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比“收到”更好的回覆是什麼?

時光邊角處


一個完善的團隊分佈任務解釋“收到請回復”信息的重要性  

一,不要過分解讀個例。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微信給我們帶來了很大便利,也衍生了很多問題。上述兩個例子,如果員工回覆“嗯”沒有被老闆批評,回覆“OK”沒有被開除,是不是就不會有諸如種種討論?所以說,回覆“嗯”或回覆“OK”本身並沒有錯。有可能領導一直對這名員工有成見,有可能領導當時心情不好,或者當時語境不該這樣回覆;有可能當時員工在忙著開會,或打電話,或和家人視頻聊天,而信息回覆又講究時效性,為了不讓領導久等,就簡單回覆表示自己接受信息了。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鬧出了後面的“矛盾”。既然這樣,是不是回覆信息都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當然不是,如果這樣的話,生活該有多累?信息的傳遞,只需要做到簡單明瞭,讓對方能正確理解即可。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能一次回覆帶來誤會、就給扣上“情商低”“不懂得為人處世”等大帽子。平淡的一件事,前往不要用錯誤的結果來倒推原因,不然,原因也一樣是錯誤的。信息回覆,在把握原則的前提下,該怎麼回覆就怎麼回覆,不要瞻前顧後。

鑑於上述分析,“收到”“好的”都表示自己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一般情況下,可以通用的。如果不理解,我們可以在不忙的時候追問領導的。

二,“收到”和“好的”有區別但區別不大。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加不加標點、標點加在哪裡,都能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所以,有時自己發的信息被誤解,也是不可避免的。相比“好的”,“收到”顯得更為正式,有時候,還有點生硬的味道。而,“好的”語氣較為柔和,更有“溫度”。舉例:領導:小劉,我給你發了一份材料,是否收到?小劉:收到。領導:幫我打印,放我桌子上。小劉:收到。領導:順便幫我昨天放你桌子上的文件帶過來。小劉:收到。這段話中,第一句話答“好的”,就不貼切了,甚至還是錯誤的,因為“好的”和這裡的語境不搭,這裡必須用“收到”。第二句話,回覆“收到”或“好的”都可以。但是,第三句話,如果還是用“收到”,就顯得過於正式,顯得太為生硬。領導發信息給你,最主要的是讓你明白他的指令,用“收到”還是“好的”,一定要結合語境。不要一直回“收到”也不要一直回覆“好的”,導致詞不達意,導致交流不到位、不順暢,影響工作與溝通的開展。但總的來說,“收到”和“好的”並無太大區別,沒必要在二者上面下太多工夫,大多數情況下,隨便回覆哪個都行。

三,怎麼回覆都行,關鍵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實,只要換位思考就能瞭解到,作為領導,他需要的只是“有用”“有效”的信息。你應該思考“我應該說些什麼,能讓他高興”,而不是糾結於該用“收到”還是“好的”。對於一些複雜的指令,不能回覆“收到”或“好的”。如領導問你“小劉,我們昨天聚餐花了多少錢”,而你回覆“收到”或“好的”,那顯然是錯誤的。總而言之,在職場上,任何思維都應該回歸工作本身,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幫到你的領導,也才能真正幫到你,實現共贏。其他方面,把握原則,用心對待即可,沒有什麼奧秘。

1  將心比心  請你們換位思考,如果你們是班委,如果你們是組織負責人,有緊急或重大消息要通知到每一個人,你會怎麼做?一個一個的當面通知?面對四五十幾人班級,甚至百幾人的組織,這顯然不可能,簡直要累死寶寶的節奏。使用短信或微信通知,成了最方便的工具。而每次發通知,總有人說自己沒收到。 而現在的我們明明基本上都是手機黨,基本上手機都不離身,隔三差五的就掏出手機刷刷微博微信,不是麼? 

 2  彬彬有禮  收到信息回覆其實是一個最基本的溝通要求。在收到通知時有禮貌的回覆通知者,其實是素質高低的體現。禮貌誠懇的回覆,會讓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簡單的一句收到,會讓人覺得你做事負責任;而發了多條通知連個迴音都沒有的,你們就可想而知啦!  3  受用無窮  為什麼要收到請回復,因為從大學開始,其實你們就已經步入了社會。社會很大,不再像以前一樣,能夠轉個路口就能找到對方;信息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樣,能夠時常聚在來通知你們。現在的你們可能接觸更多的只是面試的通知,可是以後呢,要是通知關於你自身利益的事情,要是通知你確認什麼信息,而你沒有回覆就白白錯過了呢?  還有話說"啊?回覆重要嗎"重要可能於目前的你而言,沒有這種概念。可能你會覺得,我已經收到了,知道就行了。但是,別忘了,還有人在等你告訴他,你,收到了,這也就是說你知道了或者說你明白了上司的意圖和任務。


奮鬥中的韓先森


比“收到”更好的回覆,是向任務安排人反饋一下你對任務的理解!

