再無險關可守。

第一路敵軍就此得逞。

第二路日軍

第二路敵軍兵分兩路,第一路從黃梅地區向廣濟進發,經過激烈戰鬥後進發到馬頭鎮和富池口。

這一路上,敵人步步見血,一開始就遭受了迎頭猛擊,整整8晝夜無休無止的戰鬥,才前進了30公里,且傷亡慘重,到最後日軍為了避免過多的傷亡,什麼飛機大炮輪番轟炸,毒氣也上了,這才緩過一口氣來,拿下廣濟。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武漢會戰時期的國軍士兵

要知道,在人員武器和戰爭指揮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居然把日軍打成這個德行,這是多麼來之不易的戰爭成果。

田家寨要塞與南岸的馬頭鎮、富池口要塞夾江對峙,共扼長江航路,是武漢的重要門戶,蔣介石8月6日曾電示第11集團軍軍團長李延年:

“田家寨、富池口兩要塞為贛東北我主陣地之鎖鑰,乃五、九戰區會戰之樞紐,亦武漢最後屏障”,必須

“長期固守,以利全局”

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在第九師陣地上硝煙瀰漫,血肉橫飛,前線軍人英勇無比,負傷的只要還能動,簡單處理後就繼續作戰,陣地沒了就進坑道打。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國軍士兵

53團一位排長叫袁次榮,我們要記住這個名字,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全排都打光了,彈藥也沒了,按照任何國際法他都可以舉手投降。

但是,看到敵人向他衝來,他把手榴彈綁在一起扔過去,炸死炸傷十幾個日寇,最後留了一顆手榴彈,

拉開導火索抱著衝向敵軍,與敵人同歸於盡。

本來,蔣介石定的目標是堅守兩個月,但這個目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敵人不僅有飛機大炮,長江上還有艦船,這仗本來根本就沒法打的,但是國軍依然堅守了長達半個月的時間,並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

第二路,是我們整個武漢會戰打得最漂亮的一戰,從1938年6月起,日軍先後攻佔安慶、潛山,7月攻佔湖口、九江。此後會戰漸趨激烈,在長江南岸的南潯路、瑞昌、德安的攻防戰中,戰鬥異常激烈,日軍屢屢受挫。

這其中最為出眾的一戰,則是“萬家嶺大捷”。

萬家嶺大捷

在久攻不下中國軍隊正面陣地後,岡村寧次通過空中偵察,找到了我軍佈防的薄弱所在,由於戰況一直有利於日軍,他以賭徒式的冒險,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就讓106師團(不到兩萬人)僅攜帶6天口糧抄小路到達萬家嶺,企圖以奇襲致勝。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岡村寧次

(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

萬萬沒想到,日軍這支孤軍行動的第一天,即被中國軍隊第4軍發現,而岡村寧次的戰略意圖也被國軍第一兵團司令薛嶽所識破。

在尚未獲得武漢軍委會批准時,他迅速調集重兵包圍第106師團,利用地形佈下了埋伏,並再次未經蔣介石批准,動用蔣介石部署在廬山做敵後遊擊之用的第66軍斷絕日軍後路。

106師團一到地方,就發現被10萬中國大軍的合圍。

岡村寧次發現不妙,立即電令該部突圍。但106師團在群山中轉悠2天,竟找不到準確的出逃方向。這一方面是日軍所用地圖是20年代繪製,好多地方都是毛病;另一方面是當地為鐵礦區,日軍指南針不管用了。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萬家嶺戰役中日軍戰死者墓碑

在恐懼和絕望的情緒下,106師團不到兩萬人在萬家嶺與中國軍隊展開了慘烈的戰鬥。

原106師團的倖存者輜重運輸兵那須良輔戰後在《地獄谷中的三個星期》一書描述了日軍當時的絕望:

“戰友們大都受傷,也有些因為飢餓和疲憊而倒下。死在水溝的戰友們,他們的臉色都變成茶色而浮腫,白花花的蛆蟲從他們的鼻孔和嘴巴掉下來。一連幾天都沒吃東西,只能從漂浮著同伴屍體的水溝裡舀髒水喝,活著的人也都快變成了鬼。我也覺得我的死期到了。對著月亮,我放聲大哭。”

薛嶽第1兵團主力第74軍第51師在師長王耀武指揮下,命令第305團團長張靈甫親率敢死隊,經浴血奮戰佔領萬家嶺戰場最高峰張古山制高點,徹底斷絕了日軍退路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張靈甫照 後期著色

10月6日,蔣介石和薛嶽下令總攻,整個萬家嶺成了一片血海,時時刻刻都有日軍死亡的慘叫聲,3天時間日軍就陣亡了4000多人,基層軍官都死乾淨了,指揮都沒法進行。

沒有指揮,軍隊就是一群豬,日軍迫不得已又出了一個招,向萬家嶺空投了280多個聯隊長以下軍官,這一空投就鬧笑話了,因為風太大了,空投那些聯隊長都降落到中國陣地上了,落地成盒。

日軍106師團經此一役,差點被全殲,但中國軍隊的損失也不可謂不慘重。

“萬家嶺戰場周圍約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佈滿了日軍和我軍的墓地。日軍的輜重,馬的屍骨、鋼盔、馬鞍、彈藥箱、毒氣筒、防毒面具等等雜物,俯拾可得。許多屍骨足上穿著大足趾與其他四趾分開的膠鞋,顯然是日軍屍骨。有的屍骨被大堆蛆蟲腐爛後,蛆蟲又變成了蛹,蛹變成了蠅,蛹殼堆在骷髏上高達盈尺……”“圍繞著雷鳴谷劉村(今磨溪鄉南田一隊劉鞔鼓村)都是敵人的墳墓,人骨、馬骨……此外沿山麓、沿道路、沿溪流,無處無日兵骸骨,若說五步一屍、十步一馬,並不算過分,統計雷鳴谷劉村、嗶嘰街、萬家嶺一帶戰場,

