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為何會比林黛玉讀的野書多?卻又為何沒養成林黛玉的性情?

薛程峰


你好,我是國風,

古人常言: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樣周家生的兒子,周樹人做了民族鬥士。周作人做了民族敗類!難不成周家的人專門教了周樹人做英雄的學問,卻專門教了周作人做漢奸走狗的本事?顯然是不可能的!兩個人受的教育都一樣。只不過兩個人在民族大義的選擇上出現了偏差!

這事還是出自一家之人。何況林黛玉薛寶釵各出其家,受到的家庭教育更是不同了!就有如紅樓夢這本書。我看是一部野史,你看是一部家史。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和側重點都會不一樣。產生的認知自然也會不一樣!

薛寶釵家是商人世家,所能看到的僅僅是經濟利祿和紈絝世風。所以薛寶釵讀到的野書僅僅成為她批判背世倫理的工具。在薛寶釵的認知中,經濟仕途,達練文章才是立世之本。因為只有這些才能實實在在的得到利祿!

但是林黛玉出生於世族大家!心性裡並沒有多少經濟仕途,功名利祿的想法。所以林黛玉讀到了野書文章中的人情真性,清新脫俗。林黛玉更能感知這些文章中人物的愛恨疾苦以及破腐求新的勇氣!故而

林黛玉學此出脫的超凡脫俗!薛寶釵學此卻淪落的迂腐守舊!

兩人性情絕人走向了對立面!同樣在因循守舊的大環境裡,兩人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兩個人命運的不同!


國風1974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憑藉自己安分隨時、自雲守拙的性格,贏得眾人的欣賞與喜愛。她是史湘雲口中“誰也挑不出來她短處”的寶姐姐;是趙姨娘眼裡“又展樣,又大方”的大家閨秀,就連黛玉後來也對她刮目相看,“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

黛玉能對寶釵交口稱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寶釵不但沒有當眾揭穿黛玉行酒令時說出《牡丹亭》與《西廂記》裡面所謂的“淫詞豔曲”,而且私下勸導並安撫了黛玉這一不得體行為。也正因這番規勸,寶釵對野書的涉獵之廣,才被讀者知曉。

一.寶釵為什麼會比黛玉讀的野書還多呢?

首先,寶釵出生於皇商家族,具有相對寬鬆的閱讀環境。

“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這是護官符裡對薛家財富地位的精準概括。作為“內帑錢糧,採辦雜料”的皇商,薛家生意往來頻繁,經濟事務繁多。在這種對外交流的影響下,薛家的教育環境就會寬鬆很多,不像那些詩書仕宦之家,對閱讀之書有著嚴格的限制。

從寶釵對黛玉的勸慰之詞也可以看出,薛家起初對這些“禁書”並沒有太多限制,“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寶釵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偷偷地在背地裡也看過很多野書。

其次,父親對寶釵寵愛有加,親自督促,為寶釵博覽群書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在小說中,妹妹寶釵與哥哥薛蟠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有著雲泥之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寶釵是在父親的教育引導下博覽群書,而薛蟠作為獨子被母親太過溺愛縱容,尤其父親早逝,更是疏於管教。

小說中曾明確指出,“當日有她父親在日,酷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乃至其才較之乃兄竟高過十倍”。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寶釵不但博聞強識,而且“雜學旁收”,從諸子百家到佛教經典,從文學藝術歷史醫學,都有廣泛涉獵。至於一些野書,也就不在話下了。

二.為何閱讀野書之多的寶釵沒養成林黛玉的性情呢?

首先,這是因為寶釵與黛玉的天性不同所決定,與閱讀野書無關。

寶釵勸黛玉不要看這些禁書時說過,“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但對於黛玉來說,雜書不會讓黛玉移了性情,因為黛玉天生骨子裡就是一個詩人,本就擁有著如寶玉一樣正邪兩賦的性情,對自然萬物擁有著悲憫情懷。

但寶釵卻不同,她是賈雨村口中的“正派之人”,秉承天地之氣而生,在人性上偏於理性。具體在行為上,寶釵的“隨分從時,自雲守拙”,則是對封建禮教的認同與遵循。即使閱讀了一些野書,寶釵天性裡沒有那些情痴怨念,也就不會影響到她大家閨秀的性格。

其次,寶釵進京備選才人、贊善之職,後天的言行舉止會更加符合封建女德的要求。

薛姨媽攜子女進京,除了為了探親訪友和經營生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陪侍寶釵備選才人、贊善之職。此等考核,必定是崇尚詩禮,講究賢良淑德。在這種要求下,正處豆蔻年華的寶釵,縱使還有些許爛漫天性,也會被這日夜的待選訓練所壓制。

寶釵滴翠亭賞春撲蝶,是其小女兒情態的一次難得流露。少了平時謹言慎行的成熟穩重,多了嬉戲遊春的天真爛漫。而此時與寶釵嬉戲彩蝶相照應的黛玉,卻在埋香冢、泣殘紅,獨自吟唱著《葬花詞》。這一喜一悲,一戲(蝶)一葬(花),截然不同也。

