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嗎?

欠小賤


合法繼承而來。

其實很多人對康乾盛世這種說法是不滿的,表面看到乾隆年間,已經到達頂峰,無論是國力還是版圖,而實際上如過若沒有雍正帝勵精圖治的12年多,哪有什麼康乾盛世,清朝不提前走向末路就不錯了。

以康熙的雄韜偉略之才,從幼小一路波折成長到大帝,識人辯才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強的。晚年的康熙雄心不減,在版圖疆域問題上一直與草原和沙俄以及周邊國家征戰,表面上軍力強大,版圖遼闊,實則由於康熙晚年守成荒疏,連連征戰,又有九子奪嫡的發生,國家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大清帝國交到雍正手上僅僅只有不到800萬的存銀,國庫早已空虛到極致。

正因如此,康熙對於太子之外誰最適合接位,心理已經一清二楚,有能力又夠狠,且沒有不良嗜好的,只有雍正。

野史中的雍正害死康熙,將遺詔中傳位於14改為4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先不說改詔時機,光能知道放哪了就很蹊蹺了。

雍正最讓康熙滿意的也不是因為他有個寶貴兒子,康熙喜歡孫子並不是喜歡乾隆這一個。他最滿意的是雍正的孝道,康熙覺得他靠譜,不爭不搶,默默盡孝,辦事也妥妥的放心,有鐵手腕。

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需要一個鐵手腕的人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太子和八賢王和十四顯然都不適合,太子好色,又勾結大臣坑自己。八賢王沽名釣譽,做事講究陰謀,辦不了改革這種大事。十四,武夫一個,容易被帶節奏。

最後總結下雍正帝在位都有哪些豐功偉績:

1.勤政。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點不為過。在位十二年多,堅持每日親自批閱奏摺,在已保存下來的數萬件奏摺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語甚至高達一千多字,平均睡眠時間每天只有四小時。

2.不好女色。既沒有繼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兒子乾隆那樣濫情;

3.厲精圖治。鐵腕反腐,設立軍機處,將君權最大化;改土歸流,大大鞏固了對西南的統治;“攤丁入畝”實現土地均勻化,割富益貧的舉措有力合理化了稅負,既給乾隆攢夠了零花錢,同時又加強城鄉間的聯繫,有利於社會穩定;

4.在位期間,國庫從700-800萬做到了6000萬。


東說史時


我想你問這個問題是不是聽過傳言,說雍正殺父奪位?或者說是雍正篡改聖旨,把明明給傳位十四皇子的聖旨偷偷的改成了傳位給四皇子。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謝謝大家,今天就分享到這兒。


白公子怪談明史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歷史中的光影


嗨,大家好,我是廣安小陳哥。今天很榮幸回答你這個問題。關於雍正帝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根據我對歷史的瞭解,我覺得雍正帝的皇位是康熙帝傳位於他。詳情(雍正王朝)也有這段歷史的片段。我覺得這應該是真實的。1因為大清本來就是滿人建立的,其皇位詔書也應該有滿文,蒙古文,漢文,不存在像野史所說的雍正帝篡改遺詔。畢竟滿文,蒙古文也不是那麼好改的,2關於野史的說法也有很多,什麼傳位十四王爺的也不少,這應該是八阿哥,九阿哥的黨羽,以及對雍正帝不滿的人的的邪說,畢竟雍正帝在未成為皇帝時辦的那幾次差也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3雍正帝登基後的一系列改革也得罪了民間的權貴,所以大家才說雍正帝的皇位來歷不明。


廣安小陳哥日記


首先我們看一下正史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隆科多正式宣佈“遺詔”,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作為一名擒鰲拜,平定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的皇帝,且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其膝下子嗣多為有能有才之輩,因而也引出來後面的九子奪嫡的事件。其中九子分別為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當然最後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放一張道明叔的康熙大帝照片)

從官方的記載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合乎法理的。清代的官書對於這些可謂是眾書一詞,口徑統一。不過對於民間來說,顯然讓人全然相信史書記載是不現實的,因而出現了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後世有的學者也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 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後經證實,其遺照應該為滿文,而在滿文之中顯然是不存在這種改法的。

(甄嬛傳中雍正形象)

