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作者悲傷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手機用戶55225715946


《采薇》一詩出自《詩經·小雅》,講述了詩人為了對抗來侵擾的異族玁狁(xiǎn yǔn,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而出去服役,無法回家。因為不知道是否能活著回來,所以也不敢向所喜歡的姑娘下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不能回家,因此心中非常悲傷。



關於《采薇》一詩所要表達的主旨,主要有兩派不同的認知。一派以毛萇(cháng)、朱熹為代表,認為此詩是“遣戍役”的詩,認為文王之時,各方夷狄侵擾,所以詩人被派去戍役,保衛國家。朱子更認為這是別人替服役之人說的話。另一派以清代姚際恆、方玉潤為代表,他們否定前一派的觀點,認為詩文中的“曰歸曰歸”“今我來思”都是表示已經回來的意思,從而將此詩解作寫戍役歸家的詩。



如果按照第一派的觀點,作者所悲傷的,便很明顯。“載渴載飢”戍役的辛苦,在外戍邊不能回家苦惱,“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由於生死未卜不能歸鄉迎娶姑娘的痛苦。都是他悲傷的源泉。

但是,按照第二派的觀點,作者既然已經回家,則說明行役已經結束了。他感慨自己走的時候還是“楊柳依依”的春天,一派和樂安寧,而今回來,已經是“雨雪霏霏”的冬天,不禁“觸景愴懷”,面臨著物是人非的環境,想起過去的大半年其間所受的艱難與悲苦,忽然悲從中來,感慨沒人能知道他所飽受的身心之苦。



從詩文的字面意思來看,顯然方姚一派更加樸實客觀,而第一派猜測的成分比較多。因此,此詩主旨是戍役歸家,所悲乃是春去冬來戍役之久,所受之苦無人能知。

現附詩文如下: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東方國學


題主說的是詩經裡的那篇《采薇》麼?原文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古文我不在行,所以下面的翻譯純粹是一個大意,細節上不一定準確:

去采薇菜啊,薇菜發芽了。說要回家啊,這麼長的日子過去了還沒回。其實沒有家,沒有家園,居無定所,都是因為要和獫狁打仗的緣故。

去采薇菜啊,薇菜長起來了,在風中柔柔飄著。說要回家啊,心裡很憂愁。心裡憂愁,又餓又渴。只因為戰爭還沒贏啊,所以書信都無法送回家。

去采薇菜啊,薇菜都變老了。說要回家啊,倏忽又到小陽春時節了,還是沒能回家。戰事沒有結束啊,依舊不能決定如何。我心裡很擔憂啊,遲遲不能回家。

那是什麼花啊?是棠棣花,那是什麼路啊?是大人們的戰車駛過的路。戰車已然出征,駕車的四匹戰馬威武雄壯。哪裡能夠安定下來啊?一個月裡打了三場勝仗。

駕起這四匹雄壯的馬所拉的戰車啊馳騁沙場,那是大人們的依仗,也是小士兵的遮擋。四匹戰馬動作整齊,象骨弓、魚皮箭袋,裝備那麼精良。怎麼能不天天戒備啊?獫狁的威脅很是棘手啊!

想我當初出征,正是楊柳依依的時節。現在回頭來看,已經到了雨雪紛飛的季節。道路難行慢慢走啊,身上又餓又渴。我心裡滿是悲傷,有誰知道我的哀痛啊!

雖然只是自己隨便翻譯的大概,但是我想這首詩的主要意思和思想還是看得明白的。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士兵,因為常年征戰,有家不能回,飢渴交迫的情況下,抒發的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再深一層呢,就是隱藏在濃烈的鄉愁之下的反戰情緒。

可以從詩中幾個反覆出現的意象來體會:

采薇和時光流逝:

薇菜,今天是一種蕨菜,也有人說是野豌豆,這個不要緊,反正是那時人們採來食用的食物就是。

聯繫的是老百姓的家常日子,以及尋常的幸福時光。

倘若沒有戰事,這個小士兵就會是一名普通的農人,和家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時令變化去播種、耕耘、採收莊稼。看著野地裡的薇菜發出嫩芽、長勢旺盛,一把把採下來,再看著薇菜變老變硬,倏忽間一年又過去了。日子就該這樣平穩綿長日復一日,有規律的小確幸。

