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老俗語“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如何理解?啥是槽頭肉?

農夫也瘋狂


在農村中豬肉、鯽魚都是最常見的美食,很多人家都會養上一些豬,到了年底時殺上,而鯽魚又是水塘裡最為常見的魚類,也受到了大家的喜歡。那麼這句俗語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句,如今的豬價已經漲到了很多農民不敢想象的價格,很多人已經幾個月沒有吃上豬肉了,不少人為了能夠買上肉類,總會挑選那些便宜點的部位,比如說槽頭肉就非常的低價,但農村老人見到這類肉後,看都不看就會離開,為啥槽頭肉不能吃呢?

所謂的槽頭肉其實就是殺豬部位的肉,也就是脖子的地方,而將脖子割破後,短時間內就會有很多的病菌出現,到時候農民的食用上可就不是太安全,有一些病菌就算是在高溫下也很難殺死。而在脖子這個地方也是淋巴最多的部位,相信對淋巴大家並不會陌生,其中含有很多的病菌,它被譽為豬身上最髒的地方之一。

而豬在餵養時,脖子的地方也是打疫苗的地方,而抗生素的富集和殘留也是一大危害,畢竟如今的豬出欄時間都比較快,但藥物代謝的速度卻很慢。從以上來看,槽頭肉就算是直接送給大家,也不能吃。

而鯽殼魚也就是那些沒有長大的魚,一般長度在125px以內,這樣的鯽魚渾身沒有什麼肉,如果將腸子去掉、頭部去掉,可能就沒有食用的地方了,這樣一來消費者買回家裡也不能吃上什麼。而在農村的水塘裡這樣的小魚非常多,根本就不需要購買。

可見這個俗語和今天的生活還是很切合的,大家咋看?


新農圈圈


小時候在農村幾乎到了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會一起湊錢買一頭豬,當時我們村子比較大有兩千多戶人家,記得當時把豬買回來以後由村裡的幾個屠戶進行收拾乾淨,最後把豬肉分成不同的等級,也就是咱們在市場上經常看到豬肉當中有“五花肉”“裡脊肉塊”“排骨”“豬後腿肉”“豬筒骨”“豬頭”以及“豬頸脖肉”等。

但是大家要知道在這些分好的肉類當中有一種嚴格意義上還說是不能夠食用的,比如就像今天問題中說的“割肉不割槽頭肉”那麼這裡的所講的“槽頭肉”指的就是豬脖子上的一些肉,這種肉經常被屠企們稱之為“垃圾肉”,主要是其肉上的豬淋巴特別多。

要知道豬脖子上的一些淋巴組織最要是用來排除其體內的毒素,人吃了這種肉會引起感染,不過大家也不要過於擔心,因為現在對於屠生豬的標準立體感剔除這些豬脖子上的一些肉,所以現在在市面上幾乎很少見到這種肉,所以老一輩人才會說這句“割肉不割槽頭肉”以此來提醒後人。


那麼至於說“買魚不買鯽殼魚”這句話我個人認為在現在來說確實有些不妥,不過以前的人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鯽殼魚沒有肉,而且其刺還特別多所以說很少有人要,但是現在的人們對於這種鯽殼魚特別的喜愛,其實鯽殼魚也就是鯽魚的幼苗。

要知道這種魚的市場價還不便宜呢,我們都是把這種魚買回家以後收拾乾淨,然後用麵粉把這些鯽殼魚和麵拌一下,然後把一些日常生活當中的調料也放進去進行攪拌,最後準備好油鍋,等到油熱了以後把這些拌好的鯽殼魚放到鍋裡進行油炸至金黃撈出來控幹油水,最後就可以吃到焦香酥脆的鯽殼魚了非常美味,而且還可以用來做魚湯都是不錯的選擇。


紀錄鄉土


農村有句老俗語“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魚殼”如何理解?啥是槽頭肉?

