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姜文,作為中國電影史上一位極有個人特色的作者導演,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姜文電影擅長堆砌大量的影像符號,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營造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他總讓我想起一位偉大的南美作家,《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

《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繼《鬼子來了》時隔7年之後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姜文風格"。影片分為四個部分,有明確的時間分點,分別為"瘋"、"戀"、"槍"、"夢"。 縱觀整部片子,可以理出三組"愛情"故事,分別為瘋媽和李不空,唐叔和唐嬸,林醫生和梁老師,這些故事可歸納為三種愛情模式。通過對這三種愛情模式的分析,我們能看出導演掩藏在其後的對愛情的解讀,以及電影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第一種愛情的代表者是"瘋媽",代表一見鍾情、痴情不改、從一而終的傳統意義上的堅烈愛戀。

瘋媽是個苦命人,千里尋夫,卻發現心上人是個多情浪子且已去世。她回到愛人的家鄉,一個人撫養大了兒子,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形象卻是,她"瘋"了。

瘋媽真的瘋了嗎?我認為不。當瘋媽用火燒小隊長的手,告訴他,疼是對的。這說明瘋媽有正常人的感知。電影中的"瘋"其實是對原來秩序、觀念的叛逃和顛覆, "瘋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愛情世界中,雖然"阿廖沙"已經成 為了一個符號,但在"瘋媽"心裡卻始終是劇烈的、瘋狂的,是無法填補的精神洞穴。

在拉康那裡,"裡比多"把所愛的人或物 作為釋放能量的對象,也可以把自己的形象或身體的某一部分作 為釋放能量的對象,而這兩種對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用這一理 論解釋"瘋媽"的怪誕行為也許就更好理解,她一直生活在"阿 廖沙"和小隊長"兒子"的形象重疊中,很多時候在兒子面前的 言行實質上都是在向"阿廖沙"討伐心中的痛苦。她始終是在用 自己的方式在解構和闡釋這個世界

:抱著羊上樹,和貓聊天,踏草皮渡水,自言自語,用白卵石蓋房子,用常人認為瘋癲的方式 努力重新組建自己的世界。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瘋媽的消失也帶有某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在電影鏡頭中,"瘋媽"的衣服和鞋子從上游隨意漂下來,卻不是半沉半浮的,不是雜亂的,而是違背生活常識的有序。"瘋媽"生活在無序而混亂的意識中,她的身後卻留下了整齊有序的衣物。

"存在物讓不在場者在場"。雖然導演讓"瘋媽"不知去向,也不知生死,但鏡頭似乎在告訴我們,"瘋媽" 只是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這不等於死亡或者毀滅,她是不朽 的,她的夢是不朽的。從瘋媽消失的方式來看,導演對這個人物是持讚許肯定的態度的,也側面說明了導演對這種愛情模式的認同。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第二種愛情是通過唐叔和唐妻來演繹的,代表了一種充滿激情,極富羅曼蒂克氣息的西方騎士愛情。

這樣的愛情,越是綻放得熱烈,越是崩潰得迅速。正如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給你看。"

男主人公是勇武、彪悍、一腔豪情的西方騎士風格,女主人公則是高貴、大氣、嫵媚動人的貴婦人。兩人在富庶而又美麗的南洋相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婚禮,在西部的大漠之上,狂亂扭動的舞蹈,亢奮的音樂,縱情恣欲的歡樂,沖天而起的燃燒的帳篷,奔馳而過的火車,極力彰顯生命的激情,構成了一幅狂歡圖。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酒神精神,尼采曾說:

"酒神象徵著人類情緒的總激發與總釋放。希臘悲劇產生於兩種精神的激盪,一種是體現希望、理想的阿波羅精神;一是體現真實、享受和放縱的狄奧尼索精,這兩種精神合在一起,便產生了古希臘悲劇。"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狂歡是短暫的,長期的兩地分居,生活的磨礪,使唐叔和唐嬸激情不再。兩人相聚時,唐叔寧可拿槍陪孩子們打獵,也不願意留在唐嬸身邊。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唐嬸出軌了。唐叔的一聲槍響,打死了小隊長,更是宣告這種愛情的破產。

唐嬸為什麼會出軌小隊長呢?我認為唐嬸的"自我"是一個分裂的主體,一方面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能夠從千里之外的印尼到天的盡頭尋找愛情,另一方面由於環境的變遷而受到愛人的冷遇, 造成其心理落差,