然而,戰爭來了,得上前線了。告別家人和家園不算什麼,問題是連年征戰無休無止啊,什麼時候能回家也不知道啊。日子久了誰能不厭倦這樣的居無定所連年征戰?誰不懷念家鄉的平穩日子,和已經長久未見的家人?這時候心裡想起薇菜該發芽了,薇菜該長高了,薇菜該變老了……就是一邊默默數著時光流逝,一邊對身不由己不能回家的唏噓嘆息啊。時光在這樣前景不明的隨軍征戰中流逝,家鄉在思念中越來越遠,這樣的日子有什麼意義呢?

獫狁和所謂危險敵人:

詩中的獫狁聽起來像是某種猛獸的名字,放在詩裡應該是指某個敵對的國家吧。反正戰爭就是這樣,總是要給敵方冠以惡名,並且標榜其兇殘無比,這樣才能突出危險一日不除,戰爭一日不能停歇的正當性。

然而,詩中幾次提到“獫狁”,感覺都像是照本宣科的喊口號。到底獫狁是什麼,有什麼危險,不知道,也不用說。反正出徵就是這樣的名義,一個統一的名義,也不用細究其含義。口號都是上層提出來的,一個普通的士兵,只能照著喊而已。真的有對獫狁的危險感到義憤填膺嗎?詩中看不出一絲端倪。

離家、有家不能回,是因為要對仗。打仗,是因為獫狁太危險。怎麼危險?不知道。那就是一個說法而已。但就因為這麼一個不明所以的說法,小士兵就只能隨軍遠征了,顛沛流離,不能自已,這就是小人物的人生。

戰馬、馬車和威風的將領:

雖然沒有寫出獫狁到底有多兇殘和危險,但是我軍的威武雄壯,詩中倒是花了一些筆墨去渲染的。其中,四匹戰馬拉著的戰車,反覆寫了好幾次。

所以,這輛由四匹訓練有素的雄渾駿馬來牽引的豪華戰車,就是小士兵所在的軍隊的威武象徵了,皇皇然氣度威嚴、正義凜然的樣子。但這樣的描寫是為了凸顯出徵的必要性和正義性,是表達一種英雄氣概和自豪感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

詩中的煌煌戰車,是屬於“君子”的,就是那些大人物、將軍統帥之流。他們發動戰爭,他們也主導戰爭,他們依靠戰功而活,所以才有“一月三捷”的急迫。但像普通士兵這樣的“小人”,這輛戰車的意義對他們而言最多隻是一種遮擋而已。事實上,聽從號令衝鋒陷陣的是他們,最容易戰死沙場的也是他們,詩裡雖未明寫“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小士兵反覆詠誦的思鄉之情已經側面反映出普通戰士對連年無休的戰事的厭倦了。

行路難、飢渴交迫和無可奈何:

詩的最後,又回到了開頭那種欲言又止的寫法。寫了一通道路難走、又餓又渴、出發時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雨雪紛飛對比之後,忽然來一句“我真的很哀傷啊”結尾,總體上給人什麼感覺呢?

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無奈的感覺。

小士兵本來是很努力維持筆下的“平靜”的。道路難走,怎麼難走法也不多說了;身體又餓又渴,到底怎麼會這樣也不說了;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對比,就跟詩的開頭看似平靜地追憶薇菜發芽了、薇菜長高了、薇菜變老了沒啥兩樣,表示的都是一種抑制的情緒,一種淡淡的憂愁。訴說的人儘量哀而不傷地說,聽的人呢,也只能一聲嘆息而已。

但是,臨到末了,忽然來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就像是一直壓抑著的情緒突然崩潰,眼淚瞬間流出來的感覺。小士兵也知道抱怨是沒用的,小人物就是身不由己的。既然隨軍征戰,歸家無期,回憶再多又怎樣?思念再多又怎樣?都是敵患未除,不得不如此,沒什麼好說的啊。

