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五代十國末期武林高手調露子編寫的一本《角力記》,被視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武術專著。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明朝被視為中國武術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明朝,武術真正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並且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也引起了軍方的關注。

明朝出現了一大批闡發記錄各派武術的專著,如《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長槍法選》等。一些大型軍事著作,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茅元儀的《武備志》中,都有極為豐富的武術拳法、器械的記載。在這一背景下,也出現大量精研武術的高手。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中國武術最強的時候應該在明朝和清朝,此時的武術有一定的理論體系,也有實踐經驗,還有一些經典戰例可以證明。因為在明朝之後,李自成等人為代表的起義軍和滿清的軍隊對峙相望,進行了數十年的戰鬥。

值此亂世之際,學武就成了一個歷史的必然了。因為一部分人需要自保,也有一部分人需要保家衛國,所以這段時間就出現了非常多的武術家。其代表人物有王真南,白玉峰等人。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還有一些民間高手不可勝數,就不一一細說了。不過有一點比較好奇,就是這些武功非常厲害的武林高手,卻不怎麼上戰場報國,讓人意外。真正上戰場保家衛國的只有戚繼光等人。雖然戚繼光也是一個武林高手,但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術家,他也算是軍人的後代了。

今天要說的這位明朝武術家名叫石敬巖,石敬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在學成武術之後,他沒有像其他武術家一樣自己開武館收徒弟然後成家立業,而是一心想要報效國家,上陣殺敵。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在萬曆三十七年,他第一次參加了鎮壓地方起義的戰役,而且立下了首功,之後他又轉戰四方,立下無數戰功。當了官後,石敬巖不屑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官途不順,他決定退伍,自己開了個武館,招徒授學。

由於張獻忠起義,朝廷為了鎮壓這次起義,力邀石敬巖出山,抗擊張獻忠。石敬巖本來不想出山,但在幾個徒弟再三鼓動下,決定再上一次戰場。崇禎八年二月十二,石敬巖跟隨蘇州衛指揮使包文達的軍隊抵達安徽宿松。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誰知道狡黠詭詐的張獻忠,事前廣派斥候,偵查到了明軍的蹤跡,在宿松山谷中埋伏下重兵。包文達在敵情不明、又沒有和其他友軍匯合的情況下輕敵冒進,結果全軍身陷重圍。

石敬巖顯出英雄本色,他單槍匹馬往來衝殺於亂軍之中,“左右備擊,自辰至脯,殺賊無算”,“槍鋒所及,無不披靡,圍散複合者數”。激戰中他的戰馬被殺死,長槍折斷,仍然“短刀步戰,猶力殺數十人”。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張獻忠的起義軍一看難以力敵,於是使出狠招:“迥馬遙環之,令刀槊不得及,發矢如飛蝗”。他們不敢靠近石敬巖,遠遠圍繞住他,用亂箭把他射死。石敬巖的遭遇說明,古代戰場上的廝殺搏鬥與日常比武完全不同。

為何古代武林高手不會輕易上戰場?一明朝武術家用生命給出答案?

由於弓箭是戰場必備武器,在戰場上大量應用,即使武功再高的武術家,碰到萬箭齊發的場面也無法應付。石敬巖用性命證實,即使勤學苦練幾十年,一身的好功夫,上了戰場照樣毫無優勢,故此武術家們輕易不願上戰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