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傳統文化學習: 生活篇(上)

家庭傳統文化學習: 生活篇(上)

培養孩子慎獨

教孩子明白為何要慎獨

「入虛室,如有人」,縱使進入的房間裡面沒有其他人,也不可以太造次,喊得太大聲。現在的孩子到別人家,一進去就碰東碰西,這都是無禮的行為。我們對孩子要有家教,不能到別人家裡做出一些不得體的行為,尤其是不可以走到主人的臥室。「入虛室,如有人」,我們也延伸到大自然,當孩子走在大自然中,也應該尊敬天地萬物,不可以大吼大叫。我們要引導孩子,你今天去爬山,誰是主人?山上的動物、植物是主人,我們是客人,有沒有客人到別人家大吼大叫,這樣做是錯誤的。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我們是客人,要有禮貌、有教養,不可以太大聲幹擾到牠們的生活。

慎獨的功夫要在生活中練習

生活當中的點點細節,都在訓練一個人慎獨的功夫,縱使是自己獨處時,也不能放縱,也要有規矩。小地方大學問,有一句格言說:「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中操出」。在生活以及點點滴滴的事物當中,都要恭謹、謹慎,才能形成一個人的節義,才能掌握自己命運、事業的乾坤。「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一個人這些屈志老成的能力,這些恭謹的態度,從哪裡培養出來?就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形成。所以,為人長者要特別謹慎生活小節,自己做到了,孩子就能做到,他的內心穩定,辦事絕對可靠。

培養孩子的慈悲心

愛是用心感同身受

「泛愛眾」,泛是指廣泛,廣泛的愛護眾人、眾物。這個眾不單指人,一切人事物我們都應該去愛護。什麼叫愛,愛是中間一個心,外面一個受,用心來感受對方的需要就是愛。愛不是控制對方,不是要對方跟著你的方向走,假如是強迫對方一定要聽你的話,就變成控制別人,這樣做是慾望而不是愛。所以,我們一定要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才能感受和隨喜別人愛的付出和愛的回報。

仁慈之心源自孝心

我們教導孩子有一分仁愛之心,首先要教他從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愛起。他懂得愛護父母,才能把這一分愛心繼續向外延伸。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定要從自己最親的父母開始愛護,進而推衍到愛護別人的父母、愛護別人的孩子、仁愛人民;再從仁愛人民這分愛心繼續擴展到愛護一切萬物,包含動物、植物、礦物。我們只要順著這個次第去做,孩子的愛心就會不斷擴展。

引導孩子推己及人 關愛他人

當孩子懂得孝了,就要進一步告訴他「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他就懂得尊敬一切人的長輩。還要告訴孩子,所有的長輩絕對都不願意他的孩子受到傷害,就像你假如受到傷害,爸爸、媽媽也會很傷心。別的小朋友受到傷害了,他的父母也很傷心,所以我們不應該欺負別的小朋友。

再進一步引導孩子,對各行各業的長輩都應該尊敬,因為社會國家是互助之體。要讓孩子明白這個觀念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在功利主義之下,人的觀念可能會產生偏差,他們會用錢來衡量價值,而不是用服務來觀察價值,這樣人心就會扭曲。我們要從小告訴孩子,要尊重各個行業的服務,職業無貴賤之分。我在教書時,早上六點多就開車出門,馬路上非常整齊清潔,那些樹葉都到哪裡去了?是環保同仁清晨四、五點就開始打掃。我跟學生講:「我們今天有清潔的環境,讓我們的心情愉快的來上班、來讀書,都是很多人的付出,所以我們面對各行各業的人,都要抱持著感恩的態度。」當孩子能這樣領受,他到商店或書局時,面對服務人員,他就會親切的向人問好,跟人道謝。

我們也要對一些特殊的人群給予關懷、關愛,如流浪漢、鰥寡孤獨廢疾者。鰥是指喪妻的,寡是喪夫的,孤是沒有父母,獨是沒有兒女,廢是殘廢,疾是生病者,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弱勢沒有能力的人群,我們要做到使這些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而現在也有不少社會福利團體去照顧這些人群。我們有閒暇時,也可以去當義工,服務這些人群。假如沒有時間,可以有錢出錢,有物出物。

我們在行善之中,一來會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來也能真正瞭解社會上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行善,就長養了孩子的仁厚之心。但我們在做善事的前提下,一定先要把家庭照顧好,否則家裡亂成一團,可能就有副作用。要先修身然後齊家,齊家而後才能發揮影響力去治國、平天下,這個次第要謹慎對待。