但是血肉之軀包裹的情感是真實的,不管怎麼壓抑,最後還是會爆發。小人物能自主選擇嗎?不管名義上多麼堂皇,戰爭除了讓小士兵離鄉背井、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心中茫然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呢?但小士兵卻不能因此就選擇不參與,這正是無法釋懷的無奈,也是詩中一直瀰漫著的悲傷情緒的源頭。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采薇》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出自《詩經·小雅》。

從內容來看,描寫的是出征的戰士歷經九死一生,從戰場返回故鄉,路途艱辛,大雪紛飛,作者觸景生情,回憶起出征之時的景象與軍旅生活的煎熬。儘管全詩的基調充滿悲情,但並非一味倒苦水,而是悲而不哀、悲而不怨,可謂悽則悽矣、美亦美焉。作者雖然厭惡戰事、思念家鄉,但仍衝鋒陷陣、日夜警戒,並未失職。愛國與思鄉並不是對立面,戰場上的英雄也並非沒有憂思,作者的心中充滿矛盾是人之常情,反倒顯得更為真實。

自古以來邊塞詩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往往讚美戰士英勇、國之昌盛,或是批判連年戰事、民不聊生。但無論哪一種,讀來大抵都有悲壯豪邁之感,似乎軍旅題材天生就與婉約無緣,但此詩卻恰恰剛柔並濟,有纏綿悱惻亦有鬥志昂揚。

開頭以采薇起興,從薇的發芽到肥嫩再到粗老,重章疊句,將情感不斷推向高潮。比興雖是《詩經》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但此詩不僅是藉助采薇引出後文歌詠的內容,更用薇的生長過程暗喻歲月的流逝,體現了服役的時間之久,幾載春秋,度日如年,不知歸期,不見親人,於是思鄉之情的流露就自然而然順理成章了。

第四、第五章的軍事描寫,士氣為之一振。戰馬精神、軍士威武,讀來一氣呵成、酣暢淋漓,一掃之前悲情,可謂鬥志昂揚、激情澎湃。

然而筆鋒一轉,思緒漸回,望著漫天大雪,想起出徵的景象。古詩裡“柳”是一個特殊的意向,因為諧音“留”,常用來表達不捨之情。“依依”二字寫柳枝輕柔,是春天的美景,但在作者心中,卻充滿不捨與依戀。而歸來之時恰恰相反,雖然大雪紛飛、道路難行,可悲景襯樂情,反倒能窺探出作者的急切與喜悅。

千百年流傳至今,雖未經歷戰事動盪,但無論何時讀起,都能產生強烈共鳴,也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始終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的東方審美。


懸崖不勒馬Shaw


總算有人點出來了,《采薇》的情調是憂傷的。

除了憂傷,同時有面對命運強勢、個人無力抵抗或躲避而只能順從的無奈,可能還有、也可能沒有,一點點惆悵。

因為年代太久遠,也沒有學習研究過,所以不能說得具體。總體上,《采薇》是一個人,也許是男女都有的兩個人,也許還包括家裡的長輩在內的三個、四個人,——這麼說,是因為無法確定這首詩歌的人稱背後到底是幾個人,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就是從軍的這個男性一個人,——在抒發面對不得不離鄉別井去從軍的命運,或者,已經身在軍中時,心中的憂傷和無奈之感。

當然,僅僅是個人的淺見,不敢說一定是正解。

同時我想說,從生活的真情實感中生出的文字,才有感動人的力量。

當然,個人以為,這首古風的情緒所至還不止於此,其實,今天的我們在閱讀時,要在思緒和情感上達到與文字背後的古人相通的程度,不是很難的,只要你專注、安靜、心無旁騖、願意花一點時間調動好自己的內心狀態。……


TeaC


《詩經·小雅·采薇》講的是一名戰士去戰場打仗,去的時候是“楊柳依依”,回來的時候是“雨雪霏霏”。說明了作者去的時間很長,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冬天了,自己錯過了很多。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希望和平和對身邊事物的惋惜。


某個姓魏的羨羨


如果沒有很長的時間跨度,歸人何至於這樣悲傷。

人傷春悲秋,悲傷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被時間帶走的東西。

表達了離別 閒愁暗恨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