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人數最高達130多萬人,居各省首位,這麼多川兵從何而來?

辛亥革命後四川軍力只有5個師,1924年,増至25萬多人。1935年,四川軍閥部隊進一步惡性膨脹,發展至290多個團,約等於40個師的兵力,最髙達到130萬人以上。25年時間,兵力增長26倍。兵為之多,據民國各省首位,如此多的川兵,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川軍:人數最高達130多萬人,居各省首位,這麼多川兵從何而來?

一、無地流民

1、人口急劇增長

清政府為了増加四川的人口,採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一方面以優惠的條件鼓勵流民入川,另一方迫使其他省的民眾遷往四川,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事件,四川的人口急劇増長。

清朝前期:不到100年,人口增長約4000萬

當時的數據顯示:乾隆十八年(1753)四川人口為1365496人,乾隆五十一至五十八年(1786-1791)平均數為8884667人,三十餘年增長了5.5倍,增長速度驚人。嘉慶十十七年(1812),更是高達千萬,為21435675人,而道光二十至三十年平均數(1840-1850)已達到41224545人。在不到100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約4000萬,四川人口數量呈幾何倍數級増長,人口己然飽和。

清朝後期:其他各省人數急劇減少,四川人口卻快速增長,佔全國人口11.4%

中國經歷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等戰亂,尤其是長達13年之久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等政治大動亂,作為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主要戰場的長江下游數省,人口損失是驚人的。例如,

江蘇省人口由1852年的4449萬,猛降到1874年的1982萬;同期的安徽省,人口由3765萬降到1911年的1623萬。與江蘇、安徽等省大規模人口損失的情形相反,四川因其得天獨厚地理條件,人口快速増長。清代後期四川省的行政區大致與現行政區的地理範圍相同,該省人口密度由1812年到1911年約增加了1倍。1928年,整個四川的人口密度高達72635380。四川人口數量在此期間佔全國總人口10%,到1937年又進一步上升到佔全國人口的11.4%。

川軍:人數最高達130多萬人,居各省首位,這麼多川兵從何而來?

2、人均耕地大大減少

耕作是最主要的勞動方式,田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人們通過辛勤的勞作獲取足夠的糧食生存下去。康雍時期人日問題就己初現端倪,乾隆年間人口壓力已相當大。

川軍:人數最高達130多萬人,居各省首位,這麼多川兵從何而來?

以四川的部分縣為例,新都縣乾嘉之後已"無荒可星";彭縣到嘉慶時連那些山頭水灘都被開墾完了,江油縣由於土地短缺,一戶平均下來只能養活幾口,男丁不得不外出謀生。時人發出感慨稱:"

昔之蜀,士滿為優;今之蜀,人滿為患"。清朝後期四川人口壓力更大,眉山縣人滿為患,沒有田地的佔大半。灌縣十多萬人口中,有田地能解決基本溫飽的只佔四成,無立身之地,僅靠出賣勞動力者糊日的極度貧困者多達五成以上。

川軍:人數最高達130多萬人,居各省首位,這麼多川兵從何而來?

二、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生存困難

四川的廣大農民並沒有因為辛亥革命的成功而擺脫困苦的生活,相反,農民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主地,被兼併的速度越來越快。

《四川農村崩潰實錄》也提供了相關材料。1923至1933年的10年裡,四川榮縣66萬人中,失業者達三分之一以上,荒田34萬畝。1934年,合川全縣60餘萬人口中,生活沒有著落的佔7成;長壽縣40多萬農民中有半數無法繼續從事耕種;豐都縣農民僅同德鎮23000餘人中,就有11500百餘人極度貧困,不能生活。

農村無法生活,農民只得背井離鄉,出外謀求生路,古藺縣整個縣城,外出者竟有1000餘家。1936年的《農情報告》顯示在調查的64個縣共259萬戶中舉家離開農村的達15萬戶,佔調查總數的6%;青年男女離開農村的,約30萬戶,佔11.5%。

三、城市失業人口龐大

民國時期四川的整個工業生產非常薄弱,在省內的經濟領域裡沒有什麼地位。1912年全國二十五種手工業,在四川的1306家手工業工廠中,僅有職工30769人。至抗戰全面爆發前的1936年,整個四川也僅有工廠583家,資本646000元,工人18710。即便這些勉力維持的工廠,也是處在朝不保夕、風雨飄搖的境地,隨時有破產的危險。到1930年代前期,四川全省徘徊在失業邊緣的各類人員多達2000萬,實際失業者也在500萬以上,其中,失業的工人佔到400萬左右,而且有20萬人已經處在忍飢挨餓的狀態。如此龐大的群體,對當時四川的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川軍:人數最高達130多萬人,居各省首位,這麼多川兵從何而來?

大量的無地流民、破產農民和工商業失業者,就為當時的四川軍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喜歡我請關注我,感恩相遇,承蒙厚愛,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