引導孩子懂得動物亦有靈知不可隨意傷害

動物跟我們人類一樣都有靈知、感覺,牠也會痛,也會傷心、難過。西藏有一個獵人,一天早上看到遠方有一隻藏羚羊,這獵人一看到獵物,就下意識的趕快把槍舉起來,瞄準了這只藏羚羊,他正準備射殺時,只見這一隻藏羚羊看著他,雙膝跪下,這一幕讓他很驚訝,也覺得很奇怪,但是他還是把牠殺害了。射殺完之後,就把藏羚羊剖開來,結果一看肚子裡面有一隻小藏羚羊。這個獵人突然明白這隻藏羚羊為什麼要下跪,就是求他饒了牠孩子一命。這位獵人也是為人父親,看到藏羚羊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出這樣的行為,他很感動也很慚愧,體會到所有的動物都有親情,從此就把獵槍放下,再也不打獵了。

有一個專門用獵具夾黃鼠狼的獵人,有一天發現他的獵具夾住了一隻黃鼠狼,他走近一看,只見黃鼠狼的皮,黃鼠狼的身體卻不見了。這個獵人就順著黃鼠狼留下的血跡一直跟過去,跟到黃鼠狼的窩裡一看,這隻黃鼠狼是使盡全力把牠的皮脫掉,然後跑回窩裡,正在給牠的小孩哺乳,其實這隻黃鼠狼已經去世了,但牠的小孩還在吃牠的奶水。一隻黃鼠狼縱使在生命攸關的時刻,牠的念頭還是為了孩子,牠那分母愛不輸給我們人類。獵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從此不再打獵了。我們從這裡聯想到白居易的那首詩:「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們對動物也要有那一分同理之心,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去拆散動物的家庭。

動物有天倫,都愛惜子女,還會孝順父母,我們應該彼此尊重,彼此學習。現在有些商人拿些小動物出來賣,小朋友一看很好玩,就買回家去玩,由於不知道牠們喜歡吃些什麼東西,結果小動物都被玩死了。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能去買這些小動物,因為我們愈買,商人就愈抓;我們不買,不法的商人就沒有利潤,他就不會去做這種事。

植物跟我們是一體 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

植物與人類是一樣,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我曾經看到小孩爬上樹,一直在搖那個樹枝,要把它扯斷,他只是覺得好玩。假如孩子從小就覺得好玩的都可以任意去擺弄,那他可能會從傷害植物逐漸變成傷害動物,進而他就會去打人。孩子對物不敬,他對人能尊敬嗎?「一真一切真」,「一」就是一個人的存心。他的恭敬真誠已經內化在心裡,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都是恭敬真誠;他對物不真誠、都糟蹋,為所欲為,則其心已經失去恭敬,等到他面對人的時候,就不可能對人恭敬真誠。

我看到孩子在傷害植物,沒有當面去指責,等到下一節課上課,我跟孩子說:「諸位小朋友,請問一個人缺乏什麼,只要缺乏五分鐘,他就無法活命?」小朋友說:「氧氣。」假如人缺食物還可以撐個八天、十天,如果兩、三天沒喝水,可能還沒關係,但是隻要五分鐘沒有氧氣就死定了。我又問:「請問氧氣從哪裡來?」他們都答得很快:「從植物來的。」我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說:「植物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植物,我們五分鐘都活不成,所以植物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它給了我們最需要的東西,那我們拿什麼對待它?」小朋友回答:「我們對植物要愛護。」植物不只是提供我們氧氣,它還對人類有很多的幫助,我藉此機會讓孩子們觀察植物對他們的重要性,對他們生命的貢獻。它對我們的奉獻是無私的,更值得我們去尊重、學習。

傷害萬物就是傷害人類自己

因為人不尊重植物,產生了非常多的自然災害,比如每次下雨都會發生土石流。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沒有聽説有土石流,為什麼突然幾十年後都出現了?都是現代人做了某一些事,才會產生這些新現象。因為濫砍濫伐,植被破壞,土壤鬆動,一下大雨就造成泥石流。所以,現在所謂的天災,仔細去思考,其實都是人禍造成的。

樹蔭可以調節溫度,一個都市裡樹木愈多,氣溫就愈穩定。假如樹木都砍伐光了,陽光會直接照射,溫度就很高,人們在這樣的環境裡居住,身體都會受傷害。人類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一些髒空氣,都必須通過植物來進行吸收、轉化,如果樹都砍伐光了,被汙染的空氣就一直在氣層凝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多就形成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排不出去,就會愈來愈高,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熱帶地區出現下雪的現象。這些異常現象是天災嗎?人類要認真的思考,我們與大自然是共存的,我們能保護它們就可以共存共榮,傷害它們絕對是兩敗俱傷。

蚊蠅亦有佛性 至誠亦能感通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把一隻蚊子殺死,就如同殺一尊佛,所以我們要平等對待牠,要歡喜供養牠。楊老師說,人類可以跟蚊子溝通。楊老師晚上睡覺時,就對蚊子說:「蚊子菩薩,我歡喜供養你們,但你們不要叮我的臉部,這樣會讓我很沒有面子,要叮就叮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第二天醒過來時,這些蚊子果然沒有叮她的臉部,真是很好商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還有一次,楊老師家裡來了客人,她就對蚊子說:「眾蚊子,我的客人來了,你們不能撒野,要叮只能叮我。」第二天,她問了這些客人:「昨天睡得好嗎?」他們都說睡得不錯。