場景1

老闆:我明天上午要跟客戶開個會,你幫我訂個會議室。

員工:收到!

第二天,老闆帶了10個人來到會議室,發現員工定的會議室只有8個座位。

情景2

老闆:我明天上午要跟客戶開個會,你幫我訂個會議室。

員工:請問下大概明天幾點的會議呢?

老闆:明天10到12點的。

員工:好的!那請問下明天大概有多少人參加會議呢?

老闆:加上我一共11個。

員工:好的!那我訂一個有20座位、帶投影儀的會議室吧。我提前讓前臺準備好招待用的鐵觀音。

老闆:哦,差點忘了!明天有5個客戶是老外,同時準備茶和咖啡吧。

員工:哦哦,那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客戶吧。我們大廳裡貼的產品圖片是去年的了,應該換上我們今年的產品更好吧?

老闆:哎呀,說得對,這次的客戶主要就是來談這些新產品的!

員工:好的!那我重複一下這個事情,麻煩您確認一下:今天更新好產品圖片,訂一個明天上午10點到12點、20人規模的會議室,準備著茶和咖啡。您看對嗎?

老闆:對對對,就這麼安排吧!

員工:收到!

  • 在工作中,當接到任務時,一定要先花一兩分鐘弄清楚這個任務是什麼,需要注意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話向安排人複述一遍,方便安排人確認是否已傳達到位。這個複述,就是比“收到”更好的回覆!

我是Alsonh!

喜歡看書!喜歡實踐自己的想法!


Alsonh


收到已經是很合格的回覆了,在安排工作時作為領導收到“收到”兩個字就會感覺到剛勁有力的執行力、二話不說的服從,那種感覺很不錯,至於比回覆“收到”更好的答案,我覺得應該是對應具體的事情加上立刻操辦的描述。

有一次公司突然來訪一個重要的客戶,老闆讓我趕緊準備一下,我得安排帶領的團隊把公司迎賓氣氛準備好、會議室準備佈置好,公司相關通知發到位,還要準備茶點各種物資,時間又非常緊迫。在安排給下屬各項工作的時候,大家都一一回復收到,但仍然無法打消我的不放心,畢竟這麼重要的客人老闆親自指示了。唯獨其中一個下屬在收到準備茶點飲料物資的時候,除了回覆收到外,還補充說到他立刻去定如果廠家無法送到的話他就在線上平臺定送餐的那種半個小時可以送到,多定幾家,可多不可少,最後剩餘的在自己內部消化,然後如果半小時還沒有送到的他就開車就近去買。相對於這個下屬,其他人在回覆收到後,我還會針對不同的人強調更為細節及過程的安排,指定好如何如何做等等,就怕出了點差錯或者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所以在面對一些重要工作、狀況很緊急的工作時候,收到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能夠在收到之上再簡潔的加上自己要怎麼做,會急人所急,讓上級感到更貼心。

以上供參考。


職場教練李麟


我在畢業在國企待過,現在在外企就職。

國企一般都是收到,領導發佈任務的時候你最好和前輩們一樣,前輩們收到你就收到,否則特例獨立可能會引來關注,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你會得不償失。

外企大家都沒有統一的回答,我所在公司一般都回答OK .sure.什麼什麼的,也有答收到的。

如果是和老闆私人交流的時候,你可以回答:“明白,x老闆”或者“我立馬開始著手,x老闆”一個可以表面你的積極性,一個可以表面你的仔細閱讀老闆的消息,自己選吧。



包袱齋


我一般都是回覆,好的,有了解。我會盡快處理,處理完成後,會第一時間發郵件。

首先,我的想法是,讓對方明白,我已經瞭解這個事情。

然後,就是對待這個事情,我會盡快去做,不耽誤大家的協作,和事情的進度。

最後,會告訴對方,我會把這個結果發郵件出來,讓對方記得收郵件。


塵玥姐姐


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是個細心的人,對工作和生活很有思考。現在資訊非常發達,我們每天都要收到很多信息和微信,用收到進行回覆,基本成了一種共性選擇。用收到回覆不能說錯了,但是相對過於平淡。下面,給你三種更好的選擇。