慾望在這裡變成了"存在的缺乏",它促使自我填補自身的空虛,正是這種"存在的缺乏"讓她在和小隊長的犯規過程中重新獲得自我認同。

想來也是可惜,曾經為了愛情千里迢迢來到 "天的盡頭",轉瞬卻在小石頭房子裡一陣近似滑稽可笑的"天鵝絨"情愛遊戲中化為烏有,讓人不由得感嘆愛情與情慾的脆弱和斷裂。


第三種愛情發生在1976年,圍繞具有成熟魅力的梁老師展開,林醫生對他的追求是披著愛情外衣的原始慾望。

林醫生對林老師的追求充滿了進攻性和侵略性,甚至有些不擇手段,情的部分被淡化了,欲的部分被無限張揚,讓我們想到了當今時代的"快餐愛情"。

姜文導演從三個角度刻畫了這場"愛情"鬧劇:

1. 林醫生的出場:每次林醫生出場,全身都是溼漉漉的,處於一種極度的亢奮飢渴狀態中,像一頭飢渴的,眼裡冒著綠光的狼,梁老師都非常詫異,"你今年是36或是46,可給人感覺像個16歲的姑娘。"

2. 林醫生追求愛情的方式:為了"得到"梁老師,林醫生不惜引火燒身,扮演美人救英雄的角色,充當受害人,只為了讓梁醫生摸她的屁股。這是一種瘋狂的近於變態的情慾

3. 梁老師的自殺:林醫生的瘋狂,讓梁老師感到恐懼,最終用身邊唯一美好的東西"母親送的槍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梁老師死的姿態非常整齊端莊,都讓人懷疑是他殺,我想,這是導演的刻意而為之,給了這個正直的人一個體面的結局。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弗洛伊德認為:

人類行為的本源是性慾,性的本能決定著人的 意識和行為,潛意識的本能由於受到意識的壓抑,只能通過變相 的偽裝的途徑才能得到滿足。他所謂的"壓抑"就是壓抑性慾, 把色情慾望壓沉到心靈的潛意識的深處。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荒謬年代的集體壓抑和亢奮讓人深思,身體的存在感在這段故事中得到彰顯。梁老師不願意看到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虛偽的世界裡,面對著用形形色色方式騷擾他的人,神情悠閒地把自己吊死在鐘樓 上,他的離去坦蕩而從容。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三種愛情模式 背後是導演對愛情的解讀

三種愛情的模式最後都以主人公的死亡或消失為結局,也使得整部影片給人一種死寂、灰暗的感覺,這背後隱喻這什麼?我想,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隱喻了導演對愛情的解讀。張元曾這樣評價姜文的電影:"他總是在演他自己。"姜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專訪時也說:"演員是不斷地扮演別人,導演是不斷地深入內心,任何一個導演都是在內心世界裡挖掘最廣泛的心靈裡的東西,把它展示給觀眾,以致與觀眾產生共鳴。"

對這樣一部具有明顯的"作者電影"特徵的電影的解讀,不能脫離開導演姜文。他曾說說:"我覺得愛情本身是一種激情,是幻覺,有點像兩個人共同進入一種情境扮演一個角色。但這畢竟長久不了,如果我們非要把瞬間的東西變成永恆,就要克服很多的困難,很累很累。"再聯繫姜文構思影片時的婚姻處境,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三種愛情均不樂觀了。

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三段愛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拋卻理智,偏執甚至瘋狂。姜文生於60年代,特殊的時代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對此有直觀的反映。這次,採用了另一種反映的方式,瘋狂、偏執、失去理智的愛正反映了那個特殊時代的風貌。人們偏執於一個信念,毫無理智地為了瘋狂而瘋狂,這無疑都是那個時代的祭奠


總之,真正好的電影,既不能讓觀眾一看就懂,太俗套太無內含個性,也不能太讓觀眾如墜霧裡陌生費解,應該使觀影過程中達成一種飽滿而恰當的張力。在姜文的《太陽》中,隱喻的高超運用,形成了對話的飽滿充足的張力,觀眾透過影像看到了自己,更看到導演對人的存在的思考,觀影接受過程中形成了主動性與被動性之間的張力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