有一次,蚊子在叮我的時候,我就開始唸佛,觀想佛光注照牠,然後我就勸牠:「你本來是具足真如本性,不要把自己搞得這般墮落。」當你不動而讓蚊子叮的時候,牠會吸得很痛快,一次吸到底,皮膚也不會發癢;如果蚊子在叮你的時候,你很驚恐也會驚嚇到牠,皮膚反而比較會癢。牠吸完以後,就非常自在停在牆壁上。下了課我回到房間裡,也看看牠,祝福祝福牠。結果兩天以後,牠還停在原來的位置,我很納悶,兩天都一動不動,過去一看,牠死了,而且還黏在牆壁上,我真希望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在山區教書的時候,常常看到很多的鳥類快速的撞在教室窗戶的玻璃上,因為牠們看不出是玻璃,因此這一撞就死了。我們學校的這些學生都知道我學佛,只要看到鳥的屍體,一定會有三、五個小朋友快步跑過來,把死去的小鳥遞給我。我們都知道,人斷了氣以後,靈魂脫離身體要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但是我不知道鳥要幾個小時才會脫離。可是當放在我手上的時候,牠還是熱的,我就趕快跑回房間,把牠放在唸佛機旁邊,開始幫牠助念。鳥只要是死於非命,牠的全身都是僵硬的,但為牠助念幾個小時之後,牠的身體都是柔軟的;等到身體柔軟以後,我再把牠埋好。確實我們也從動物身上了解到,萬物都是有靈性、有知覺的,我們也要用平等心去對待牠們。佛法還是要靠我們去印證,當我們印證到這一點的時候,對一切眾生就不會輕慢了。

迷惑的福狗

我曾經遇過一隻狗,我們讀誦經典的時候,牠會跑到旁邊,當我們敲響引磬後,牠就會開始仰天發出吼聲,從牠的吼聲中可以聽出來是牠恭敬的聲音,牠也像做功課一樣,每天都不缺席。牠有時候稍微忘記了時間,但只要我們的引磬一敲下去,牠會覺得自己遲到了,而發出很慘烈的聲音,一邊跑一邊叫。

牠很有福報,到佛寺裡來,三餐不用愁,而且也很有善根,跟我們吃素從不挑食。有一段時期牠們正值發情期,很多公狗為了爭一隻母狗,咬得很慘烈,牠回來的時候嘴唇都裂開來。牠跟我是師兄弟,我有責任「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所以我就把牠喚過來,狠狠罵了牠一頓:「你都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墮到狗道去,就是太愚痴了」!當我在講話的時候,牠露出慚愧的眼神,頭低低的。其實眾生很可憐,習性太重,自己明明知道不對,也很難轉過來,所以就要有善知識來教導,要有一群善友依眾靠眾,我們也要隨分隨力來協助、幫忙。

迷失慈心就是滅絕人類

老祖宗期許我們要有天、地、人三才。有一個數字顯示,在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種物種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消失。我們看看這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短短幾十年,全球的萬物瀕臨浩劫,快速滅絕。誰的傑作?人類。當地球上的人類滅絕以後,其他的動物可能會開慶祝會,所以人類應該好好地省思。

假如用癌症來做比喻,人類就是地球的癌細胞,癌細胞快速擴展,去破壞其他的內臟,還自以為愈來愈壯大,結果突然有一天,人的身體垮了,癌細胞的下場是什麼?死亡。它雖然不斷擴展,到最後迫使人體不能生存,最終還是瀕臨死亡。我們人類也正是掠奪瞭如此之多的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人類的數量好像是愈來愈多了,但是等到地球全部被人類破壞了,地球也不能生存,而人類照樣要滅亡。所以,人類不要自以為聰明,不可短視近利,一定要從對人的關懷,再擴展到對一切萬物的尊重。我們懂得尊重萬物,也就是教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同時也長養了孩子們的仁慈之心。下一代具備了仁慈之心,誰的受益最大?當然是他的父母、家庭。人要明理,不明理會做出很多令一生都後悔的事情。

我們人類與萬物生活在同一個天地之間,都是依靠大地滋養才能得以生存。我們在愛護一切萬物的同時,也是做到了孝與悌。有一位老師跟我說:「能愛護所有的萬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著又說:「天為父,地為母,每個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長養我們,假如沒有大地,我們就會受到缺少食物的威脅。大地長養了我們,我們要常常感念大地的恩德。大地為母親,而母親所長養出來所有的萬物都是兄弟姐妹,我們不應該去殘害動物,這樣就沒有孝悌的態度。」這位老師把心量擴展得很寬,我們要向他學習。大地確實為萬物之慈母,人類不懂得尊重動物,整個家庭氣氛就會非常混亂。許多動物在滅絕,當這些動物看到人的時候,馬上就跑,尤其是遇到了中國人跑得更快,因為現在的中國人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裡遊的,他們都敢吃。所以,這口腹之慾一定要節制,不然不知會荼害多少生靈!很多動物都是被人吃盡了才滅絕的,我們人類一定要反省。