不過較為統一認可的,也是眾多皇帝的處理方法,顯然成功者是不可能與失敗者分享喜悅的。在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並且雍正皇帝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因而也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傳位乾隆愛新覺羅弘曆的詔書被秘密封存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事實上,不管如何得到皇位,雍正作為一名只在位十三年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非常關鍵性作用。但是因為在位時間的短暫,後世只說康乾盛世(像是父子一樣 實際為爺孫),而未稱為康雍乾盛世,對於泉下若有知的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的雍正帝來說也算是一件憾事了吧。

(甄嬛傳中乾隆形象 三代人齊了)


四月的薔薇花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康熙傳給他的。

康熙最開始是希望孝康章皇后的兒子二阿哥胤礽即位的,所以二阿哥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但是後來經過兩立兩廢太子,需要重新確立新的繼承人。在諸子之中,四阿哥胤禛不論從年齡或是能力上說,都是皇子中的佼佼者,他年少時曾從徵塞外掌管正紅旗大營,後來多次代替康熙巡視和祭天,頗得信任,並且有十三阿哥胤祥,戴鐸,隆科多等人襄助,在康熙後期又韜光養晦,康熙對他印象很好,是正常傳位,並且傳位詔書滿漢雙語,是不可能造假的。


那迪卡


我認為,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常的傳位得來的。理由:皇帝接任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尤其在清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程序,如太子的廢及立都是有嚴格的程序的;其次,在雍正身上之所以出現了密而未宣的情形,是因為康熙大帝自身的原因,一句話就是為了保護自己;三有遺詔為證,在清代時偽造遺詔是不可能的,沒有那完美的技術,而且眾位皇子在康熙大帝眼下,是沒有冒頭的機會的,誰主動出來誰被淘汰,這種情形下,掌握一兩個權臣聽命於己可能容易,但掌握整個傳位鏈絕無可能,所以偽造遺詔絕對沒有實際條件。


野徑峽


雍正的帝位到底是康熙的真實想法,還是被逼迫的無奈,又或者是康熙屬意他人,但被雍正篡改的,直到現在,仍眾說紛紜、各持己見。


說起胤禛的出生,他的生母烏雅氏因身份低微,在他出生後,連撫養的權利都沒有,便被抱走。因此,雍正從小是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撫養的,但感情並不深厚。


胤禛(yìn zhēn)年少時,曾因性情急躁暴烈,被康熙用“戒急用忍”來訓教他,並帶他巡歷四方。20歲時,被封為多羅貝勒。29歲時,還把圓明園賜給了他。幾乎每年,康熙都會到胤禛的圓明園吃飯聊天。


我們都知道,康熙先後兩次廢太子,第一次便是在胤禛30歲時。第二次復立太子是在次年,胤禛31歲,也正是這一年,升任和碩雍親王。三年後,再次廢太子,自此再未設立。當時,胤禛34歲,歷史上的“九王奪嫡”也是在這時開始顯露出來。


要說胤禛不想要皇位那是不可能的,一招“暗渡陳倉”用的賊溜,他時不時的去跟僧人談經說道、研究金丹,與眾人較好,表現出一副閒人的姿態,可私下又跟年羹堯和隆科多等人來往頻繁,建立自己的勢力,實乃高招。


“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後來,康熙六十年的祭祖大典,便委任胤禛主持,六十年一甲子,這麼重要的事,跟太子人選無關?這時的康熙,仍然會到圓明園跟胤禛吃飯。到康熙61年11月,身體已經感到不舒服的情況下,依然讓胤禛“恭代祀天”,皇八子、皇九子等都沒能代祀,就連皇十四子都未召回,甚至還派了年羹堯在其身邊。

“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另外,民間關於“十改於”和“十改第”的說法較多,但我們從近些年曝光的康熙遺詔中,可以發現,清朝的官方文件中,尤其是遺詔,會將繼承人的正式爵位、名字和兄弟排名寫清楚,改一個字或許有可能,一串字還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偽造或者自制。但結合康熙生前的行為,我認為,雍正的帝位應是康熙真實意思的表達,名正言順。