日兵骸骨至少在6000具以上,馬骨至少在千具以上。”

從時任第1兵團第32軍141師師長的唐永良少將在一年後路過萬家嶺戰場時所作的描述可見當年戰鬥之慘烈悲壯。

這場決戰所帶來的希望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蘇聯空軍志願隊,該軍先後有2000多人參加援華作戰,空戰50多次,出動飛機超過1000架次,擊落日機15架,擊毀日軍艦船100多艘。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蘇聯空軍志願隊部分隊員

這其中,擊沉100多艘艦船是極大的功勞。中國海軍不甘人後,也擊沉、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50多艘,擊落日機10多架,有力地遲滯了日軍沿江進攻。

當然,即便有外援,武漢會戰的結果還是沒能改寫。

萬家嶺之戰後,日軍在該方向不斷增派兵力,調整進攻部署,加強攻勢,各個城鎮據點先後陷落,對武漢形成了東、北、南三面包圍的態勢。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這是日軍在廣州以東約20公里的增城俘虜的中國十二集團軍第一五六師軍人季萬方

當時季萬方年僅15歲,是一名勤務兵

同時為策應武漢會戰,日軍於10月12日在廣東南海大亞灣登陸,10月21日,廣州失陷,三天後,日軍便切斷了粵漢鐵路,武漢已成為一座孤城。

蔣介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諸位,武漢我已準備放棄了。武漢會戰已近5個月,寇軍受到空前未有之消耗,我軍戰略企圖已達。而且日軍偷襲廣州,華南失守,粵漢鐵路已被切斷。因此,武漢之戰略地位已失。如我軍勉強保持,則最後必失,不如決心自動放棄,保守若干力量,以為持久抗戰與最後勝利之根基。

蔣介石明白,保存有生力量,退軍四川作為大後方,方為上上之策。

如果武漢主力被圍而不攻,勢必造成西南空虛,如放任敵寇攻取西南,順勢而下統一中國極為容易,這是蒙古人做過的事情,蔣介石吸取前車之鑑,選擇戰略放棄武漢,是明智的,自古益州天府之國,易守難攻。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

日軍想要再進一步,滅亡中國,他們自己也明白是有心無力了。

10月17日,第五戰區長官部部署最後撤退階段的作戰任務。與淞滬會戰和南京會戰後期截然不同的是,中國軍隊主力在嚴密的組織下,全部跳出日軍的包圍圈,開始向後方撤退。

10月24日,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並下令“將凡有可能被敵軍利用之虞的設施均予以破壞!”

10月25日夜,漢口陷落。

10月26日凌晨,武昌陷落。

10月27日,漢陽陷落。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1938年11月3日,日軍華中司令官畑俊六在武漢舉行了閱兵慶典

自此,轟轟烈烈的武漢戰役結束,武漢戰役的歷史意義極為重大,此次戰役,中國軍隊英勇無畏,以傷亡40萬人的代價,斃傷日軍5.5萬人—7萬人,日軍物力消耗至少30億日元,而所佔地域連前10個月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既沒有給予中國軍隊以毀滅性的打擊,更沒有擊垮中國軍民的鬥志。

自此,中國抗戰從被動挨打階段進入了相持階段。1938年11月,日本最新版《對華處理方略》中明確寫到:

“以恢復治安為根本,除特別需要外,不應企圖擴大佔領區。”

日寇無力再圖進取了。

不得不提的是,武漢人民對於此次戰役貢獻極大。

武漢這座城市,先後組織了武漢青年救國會、中國工人抗敵總會籌備會、工人抗日自衛隊、農民抗日自衛隊、戰地服務團等數十個抗日救亡團體,掀起了募捐、遊行、演出、演講、慰問等多種形式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老人捐錢支持抗戰

周恩來、郭沫若在武漢倡議發起了百萬大獻金運動。

據當時的報紙刊載,參加獻金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幾歲孩童,人們爭先恐後,把獻金臺圍得水洩不通。漢陽一鄉民獻出祖傳元寶,武昌乞丐所全體乞丐自動絕食一天,獻金40元。

漢口各店主為全體店員捐獻一月薪金,各房東捐房租一個月,共計40萬元。三鎮幾十家戲院近3000名演職員不取報酬,捐出全部收入。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日軍空襲後的漢口

11日晚,轟轟烈烈的獻金運動結束,參加者有百萬人次,總共募集金額達百萬元以上。國民政府用這些捐款為前方戰士購買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以及20萬套單衣,40萬套棉衣,傾其所有,保家護國。

82年前,正是這座滿目瘡痍的城市,給這個苦撐待變的國家帶來的希望。

如今,也正是因為武漢人民乃至全國人民付出的巨大犧牲,才有瞭如今抗擊新冠的勝利。

無論是抗戰時期,還是現如今的新冠疫情,所有人都不應忘記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在未來的365天,東亞君將與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識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同時也曾給予我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為各位讀者帶去新的衝擊與啟示。期待各位加入東評學社,我們不見不散!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82年前,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个坚忍待变的国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