教孩子謙卑禮敬

傲為何不可長

傲不可長,人若是一驕傲,不只自己的學問上不去,無形中也斷了自己貴人的因緣。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喜歡交往什麼樣的人?謙虛的人!你只要傲慢,這些人就會自動離你而去。

我很幸運初中的時候,我的理化老師有一天在黑板上寫了「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骨氣」一行字,我從那天開始就不敢忘記。他寫完這句話,彷彿有一道光芒照入了我的心田,因為在升學主義之下,很少能聽到做人的教誨,真是如此。從此以後,「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骨氣」的教誨,就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並時時鞭策著自己做人不可以傲慢。

一個至誠的禮敬結識了一位令己終生受益的長者

我在澳洲學習的時候,遇到很多長輩,我見到這些長輩,心裡忽然體會到學了「事諸父,如事父」就要做,因為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不只對孩子有貢獻,他每天也在為這個社會而貢獻。有了「事諸父,如事父」的念頭,我回到寢室就開始找這些長輩,問您是何年生的?只要比我父親大的,我就一邊鞠躬一邊說:「伯伯,您好!」諸位朋友,這個躬鞠下去,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這位長者笑得合不攏嘴,他說飛了幾萬哩還收了個侄子,他很高興。我又繼續問,問到一位陳先生比我父親小,我說:「陳叔叔,你好!」突然有位長者跑過來說:「我也要!」這位就是以後影響我一生很深的盧叔叔。

這位長輩真是非常愛護我們這些晚輩,他生怕我沒叫他叔叔,還自己跑來製造機會給我們,所以我也畢恭畢敬給他鞠躬:「盧叔叔,你好!」這個躬鞠下去以後,我的人生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天下午,盧叔叔就把我找過來,我們坐在客廳,他跟我說,他二十九歲就當上總經理。這個總經理不是自己封的,而是股東坐兩排,一一詢問他企業出現什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那都是要真實的功夫與經驗,而他能對答如流。所以,從二十九歲就當了專業總經理,專門幫人解決企業危機。如此有能力的人,我們很難遇到!結果很幸運,就因為我們的禮貌而令長者覺得很欣慰,所以他坐下來就把他幾十年人生的經驗與智慧跟我分享。

我聽了之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什麼?憂自己的眼光太差,不識廬山真面目,因為盧叔叔就坐在我旁邊,我都看不出來。不過也從中體會到一個道理,真正有能力的人謙卑!談了兩個多小時,我的內心很激動,真正深刻體會到為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師道,因為身為一個老師確實是無私的,只希望用他的智慧成就你的人生,完全不求回報。我當場只想做一個動作,哪個動作?要跪下去敬拜盧叔叔。盧叔叔年輕學過柔道,所以動作敏捷馬上就把我拉起來,他說「使不得」,我就沒有跪成功。

從那天開始,每次我們上完課,盧叔叔就說:「來,我們去散步。」邊走他邊問我,今天你聽《弟子規》聽得怎麼樣?聽《德育故事》聽得怎麼樣?我把心得告訴他,他就會說:「你看得不夠深,看得不夠廣」,他就一一分析給我聽。我們雖然只相處了兩個多月,確實盧叔叔給了我人生的啟示,不是這兩個月可以算出來的,真的是一生的助力。我離開澳洲以後,只要有機會,我都會主動打電話給盧叔叔,他都會無私給我很好的建議和啟發。因此,傲不可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一定要長養孩子的謙卑態度。

能謙能敬己獲益

我們待人有禮敬、恭敬的態度,就能得到善知識的教誨,所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禮敬諸佛」,就能得到「常隨佛學」的果報。盧叔叔有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他說:「修行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面對我們的習性,要有趕盡殺絕的態度,不能有一絲毫的放縱;而對待別人,我們要處處寬恕體諒。記得有一次,我從浴室出來,盧叔叔進門接著要盥洗,突然他跑出來對我說:「來來來,我們來看一下,你看你進了浴室以後,地上是濕的,你又掉了些頭髮,如果此時有人走進來,假如不小心滑倒,怎麼辦?假如這個人又有潔癖,看到這些頭髮,他又心生煩惱。我們持十善業要不殺,而不殺最重要是不惱害眾生,所以我們處眾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絕對不要讓跟你住在一起的人生煩惱。」我聽完盧叔叔的教導很感動,也很高興,我就趕快收拾乾淨,「過能改,歸於無」。

