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前幾天,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表示,居家隔離可能引發的心理問題是他現在最擔心的。

“我個人非常擔心,與世隔絕可能會導致更多的抑鬱症或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希望確保我們在支持社區方面走在前面。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會讓更多的全職員工來致力於預防自殺和自我傷害。”(來自“新浪科技”)

孤獨是災難帶來的次生創傷之一。

一項研究發現,在健康的大學生裡面,感到孤獨的學生對於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如不孤獨的學生。長期的孤獨,不僅會損害社會動物最基本的快樂,還不利於免疫。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01 為什麼越孤獨就越想孤獨


網絡時代,真實社交已經越來越少了,連親密關係都戒了,畢竟為了一剎那的激情,就要承擔背叛和分離的風險似乎有點不值。


現代人推崇摒棄低質量的社交,在孤獨中體會深度思考和取悅自己的樂趣。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孤獨都值得讚美,也不是所有的社交都需要被鄙夷。超過 4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會體驗到孤獨的痛苦,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因此覺得自己很可憐。


  • 孤獨感讓我們對自己和他人評價更低


前幾天無意中聽到一個情感老師講,想讓人愛你,百試不爽的搭訕法,就是對他說,

我瞭解你的孤獨


聽著有點油膩,但,沒準會奏效?


很少有人能夠勇敢承認自己有多孤獨,可誰不孤獨呢?


一點點“理解”就能讓孤獨潰不成軍,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陷入婚外情了。


孤獨感讓我們顯得、也覺得不那麼有吸引力,不僅讓我們對自己更苛刻,還會讓我們更嚴厲地評價別人,消極地看待社交互動。


有一項研究,給學生們和一位朋友互動錄像,然後請他們對互動和友誼的質量進行評分。結果發現,孤獨的人打出的分數比不孤獨的人要低很多。


一週後,研究人員再次把錄像給參與者觀看,請他們再次評分,結果不孤獨的人的評分沒有改變,孤獨者的評分則甚至比第一次還要低。


越孤獨越讓人討厭自己和別人,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自證預言

一旦感到脆弱無助,與社會脫節,我們就會變得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傾向,儘量不和人來往,以減少被拒絕的感覺。


我們越是對接近別人時抱著謹慎和懷疑的態度,這種態度又很容易被感覺到,就越能讓人不想靠近;然後這個結果又自證了:我們的懷疑和謹慎是有道理的。


這種自我保護能創造一種自我實現的假象,“我一個人能過得更好”,但它最大的害處是,推開了那些真心想要幫助和靠近我們的人,讓我們變得更孤獨。


我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卻從沒想過我們自己更是推動者。


  • “社交肌肉”萎縮


當我們因為患病臥床一週,再起床活動時,會發現雙腿沒有那麼有力,需要鍛鍊才能恢復;但涉及人際關係時卻很少想到,我們的“社交肌肉”也萎縮了,需要康復。

舉個例子,單身很長時間再去約會時,很少會把約會的失敗歸咎於技巧生疏和社交肌肉的脆弱。

相反,我們會認為,被約會對象拒絕要麼是因為我們根本不受歡迎,要麼是他們太渣了。

偌大世界,怎麼就沒一個人適合我?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02 改變錯誤的認知


改變孤獨的惡性循環,需要改變錯誤的認知。


A:減少消極偏見


  • 戰勝悲觀


如果你被邀請參加一個有很多陌生人的聚會,你會不會擔心沒人理會很尷尬?

有幾個熟悉的人,你才能答應去參加?

更好的做法是,假設派對上的人都是友好、熱情的,願意和我們聊天,即便不是所有人都如此,那也一定會有人這樣,或者和我們一樣。

至少,即使我們不去認識新人,有一兩個熟人也足以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 不要胡亂猜疑


孤獨讓人傾向於假定,沒人喜歡我。


有個人剛丟了工作,他發現原來公司的好朋友沒有邀請他參加聖誕晚會,於是堅信朋友不想再和他聯繫了。


但他忘了自己的聯繫方式已經改了。他花了兩週時間哀嚎“人情薄如紙”,卻忘了去檢查一下垃圾郵箱,朋友的信就在那躺著呢。


  • 找出自我挫敗行為

找出讓你總是感到挫敗的想法和行為:

朋友總會遠離你?

陌生人不會想要和你交談?

你總是讓人尷尬?

……

自我挫敗總是看起來合情合理,而且特別能夠自證,但它們並不是現實。揪出它,特別是那些反覆出現並且讓你後悔的做法,揍它!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03 增加情感黏合度的訣竅


很多人習慣於抱怨別人冷漠,但卻忘了,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都離不開“給予—接受”模式。

為了成功地“給予”,必須先“接受”別人看問題的視角,也就是“換位思考”。

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過去 30 年,共情能力大幅度下降,這很可能代表了一種社會趨勢。孤獨感和社交孤立會削弱我們社交肌肉“換位思考”的功能,表現得過於急切或過於冷漠

我們只喜歡自己的觀點,不願意傾聽別人的看法;我們變得更自我,不願意考慮別人的感受。

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真正明白別人的感受,然後傳達我們的想法,才能建立起值得信賴、彼此支持和照顧的良好關係,這也能減少我們的孤獨感。

換位思考,表達共情吧。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04 如何開始具體行動?