八月餃


雍正的帝位是靠自己步步為營爭取而來的,也是靠對手們犯的錯誤而來的。

早年積累經驗和力量

雍正六歲進尚書房,再大一點,便跟康熙四處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十六歲,陪三哥允祉往祭曲阜孔廟,十九歲,隨康熙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二十一歲被封為貝勒。二十三歲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隨同康熙巡幸五臺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三十二歲時,被封為雍親王。這些活動,為他日後治理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雖然看起來不怎麼起眼,其實都為他後來的奪嫡打下了基礎。

奪嫡中八面玲瓏,穩紮穩打

在奪嫡的過程中,胤禛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方法。他採取兩面派的手法,外弛而內張,哄騙康熙帝、政敵和百官。康熙命他參加一些政務活動,還屢次去他的花園與家人團聚,又召見他的兒子弘曆(即乾隆),帶到宮中養育。胤禛也建立了自己的小集團,其中有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等。

當上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69歲高齡的康熙去南苑行圍而“偶冒風寒”,最終於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駕崩,胤禛宣佈聖祖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飛天鯨鯨


雍正皇帝被稱為“鐵腕”皇帝,他勇於革新,勤於理政,任用賢才,勵精圖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傑出的成績。歷史上所稱的“康乾盛世”實應為“康雍乾盛世”,只不過雍正在位時間短暫,人們才將其略去,但他承前啟後的作用確實值得大書一筆。然而,雍正皇帝如此光環的背後卻有著一個謎團。據說當時康熙本沒有打算讓雍正繼位當皇帝,雍正是讓人篡改了父皇的詔書而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時大殺兄弟和功臣,都與這件事有關。這是真的嗎?關於這一問題還要從康熙晚年說起。當時,康熙皇帝兩次廢掉了皇太子允?(réng),面對空著的太子之位,皇子們都垂涎欲滴,並結成黨派。不久,康熙命皇十四子允?( tí)為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這讓人們覺得康熙是意有所鐘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熙在暢春園突然病逝,大臣隆科多宣佈遺詔,說立皇四子胤?(zhēn)為太子,繼皇帝位,這就是雍正皇帝。即位後,雍正便將允?從前線調回,永遠禁錮,還把不服從自己的兄弟監禁或殺死。更意外的是,雍正的生母烏雅氏竟然拒絕兒子為自己上皇太后的封號。人們對這些舉動產生了疑惑,於是有了傳言說雍正串通了當時任步兵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遺詔。遺詔本來是“傳位十四阿哥”,他將“十”改成“於”字,變成“傳位於四阿哥”。這個理由看合理,但經不起推敲。因為清朝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漢語可以改,滿語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再者,“於”是簡體字,古代“於”字應寫成“於”。其實,康熙生前,胤?非常幹練地處理了父親交給他的一些事務。另外,在皇太子允?被廢后,眾兄弟都落井下石,只有胤?敢為他說話,這點得到了康熙的讚許。還有,康熙帝很喜歡胤?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他把皇位傳給胤?,一定程度為的就是讓弘曆將來可以做皇帝。由此看來,康熙皇帝傳位給雍正並非不可能。但因為其中還有一些不可解釋的謎團,雍正究竟是正常即位還是篡位,目前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雍正即位,一直以來都是歷史的一樁懸案,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但是從來都不乏大家對雍正皇位如何得來的大膽猜測。而且在康熙晚年,宮廷爭奪皇位的鬥爭非常激烈是事實,康熙自己也說過,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兒子不爭氣,目光長遠一點也未嘗不可。這裡選取了一些其中的說法,正史野史也都不定,大家看看就好: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打算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淘寶搜索“軒有尚衣”,衣你好看)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但是關於改詔一說,很多人都能看出漏洞來,首先清朝是滿人,詔書應該不是漢字吧,其次就算是漢字,也應該是“於”而不是“於”。而史學家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就是康熙傳給他的。(好像這結論有沒有都差不多)。

不管怎麼說,儘管雍正的即位確實來的不明不白,但是卻不能否認他也是一代明君,縱使“文字獄”是他帝王生涯中不可抹去的汙點,但是人誰又能無過呢?少了他,又怎麼會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呢?其實歷史這東西,誰都沒有能力去說清楚那個時代的誰是誰非,畢竟作為後生誰都沒有經歷過,而我們,不過只是一群有著不同想法,正在默默續寫著另一部歷史的看客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