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給他講道理還是直接簡單粗暴處理比較好?

小學數學任我行


謝謝題主提問,我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跟他講道理,理通了就什麼都通了。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平時比較關心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我給列舉下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應該處理的若干:

1,若孩子較小的時候,我們應當循序漸進地和他講道理,這時的小孩吸收能力較強,講講應該能通的。

2當小孩慢慢長大以後,他們已有獨立的思維能力,這時打巳經沒用了,只能慢慢的和他講道理。

3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時,這時他的思維叛逆,好話聽不進,我只能利用我身邊的朋友去規勸他。

總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簡單粗暴來解決問題。一定要注意和孩子好好溝通,要多點耐心。現在的孩子接觸到東西太多,自然道理也懂得多,慢慢和他聊,沒有講不通理的。

各位有什麼不同觀點歡迎拿來共同探討。


茶人吳老三


深有體會。

我家的今年四歲,天天腸子都能被他氣青,你一打他爺爺奶奶就來了,更可惡的是姑姑每天給他發視頻說:我家小寶是夠聽話的了,現在他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別人打他打得來火了,能不還手麼?聽到姑姑這樣說,小的就更加得意了,誰打了他,他就是拳頭直接揍,我哥的才兩歲,一開心就喜歡打哥哥,每次打了哥哥就揚起拳頭說:你再打哥哥,哥哥就錘死你。因為說這話,已經被我打過很多次了,屢教不改。

吃飯不吃,天天吃飯就說:媽媽這個飯太燙了,我去玩一會,等你吃完了再來餵我。你不喂他就不吃,喂的時候還喜歡含飯,每次吃飯我就是潑婦。

除了愛乾淨不亂跑之外,我也發現不了他什麼優點了,睡覺倒是還算聽話,就是各種調皮,你說的話他不願意聽,講道理他裝作沒聽到,要不就是轉移話題,打一頓當時是老實了,第二天又是老樣子。每次我說要當個溫柔的媽媽,一會就破功了。


橙子橙子加油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自己先把自己情緒調解一下再去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心平氣和的溝通。連說帶笑跟你它開開玩笑,可以再玩笑花裡提醒他沒有學習將來路很難走。我會給他舉例子,只要在網絡上完成的任務我回說媽媽美讀過書真搞不懂你就自己做一下吧!比如他給我奶個手機他會說你酒適合我們這些簡單的手機,複雜你搞不懂。我回答到我以後就靠你教我了好好努力學習不要落後了喲!對待孩子不要太嚴肅很反感。在孩子面前做就是一問三不知的文盲,他會想到我不努力以後怎樣幫媽媽做事呢!我們家孩子簡單粗暴他是不會聽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等自己上演了潑婦完了他會坐到哪裡一動不動。最好的溝通是面帶笑容。



四川張妹


那要看多大的孩子啦,如果是兒童那我跟你分享一下。千萬千萬不要動粗,否則你將會是他的鏡子,他也會對別人動粗。

給兒童講道理孩子聽不見怎麼辦?

