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趨溫性應該怎樣去理解?

牛城狙鯽手


魚有趨氧、逐食、趨溫等特點,瞭解魚的這些習性特徵,對於垂釣過程中選擇釣點、餌料搭配有相當的幫助。回到釣友的問題“魚的趨溫性應該怎樣去理解”,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及對魚習性的認識,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敘述,具體如下。

1、魚的趨溫性的兩個方面

2、釣魚過程中,利用魚趨溫性的具體表現

魚的趨溫性的兩個方面

魚有趨溫的特點,具體則變現為了兩個方面:一是趨於最適宜水體溫度的水域;二是趨溫水溫穩定的水域。那麼兩者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呢?

▲趨於最適宜水體溫度的水域

每個魚種都有其最適宜的水體溫度,比如鯽魚在16-25℃最活躍,而鯉魚在20-30℃範圍內覓食最積極,一旦水溫過高或過低,偏離最適宜水溫,魚的活性、覓食積極性都會受到抑制,嚴重時直接停止攝食。像冬季許多淡水魚當水溫過低時,停止攝食,即使鯽魚、鯉魚等在冬季依然覓食的魚,與夏季相比,攝食量大減,魚口也輕。

所以水溫變化時,魚表皮感知水溫變化的細胞、神經、側線等將溫度變化信號反饋給魚的下丘腦,魚及時做出反應:一、通過魚的遊動,像水溫高或低的水域,即最接近適宜水溫的水域遊動、棲息;二、通過體液,包括組織液、體液等調節體溫,使之升高或降低,整個過程也需要其他器官的配合。比如冬季魚多棲息在深水區、背風向陽的水域,恰是這兩個水域水溫相對較高的原因;而春季特別是仲春、晚春水溫提升,此時的魚多向淺水、岸邊遊動覓食,而這正是淺水的水溫已經滿足魚需求的表現。

▲趨於水溫穩定的水域

前文提到,魚調節體溫的過程中,需要其他器官的配合,整個過程不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魚自身還有強烈的不適感,尤其是水體溫度短時時間變化超過5℃時,即魚體溫調節短時間高於5℃時。

因此魚除了趨於在最適宜水溫的水域外,還趨於水體溫度水域穩定的水域,這點在冬季尤其明顯。冬季水溫低,但深水區,特別是水深超過3米時,3米以下的水域因有上層水體的隔絕,受外界冷空氣、陽光輻射影響較小,水溫穩定不宜波動,且水溫隨深度緩慢提高,因此冬季魚多棲息在深水區,當上層水溫短時間上升時,魚群也很少上浮的原因。

釣魚過程中,利用魚趨溫性的具體表現

上文介紹了魚趨溫性的特徵,那麼釣魚過程中,是如何利用魚的趨溫性的呢?

1、春釣淺,冬釣深的由來

釣魚諺語“春釣淺,冬釣深”,既是利用魚趨溫的特點。冬季深水相對淺水,溫度高且穩定,更利於魚群的逗留、棲息;而春季水溫回升,淺水水溫已滿足魚的需求,加之岸邊食物豐富,魚所以春季多向淺灘,特別是鏵尖、洄水灣、緩坡、深淺交界處等水域聚集。

2、水草處垂釣

不管是冬季,還是夏季,在水草處垂釣,一般都會有不錯的魚情。冬季水草遮風禦寒,營造出一片水溫相對高些的水域,利用魚群的棲息;而夏季水草遮陽避暑,與直接受陽光照射的光水區相比,水溫低,也利於魚群的棲息。因此魚群多聚集在水草,是魚趨溫性很好的證明。

3、冬季連續陰天也可有好魚情

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但有時依然有不錯的魚情。如果冬季連續多日陰天,氣溫、水溫相對穩定許多,此時的鯽魚沒有體溫調節帶來的不適感,活性、覓食慾望得到恢復,所以有經驗的釣友多會選擇這樣的天氣垂釣,遇到好魚情的概率並不低,而至恰是魚趨於穩定水域很好的說明。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魚趨溫性兩個主要的特徵,接著從3個不同的實際案例情況說明,釣魚人如何利用魚的趨溫性的。其實魚的各個習性特徵,是相互影響、作用的,魚的每個行動幾乎都是幾個特徵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魚遊向淺灘,也有啄食性的作用。所以釣魚人在判斷魚情時,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這樣判斷更準確。


野釣分享


魚的趨溫性很好理解,魚類是一種變溫性的動物,為了生存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趨溫性主要體現如下:

溫度降低時

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天氣溫度的下降,魚類能夠感覺到這一變化,為了生存避寒,都會遊向深水區並且向陽的地方。同時變溫前會攝取大量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進行增肥,使自己長得肥美肉厚以抵遇寒冬季節。水溫降低導致魚類的活躍性降低,魚類的進食慾望隨著也會降低很多。

冬天魚類遊向深水區其實也是一種趨溫性的表現。魚類不像人類一樣有多種手段來避寒,而是通過自身的感應來應對氣候變化。隨著溫度的下降魚本身的體溫也會相應的下降點點。深水區的溫度比水面的溫度高,魚身體感受到溫度的變化後,魚兒自然會進入深水區避寒。

溫度升高時

春夏季時,隨著氣溫的上升,魚類的活躍性又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增大,這時魚類會遊向淺水區域進行產卵繁殖,自古就有釣魚莫釣三月魚之說。

當魚進入快速的生長週期,會快速進食來保持增長的身體的營養,所以魚口大開。這段時間魚類的進食量是最大的。

但是,並不是溫度越高越好,當進入炎熱的夏天,氣溫高於30度時,魚類又承受不起高溫,為了避溫又遊向背陽或有樹蔭下的水域乘涼,也會遊向深水區。


釣魚鈴當


魚是在水中生活的脊椎動物。魚的心臟只有一房一室,其體溫也與人不同,是不恆定的體溫,隨著水的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與水的溫度差不超過1攝氏度。氣溫、水溫、魚的體溫三者的關係是:氣溫影響水溫,水溫影響魚的體溫。

淡水魚因魚種不同,生活的區域不同,適應生存的溫度也不同。若水溫適宜,魚就顯得活躍,食慾旺盛,繁殖力強。若水溫欠適宜,魚就顯得不活躍,甚至停止進食。若水溫超過魚的生存水溫的臨界線時,魚就會死亡。



槐林弘達


魚的體溫受控於水溫,水溫則受控於氣溫。就釣魚而言,只有當魚的體溫與水溫維持在“等溫”的範圍內,魚兒才能受制於釣者發出的覓食刺激,才能作出入窩和咬鉤的行為。

魚為什麼會游到水的中上層或者淺灘處來,主要是由兩個自身原因和一個外界原因所致。一個外界原因是水中缺氧所致。兩個自身的原因:一是習性所致,如鰱魚、鱅魚、草魚等在中上層生活的魚類;二是趨溫性所致。在此,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魚兒的趨溫性。

魚類的變溫行為

絕大部分的淡水魚,它們生活最適宜的水溫為15~30℃,因此水域中什麼地方的水溫對它們最合適,它們就會趨溫遊向那個地方。當水溫變化時,魚類總是把體溫調節放在首位,先保證體內環境的穩定。這就是魚類的行為性體溫調節。

●魚類的行為性體溫調節

魚類和陸地的很多動物以及兩棲類動物同屬冷血變溫動物。當外界溫度過高時,它們會躲到陰涼的地方避暑;當溫度下降時,它們則尋找向陽溫暖處取暖。

底棲魚類特別是鯽魚和鯉魚,它們本是地地道道的底棲性魚類,可是在開春之後,水面溫度上升,比水底溫度高,這時鯽魚和鯉魚就會趨溫離底上浮,由於此時天氣溫度較低,水溫不高,它們也不積極攝食,這時釣底的話,很難有釣獲,給釣者的感覺就是窩點沒有魚。但是有經驗的釣者則會找魚層釣浮,往往會有不錯的釣獲。只有到了春末夏初,水溫進一步回升,魚兒才會積極地覓食,但還是要根據水溫來施釣。

其實,從人類的某些生活習性上來解釋的話,魚兒的趨溫性就很好理解了。冬天和早春戶外自由活動的人們肯定會選擇在向陽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取暖;夏、秋高溫季節戶外時則會選擇在樹蔭下等可以遮蔭的地方自由活動。誰也不願意在高溫下暴曬,在寒冷天待在陰冷的地方。

根據溫度“追魚”作釣

在自然水域,因水深且域廣,故水溫的分佈是不均的。使魚類有了一個選擇最適宜生活水層的選擇。有經驗的釣魚人悟出了魚和水溫的關聯的背景,不但掌握了水底釣魚的方法,還創造出了離底釣浮的招數。