第一種,收到,謝謝

不管任何場合,也不管與什麼樣的人打交道,領導也好,同事也好,下屬也好,或者是客戶也好。與其簡單的發兩個字:收到,何不再加兩個字:謝謝。雖然只是簡單的加上兩個字,但是語境卻大不相同,既不失大方得體,又體現了自己注重禮節。

第二種,收到,感謝您的支持

大多數時候,別人發送信息給自己,要麼是給自己送祝福,要麼是為自己提供相關信息,理論上都是關心和幫助自己,對自己也是一種支持。這種時候先說收到,然後再說感謝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鼓勵,感謝您的幫助等類似的話語,則會體現自己的真誠,表示自己對他信息的重視。

第三種,尊稱,收到,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這種回覆,可能是最為理想的一種。首先對其使用尊稱,然後告訴對方已經收到信息,最後表示感謝,這樣就比較全面也比較完美。比如說,尊敬的劉總,你提供的信息已經收到,我已經認真進行了閱讀學習,非常感謝你的幫助與支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職場老中醫


其實“收到”本來沒什麼不好,但因為被用得多了,自然就貶值了,作為一個從基層爬到中層的員工,我每次回覆領導的時候都在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怎樣回覆能傳遞積極的情緒?

第二,怎樣回覆能表示我們對事情有足夠的重視?

我們可以分場景討論下:

1

領導在公司群裡發的通知消息

這個時候回覆“收到”是沒有問題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回覆的,回覆得比較奇葩反而容易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但是有沒有改進空間呢?有的,收到這種消息的時候做到下面兩點。

  • 用“收到+對方職稱”的方式來回復,比如“收到陳總“或者“收到張主任”,這樣的信息讓領導清楚的知道我們是在直接回復他的消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和領導的距離。這種方式同樣適合領導回覆下屬,仔細想想工作中我們給領導彙報事情的時候,領導給我們回覆“收到+我們的稱呼”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領導很親切。
  • 儘量第一時間回覆,第一時間回覆能給領導留下印象,還起到了帶頭作用,後面的回覆基本按照我們回覆的模板來了。如果領導在群裡發了一條消息很久沒人回,領導會很尷尬的,其實很多人都看到消息了,只是在看其他人的反應,反正是要回復的,我們何不做領頭羊。

2

領導安排任務給我們的時候

收到領導給我們的工作任務的時候,也是要用到兩個思路:

  • 用“收到+領導職稱”,原因不再贅述。
  • 把領導的話翻譯成你所理解的話,再發給領導確認下,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理解的和領導想表達的有歧義,就能及時糾正。如果我們和領導是一個意思,也能讓領導放心我們會完全按他的要求去工作而不會有偏差。

3

不那麼正式的消息

有時我們也會回覆些和工作無關的消息,那回復就可以輕鬆點,比如領導說"小陳,回來的時候順便幫我拿個快遞。“,我們可以回”好嘞+對方職稱“,如果和領導很熟了,職稱也可以省略,或者直接說”沒問題”,“好滴“等,相比之下,如果回覆”收到“,在這個時候就有點奇怪了。

結語:法無定法,工作中需要回復的場景有無數種,只要把握兩個原則就是好的回覆

  1. 傳遞積極的情緒
  2. 表達我們對事情的重視

桃小斌職言


現在工作中普遍使用企業微信群,、天天時時在微信群裡發佈各種工作通知,可能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員工內心多少也會有牴觸情緒,很多時候感覺能有一個“收到”兩字的回覆都不錯了。


更多的時候,發佈通知的人在微信群裡下完通知就開始數“收到”,更多的時候怕是要打電話一一追蹤。



比“收到”更好的回覆,首先要看發問的是什麼問題,不同問題會有不同回覆方式。



一、工作布達類通知,回覆“收到,限期內保質完成!”應該要比單純的“收到”兩個字更好,可以從中看到回覆者已領悟工作安排的時效。



二、工作要求類通知,回覆“收到,謹記公司要求,堅決予以落實”比“收到”好,可以從中看到回覆者回復者的態度。



三、工作目標達成類通知,回覆”收到,使命必達!”比“收到”好,可以從中看出回覆者達在目標的決心。



四、工作失誤類警示,回覆“收到,認真學習,引以為戒!”比“收到”好,可以從中看出回覆者已經意識到問題並予以防範的態度。



總之,不同問題不同答案,作為回覆者一定要讓發佈通知者知道一點:我不止於收到,還會學習、會落實、會嚴格按時保質完成本職工作。



最後想說的是:看到“收到請回復”時,哪怕再忙,也要先回復一下,免得發通知的人提心吊膽的抱著手機在想:通知發了,到底有多少人看到了啊?



