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剛成立時的校長是誰?現在的名校為何多產生於民國時期

中國大學出現於十九世紀末,但最初乏善可陳。至1915年,有人問時在美國留學的胡適:“中國有大學乎?”胡無言以對。

作為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當時起名為京師大學堂,在1912年以前,到底京師大學堂的“校長”是誰,到今天仍有所爭議。

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為北京大學校,嚴復成為北大校長;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而今天文章開頭提到的胡適,則是在1946年就任的北大校長。

北大剛成立時的校長是誰?現在的名校為何多產生於民國時期

蔡元培


北大剛成立時的校長是誰?現在的名校為何多產生於民國時期

胡適

北大剛成立時的校長是誰?現在的名校為何多產生於民國時期

嚴復

在這幾十年間,除了北大大學幾易其名、多次搬遷之外,同時期,新的大學也逐漸誕生。

北平師範大學:前身為1901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1908年,改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改為北京師範大學。1931年7月,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合併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北洋大學:前身為1903年創辦的北洋大學堂,1928年後改稱北洋工學院,1938年遷至西安組成西北聯大,1945年覆校為北洋大學,1951年後為天津大學。

同濟大學:前身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908年,改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改為同濟醫工學堂。1917年,更名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4年,更名為同濟醫工大學。1927年,改為國立同濟大學。

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建於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武漢大學:前身為1913年創辦的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改為國立武昌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1924年,孫中山合併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和廣東農業專門學校成立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改為國立中山大學。

還有更多大學在同時期成立,在此羅列了幾個知名度較高的學校,但無論是以上學校還是沒有提及的,基本在那段時期成立的學校,因為戰爭的影響,學校一直搬遷、拆分、合併……除此之外,當時的任教教師和教授們經常過著“被欠薪”的日子,也曾出現罷教的情形,就連北大校長鬍適,也曾經被欠薪過,然而,雖處在那個新舊銜接的時代,這批知識分子還是堅持了下來。

二十年代中後期的教授生活,教育家馮友蘭(生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回憶說:“當時北京的教育界是非常困難的,為數不多的教育經費,也被軍閥們挪用了。學校發工資只發幾成,甚至有發百分之幾的。有一個教授,同時在四個大學裡教課,到了年節,四個大學都發不出工資,當時稱為‘四大皆空’”。

我們好像經常聽到一個聲音說民國時期教育的預算是遠高於中國當下教育支出的預算比例的,其實很多人只是聽到了一半而已,這個所謂的比較高的比例,僅出現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雖有中央之名,而無中央之實,大小戰亂不斷,自然是軍費佔了大頭,教育預算豈能佔據大比例?據《整頓財政計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三輯)·財政(一)》,P201-202)記錄,民國時期的教育支出一直沒有超過總預算的3%。

民國時期,堅持教育者,少大富大貴者,但心中有大江大河者居多;時至今日,大學之精神,學者之風範,反而在某些人口中成了口號,比如翟天臨事件,反觀民國大學史,更應反思自己,踏實向前。

注:2020年研究生(碩士、博士):金融學\\MBA\\MBM\\大數據\\VIP班火熱招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