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流浪、親人離世……三個武漢人的回家路

“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

鏡頭的畫面從一個城市穿到了另一個城市。背景音樂裡,武漢音樂人馮翔依然溫情地唱著那首《漢陽門花園》。

在深圳滯留54天后,武漢人餘小果坐上了回程的動車,他一路用視頻記錄下了這段歸途。配著這首《漢陽門花園》,打動著眾多想要歸家的人們。

日前,湖北、武漢地區疫情形勢好轉,多項回程政策發佈。春光燦爛,櫻花盛開,不少人開始在這個春天踏上了回家的路。紅星新聞聯繫上3位近日啟程返漢的武漢人,講述他們的回家故事。

滯留、流浪、親人離世……三個武漢人的回家路

↑餘小果踏上回程路

他從深圳返漢

“我相信武漢能振作起來”

講述人:餘小果(化名),31歲,小企業主

我是(1月)21號去深圳探親,票是一月初就買好了的。當時,20號才開始說這個病很嚴重。在20號之前,身邊的人都沒有怎麼在意,而且大家的朋友圈都說應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能很快就會結束。

因為20號說“人傳人”,所以我21號走的時候戴了口罩,做好防護措施去的深圳。到了深圳之後,23號,武漢封城,才意識到這個事情很嚴重了。

我給深圳的社區做了登記備案,然後就在家裡自我隔離了14天。這期間,每天都給社區上報體溫,然後也會接到各種打過來的電話,有公安局的、衛生院的、疾控部門的,詳細詢問我什麼時候到的深圳、坐的哪一班車、身體狀況怎麼樣,住在什麼地方等等,跟我核實很多信息。

大概在2月上旬,我看到信息可以申請回武漢,就去跟湖北的社區提出了申請,因為總住在親戚家也不是很好。但當時社區說最好再晚一些時間回去,我的申請就沒有批下來。等到2月下旬,我又申請了一次,還是沒有成功。

3月初,武漢疫情好轉,新增病例數已經降到了兩位數,我就又申請了一次。當時是3月10號,這次社區接收了,讓我先等通知。我想很快會有結果,就買了3月15號途徑武漢的火車票。

但到了3月13號,還是沒有結果。我打電話過去問,對方說申請的人比較多,讓再等等。我通過單位去申請復工回漢,因為我在鐵路倉庫上班,也算是應急單位,所以第二天申請就下來了。

3月15號,我從深圳出發。因為有很多人其實都關心怎麼回武漢,但不知道怎麼回,我就在回去的過程中,錄了一些視頻,傳到了網上。

視頻從我出發開始,坐車到深圳的火車站,然後坐上火車,最後到達武漢,接著出站回家等,一路上的各個環節都在裡面。

滯留、流浪、親人離世……三個武漢人的回家路

↑餘小果抵達武漢

真到武漢的時候,其實還是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樣。主要的問題還是未知,不管我從深圳出發,還是在武漢站下車,心裡都沒有底。說悲傷也不會太悲傷,因為你時刻都在關注武漢的消息。說難受也難受,車門打開的那一刻,第一次看到這麼空曠的武漢,又不是個滋味。

很快,我還是覺得它會好起來,就像汶川地震後的四川,我相信武漢也能振作起來,可能比以前更好。

我是很樂觀的人,我覺得很快就能吃到熱乾麵了,而且武漢也有很多餐館在做一些熱乾麵的外賣。等到我們大家都能夠自由出門的那一天,去吃上熱乾麵的時候,武漢就真的回來了。

他從成都輾轉湖南

“兩手準備,回家或拉貨”

講述人:劉高升,56歲,貨車司機

我是跑貨車的,老家在湖北荊州,為了跑車方便,這些年常年住在武漢。年前1月19號,我和老婆從武漢到荊州,然後拉上了一批凍品到成都。1月20號到的成都,之後就一直滯留在成都的一個大型貨運市場裡。

在市場裡住了50天,每天在酒店。中途,跑車備的方便麵和一些食物都吃完了,好在當地的社區和警察幫了我們大忙。直到後來隔離期滿,解除隔離後,才能出門買一點生活物品。

當時想過要回湖北,但我們的車牌惹眼,加上當時新聞報道有個貨車司機在高速上跑了很多天,最後在高速上都睡著了,才被人幫助安頓下來,我們也就不敢上路。

滯留、流浪、親人離世……三個武漢人的回家路

↑劉高升的解除隔離通知書

3月份以來,湖北以及武漢那邊的疫情好轉了很多,很多地方的防控政策也在逐漸放開,我們考慮往回走。但我們沒啥文化,也不是很懂一些流程。想的很簡單,開著車先往回走,走到哪裡是是哪裡。

正好,成都這邊以前合作過很多次的一個老闆有一批貨要往湖南益陽送,而且益陽那邊疫情也好了很多。我想那裡離武漢也不遠了,貨車不用跑空趟,還能挽回一點點在成都這麼多天的花費。

3月10號,我們拉了一車魚,買了一些土豆啥的就上路了。先一步一步往武漢那邊靠近,等一解封我就能回去了。到時候回武漢或者回荊州老家,都差不多的距離。

我們開了24小時到了送貨的地點,但城裡面不讓進。老闆沒辦法,就讓我們拉到在城外的一個村裡的凍庫下貨。卸了貨,我們就找了一個大馬路邊上,把車停了下來。

我們車上有一個小爐子,可以自己做點東西吃。車上有提前準備好的土豆、蘿蔔,從成都出發的時候我們採購了一大批。沒辦法,特殊情況,也沒什麼質量講究,吃飽就行了。最近快10天了(3月20日),都在馬路邊上待著的。晚上說實話也睡不好,害怕偷東西的,怕有人偷油。