請記住:收到回覆是一種美德!



還有兩年就退休


公司發普通性通知,大家都回復“收到”,就你一個人,回出了花兒,“收到領導,我一定做到……”

你說,同事心裡會怎麼想你?

應該怎麼回覆,要分具體場景。

大群裡面的通知,大家都回復收到,你就隨大流就好了。

而領導反覆給你發的工作任務,你回個收到就顯得很沒眼力見兒。

這個任務是跟你密切相關的,你要跟領導進一步任務具體信息和完成時間,回覆確認,或者電話溝通都可以。

領導不會因為你花樣百出的回覆重用你,但是一個會做事的好員工,領導自然會重用。

我是靈姍,思維導圖筆記達人,專注學習方法和個人成長,歡迎關注,和我一起進步。

靈姍的成長筆記


首先講個小故事:

黃三爺有兩個得力助手—紀菸袋,和二胖,兩人鞍前馬後盡心為黃三爺辦事。

今日黃三爺提升紀菸袋為府上大管家,和二胖很是委屈:“老爺,我和紀菸袋同期入府,小的我大能為您分擔解憂,小能為您逗悶解樂,自認沒有哪點比不上紀菸袋,您老為什麼讓他當大管家?”黃三爺微微一笑:“和二胖啊,如今夏日炎炎,很是悶熱啊,府裡時令水果存貨不多了,你去集市上看看西瓜行情如何,回來我告訴你答案”

和二胖雖有些不情願,也只能先出門辦事。一刻鐘後,和二胖氣沖沖的回來,原來此時正是西瓜下市之際,和二胖跑遍了集市只有一處販賣,奇貨可居,賣家有恃無恐,一筐西瓜要價5兩銀子,和二胖看那西瓜許是拔秧之果,也不甚新鮮,又如此高價,有些不忿還與小販爭吵起來。和二胖將此事給黃三爺如實彙報。黃三爺不置可否,轉身叫來紀菸袋同樣吩咐下去。

兩刻鐘後,紀菸袋一溜小跑進得府來:”老爺,西瓜已近下市,市集有一處販賣,果蔫而高價,想是小販奇貨而居,不甚划算,不過如今水蜜桃正值時令,小人擇選了一車上等水靈好果,養人又解渴,才2兩銀子;如果老爺不喜桃兒,小人還尋覓了一家甜瓜小販,雖非極品但也飽滿鮮美,1兩一筐,兩家小販現在府外候著,請老爺定奪。”

“都留下吧”,黃三爺意味深長看了和二胖一眼,“這就是答案”

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這是個溝通問題,而溝通通常都是無序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提出過一個SMART原則:

我們以接受任務人角度來解讀:

——S:明確性的任務

由於下達任務者是基於自己思考,下發任務時會默認你知道背景,所以接受任務者要根據情況,找上級瞭解任務前後啟程,明確做什麼事情。

遵循該原則和二胖可通過反問確定黃三爺是想吃西瓜還是吃時令的新鮮水果;

——M:有衡量標準

任務下達需要有一個度量尺度,而不是可這樣也可那樣。

遵循該原則和二胖需要找黃三爺確定,瞭解行情是為了知道西瓜價格還是要買到西瓜?

——A:任務要能實現

任務要能夠完成,不能遙遙在天上。

遵循該原則和二胖要找黃三爺確定,西瓜處於下市時節,要新鮮又便宜的西瓜是做不到的,那去市集就無意義了。

——R:清楚實現任務與其他任務的關聯情況

任務要與人員匹配,不能要求清潔工會胸口碎大石。

遵循該原則和二胖本身就是黃三爺辦事人員,匹配相關性。

——T:完成任務的時間要求

任務下達要又時間要求,不能一個任務等辦事人員兒子去辦。

遵循該原則,和二胖應該找黃三爺確定,是今天吃西瓜,還是明年吃西瓜。

不管是任務下達者還是接受者,如果都拿SMART原則度量,那任務就會順利完成,溝通才能通暢。

工作中比”收到“更好的回覆就不言而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