經常跟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最後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當孩子長到定的年齡,突然有一天他會對你說“閉嘴,你的話太多了。”盧梭在《愛彌兒》裡反覆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這會吞噬孩子的童真,很多孩子都會因為調皮被父母說教。可是,我們可曾真的蹲下來,探求孩子內心的秘密,以及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呢?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自我中心論”中給了一個答案——孩子只能從自已出發看世界。他們的世界很簡單,一切都與自己有關,那些屬於他或不屬於他的小玩意,以及發生在他周圍的事都與他有關。也正是由於這種思維,使跟孩子講的那些道理,基本行不通。皮亞傑認為,“兒童就是這樣完全沒有經驗,以至於他對他自己的沒有經驗也不能完全知道。而且即使當他以一種不為別人理解的方式自言自語時,他也認為他自己和整個社會集體是混為一體的。”所以,再好的道理,如果孩子聽不進去,那就是沒用的道理。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責備孩子不聽道理,而是應該考慮怎麼才能把道理講得讓孩子聽進去。巧妙地跟孩子講道理,繪本就能夠起到這個作用,因為繪本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形式,其故事內容非常容易印在孩子的心中。通過閱讀繪本故事,讓孩子看到犯錯產生的可怕後果。比如孩子不刷牙,讓他們看看《沒牙的老虎》《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孩子喜歡發脾氣,讓他們看看姓氣的亞瑟》,亞瑟是如何將宇宙弄爆炸的;孩子喜歡吃零食或只吃肉食,不吃蔬菜,讓他們看看《好餓的毛毛蟲》,那個星期六毛毛蟲為什麼會肚子疼,以及肚子裡有個火車站》,讓孩子知道肚子裡的小精靈不喜歡你挑食,更不喜歡你狼吞虎嚥地亂吃東西。通過角色扮演,一問一答,用繪本講故事,讓孩子跟著故事主人公去親身體驗,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明白該怎麼做。為此,父母如果能夠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除此之外,讀書還可以增加孩子的內涵,每天讀一點好書,日積月累,讀不讀書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所謂開卷有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讀書還可以領略智者的思想因為讀書的過程就是和智者交流的過程,能夠讓孩子的思維變得開闊起來。所以,在整個童年階段,閱讀和實踐都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利用繪本幫助我們講清那些道理,或者鼓勵孩子去實踐、去體驗,遠比做一個嘮叨的父母要強得多。


Love庭婷


講什麼道理,講道理的家長基本上都被氣死了,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沒有一頓棍棒解決不了的事,如果不行那就兩頓,鞭策完再告訴他道理。捱揍的小孩孝順,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小時候天天捱揍。


頭疼哥


道理要講,處罰也要有。

3歲左右的幼兒,喜歡往桌子下面鑽。你給他講把頭低點小心碰頭,他不會聽也不會懂。結果有天真碰了頭,疼了大哭。但是,你會發現他再往桌下鑽時,知道低頭了。

這是很現實,直觀的“反應”。但是,有些道理可不是桌子碰頭那麼簡單的。這就需要平常的引導和訓練,只有有了足夠多的感性經驗和認識,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才會真正懂得那“看不見”的是非曲折。

所以,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必要的懲戒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將來出社會才能有一雙慧眼,和應對各種複雜環境,以及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洞察力和預見力。

個人看法,只作參考!


資料完善度低


我是頭條號“育英數學李老師”,這段時間正好看了幾本關於教育的書,把其中好的處理方法分享給你。

你的問題和很多爸媽頭痛的情況一樣:讓孩子停止手中的事兒去做另一件必須做的事,如從玩玩具、看電視到去作業、睡覺等時,孩子會無視我們說的話,讓我們不停的重複、嘮叨、威脅,甚至咆哮,往往還沒有效果。其實正是這種很容易讓人理解的、非常自然的反應,導致了孩子對於家長的無視和違抗。
  現在我們介紹一下英國資深教育專家諾埃爾·簡妮思·諾頓的“永遠別說兩次”法,教我們在保持友善、尊重、平和的同時,讓孩子輕鬆地從一件事過渡到另一件事,並形成配合的好習慣。
  在執行“永遠別說兩次”之前必須要先了解的幾件事:
1.為什麼不要反覆發出指令?
  當孩子對我們的話無動於衷時,你很可能會更大聲、更不耐煩地重複你的指令。這些重複和提醒傳遞給你孩子的信息就是:他不需要你一開口就聞令即動。你開口說第一次時,他們會對你充耳不聞,因為知道你會重複一次又一次。只有聽到我們聲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聲時,孩子們才會覺得自己必須當心點。


2.方法適用於什麼時候?
  孩子的行為分開始型行為(孩子沒有搗蛋,但是需要接下來做另一件事);和終止型行為(孩子做了錯事或者惱人的事,你希望他停止)。這個方法適用於開始型行為,不適用於終止型行為。
3.什麼時候不能使用?
  如果孩子坐在電視、ipad等顯示屏面前時。這種情況,首先你得想辦法把所有電子設備關掉;時間緊張,需要馬上出門時。一旦啟用這個方法,須確保有足夠的時間把所有六步都堅持完。
4.多大年齡可以使用?
  從孩子大約3歲起就可以開始使用這一方法,因為大多數孩子這個時候心智足夠成熟,能理解你要求他們做什麼,並能專心足夠長的時間,遵守簡單的指令。