我跟盧叔叔講,我這個人毛病很多,小時候沒有受教育,以後有任何缺點,希望盧叔叔能幫我及時指出來。我認識盧叔叔這兩年多來,只要有機會,我都會打電話向他請教。而當他跟我相處時,只要我有問題,這位長者也會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因為我有恭敬心,我知道要落實「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由於這樣的態度,確實使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淺。

禮貌太重要

我小時候養成一個習慣,只要長輩到我們家來,我的耳朵聽到了他的聲音,無論我在做什麼事,一定會跑到他們面前來,說:「叔叔好!阿姨好!」孩子有禮貌,大人絕對歡喜,我抬起頭來,看到他很歡喜,我也很滿意。當一個人在做有德行的事,其實他的喜悅已經從內心散發出來了。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人能不能得遇貴人,就看他從小待人有沒有禮貌的態度。

我跟家長開親師座談時,跟他們說:「你們的孩子以後能不能遇貴人,我現在就可以判斷。」家長們聽了之後,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因為現代人很現實,一提到孩子可以遇到貴人,他們就很專注。孩子有禮貌,走到哪裡都會贏得眾人對他的愛戴;相反,孩子沒有禮貌,不但不會遇到貴人,不但不會有很多助力,在言語、行為當中還會形成很多的障礙。他會覺得莫名其妙,為何他們都看我不順眼?自己還不明白。所以禮貌非常重要!

禮貌從小要教

禮貌如此重要,什麼時候教?我時常會問家長,考試多兩分重要?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的禮貌態度重要?家長都覺得做人做事的禮貌態度重要,可是家長又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跟孩子消耗在分數上。重要的事不能再拖延了,否則孩子長大了,習慣成自然就很難改正,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所以,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禮貌德行,這樣就能幫助孩子的人生贏得眾多的助力。

不學禮 無以立

「不上長城非好漢」,我和中心的老師一起去遊覽長城。在長城上有個關口只能容許兩個人相向來往,就在過此關口的時候,有很多人不守規矩,互相擁擠,結果發生了什麼事?整個人群就阻塞在這個關口裡面。我們中心的老師在裡面一看,不行,後面的人不瞭解前面的情況,他們就一直往前擠,對面的人流也往前擠,如此下去可能會有意外發生。這時我們的老師立刻站出來,開始指揮人流有序的通過這個關口,並禮貌的請那些插隊的人趕快退回去。他們看著我們,還以為我們是長城管理處的,而在我們很有禮貌的努力之下,擁擠的人流疏通了。因此,學習和落實禮貌的時機點很重要不能放棄,不然糟糕的程度會使你難以想像,無禮節約束的話,人就會自私自利,就可能發生衝突。

有禮令陌路相逢充滿喜悅

我們搭車往杭州天目山講課時,迎面來了兩輛車,我們主動把車停靠在旁邊,讓對方的車先過去,第一輛開過來,車上的人很歡喜對我們揮手,我們也對他們揮手。第一輛車過去之後,我們等了片刻,第二輛還沒有過來,我們覺得很納悶,就派人下車看一下,結果對面的車早就停在那裡要讓我們先過去。當我們把車開過去的同時,兩車的人都露出了燦爛的微笑。人與人都是互相禮敬,那種感覺非常舒服,如沐春風!我們還沒上山之前,就已經感受到天目山當地的純樸民情。我們從生活當中也時時可以體會到,懂得禮節、謙讓才能使人生之路暢通無阻,才不至於塞車、不會起衝突。

一個孩子懂得謙卑 一生無往不利

《易經》說:「謙卦,六爻皆吉。」《書經》說:「滿招損,謙受益。」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吉凶禍福,只有一卦,六爻都是吉,即「謙卦」。若一個孩子懂得謙卑,他的人生就可以無往而不利。《了凡四訓》這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學,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謙虛的益處。袁了凡先生參加過好幾次進士考試,在每次還沒有考試之前,他觀察要考試的同學,發現有些人特別謙卑,謙光逼人,對人很恭敬、很謙遜,雖然這些同學有的年紀很輕,但是他就覺得此人一定會考取,考試結束,果然不出所料,謙虛的人都考上了。

我們從小也要時時提醒孩子要常存謙虛,縱使我們的才華再高,但是要知道這個才華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形成的,而是我們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多的長者給予我們的教導、照顧、提攜而形成的,所以愈有才華就愈應感恩所有的長者對我們的無私付出,當我們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不會傲慢。

教孩子懂得尊師重道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古代的人對老師非常尊敬,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看到古人對老師的喪禮都是守喪三年,跟父母一樣,所以古代的師生關係與父子關係是同等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學,當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學生很感念老師的恩德,就在孔子的墓旁邊搭個房子,整整守孝三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守了六年,他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時,子貢剛好在其他國家做生意,等他回來的時候,喪禮已經結束了,子貢覺得非常遺憾,守了三年以後,自己又加三年,整整守了六年。古代的學生對於老師如此尊敬,時時不忘老師教誨的行為,是值得我們現在做學生的努力效法。

