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永遠責怪自己?

蔡永固


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做錯了!”或“我哪裡做的不好?”的人,首先是不自信的人。因為不自信,總是否定自己,即使自己做的沒有錯,也要反覆求證。其次,是討好型人格,這和原生態家庭有關係。從小缺乏關愛,缺乏安全感,生怕得罪身邊的每一個人,祈求得到別人的另眼相加,活得卑微懦弱,這種類型的人可憐又可恨。

無主見隨波逐流,牆頭草兩邊倒,沒有個性,是非不明,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過錯責任先往身上攬,自己受委屈,家人也跟著不痛快,吃啞巴虧。

生活中這種類型的人還很多,他們貌似善良軟弱,人畜無害,遇到事兒先攬責任,實則無原則無底線,害人害己。

我一個同事就是這樣的人,她溫柔漂亮,別人給她介紹相親的對象,頭回見面就與人家坐辦公室聊至深夜兩三點,勸她矜持,她溫柔的說“人家不走,她沒有辦法!”我們集體幫她分析對方渣男本質,此人絕非良配!宜早早了斷,她卻覺得已經相處了一些時日不好意思開口。在對方死纏爛打沒多久後就將她收入麾下。

一個女孩在明知對方非良善之人的情況下,半推半就不抵抗不拒絕。悲慘結局顯而易見,對方始亂終棄,拋下懷孕的她,另覓佳人。留她自怨自艾,痛苦流淚,自食惡果,無人憐惜。

她尋死覓活,搞得人盡皆知。單位因其影響惡劣解聘了她,失去工作沒了生活來源,又因未婚先孕,聲名狼藉。她成功的把自己的人生走到絕境,皆因懦弱無原則。

所以,只有自己強大,才能讓自己不唯唯諾諾!


河畔一隻鷺


根據你所描述的行為表現,跟“自虐型人格障礙”中的一些特徵相符。

這類人的思維方式是:

我對別人比對自己好;有時候我發現我都是在用別人的痛苦來懲罰自己;我經常讓自己陷入痛苦中出不來;我覺得遵守道德很重要,有時候為了維護道義是應該做出犧牲的;只有我對別人好到極點,只有我吃了足夠的苦頭,犧牲得足夠慘烈,我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TA們對這種痛苦的狀態甚至有種“病態的依戀”,而對於那些能幫助她的人,或者能給她生活帶來樂趣的方法,她們在心理上卻抱著排斥遠離的態度。

當然他們有這樣的行為模式並不是他們真的就喜歡痛苦,而是他們過去的經歷讓他們體會到的就是:

“我只有表現得足夠痛苦,才會獲得他人的同情和讚賞,最後事情才會好起來。”

心理學家們做過研究,發現自虐型人格的人都經歷過創傷或虐待性事件,尤其是他們的養育者通常都比較挑剔,還常常用言行讓他們感到內疚。

他們受虐的圖式是這樣:我發燒感冒了,但是爸媽都不在意,還說我小題大做,然後病情變得更嚴重了,人都燒的神志不清了,父母才來關注他.這時他體會到的就是——只有當我非常痛苦時,才會有人來愛我,我才能獲得我想要的。

這種人格的人在以前或者孩童的時候收到原生家庭和周邊的環境影響,可能受過創傷或者虐待,給自己的心理造成難以被抹掉的心理陰影,這種心理陰影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深刻”,TA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主觀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且這種觀念固化了很久,短時間很難改變。

這種人格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都沒有得到及時很好的干預,很難在短時間康復。


有魚張講電影


責怪自己是因為一而再再而三 明知故犯


玥————


永遠責怪自己的人對自己要求一定很高。


九節蘭123


因為有些人善良


動之於曉


如果一個人不論對錯永遠責怪自己,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原因:

一,性格問題,過於敏感,太在意他人的態度和看法。

二,缺乏自信,過於卑微,覺得自己只要多低頭總不會犯錯。

三,個人經歷問題,生活中的常常受挫打壓了他的信心,已經不知道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

四,家庭教育的薰陶,從小被教育萬事要忍讓。

忍讓不代表自己都是錯的一方,只是自己選擇的一種與人相處之道。

前幾天看了一部劇,有這樣一段獨白 “一直以為,只有自己在忍讓。一直以為只有自己覺得不方便。一直以為只有自己在看人臉色。有很多話想說,覺得說出來也沒用。反倒招人討厭,被人嘲笑。我一直以為大家和我不一樣,其實大家和我都一樣,會感到不安,會猶豫不決,和我一樣善良。”

所以與人相處,不應該是一味的忍讓,而是要相互體諒。

永遠責怪自己不代表別人就會認可你,相反別人可能會更看不起這樣的人,正如,自己都不認可自己,別人為什麼要認可你。


晴天的sunly


不夠自信


歐普吊頂敏敏


因為虧欠太多


容易發財的女人


還沒長完整。


小貓長成了老貓


對與錯很明確,好與不好卻不盡然。所以儘管做的沒錯,但是否做得更好,到達某個標準每個人有不同的理念。猶如條條鐵路通北京,目的地是一致,但路程長短卻不一樣。如果不是這個標準,責怪你的人必定動機不純,或許是你說的嫉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