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臣,浮生来去,我们江湖不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某人有赞许欣赏之意时,通常用“韦德卓著”、“深沉有远大志向”来形容。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看这个人,有德无德,厚道不厚道。



北魏时期的徐纥(hé),出身寒微,自幼刻苦好学,文章写得很好。

当时朝廷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是“孝廉”,一是孝敬爹娘,二是廉洁不贪。

徐纥笔试名列前茅,文学修养颇高,北魏孝文帝亲自面试后,很喜欢,就留在皇帝身边当了“主书令史”,大致是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档案馆长之类。

徐纥的能力,可以说是“扛扛的”。机智,有辩才,精力充沛,整天处理事务,很少休息,不知道疲劳。

有时有紧急诏书时,徐乾命令几个属吏执笔,自已则一会儿在地上走动,一会儿躺在床上,分别向每个人口述诏书内容,让他们记录,很快就全都写好了,而没有不合条理的地方,可谓出口成章。

徐纥的品性呢,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性浮动,慕权利,外似謇正,实谄谀”,官欲很强,貌似忠贞正直,实际谄媚阿谀,道德品质比较差,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很蔑视他。

他先谄媚侍奉大奸臣、大贪官赵脩,赵脩被杀后,徐纥没了靠山,被流放到枹(bāo)罕(现甘肃境内),后来好不容易又回到朝廷。

回到朝廷后,开始谄媚侍奉元怿((yì)。元怿是太子的老师,皇上的顾问,可以直接辅佐皇上,而且当时朝廷一把手胡太后特别宠幸元怿。

元怿也很有才能,帮助皇上辅政,本身又喜爱文学,对士大夫很尊重,大家也尊重他,所以社会声望很高。

元乂((yì)同为皇亲,当时也在皇帝身边工作,统领禁卫军。由于受胡太后宠幸,恃宠而骄,穷奢极欲。

元乂是元怿的下级,所以元怿经常依法制裁他。因此,元乂对元怿怀恨在心。三番五次跑到只有11岁的的皇帝孝明帝那里诬告元怿,说元怿要谋反,要害皇帝。皇帝未成年不懂事啊,听说要害他,也没跟胡太后说,就下诏处死了元怿。

元怿被害死后,元乂当权。他把胡太后幽禁,皇帝年龄又小,所以,当时北魏成了元乂的天下。这样,徐纥又谄媚侍奉元乂。

后来,胡太后再次临朝摄政,自然废黜了元乂,又赐他毒酒,让其自裁。

元乂倒台后,郑俨受胡太后宠幸,徐纥又开始攀附郑俨。

可见,在徐纥的眼里,只有权势,没有是非善恶,谁得势就奉迎谁,这个特点贯穿了他的整个仕途。

《资治通鉴》里有一幕对徐纥的描写,说的是徐纥为攀附另一位朝廷有权势的人叫元徽,一起在胡太后面前诋毁另一位皇亲元顺、遭后者痛斥的情形。

让人一下想起怂着肩膀,胁肩谄笑的奸佞小人的模样。

朝廷里,辅佐皇帝、担任顾问的当然不只一个人,向元顺这样的顾问不少,跟前面提到的元怿一样,都是能经常接触皇帝的人。

元顺在西游园向胡太后告别,徐纥侍立于胡太后的侧方。元顺指着徐纥跟胡太后说:“这个人是魏国的宰嚭,魏国不亡,他始终不死!”


徐纥耸着肩膀出门,元顺大声呵斥徐纥:“你的那点小才华,只能供几案之用,怎么可以污辱门下,败坏我天地人之常理!”


于是拂衣而去。胡太后沉默不语。

(注:宰嚭(zǎi pǐ ),本名伯嚭,春秋时吴国大臣,后任为太宰,人称太宰嚭。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吴打败越后,他受越贿赂,帮着越王勾践讲和,并屡进谗言,谮杀伍子胥。吴亡后,降越为臣。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


徐纥后来身处北魏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参断机密,势倾一时”,与郑俨一起合称为“徐郑”,直接服务于掌权的胡太后。

但徐纥并没有治理国家的大才,专门喜欢小技,见到人则假装恭敬小心的样子。

当时的北魏内忧外患,朝廷不稳。

后来,胡太后与儿子孝明帝的矛盾越来越深,孝明帝很厌恶徐纥和郑俨。徐纥和郑俨担心有朝一日被铲除,两人就和胡太后密谋,毒死了19岁的孝明帝元诩,另立三岁的小皇帝。

后来,一个叫尔朱荣的耿直将军看不下去了,发兵攻打京城洛阳,结果,徐纥和郑俨,这对军机重臣非常不厚道,闻到风声,带着家眷半夜趁人不备先逃跑了,撇下老板不管了。

估计这会儿,胡太后方晓身边这位“渣臣”的本色,不过留给她的时间已不多。

最后,胡太后和小皇帝都被尔朱荣的部队扔进了黄河里,孝庄帝元之攸即位。

从徐纥的经历来看,有两点发现:

1、一个人如果拥有某种地位、权力、名声或财富,如果想要保住的话,不妨经常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念和言行。

文中的胡太后,为何身边经常有奸佞小人围绕?应该与她的德不配位有关。有正念的人自然也不会轻易让邪念拐跑。

2、远离德行较差的人。

如果胡太后身边没有徐纥这种渣臣,没有听信谗言,进而狂妄到要毒死一国之主的地步,也不会最终犯下弑君之罪,被推进黄河淹死,并在历史上落得杀君的污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