古禮的本質是成就學生的恭敬之心

古代的孩子要到私塾讀書,首先父親必須帶著孩子前來給老師行拜師禮。拜師禮的儀規是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之禮,拜完以後,請老師上座,也是父親在前,孩子在後,再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之禮。孩子在五、六歲以前,最尊敬的人是父母,因為這時的孩子,開口閉口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去學校讀書以後,變成「我們老師說」;上了初中以後,則改為「我們同學說」。所以,孩子在每一段成長的過程期間,我們做父母的要好好做父母,當老師的要好好當老師,孩子正確的做人態度才能深深紮根。在這個拜師禮的過程之中,孩子如此尊敬的父親,居然跟老師行三跪九叩首,這一拜對孩子有怎樣深遠的影響?他對老師的恭敬心就會達到極處。

一個人要成就學問,必須要以誠敬之心去求,印祖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古代的禮儀都有其深遠性的影響,我們現代只看到禮的表相,並不瞭解禮的意義與本質。我從教的第一年,有一個學生忘記帶書本,他的奶奶已經六、七十歲了,還幫孫子把書本送到學校。我們的教室在四樓,老人家爬上去已經氣喘吁吁,就在她喘氣的同時,恰巧遇見了我,老奶奶馬上向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她說:「蔡老師好!」這一躬鞠下去,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從此「老師」這兩個字就壓在我的肩上。一位老人家能如此的誠敬老師,給我們鞠躬,我們要對得起老人家。

在此刻,我深深體會到任重而道遠,不好好教導學生,就對不起人家的後代子孫。突然我感覺到,古代的老師,坐在那裡受人家三跪九叩禮,是什麼感覺?如坐針氈。為什麼?一個讀書人,連佔人家便宜的念頭都沒有,更何況受人家如此大禮,那更是誠惶誠恐!古代的家長為何要這樣做?主要是要成就學生的恭敬之心。我們瞭解到這一點,就可以體會到古代的老師真不簡單,他們接受了這個禮拜之後,時時刻刻想的是:假如我沒有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如何對得起他的父親給我行此大禮?我們也可以從古代師生的關係中,瞭解到師生情誼,老師對學生的道義恩義,也可以看到學生對老師的恩義。

師生恩義 萬古流傳

明朝有位忠臣叫左忠毅公,有一年他擔任進士考試的主考官。左忠毅公時時想著要為國家舉薦人才,所以在考試前夕,他就微服出巡,穿平民的衣服,走到了離京城附近的寺院考察。他為什麼不到酒樓找?因為住酒樓的人是有錢的人家,這些考生從小就好逸惡勞,能否考得上?很困難。左忠毅公來到一個寺廟去巡視,見到一個書生伏在桌子上睡著了,他就走到這個書生身邊,拿起書生剛寫完的文章來看。左公看完文章,深深感受到這個讀書人對於國家的一種忠誠,對於人民的一種使命。左公很歡喜,隨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這位年輕人的身上,這位年輕人叫史可法。

考試之後,在閱考卷時,左公看到一篇文章,立刻就感受到是某人寫的,為何如此準確?因為文章也是從一個人的內心流露出來的,可以從文章中感受到他的氣節、志向。左公將寫這篇文章的考生列為第一,史可法果然考中狀元。考中以後,這些上榜的學子都要去拜主考官為師,史可法就去拜訪老師和師母。一進門,老師左公就對他的夫人說:「以後繼承我的志業,不是我的孩子,而是這個學生。」左公看到史可法來拜訪他時,心裡很歡喜,因為他幫國家選到了棟梁之才。古代的讀書人不怕自己沒有子嗣,而是害怕不能把聖人的道德學問承傳下去;自己沒有子嗣,只是影響一家,道德學問沒有承傳,將影響後代子孫,所以他們的心中是時時想著要為國舉才。

左公與史可法同朝為官,一起為朝廷效力。明朝末年宦官當政,左公被亂臣陷害關到監獄裡,受到嚴重的酷刑,眼睛被燒燙的鐡片摀住,膝蓋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獄卒,這些士卒也被他對老師的這一分孝心所感動,就建議他偽裝成撿破爛的模樣,混進監獄裡。

史可法走進監獄,當他看到老師整個身體狀況,不禁痛哭失聲,撲倒在老師的面前。左公雖然眼睛睜不開,耳朵還可以聽得到,他聽到史可法的聲音非常警覺,用他的雙手把眼睛撐開,目光如炬看著史可法。他說:「你是何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梁,怎麼可以令自己身陷如此危險的境地?與其這些亂臣賊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現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說完,左公就撿起身旁的石頭往史可法的方向扔過去,史可法看到老師如此震怒,趕快離開。為什麼左公這麼生氣?他深怕學生的安危,深怕國家的前途受到影響,所以縱使他已經身陷絕望痛苦之中,念念不為自己,還是為國,為自己的學生著想。