這六個步驟,一開始看起來似乎很煩瑣,但是隨著你練習的深入,所需的步驟將會越來越少,因為孩子會越來越快地配合,而通常,就只用前三步孩子就配合家長了。
第一步: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兒去,站著,看著他。
  你是否曾經人在廚房,從廚房窗戶喊你的孩子去做作業或者來吃晚飯?自己在一個房間,卻向另一個房間裡的孩子問問題?


  孩子看不到我們時,就會很容易無視我們。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停下手裡的事,然後走到孩子身邊看著他們,孩子當然不把我們說的話當一回事。要站在孩子們面前看著他們,讓他們覺得我們很嚴肅、很堅決,以此表示“這很重要”。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裡的事並看著你。
  你務必確保孩子已經準備好聽你講話,這一步正是讓孩子專心於你要說的話。
  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們正在專心於畫畫、寫卡片,我們卻在這時發話,孩子可能根本就沒聽,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說的什麼。你若願意站一小會兒,等到他抬起頭來看著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你等待孩子停下他手中的事抬頭看你時,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示對他正在做的事很感興趣,並找點東西“描述式讚揚”他,會促使他向你回以眼神交流。從積極肯定的角度關注他,會讓他更願意取悅你,樂意聽話併合作。
  注意不要通過呼叫孩子名字的方式讓孩子注意自己,因為家長通常都是要孩子做什麼或者不許他做什麼的時候,喊他的名字,所以孩子對家長的呼叫會盡量充耳不聞,不能讓他馬上徹底地集中起注意力。

  第一、二步能讓我們從從容容地專心想想該如何表達這一要求,如何讓自己表現得平和、友善、有禮貌。既然我們希望孩子們學得有禮貌,那麼我們就要以身作則。
第三步:把要求講給孩子聽用語簡單、表意清楚、只講一次。
  一旦你把要求清楚明瞭地表達出來了(要求不能太長,以免孩子變得躁動不安),就不要重複。如果重複要求,就會給孩子傳遞出這一信息——不必在你說第一次時就聽,甚至有可能在你說第四次時也不用聽!
  孩子對自己正在做的事很投入,尤其是當從一件喜歡的事過渡到不吸引他們的事情時,這時可以通過“倒計時”來緩解這個過渡帶來的痛苦,這個方法不僅能幫你省時間,還能省掉麻煩和焦躁。
  對生性急躁、固執的孩子,先每隔三分鐘來一次倒計時,然後每隔兩分鐘,然後每隔一分鐘。每一次,你的孩子都會聽見他下一步即將做什麼,他的大腦便會對下一步的事情自動產生一幅圖像。甚至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就習慣了這個過渡。當你說“時間到”的時候,或者當計時器響起來時,孩子便已經習慣了必須按你剛才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提的是什麼要求。

  通過前三步,大多數孩子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會配合,而如果仍不配合,下面還有三步,可把孩子的反抗抹殺殆盡。

第四步:讓孩子把要求重複給你聽,要求他用自己的話準確、完整地說出來。
  當孩子告訴你他應該做什麼時,他的大腦便會自動產生一幅清楚、生動的圖片。圖片中的他正在做這件事。當孩子聽見自己心底告訴自己必須做什麼時,便有了主人翁意識。與由你說出要求相比,這樣他便更會把這個要求當一回事。
  不要讓孩子僅僅只是鸚鵡學舌,因為他們即使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也能重複。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誰確地告訴你他必須做什麼、何時做、如何做,那麼毫無疑問他聽見了你說的話並且理解了你的要求。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找藉口。
  偶爾在有些情況下,孩子第四步之後仍然不聽話,那麼家長就該把第五步用起來了。
  第五步:站著,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後仍沒有開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樂意站著等待
  等待是一個很有效力的辦法;等待表明你是認真的。把你站著等待孩子回應的時間當作是一種投資吧,一種很快就會帶來“更平和、更輕鬆、更愉快”的家庭生活的投資。