長時間的孤獨會讓我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無力改變與世隔絕的現狀。但是隻要採取一些行動就能改變現狀。你可以:


  • 聯繫老朋友

打開你的微信或者電話本,列出一張你心目中的朋友的名單,標出你上一次見到他或她的時間和細節,根據每個人過去給你的感覺良好程度評分,據此排出順序。


分數高的人,趕緊主動聯繫吧。每週至少聯繫一到兩人,如果可能,疫情結束後馬上約見(來約我呀~)

從愛好入手

到發佈活動信息的網站上,按照分類查找興趣或職業相似的人適合參加的活動。即使你還沒有適合自己的興趣,網站也會為你帶來靈感。

確定至少三個你想參加的活動或主題,比如讀書會、徒步團體、攝影等。上網搜索你所在區域的相關活動,報名!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 在網絡上結交真實的人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網上約會成了第二大情侶見面方式(第一大是熟人介紹),只要不是騙子,在網上認識的真實的人,完全有成為情侶和朋友的可能。


  • 成為志願者


助人為樂有益於提高幸福度,還可以減少和陌生人打交道時的恐懼和猶豫,讓我們感覺自己更被別人需要,改善害羞、缺乏安全感和情感脆弱的狀況。


相信疫情讓需要幫助的人變得更多,如果你願意,開始行動吧!


  • 收養一個好朋友

研究發現,狗是獨居者、老年人緩解孤獨感的好幫手,有益於疾病或心理傷害的康復。

我家老狗tomato還在的時候,我這樣的死宅都超級健康。解決排洩問題必須戶外,總不能憋壞它吧,再不想出門,每天也要遛它一、兩次。


現在想想,不是我遛它,它遛我才是真的。


它老了,走不了幾步就耍賴,長時間趴在地上休息,東看西看就不回家。我沒事幹只好在旁邊拉伸,做操,可喜歡運動了似的,連看門老大爺都誇。

此外,狗絕對是交友利器。

首先養狗的人自動會搭訕。還記得萱萱和古天樂演的《寵物情緣》嗎,你要是未婚,養條狗搞不好能找到對象哦~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哪怕是陌生人也會因為狗和你聊兩句的,外表兇猛內心溫柔的tomato很會撩人,那段時間是我認識鄰居最多的時候。

通過養狗還能觀察對方有沒有愛心,人品怎麼樣,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樂趣多多。

當然,有合適的人還是別用狗替代。周海媚在情場失意之後,曾說下半輩子要和狗相伴。這個嘛,還是因人而異吧。

總之,社交機會都是創造出來的,就看你想不想~


  • 求助專業人士

如果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建議儘快求助專業人士:


1、如果你的情緒痛苦相當嚴重,已經產生了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或者出現了自殺的傾向;


2、雖然你還沒有自殘的想法,但仍然感到太過絕望或者氣餒,無法用上面這些方法緩解痛苦,那麼最好請專業人士幫助評估,找出阻礙你恢復健康的原因,並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


寫在最後


20世紀80年代,早產兒被放在密封恆溫器裡,為了安全,專家嚴禁護士觸碰這些孩子。


雖然恆溫器內的溫度、溼度、氧氣都正好,食物甚至精確到克,但嬰兒們卻無法長大。直到有一天,醫生髮現有些寶寶在恆溫器裡能正常生長。


調查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寶寶都接受了一個剛來這裡的護士的看護。這位護士實在受不了嬰兒一直哭,於是她就擦嬰兒的背讓他們好過一點,結果這些嬰兒不但沒出現安全問題,反而更健康了。


情感是人類從出生起就自帶的生理需要,和食物、氧氣一樣。沒有它,我們根本活不下去。


在生活便利的現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變遠、甚至彼此傷害,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再那麼需要別人了。疫情也讓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人與人的信任再次受到衝擊。

但是不得不長期堅持的居家隔離,也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原來孤獨一直被“美化”了,而社交卻被“醜化”了。

他人並不都是地獄,有時我們不得不選擇孤獨,卻從來沒有忘記過被愛的渴望。

我們就是想要被親愛的同類撫摸、擁抱,想要喜怒哀樂被人深切地觸碰,想要知道我們對某個人來說,很重要。

被“美化”的孤獨,被“醜化”的社交

你,我,我們都很重要。

孤獨不是你的錯,但是不告訴我那就是你錯了,說出來吧,讓我用我的孤獨來和你交換。

· End ·

這裡是八段錦的原創文章,更多關於情緒管理、心理療愈的內容,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