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於廑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筆記和典型題

完整版請百度《精研學習網》在首頁搜索欄填入關鍵詞

第1章 公元前後亞歐大陸民族大遷徙

吳於廑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筆記和典型題1.1 溫習筆記

一、亞歐大陸農耕國際和遊牧國際的構成

1農耕國際和遊牧國際的呈現

(1)農耕國際

約距今1萬年前,從日本、朝鮮,經黃河、長江流域,東南亞、南亞,到西亞和小亞細亞,再到東南歐、東歐、中歐、西歐和不列顛島,構成了一條長弧形的農耕國際。

(2)遊牧國際

約距今1萬年前,在農耕國際的北方,東起西伯利亞、蒙古草原,經中亞細亞、裡海、鹹海和高加索,直至歐洲黑海北岸和喀爾巴阡山麓,也構成一條長弧形的遊牧國際。

(3)農耕國與遊牧諸族

在公元前後數百年間,亞歐大陸農耕諸國與其北方遊牧諸族兩相對應。

①東亞:農耕區域主要是漢代我國,其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東北有烏桓、鮮卑(東胡),西北有羌、月氏、烏孫等。

②中亞、南亞:農耕國家主要有貴霜和印度,其北遊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間亦從事農耕。

③西亞:南有帕提亞帝國,我國史書稱安息,其北有馬薩革泰和阿蘭等遊牧民族。

④歐洲:南部農耕地帶為東西羅馬帝國,其北東歐草原地帶則為斯基泰和薩爾馬特等遊牧民族。

2兩個國際的互相往來和浸透

(1)佈景

①農耕國際久已使用鐵製東西,播種面積不斷擴展,手工業如紡織、金屬鍛鍊和金屬加工、製陶和造船等。總的說來,在經濟和文明上比較先進、國家和社會組織比較完備。

②北方遊牧國際或仍處於原始的阻塞狀況,或剛剛進入階級社會。其主要生產部門是畜牧,即偶有兼事農耕,在其全部經濟中也不佔重要地位。手工業更是微乎其微。

③南部的農耕國際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明的開展上比北方遊牧國際先進,北方遊牧民族所需要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大都從農耕國際獲得。

④從歷史開展的全過程看,農耕國際和遊牧國際的構成,帶有某種自發的分工互補的性質,互相產品的交換和交流,成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所必需。

(2)往來方法及影響

①在平和時期,兩個國際進行經濟文明交流是一種觸摸和往來的方法。在戰役時期,暴力衝突和戰役則是另一種觸摸和往來的方法。

②兩個國際既互相往來,又互相浸透,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阻塞,促進不同民族和文明的集合。

二、亞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後果

1亞洲東部遊牧民族的散佈

(1)匈奴(又稱“胡”)

公元前3世紀末迄公元3世紀初,匈奴稱雄北方遊牧國際,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操控。

(2)烏桓與鮮卑

①在匈奴東方是東胡,我國春秋時期稱山戎,戰國後統稱東胡。東胡原駐牧於西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②漢初東胡為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209~前174年)擊破,其中一支退居大興安嶺的烏桓山,故稱烏桓;另一支退居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山,故稱鮮卑。

③北走的鮮卑,初因烏桓阻隔,未及通漢,後來勢強,匈奴西徙,其盡佔匈奴之地。

(3)月氏和烏孫

①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烏孫。月氏人和烏孫人居於“敦煌、祁連間”。大體上散佈於肅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間的為烏孫人;肅州以東至張掖之間的為月氏人。

②在月氏人的南方為羌人,在烏孫的西北為塞人。

(4)丁令和堅昆

在匈奴北方為丁令和堅昆。

①丁令,又作丁零或丁靈,春秋戰國時散佈在貝加爾湖區域西至阿爾泰山以北。公元前後,東部丁令曾遊牧於貝加爾湖以南,西部丁令則遊牧於額爾齊斯河至巴爾喀什湖之間區域,均屬匈奴操控。

②堅昆,又作隔昆、結骨或居勿,屬突厥部落之一。西漢初受匈奴操控。公元前1世紀70年代,脫離匈奴操控,移居葉尼塞河上游,創建葉尼塞文字。3~4世紀又處於突厥汗國的操控之下。唐時稱黠戛斯。

2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遷徙

(1)佈景

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移徙,大多都與匈奴的活動有關。匈奴在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其擴張性和掠奪性更為強化,他們以暴力攫取財富和擄掠人口為榮。

(2)匈奴概況

①匈奴各王駐牧地,東起大興安嶺的烏桓、鮮卑西部邊界,西至阿爾泰山脈,綿亙數千公里,遍及大漠南北。

②其社會組織以部落為基本單位。一個部落多達3000~4000人。約當戰國末年,部落聯盟開端構成,部屬24“國”即部落,其首領稱“王”。部落的基層單位為“帳”。

③戰國時期匈奴手工業已有相當開展,能製造各種銅器和銅兵器。公元前3世紀前後,匈奴開端進入鐵器時代,呈現鐵製東西和鐵製兵器。

④匈奴社會在脫離原始氏族準則後,社會分裂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集團。

⑤戰國時期,匈奴屢為北方邊患,燕、趙、秦三國不得不在北方分別構築長城,以御匈奴馬隊。

⑥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利用楚漢相爭之機,極力向外擴張,成為亞歐大陸游牧國際東部的強大政治勢力。

(2)民族遷徙

①東胡族向北大移徙

公元前206年,冒頓單于舉兵反擊東胡,東胡三軍潰走,東胡族向北方大移徙。

②月氏和烏孫的西遷

戰國和秦漢之際,長期遊牧於河西走廊區域的月氏和烏孫的西遷,也是因為匈奴的進犯而促成的。

a.烏孫

公元前177年,月氏打敗烏孫,烏孫部民四散,多避居匈奴。

b.月氏

榜首,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匈奴戰敗月氏,迫使月氏西遷,後抵達天山北伊犁河上游區域駐牧。

第二,公元前139~前129年,獵驕靡在匈奴支援下打敗月氏,月氏被逼再次西遷,過大宛(今錫爾河中游費爾幹納盆地),據阿姆河北岸之地。

第三,少量月氏人未曾西遷,留在河西走廊,與祁連山區域的羌族融合。西遷的月氏習稱“大月氏”,留在祁連山的殘部稱“小月氏”。

③匈奴的遷徙

a.漢初與匈奴交兵,屢戰失利。漢武帝時對匈奴開端進行反擊,匈奴屢次失利。

b.匈奴操控集團內部矛盾不斷加劇,五單于爭位,內訌不已,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榜首,北匈奴郅支單于被逼西徙,後被西域漢將所殺。

第二,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降漢,康復了漢與匈奴之間的平和往來。南匈奴移居塞內,散佈於晉陝北部和內蒙西部區域,逐漸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找資料,上《精研學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