★寫在最後

綜上就能看出食物與水溫,特別是水溫,能左右魚兒的活動。隨著水溫的變化來移位(趨溫),是魚類變溫的主要手段。


野釣魚倌


大家好, 我是一名釣魚愛好者,我喜歡釣魚,喜歡研究漁具,不管天氣好與壞,但凡能有一點時間保準帶上漁具出門釣魚。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讓我很充實,我喜歡安安靜靜的垂釣,我很榮幸能擁有這樣一個優雅的興趣愛好,我在釣魚和漁具研究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是觀點和分享如下:\r

氣溫與水溫的關係\r

水溫會受到氣溫的影響,氣溫越高水溫就越高,氣溫越低水溫也就越低。但是水具有較好的保溫性,當氣溫開始變化的時候,水溫的變化會有明顯的滯後。這就好比地下室會出現冬暖夏涼的感覺是同樣的道理。\r

水深與水溫的關係\r

水溫隨氣溫變化的速度還會受到水深的影響,淺水區的保溫性差,所以淺水區的水溫跟隨氣溫變化的速度較快。深水區的保溫性更強,所以深水區的水溫跟隨氣溫變化的速度比較慢。當不同水深的水溫出現較大差異的時候,魚就會改變活動水域,轉移到水溫更適宜的水域中。\r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和觀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釣到大魚,朝日斂紅煙, 垂竿向綠川。 人疑天上坐, 魚似鏡中懸。 逼楫時警透, 猜鉤每誤牽。 湍危不理轄, 潭靜欲留船。 釣玉君徒尚, 徵金我未賢。 為看芳餌下, 貪得會無筌。\r

最後在這裡祝各位釣友,能開開心心釣魚,釣到大魚。滿載而歸,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庭幸福美滿。謝謝大家\r


農家彪哥


由於魚的品種不同,那麼對水溫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有的魚耐寒,四季都可以釣,比如鯽魚;

還有一些魚是喜歡高溫水域的,比如鰱、鱅、草魚。

總體來說,魚是冷血動物,所以需要調節自身的熱量來適應水溫。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選擇釣點呢?

首先,氣溫不同,深水淺水的水溫自然也有一定得差異;例如,早晚氣溫低,魚大多是在深水區或水草中。

其次,季節不同,釣魚時選擇水塘的深淺也會是有所不同的。

春季,水溫逐漸回溫,但是淺水區相對回溫更快一些,所以春季通常是釣淺灘;

夏季,高溫狀態下,深水區、流水經過的、有遮陽地方等,這些區域的水溫會普遍低一些,夏季氣溫高,魚喜歡呆在水溫低的地方,所以夏季通常是選擇一些水溫低的區域進行釣魚。

冬季,淺水區的水溫較低,相反深水區的水溫普遍較高,冬季氣溫低,魚為了取暖都會聚集在水溫高的地方,所以釣魚時就要選擇深水區。

一句話總結就是:氣溫高的季節找水溫低的地方,氣溫低的季節就要找水溫高的地方。


以娛說漁


魚是冷血動物,其體溫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水溫)變化而變化,因此魚類會隨著水溫的變化而改變水層。水溫又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故魚隨著溫度的變化改變停留的水層,通俗講,冬季、春秋早晚氣溫低,水錶溫度低,魚類集中在底層活動;夏季早晚氣溫低,水錶溫度低,魚類集中在底層,中午氣溫高,大多數魚會遊往深水區躲避高溫,這就是魚的趨溫性。



四季漁夫律師


魚的主要習性有三種:趨溫性、趨氧性和趨食性。魚之所以會產生趨溫性是因為魚屬於冷血動物,只能依靠水溫來調節自身溫度。但是,這種趨溫性是有上限的,魚最喜歡的水溫是20℃至28℃,所以當水溫高於28℃的時候魚會就開始迴避高溫,轉而去到水溫更低的水域。


風聲84700


魚的主要習性有三種:趨溫性、趨氧性和趨食性。魚之所以會產生趨溫性是因為魚屬於冷血動物,只能依靠水溫來調節自身溫度。但是,這種趨溫性是有上限的,魚最喜歡的水溫是20℃至28℃,所以當水溫高於28℃的時候魚會就開始迴避高溫,轉而去到水溫更低的


王冬愛釣魚


魚是冷血動物,水溫,環培魚自己會調節。如果水是涼的冬天魚去淺,中間的溫度=魚身上溫度),夏天熱天氣魚去深水區僻署,就象人三伏天吹電風扇,空調一樣。魚是自己隨著水溫季節,冷,熱時間,環境,還有適合魚類生存的溫度自己去適應水溫,保護魚類,觀察魚類生存要有水溫計,水庫養魚的人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