好學生必定依教奉行

史可法擔任國家的要職,也常帶兵在外戌邊。他帶兵在外時,都不會到床上睡覺,而讓士兵分成三隊,輪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士兵看了很難受,就對他說:「大人,你這樣身體會受不了的。」史可法就對士兵說:「假如我去睡覺,剛好敵人來犯,讓國家受到損害,我就對不起國家,更對不起我的老師。」老師教誨他要念念為國,他確實不敢忘懷。所以回饋師長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史可法每次回到故鄉,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老師家,雖然老師不在了,但是有師母還有老師的後代子孫,他都竭盡全力奉養照顧。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感受到古代師生的情誼,給我們內心很深的感動。我們要見賢思齊,在一生中遇到非常多教誨我們、幫助我們的長輩,我們也要立身行道,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誠實守信

信是會意字代表人言

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表示話說出去之後就一定要遵守。我們經常聽到的格言、教誨,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顯出老祖宗重視做人的態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後代子孫要遵守這些格言、教誨。

信是仁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儒家著重提倡的道德規範之一,孔子對信的論述很多,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謹而信」、「言必信」、「民無信不立」等等。《易傳.繫辭上》說:「人之所助者,信也。」佛家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流、溝通,信用第一。

信用是立足社會之本

《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孔子也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就很難在社會立足。《論語》也提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沒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還能做出些什麼事?現在商場上講不講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觀念,說無奸不成商。我們這樣守信用,這麼老實,是不是會被欺負?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講誠信,別人都不講誠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會活得很好,因為他會當總裁,他會當總經理。假如你是客戶,你要找什麼樣的人合作?當然是找誠信的,無信之人可以騙一時,但是無法騙長久。因為現代人受功利主義影響太大,都急功好利,小人冤枉做小人,把自己的福分折損了,後來就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

父子之間要誠信

父子之間一定要講誠信,假如你隨便答應孩子,後來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會下降,所以父母對孩子要言出必行。

古代春秋有一則故事,曾參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門買菜,她的孩子吵著要跟去,他太太就對孩子說:「你不要吵,不要跟,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兒子就不吵了,也不跟了。結果曾參的太太從市場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緊張,就跑過來說:「我跟孩子開玩笑的,哄哄他的,你還當真?」曾參對他太太說:「假如你騙孩子一次,可能你這一輩子講的話,他都不會相信,所以還是得按照你的承諾去做。」所以,為人父母,「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人往往在高興的時候都會隨口承諾,這種做法很不恰當。或者很多大人在打麻將時,無論孩子要什麼,都是「好,給你,拿去」,以後孩子就知道了,當父母在打麻將的時候,是他最好要東西的時候。這些一定要注意,不然孩子學到的不是老實,而是察言觀色。是否發覺到現在的孩子眼色觀察的能力特別強?這樣不好,因為人如果不老實,人生會有很多問題產生。

我們自己守信了嗎

我們要反思,我們長這麼大了,父母之命、父母交代我們的事,有沒有「行勿懶」?我們面對親友所答應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跟誰?跟最親的父母,跟先生、太太。對我們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結果我們反而很容易對他們不守信用,什麼原因?因為對客戶不守信義就沒有錢賺,對父母不守信義還可以找找藉口,所以人要省思。我們對父母更要守信用,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對一切人也都要守信。

始吾已心許之 豈以死背吾心哉

「凡出言,信為先」,我們要言而有信,對自己講出來的話,絕對要放在心上去履行。古代人非常信守承諾,在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季札,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他在出使的過程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請他吃飯。在吃飯時,徐國國君一直盯著季札腰帶上面的寶劍,季札看到國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但是按照禮儀來講,代表國家的使者都必須佩戴寶劍,所以季札就在心裡想,等我完成任務以後,再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

季札出使魯國之後又經過徐國,他就要去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可是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就到他的墓前給他行禮,行完禮,把他的寶劍掛在墓旁邊的樹上。他的僕人一看,就對他說:「主人,你這樣做太過了,你也沒有答應要把劍給他,縱使你已經答應要給他,但他已經死了,根本不必要再把劍掛在那裡。」季札就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經起念要送給他,怎麼可以因為他死了,而違背了我心中的承諾?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動念上修。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自己覺得很慚愧,有時失信,第一個念頭還會想如何去解釋,比起古人,確實感受到有一定的差距。有差距才有進步,我們時時去體會聖賢人做人的存心與分寸,自然就能「德日進,過日少」。

讀書人言行不一是文化廢棄的根源

我們回想一下,當初文言文被廢除,原因是在於沒有人閲讀文言文嗎?不是。反而是讀文言文的人帶頭把它廢除了,所以書讀多了並非有用。《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些中文碩士、中文博士是用它來增長浮華,用來獲得自己的名聞利養。當他沒有力行,他對那些道所理解的就是空的、虛的。當他去教中國文化時,接受教育的人心裡是怎樣的感受?說一套做一套,這就不是弘揚文化,而是毀謗文化。