  為了減少等待的壓力,注意早點開始你所有的日常事務,這樣你才能騰出時間進行"六步法\

育英數學李老師


首先肯定不能簡單粗暴處理,要講道理。孩子“聽話”與否,與家長對孩子講道理的方式、技巧有很大的關係。家長給孩子講道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建議的態度。孩子不肯聽家長的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在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過於刻板和嚴厲,無意中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如果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時,多些寬容的態度,以建議的方式與孩子協商,使孩子覺得家長並無強迫和限制自己的意思,從而消除戒備和抵制心理。

二、迂迴的策略。迂迴可以說是說理的一種必要策略。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說理方法。

▲故事法。3—4歲的孩子正處於愛聽故事的年齡,何不投其所好,家長不妨自己也當一回童話作家、寓言大師,“編造”一個故事勸說孩子。這樣既可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僵持局面,又可以起到教育作用,還可以在孩子專心聽故事和提問的同時,幫助他不知不覺地完成某件他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如吃飯、穿衣等)。

▲逆向法。故意順著孩子的意願去做某事並加以誇張,使其最終明白其中的害處。例如兒子在冬天洗完澡後只穿一件內衣就在床上跳來跳去地玩耍,無論我怎麼跟他講不穿衣服會著涼,他都不聽。於是我索性讓他脫下內衣。兒子冷得不行,我又給他出主意:“躲到被子裡去學小袋鼠。”兒子趕緊乖乖地鑽進被子,只留一個小腦袋在被子外面,說“很有意思”。

▲情景法。與孩子一起看兒童節目,可以讓孩子指出電視節目中小朋友不正確的行為,表揚做得正確的小朋友。你會發現孩子的是非標準其實很分明,辨別好壞根本不成問題。如,我雖多次對兒子說,小朋友不講衛生,病菌就會鑽進肚子裡與細胞打仗,人就會生病、發燒。可兒子始終不當回事,後來看到一部講述人體免疫系統與感冒病毒對抗的科教片,忙叫兒子過來觀看。看完片子後,兒子在洗臉洗手方面大有進步。

▲換位法。與孩子一起做遊戲時,可以與之互換角色。如,我讓兒子扮演醫生為我打針,我則模仿他曾在醫院裡哭鬧、手腳亂動以及向父母提出諸多要求的情景。結果兒子一會兒像爸爸一樣嚴肅地批評我不能亂哭亂叫,手不可亂動,一會兒又十分溫柔地問我要不要吃東西、喝水、聽故事,表現得乖巧無比。

▲借用偶像法。兒童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像《東方兒童》節目中的月亮姐姐和《比克曼世界》中的比克曼等,就是兒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託言“比克曼說如何如何”,兒子通常都會信服。

三、自尊心的激發。幼兒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很強。如果家長能細緻地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及時加以肯定,就會激發他們的榮譽感與自豪感,並使好的行為得以鞏固和趨於自覺化。例如,兒子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喜歡聽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於是我虛構一些他小時候的優點,經常告訴兒子:“寶寶小時候可乖了,他最講衛生,吃飯也很乖……”。兒子總是很自豪。這時再要求他照小時候那樣去做,他往往很樂意。

四、言傳與身教的結合。要使教育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必須靠父母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去影響他。幼兒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家長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都對孩子起著舉足輕重的示範作用。因此家長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首先要從加強自身的修養做起 。



退休教師虎妞


孩子不聽話是講道理還是動粗,那個好。用什麼法這要看人,要觀察孩子本身膽子的大小,還要看孩子性格脾氣大小和執犟程度,絕對不能幹篇一律,要因人而治,粗細結合恩威並舉,其方方面面要論述闡明要寫厚厚一本書,我看沒必要跟你聊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