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引言:家庭教育是歷史留給中國父母的永恆答卷

說起中國父母,電影《囧媽》裡徐崢的媽媽稱得上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她們無時無刻不在你的身邊,對你進行靈魂拷問:幹嘛呢?準時吃飯沒?這麼晚還不睡?咋還不生孩子。……

彷彿他們人生的唯一樂趣就是監督你,只要你偏離他們預設的軌道,立馬出現給你扳正。

你與中國媽媽之間,沒有距離,你們的領地無限重疊,沒有邊界。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邦達列夫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權力邊界、規則邊界、關係邊界,都是如此。

邊界感的缺失,在家庭教育的討論範疇內,已經算是老生常談了。中國人喜歡用“親密無間”來表達彼此之間的感情,認為越親的人,關係就應該越近,於是嘗試與子女形神合一,不停干涉子女的私人空間,甚至操縱他們的人生。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曾經有一組數據統計,中國式父母在教育支出方面全球第一,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將近三分之一的家長放棄了個人時間和愛好。他們的目光無時無刻不在孩子身上徘徊;孩子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無一不牽動著他們的情緒,好像幾乎所有的痛苦和快樂的源泉,都源於孩子。

很多育兒教科書裡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理念:“要觀察孩子,明白孩子此刻的表現意味著什麼,他是否在健康成長”。

於是大部分的父母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解讀了這句話,在孩子會出現的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看著他們,幫孩子排除一切可能造成不安全的元素,消除一切可能造成孩子不開心的導火線,打敗一切可能打擾孩子成長的障礙,來給孩子一個“無菌空間”

一旦孩子有了讓自己不太踏實的獨立思想,立刻變得焦慮,想改變他,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意念成長,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他們把孩子的事情,完完全全當作成了自己的事情。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一:沒有邊界感,剝奪了孩子自我意識

要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進入到由藉助母體生存到自我生長的環境中,正是與父母建立邊界而獨立的過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會無意識地侵入孩子的領地,從而從心理上植入自己的思想,並且帶有文化的烙印。

二:沒有邊界感,讓孩子抗挫折能力弱

孩子在這種沒有邊界意識的家庭中逐漸長大成人,沒有獨立判斷與思考的能力,把遇到的難題和消極情緒歸咎為父母和他人的錯誤,成人之後,在社交中,也很容易受到別人的評價和不良情緒的影響,很難自信,並且,一絲絲困難就可以將TA打倒。

三:觀察≠圍繞,要留給孩子成長空間

育兒教科書上寫的道理並非是讓我們永遠圍繞著孩子,而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給予陪伴

,在孩子想要獨處的時候給予適當空間。

在孩子有獨立思想的時候正確引導,培養正確價值觀,在前方有小小障礙物的時候不要馬上清除,而是讓孩子看見,自己學會躲避,甚至摔個小跟頭,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之中,才會學會判斷前方危險,走正確的路,從而成長為一個你想要的聰明健康的孩子。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對孩子來講有哪些“可怕之處”?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的三個可怕之處:

  • 孩子幼年的時候,搶奪孩子的成長環境
  • 孩子青少年的時候,窺探孩子剛剛萌芽的隱私
  • 孩子成年以後,干涉他們的人生幸福

在心理學平臺“壹心理”上,有一個網友發出了這樣一個帖子:

我已經20歲了,父親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我的房間幫我關窗,父母和弟弟晚上睡覺都不關門,媽媽總是在13歲的弟弟面前換衣服,我感覺我一點隱私都沒有。我是學心理學的,發現了這個問題,我無法用父母能理解的方式表達,有的時候我一說,父母就會認為,我變了,我很難過也很憤怒。

很多女孩也像她一樣,在本應有自己的閨房小秘密的年紀,卻被毫無邊界感的家庭把自己的

一切暴露在眾人面前,毫無隱私可言。尤其是在13歲男孩面前換衣服的母親,她還沒有意識到,無數個少年罪犯背後,都有一個年少時沒有邊界感的家庭……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很多少年案犯的身上都能找到強勢媽媽的影子,因為年少時母親無休止的逼迫,以及生活上的強勢壓迫,讓孩子毫無私人空間可言,極度壓抑導致心理扭曲使他們犯下惡行……

悲劇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總能找到共同點,就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邊界意識。

培養邊界感,不僅要讓TA有獨立的思考和行動能力,更要有獨立的思維空間。這樣才能讓子女覺得自己被尊重,才會形成健康的、自信的人格,未來才會成為一個不侵犯他人的也懂得怎樣不被侵犯的社會人。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的行為,總是無意識的,沒有邊界感的愛,也許會帶來相反的結果。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2016年,張靚穎發微博宣佈自己將跟馮柯結婚,隨後幾日,她的媽媽在網上發佈了一封公開信,大意是:

馮柯騙我女兒當小三,還侵吞我女兒和她公司的股份,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男人,我非常反對但是勸不動女兒,求網友幫忙讓我女兒迷途知返。

很多網友作為吃瓜群眾,開始關注這件事情本身,甚至有人覺得媽媽對女兒的愛太偉大了,可卻鮮有人發出質疑聲——媽媽這樣把女兒的婚姻私事告知全網絡,這樣的處置真的對嗎?

張靚穎這件事情並非個例,很多中國父母都喜歡這麼做,以愛之名,踐踏著父母與子女人生的邊界線,做著傷害子女的事。就像文章開始提到的《囧媽》中徐崢的母親,人生大小事處處干預,把兒子的事情當作自己人生必須完成的目標,這樣的母愛,兒女嘴上不敢反對,而心裡卻在說:“這樣毫無邊界感的愛,我受不起”

在家庭生活中以及對子女的教育中培養彼此的邊界感,能讓家庭成員的每一個人都健康,輕鬆,快樂。不僅能讓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路上不用承受焦慮與壓力,

解放自己,更能輕鬆地培養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如何培養家庭教育中的邊界感,歸結為以下幾點:

1.給予孩子充分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

2.不替孩子的行為承受後果,引導TA自行解決

3.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將自己的情緒轉嫁給孩子

4.讓孩子知道沒有人可以傷害TA的身體,包括父母

5.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把他人的感受看得比自己重要

6.教會孩子說“不”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結語:

對於中國人來說,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已經在我們心中紮根,其中“教養”二字制約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女孩穿多短的裙子,餐桌前要舉止得體,吃相不能難看,不能說粗話或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要禮貌,這些“教養”實際上是通過制定規則,來把邊界意識培養成人的主觀意識——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就像現在處在疫情時期的中國人民,懂得與他人建立邊界感,佩戴上口罩,能居家絕不出門,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好全中國人民,這樣的邊界感,何不稱之為一種責任和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