確實文言文會遭遇如此的浩劫,問題不在那些廢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廢除的人只是導火線,真正的原因何在?是讀書人言行不一致。假如讀書人都能把《大學》、《中庸》、《弟子規》表演出來,接觸它的人會不會將其毀掉?不可能!甚至會起而效法。我們看看幾千年來,這些奉行聖賢教誨的人,都得到萬民的擁戴。

海口出了一位名臣,明朝的海瑞,我們都聽過「海瑞罷官」。我到一個地區去,很習慣去參訪當地歷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為有他用自己的心所寫下的歷史,有他用真誠心對於國家和社會所做出的奉獻。我們可以去「見人善,即思齊」,也可以瞭解到他在當地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一走進海瑞墓,看到了兩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說到:「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從他這兩句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清廉的德行。

我看到海瑞這樣的氣節,又看到他一生的事蹟很感動。海瑞到一個地區去做官,他還沒到,當地的貪官汙吏還有惡霸,都趕快溜之大吉,因為他們知道海瑞是剛正不阿。只要海瑞所到之處,人民都是普天同慶的歡迎他。一個真正把聖賢教誨做出來的人,有沒有可能被人反對?不可能的。海瑞最後在南京任職時去世,中國人非常強調落葉歸根,家人把海瑞從南京移回海南。當他的靈柩在南京城移動時,所有的人民都自動穿著孝服,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樣悲傷。我們從這裡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會贏得民心。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文言文會被廢除,不要怪別人,怪我們所有讀聖賢書的人沒有好好把它表演出來。所以只要我們現在學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轉世人對於文化的誤解,而且會更進一步起而落實學習效法。我們生起了一個要為家庭、為社會、為祖宗而付出的心,我們就要時時信守自己的承諾。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不能挑對象。不是做生意才童叟無欺,應該是對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慮清楚再答應。所謂「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只要答應了,就不可以後悔。漢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在他路過自己所管轄的區域時,有幾十個小朋友都圍過來跟他問好,小孩子很天真地對郭伋說:「太守,你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郭伋對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話他沒有怠慢,他在心裡開始計算下一次再回到這裡巡視的時間,然後就跟孩子們講了那個日期。

等到他與小朋友們相約的這個日子,他就提前一天趕到這裡,他的隨從以為大人要進城,就直往城裡去,郭伋說:「不行,我已經跟孩子們有約在先,所以今天我們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住一晚,等到約定的時間到了,我們才進城。」第二天,郭伋一行趕到與孩子們相約的地點時,這些孩子果然也在那裡等他。漢光武帝知道這件事後,對郭伋非常尊敬,還稱讚他說:「賢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經到了極至,沒有缺陷。郭伋最後活到八十六歲,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對於信用的承諾,要不分年齡、貴賤、行業去落實,我們的人生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誠信可免禍消災逢凶化吉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假如不守信用,還要找一些欺騙的言語來掩飾自己的失信,那就會造成「倘揜飾,增一辜」,到最後別人又瞭解到你不願意承受自己的失信,你的名聲就會愈來愈差。當你確實很想守信,但剛好在你生命的旅途中出現了很大的困難,而讓你無法實現諾言,這時怎麼辦?世間事有一個字可以解決,就是「誠」。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能坦誠布公,當對方真正瞭解到你的情況,又瞭解到你的誠意,對方也會退一步,這是你的真誠心幫助了自己。可是假如你繼續掩飾,對方就會愈來愈憤怒,到時就難以收拾。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親人背負了很多債務,他想到自己有責任去償還親人的債務,但他很緊張,唯恐對方對他的態度不好。他的朋友建議他,就坦誠跟債主們談:「你們現在做惡劣的報復,你們得不到好處,我也得不到好處,我現在是誠誠懇懇來還錢,我一個月可以還你們多少。」在朋友的建議下,他跟債主們很坦誠的溝通,結果債主們很願意接受他的坦誠,事情就這樣順利解決了。所以,處世做人的方法,不要想得太複雜,應該是用誠信去對待。

信是信義 謹守道義、恩義、情義

做人做事不但要講信用,而且要有信義。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義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義、恩義、情義。雖然父母沒有跟我們說「你要孝順我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孝順父母。像君臣關係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領導者雖然沒有對你說「你要效忠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忠於職守。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與道義,雖然沒有付諸於言語,可是卻時時不敢忘記。像朋友之間,在相處過程中,他可能載送我們一程很長遠的路途,下車的時候,我們也很感激說:「謝謝,謝謝!」朋友會說:「用不著感謝,我們是好朋友,不必如此客氣。」這種朋友的道義是時時放在心上,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