現在武漢還沒有解封,解封的話,我就去武漢。如果一時半會解不了封,我是這樣考慮的,如果湖南這裡有成都的貨,我還送到成都去。問題的關鍵是,湖北車現在裝貨還是有點不好裝,有些人不相信我們。

只能先看一天是一天,看看後面有沒有什麼新的形勢變化,車子沒貨的話暫時也不能動,因為一是要燒油,而是沒有貨的話也不知道去哪裡。現在感覺自己都成了“流浪漢“了。有家也不好回,到外面,別人又覺得你是湖北的,有貨不太敢給你裝。

她從宜昌返漢

“團結才能抵抗病毒”

講述人:魏薇(化名),37歲,自由職業

年前因為我媽媽要回宜昌看我姥姥,當時她買了火車票,但是那時疫情已經開始了。我擔心她坐火車在封閉空間裡會感染,就在春節前兩天開車把她送了回去。順便我也可以去看看住在宜昌的奶奶。

結果,回去後,第二天宜昌也封城了,就出不來了。

我奶奶是一個人居住,雖然我回不去武漢,但正好可以陪陪奶奶。特別是現在回想起來,幸虧那段時間,有我在奶奶身邊。

送媽媽回宜昌,當時想的是快去快回,因為距離武漢也就300多公里,所以沒有做什麼準備,沒有帶衣服啥的。另外也著急回去,愛人和孩子都在武漢,但說什麼當地也不讓我們走,加上又是“鄂A”的車牌,大家看車的眼神都有點害怕一樣,就更不讓我們走了。

跟奶奶在一起的這段時間其實還是挺開心的,因為要居家隔離,我跟奶奶每天都有自己的作息和時間安排,也算充實。而且兩個人也特別聊得來,算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一次。

這期間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有一次我下樓去拿團購菜的時候,因為嗓子剛好有點癢,忍不住咳嗽了一聲,被一旁的志願者看到了。雖然當時他什麼也沒有說,但是第二天我就接到了社區的電話。社區阿姨對我各種詢問,還加了我微信,每天在微信上問我的情況。

這其實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都被他們關注到了,還是蠻驚訝的,也足見當地防疫的力度吧。

魏女士經歷了親人的離去。

我是3月中旬回得武漢,因為回去要有健康證明以及社區的申請證明,之前也經歷了好幾次申請被拒的情況。好在最後一次通過了,因為宜昌這邊,社區工作人員早就知道我的情況。

回家只要有了這些手續還算容易,經過一路上執勤點的查驗,回去還算順利。

滯留、流浪、親人離世……三個武漢人的回家路

↑魏女士拿到健康證明

這次疫情,我們家也還是經歷了一些變化。我在武漢的大姑父因為感染這個病毒在2月5號去世了。當時,大姑和大姑父兩個人都感染了,可能我大姑父的基礎病比較多,身體不是很好,年紀又大,就沒有堅持住。

他們當時可能是出去買菜的時候感染的,然後開始發燒,吃了藥也沒見好轉,最後才去的醫院。兩個人分別住在了不同的病房裡。可能也跟最開始的重視程度有關係,拖的有點久。

滯留、流浪、親人離世……三個武漢人的回家路

↑魏女士經歷了親人的離去

我是2月6號知道的這個消息,因為我大姑還在住院,奶奶年紀也大了,考慮到家中的老人,一家人就商量著先不要告訴她們。直到大姑父去世了一個月,大姑才知道這件事。我奶奶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才知道的,她難過了好幾天,整個人狀態都很差。

對於病毒,如果說自己沒有得或者自己身邊其實沒有的話,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很直觀的感受,但是如果你有親人得了,或者因為這個病去世了,你就知道這是一個特別悲傷的事情。所以我當時知道那件事的時候,那一天我的心情很差,我假裝在睡覺,其實一下午都在調整自己的心情。要假裝沒有這件事情一樣,跟奶奶繼續說話。

這個事情讓我很觸動,因為疫情把大家都困在家裡了,就算是我們知道了親人不好的消息,我們也沒有辦法去安撫他們。這是一個特別遺憾的事情。

這個事情真的不要去怪誰引起的,或者是什麼地方引起的,這種病毒真的是全人類的災難。我覺得大家要團結起來才能去抵抗這種東西。如果你每天在抱怨或者是心懷怨恨,根本沒有什麼任何幫助。

在外武漢人如何回家?

此前,武漢最初對外公佈的《武漢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間在外人員返漢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到,返回人員需填寫《在外人員返漢申請表》向所在單位或社區提出返回申請。

3月10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決定開展湖北健康碼發放工作。健康碼分為綠碼、黃碼和紅碼。中、低風險地區持綠碼人員,全省通行;高風險地區持綠碼人員,按照當地防控指揮部規定出行。持黃碼人員不予放行,持紅碼人員按疫情防控要求由當地收治、隔離。

另據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3月22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人員流動管理的通知顯示,省內、省外人員返漢,按照 “誰主張、誰申請”的原則,即申請、即批覆。省內人員憑健康碼“綠碼”通行,不附加其他手續。省外人員擁有外省健康碼的,在進入武漢市境內防疫卡點時 “亮碼通行”,即只需查驗健康碼、測溫正常即予放行,不得要求另行提供健康證明(確實無法申領健康碼的除外)、流動證明、流入地申請審批表或接收證明、車輛通行證等。

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