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死,無大事”,面對生活需要一顆平常心。


“除了生死,無大事”,面對生活需要一顆平常心。

據美國人的統計,一個人一生之中,大概有15%的幾率會經歷一次天災或者人禍。如果你把個人的災難包括進來,比如嚴重的車禍、親人的死亡等,風險的幾率會增加到2/3。

心理學家認為,在突發災難面前,人們通常會經歷雙重的崩塌。第一層是物理世界的崩塌,這個世界讓你覺得不再安全。第二層則是心理世界的崩塌,我們之前形成的關於自己、關於這個世界的概念系統會遭到嚴峻的挑戰。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風險的信心會遭到重擊。同樣遭到重創的,還有一個人的價值感,即一個人認為自己的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人生有價值的,以及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這種時候,很多人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之前我們關於世界的那些已知的、明確的、舒適的預設都不成立了。或者說,我們突然意識到,原來它們只是預設而已,不是真相。

“除了生死,無大事”,面對生活需要一顆平常心。


我覺得我突然對已知明確的人生價值覺得都開始懷疑,是在我表哥去世的時候。那年我32歲,他33歲。我是旁人眼中的任總,忙碌的沒日沒夜,事業風生水起。他是模範的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兢兢業業,從警14年來,先後2次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受到嘉獎,3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我們倆從小一起長大,學前一起玩,上小學一個學校,上中學一個學校,上班一個部門,只是我的性格不喜歡過於規則的工作,離開了公職,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業。他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好乾部,在基層領導崗位上,處處以身作則,時時發揮表率。工作上他細心到我做的表格差0.2毫米,都要重新做一遍。我經常笑著打趣他:“你這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

“除了生死,無大事”,面對生活需要一顆平常心。


我從來也沒有意識到,有一天我們會突然分開了,是哪種天地相隔的分開,是哪種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再也不能看我一眼的距離。我一下子就懵了,我覺得這一定是個玩笑,以至於我站在醫院那扇半開的門外,不相信那蓋著白布單,躺著一動不動的是我的大哥?一個好警察,以身殉職,年僅33歲。

在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曾經追求的名利,金錢,物質,愛情.......變的飄渺起來,好像一點也不重要了。

從那之後,我遠離嘈雜的環境,迴歸家庭,開始每天在家靜靜寫作,看書,照顧兩個孩子;穿最簡單的衣服,培育陽臺上的鮮花綠植;不再糾結與愛人之間的爭吵,對錯,親人的家長裡短。日子變得平淡,內心❤卻越來越安靜。我認為:生活中,除了生死,無大事,所以面對一切都是平常心。

“除了生死,無大事”,面對生活需要一顆平常心。


這麼十幾年過來了,我選擇做心理方面的工作,也許也是因為這份平常心❤。當你在某一個瞬間得到啟示,莫不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恍惚多年,我經常會在夢裡看到大哥開著警車,依然忙碌著巡邏,從我身邊經過跟我打著招呼:“小雙,是我!走啦!哈哈哈哈!”我卻怎麼也追不上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