次之,父親早亡,兄弟不才,嫻雅溫柔的寶釵擔負著為母親分憂解難的重任,也不允許移情。

薛父早逝之後,薛姨媽對獨子薛蟠過於溺愛縱容,整日只知花天酒地,以致於老大無成。家裡的生意大都是僕人在打理,寶釵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只恨是女兒之身而無法去獨當一面。寶釵謹言慎行,“她便不以書字為事,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

在這樣的家庭情況下,寶釵縱使幼時博覽全書,也只能擱淺,只一心撲在女紅之上。兒時淘氣閱讀過的“旁學雜書”,也會隨著生活的瑣碎磨去最初的光澤,只是成為一種偶爾的惦念與回憶。重任在肩,寶釵即使閱讀過野書,也不會淪陷其中,移了性情。

總之,在那個將《西廂記》與《牡丹亭》視為禁書的封建社會,寶釵與黛玉縱使共同閱讀,也未必能領略到同樣的體悟。這是天性使然,也是後天的經歷與周遭環境的不同所潛移默化形成的結果。

一個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一個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心中的執念不同,性情又豈會因為幾本野書所輕易改變。而共讀西廂記的浪漫,只會屬於寶玉與黛玉,這才是懷金悼玉的關鍵所在。


此箋


那是因為,寶釵比黛玉多了一個家,一個需要她承擔更多責任的家。

黛玉很小就來到賈府,讀到的野書不過是寶玉的小廝從外面弄來的《西廂記》、《牡丹亭》等幾本野史外傳,因為是男女私定終身的內容,和封建社會的禮教制度相違背,所以屬於當時社會的禁書。


黛玉聰明好學,書裡面辭藻警人,讀起來滿口餘香,黛玉是邊看邊背,記住了不少,用她自己的話說:“難道你(寶玉)能過目成誦,我就不能一目十行麼!”

當賈母招待劉姥姥行令玩的時候,黛玉便把這些野書裡看來的句子用上了,別人才疏學淺聽不出來出自哪裡,飽覽群書的薛寶釵卻一聽就聽出來了,她為此背地裡教導了黛玉一番,大致意思是說,女孩子應該遵規守矩,以女紅針黹為主。既然認得了字,讀書也要讀正經書。不然讀了不正經的書受了誤導,還不如不認字不讀那些壞書,省得教壞了自己。

寶釵這種觀念不一定正確,但是用意是好的;黛玉不一定接受寶釵的教導,但是領情的。


那我們怎麼看待都讀了“野書”但是結果卻不一樣的兩個人呢?

首先值得強調的是,黛玉的性情不是因為她讀了幾本野書形成的。反而是黛玉天生感性的性格使她嚮往“野書”裡的愛情。

黛玉沒有自己的家,在賈府裡只倍感孤獨,她心裡只有寶玉一個人,和寶玉一起生活一輩子是黛玉的全部想法,別無它求、別無它慮。

而寶釵,她自己說:“……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他們是偷揹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揹著他們看……”飽覽了這些野書的寶釵並沒有打開自己,像書裡面的女主角一樣,喜怒皆發於心、形於色,敢愛敢恨敢做。

為什麼?因為寶釵有家,有個無人挑大樑的家。

寶釵父親早逝,只有母親和一個哥哥,而這個哥哥,實在是個一無是處之人:

這薛公子學名薛蟠,表字文起,性情奢侈,言語傲慢,雖也上過學,不過略識幾個字,終日惟有鬥雞走馬、遊山玩景而已。雖是皇商,一應經紀世事全然不知……

因為孝順,也因為責任,寶釵不由得比實際年齡更穩重、更懂事、也更成熟。


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書字為念,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代勞。

正因為寶釵過多地承擔了家庭的責任,使她不敢像黛玉那樣任性加感性,只能壓制自己的天性,活成個世故圓通、遵禮守教、操心家計的小大人。

當然寶釵性情不像黛玉,最主要的原因是秉性難移,寶釵不會因為讀幾本野書就移了性情,變得和黛玉一樣感性,最多在思想上能和黛玉“靠近”一些。


流年書瓶



性情這東西,不是讀幾本書就能養成的,而是和一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基因、經歷見識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林黛玉、薛寶釵雖然都讀過書,甚至都讀過所謂的野書,但是,兩人有著更多的不同之處,所以性情自然不同。

一、出身不同


林黛玉的父親是巡鹽御史,祖上曾襲過列侯,父親又是科第出身,書中寫道“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林家可以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其母親賈敏亦是賈府的大家閨秀,從元春姐妹看,賈家還是非常重視對女兒的培養教育的。林黛玉在父母身邊長到到五六歲,也算是從小耳濡目染,人文氣息要濃一些。

