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自知交友不慎,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辛棄疾自知交友不慎,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辛棄疾自知交友不慎,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於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這一時期,年輕的辛棄疾並沒有機會在軍事舞臺上展現他的過人才華,當時,義軍首領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掌書記,掌管文書和帥印。但在這一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從此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個和尚,他的名字叫義端,是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這個義端和尚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裡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裡邀功。義端和尚曾經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頭頭,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別人,只得拿辛棄疾問罪。出現這樣的事情,辛棄疾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去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和尚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竄了出來,一刀將那義端和尚砍下馬來,那和尚一見是殺氣騰騰的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便身首異處。辛棄疾也奪回了盜走的帥印。

名士相會: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佇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痛心疾首,拔劍斬坐騎,盟誓為恢復河山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分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的這次瓢泉共酌,鵝湖同遊,長歌相答,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哭祭朱熹: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佈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冑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被朱熹“斷過財路”的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辛棄疾死後葬於江西上饒的鉛山縣永平鎮。墓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