槽頭肉是指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的頸脖肉,是屠夫宰sha時下刀的部位。過去餵豬用的是青石鑿成的長方形豬槽子,豬低頭吃食時碰到豬槽子的位置,農民稱之為槽頭肉。

每頭豬槽頭肉大約十斤左右,這個部位血管、淋巴腺比較豐富,不少細菌、病毒進入豬體內會留在淋巴腺中,頸脖是豬打疫苗或者生病打針時的位置,殘留抗生素比較多,而且是屠夫宰sha放血的位置,看起來顏色較深,脂肪顆粒粗大,比較容易辨別,所以在農村有人稱槽頭肉叫做血脖肉。

平常我們在烹飪的過程中,100攝氏度的高溫下炒制蒸煮,並不能殺滅所有的細菌和病毒,還會有少量存在,人們經常食用槽頭肉,容易感染一些慢性疾病,卻找不到致病原因,因此醫學專家建議人們不要食用槽頭肉,免得為健康埋下隱患。

鯽魚殼是指小鯽魚,是淡水魚種,成年鯽魚最大體長約30釐米,可達一、二斤重,頭像小鯉魚,不過沒有鯉魚的嘴須,形體黑胖。根據生活的河流水域不同,體色深淺略有差異。

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農村鬧“菜荒”的日子,應季蔬菜還沒下來,人們會去河裡捕捉鯽魚,它的肉厚而且魚子多,回家去除去髒,用鹽醃製出來,上大鍋大火蒸熟,記得蒸魚時間適當延長,這樣魚刺可以變軟,補鈣效果好。

出鍋後放在托盤裡排列整齊,端在春日的暖陽下晾曬,記得上面要加紗網或者透紗罩子,防止蒼蠅聞鮮而來。晾曬乾後收藏在罈子裡,每次熥飯的時候拿出兩條,滴上幾滴花生油一起上鍋加熱,味道很美,魚子硬硬的,如小米粒般,是小孩子的最愛,往往能就著魚子多吃幾口飯。

鯽魚雖然好吃,但在膠東農村,人們食用的都是大鯽魚,小鯽魚吃的人並不多。原因是魚小刺多,而且是小刺,一不小心會被魚刺卡著。如果誰家生了寶寶,而寶媽沒有奶,可用鯽魚熬湯來下奶。這時候小鯽魚可以派上用場,做法是去內臟洗淨下鍋,熬至湯呈乳白色,用笊籬撈出魚肉魚骨殘渣,只留魚湯端給寶媽飲用。

農村老俗語“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魚殼”說的是從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去買豬肉的時候不要割槽頭肉。而稱作“鯽魚殼”的小鯽魚,還是等它長大了再食用,免得魚小刺多卡了家中的寶寶,就得不償失了。




我是家在南鄉,期待您的點贊、關注和轉發。


家在南鄉


其實很多年輕人應該不明白,但是一些上了年齡的人都明白,當家做主以後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也是開始接觸得多,慢慢的有了經驗,這些俗語其實並不只是在農村人身上知道,其實生活在城市裡面的中老年人都知道這個道理,這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屬於飲食經驗中的一種。



什麼是糟頭肉呢,所謂的糟頭肉就是人們口中說的垃圾肉,就是脖子和身體驅趕鏈接部位的肉,這個地方上面特別多的淋巴,這不只是在豬身上,在其它動物身上其實也一樣,就算是我們人類也是一樣,脖子上有大量的淋巴存在,所以這個地方的肉被稱為爛肉垃圾肉,正常人買肉都會避免買這些地方的肉。


國家規定殺豬的時候要把脖子處的糟頭肉去除,因為這個地方有很多淋巴,淋巴里面會攜帶很多病菌,人食用後容易感染上一些疾病,但是糟頭肉便宜,所以會被一些私人小商販買來做肉包陷或者餃子餡等,在一些地方還是存在的,正規的屠宰場會提前處理掉這些糟頭肉以免流入市場,但是一些小商販會通過自己的方式買到這些垃圾肉,所以這裡面也隱藏了風險。

為什麼淋巴組織裡面會有不乾淨的東西,因為淋巴細胞是身體的免疫體,許多進入人體有害的東西都會被淋巴吸收,所以會形成淋巴里面含有許多有害的物質,而豬肉上面的淋巴其實就是這樣,這也是不買糟頭肉的原因,不買糟頭肉的原因不只是口感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安全健康方面的問題,過去的人其實對這些非常的清楚。



什麼是鯽殼魚呢,其實鯽殼魚就是鯽魚中的一種,屬於同一科類裡面的不同品種,這種魚一般個頭很小最大隻有一兩根手指頭,而且這種魚刺多肉少,基本上身體除了內臟剩下的就是骨頭和皮這樣的空殼子,完全沒有什麼肉,就算做成魚乾也只是骨頭和魚皮,吃這種魚因為刺太多很難吃,並不是說味道不好,而是太難吃了,買這種魚來吃其實不划算,所以基本上市場上沒有這種魚賣,因為沒有市場沒有人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