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昨天用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整理了入戶門的鞋櫥,扔掉了一麻袋鞋子,其中百分之百都是我的。


挑揀篩選的時候左右為難,打包裝袋的時候依依不捨,投入垃圾箱的時候心如刀割,扔完回家一進門的時候卻是驚喜不已。


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左一是整理前,右上是整理後,右中是扔掉鞋子的合影,右下是現在的門廳

是的,沒錯!就是驚喜不已!


可能是習慣了進門拖鞋擺一地的樣子,乍一進來,啥都沒有,感覺就像走錯了門一樣。但隨後,心裡就被那一進門的敞亮衝擊得暢快了起來。


我扔掉了前年買的穿著很舒服、但去年沒穿而今年仍不想穿的鞋子;扔掉了買的時候很貴,但實際穿起來並不那麼舒服卻一直沒捨得丟掉的鞋子;扔掉了只穿過一次或兩次,雖然穿起來也挺舒服,但不好配衣服或者感覺裝嫩的鞋子;扔掉了款式很好看,顏色很好看,裝飾也很好看,但穿著總是有點掉跟兒的鞋子;扔掉了所有7公分以上的高跟鞋,那曾經是我在疲憊生活中找尋自己女人味兒的寄託……


所以……就一下子空了好多。


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我左右轉著圈打量,把空無一物的門廳欣賞了半天后,終於確定,心裡的這種感覺是開心,也有點兒不適應,但絕不是後悔或者不知所措什麼的。


很久以前,我就發現自己有囤積症了。雖然具體的程度沒有測試過,但這種囤積的程度,在我自己看來可以算是“症”了。


這些年上班的地方很遠,特別是前幾年住宿舍的情況比較多,很多一模一樣的東西,我都是有雙份的。一份在家裡,一份在單位宿舍。


但這樣也還好,畢竟不用休班時帶來帶去的麻煩。那時候全部都是空包回家,滿包回單位的,少拿一樣也輕快點兒不是?


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買了兩瓶覺得好用,於是又買了四瓶


但問題是,我會提前購買。最明顯的一個症狀就是,護膚品如果少於一半了,我就會內心覺得不安和緊張,生怕萬一哪天用完的時候,我正好在單位不能回家,那不就沒得用了麼?然後就買回新的來,放在櫥子裡,存著不用卻換回了安心。


於是,很多東西連拆封都沒有拆過,就過期了。然後也沒有扔,依然放著。因為女人嘛,全身都很重要好不啦?全身都要保養好不啦?臉上不用的,可以抹脖子上嘛!脖子不用的可以抹身上嘛!身上不用的可以抹腳丫子嘛!要是連腳丫子也不能用了,還可以抹皮鞋嘛!


你知道麼?雙11、雙12的時候我極少搶購,除非是正好有需要買的東西。那麼大力度的優惠我都可以置之不理,卻控制不了平日裡的不安而買、焦慮而買。


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囤積症的呢?我不記得了。


只記得最長的一次,我被要求駐守公司三個星期沒有回家一次。我不想抨擊公司的管理制度,畢竟因為迎檢不讓員工休班並加班的事情可能很多單位都幹得出來。但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們,卻自動忽略了為人妻母的女工與孩子日夜分離的焦慮、與丈夫久不相聚的不安,忽略了一百多公里的距離在那個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車的年代,是多麼的遙不可及。


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還有當抽紙用都要個把月才能用完的面膜紙、化妝棉等


除了上述造成囤積習慣的原因,我想,可能還有一點兒,那就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不認可。這種感覺可能從很小就有了,一直伴隨到長大。


我買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初衷就是想讓自己變更好的。買的時候信誓旦旦,一定要每天都物盡其用。但實際上,像我這種從來沒有女人該有的護膚習慣的女人,這些人云亦云的東西都變成了雞肋一樣的存在。


我本想著看書的時候可以順道敷個面膜兩不耽誤,但事實是書都換了好幾本了,一張面膜都沒有貼;我本想著追劇的時候可以做個按摩,但事實是就算啥都不幹窩在宿舍床上發呆,我都想不起來保養自己。而回家休班的時候,恨不得把24小時掰成86400秒來過都覺得時間不夠,哪兒有閒工夫貼面膜?


買買買背後的不安和焦慮,學會以“適合自己”為前提“扔”就好了


所以,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我,即便它再有道理,駐顏效果再好。


所以,本著“適合自己”的原則把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扔掉,或許是解決內心不安和焦慮的捷徑。


扔掉不適合自己的鞋子,扔掉不適合自己的衣服,扔掉不適合自己的護膚品,扔掉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扔掉不適合自己的男人……你就會越來越清晰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了。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來那顆一直放著不喜歡戴但扔了又會心疼功夫和錢的假牙……等這篇文章推送出去後,我就去做個思想鬥爭,看看要不要扔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