薛寶釵的父親是皇商出身,但是因為工作性質,要在皇帝、商人、自己之間周旋利益,寶釵自然也是看在眼裡。父親去世後,有薛姨媽負責撫養寶釵兄妹。而薛姨媽是王家的女兒,王家向來不重視對女兒的教育(王夫人、王熙鳳就是例子),自然也不會重視對寶釵的人文教育,所以,寶釵身上商人氣息要重一些。

二、成長環境不同


林黛玉雖然父母雙亡,寄人籬下,但是她寄居的是非常疼愛她的姥姥家,生活上也算是衣食無憂,所以她性子裡有單純天真的一部分。 因為常年住在姥姥家,身邊還有舅舅舅母等人,不可能事事遂心,又加之和寶玉感情的不確定性,使的黛玉變得有些敏感。

薛寶釵父親早亡,哥哥薛蟠又不爭氣,家道中落,所以她“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薛寶釵過早的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所以為人辦事更重利益。

同樣是寄居在賈家,寶釵是住在姨母家中,在底氣上遠不如林黛玉,又因為“金玉良緣”之事被人詬病,所以,比起黛玉,寶釵更需要夾著尾巴做人,四處討好,所以她要比同齡人更加成熟、圓滑一些。


桃小妖讀書


薛寶釵的家境優越,她所在的薛家是當時的四大家族之一。

薛寶釵從小就處在皇商圈子中,見多了人情世故,所以處事圓滑,左右權衡。

而林黛玉,雖也是大家族,可是父母的接連去世,給她留下的只有孤獨寂寞。

物質上雖無憂,可是精神需求大。因為兩個人從小的經歷不同,所以也造就了不同的人格。

要知道,相同的一本書,因為讀書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體悟的東西也會不同。




朔風書思語


玉釵是分而二合而一。都追求舉案齊眉白頭偕老!然而女人結婚後的眾夫人結局是寶釵可以接受而黛玉不能接受!黛玉對應於名士風流寶釵仕途經濟!世俗與脫俗!鳳姐釵身行黛玉情;王夫人半守寡邢尤二太太守活寡,李紈守寡!賈母是晚霞湘雲是朝霞是鳳姐婚姻態度的反襯!理想主義婚姻以黛玉為主,活沷而剛烈或死節或入庵,其中有鳳姐接受事實婚姻並與之抗爭!所以玉帶林中掛!釵現實婚姻堅持三從四德以忍寬容李紈王夫人邢尤太太,賈母是理想碰頭金簪粉飾的現實婚姻!金簪雪裡埋!史湘雲霞影得了理想婚姻帶了湘淚仿了李紈而又改弦接受現實!元春身不由己的代表抗爭中凋零,探春類似鳳姐勝鳳姐,迎春交易婚姻羊入狼窩,惜春逃避現實!


想要皇帝的新裝


寶釵也看了許多野書,從她提示黛玉可以看的出來。但寶釵的心性不同,一方面她大方穩重,另一方面她更知道現實和功利的需要。她知道哪些是不該讓人知道的,哪些是大人不喜歡的,所以掩藏自己。那些野書中的東西看過了,但不外露。

黛玉率性而為,不象寶釵那樣通曉事故。她功利心較小,沒有圖謀,只想現在盡心的活著。

所以,可以簡單概括為:黛玉表現性情,寶釵壓制性情。




周小易9


那是薛寶釵性格更為收斂,圓滑。林黛玉性格性格多愁善感,善於把思想和野書聯繫起來,更具人性,率真,加上父母早死,寄人籬下,有太多不如意,又無從表達心聲,故對野書更加認可,嚮往更多,寄託更多。


黃雀飛


商人之女和世家之女怎麼都是不同的。別真的覺得黛玉真的目下無塵到不會做人。論算賬管家,黛玉同樣是一把好手。論做人,小丫頭去給黛玉送點東西都要隨手給小費。論眼力見,讀讀黛玉初進賈府時與各人的應對反應,就能看出察言觀色的能力……

所以,黛玉不過是因為無父無母無人做主又身處賈府虎狼之窩所以只能逼著自己處處小心時時在意,又因為身如浮萍心思敏捷而敏感,讓人覺得小性,不好相處。

而寶釵,再怎麼說也是有哥哥有母親,有依有靠罷了。何況出身商賈家庭,見的世面肯定要比大家閨秀多。

所以,兩個人性格不同,與看的書多少無關,更多的是身世不同。


桃夭11


人的性情和性格是天生,在孃胎裡就遺傳著父母的基因。同時,父母是孩子的標榜,他們的一言一舉對於孩子的健康的成長尤其重要。

生活的環境,人際的交往,知識的薰陶以及個人的素質等是對性情的完善所必備的條件。但不是決定著個人性情決定因素。

雖然薛寶釵讀的野史比林黛玉多,但是,家庭的生活的條件,人生的價值觀各有不同,以及擔任家族的史命,因此性情各異,也是件常見的事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