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梟雄嗎?為什麼?

李煜說史


曹操真的是梟雄。梟雄的指的是驍悍雄傑之人,指強橫而有野心的心。

曹操出身於大宦官家庭,(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養子)早年機智勇敢、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他從小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為《孫子兵法》註釋,流傳後世,這就為曹操後來的軍事才能奠定了基礎。

東漢末年,宦官勢力猖獗,袁紹領軍平叛。這時,董卓趁虛而入,滅了袁氏一族,袁紹、袁術和曹操逃離。在討伐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曹操擔任代理奮武將軍。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和陶謙諸軍。曹操之父在投靠曹操的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開始向東南擴展勢力,所到之處雞犬亦盡,無一活口。

曹操對戰袁紹的時候,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但曹操善於聽取謀士正確的意見,在戰略、戰術上遠勝袁紹。當時袁紹手裡有“河北四庭柱”四大猛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顏良,為四庭柱之首。詛授曾勸諫袁紹:“顏良性急,不可單獨任用。”但袁紹並未聽取。白馬之戰中,派顏良進攻。顏良三合斬殺曹操大將宋憲,一合秒殺魏續,又接著打敗徐晃。曹操採用荀攸之謀,聲東擊西。最終顏良被身騎赤兔馬的關羽一刀斬殺。

二庭柱文丑,(曹操用誘敵之計)追擊徐晃時,遇見關羽,怯敵,欲逃。可關羽騎的可是赤兔馬,最終文丑死於非命。

最後是張郃和高覽,在官渡之戰中,收到郭圖誣陷。迫使兩人叛逃,投向曹操,被曹操重用,屢立奇功。

關羽乃是五虎上將之首,鎮守荊州。曹操與之在爭奪荊州的戰爭中,曹操以江南為利,聯合孫權夾擊關羽。在戰中,糜芳、士仁在後方負責糧草失職,被關羽知曉後放話懲戒。二人怕被問罪,又逢孫權派人來誘降,最終二人不戰而降,導致關羽敗走麥城。關羽被圍困,因為個人恩怨,導致無人救助,諸葛亮因路徑遙遠,愛莫能助,最後關羽被殺,荊州被奪。


霞露薌灃


曹操絕不是一個奸詐罪惡之徒,相反還是一個傑出的人才,不論打仗與改革,他的人生態度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1,政治上的一些措施(懲辦豪強、唯才是舉)

他起用王修、滿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所以袁紹雖兵多、錢多、糧多,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2,軍事上的措施(統一北方、治軍嚴整)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

3,經濟上的措施(施行屯田、興修水利、提倡廉潔)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裡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

4,建安風骨享譽文壇

說到曹操,最不能忽視的就是他的文學才能,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他的一些作品如《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被收錄到中學語文課本中,被人們廣為傳誦,讀過他作品的人都被他獨具一格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圖片源自網絡)

所謂“梟雄”有“強橫而有野心、智勇雙全的人物”之意,曹操都具備了。



淺議輕談


大家好很高興回你這個問題,曹操是梟雄也是英雄。

曹操在小說和戲劇中一直是個很奸詐的形象。有些人說曹操並不奸詐,是個雄才偉略的政治家,我覺得也不全對。曹操一定是奸詐的,不然如何在亂世中立足,並且最後做到挾天子令諸侯。但他肯定有雄才的一面,這兩種極端的氣質在曹操身上並存。

曹操奸詐的很“磊落”,敢於向皇權發出挑戰,把一個奸雄的形象做的派頭十足;但他也奸詐的很“節制”,終其一生距離帝位那麼近卻始終沒有碰觸,他是個精明的政治家,懂得什麼底線不能碰,懂得時機未到。漢朝已經呈現農耕文明很穩固的社會形態,這樣的社會有它穩固的倫理架構作支撐,曹操的所行卻偏偏打破這種平衡。一般來說,奸詐的人心胸都不怎麼開闊,但曹操又是個例外,他的《觀滄海》,氣勢恢宏,每一句都有吞天地之勢,他的身上又分明表現出文學家的氣魄。

魯迅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歷史上的曹操與戲曲小說裡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應該還曹操以本來的歷史面目。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曹操是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他能順應歷史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曹操出身低微,為當時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齒。袁紹就公開罵他是「奸閹遺醜」。曹操自己也不無遺憾地說:「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但他並不因此而後退,而是堅決地與那些豪族集團進行角逐。這表現出他英雄中的一面。

毛澤東也對人說過:“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

如上所述曹操是梟雄也是英雄。


武澤琪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氣的說法是“奸雄”,不客氣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賊”。但魯迅先生說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大家更熟悉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嚴嵩那樣,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賊”;像董卓那樣,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梟雄”。梟雄這個詞,也有多種解釋。梟,本義是貓頭鷹,引伸為首領、魁首、雄長,比如鹽梟、毒梟;也引伸為驍勇、豪雄、桀驁不馴,比如梟騎、梟將。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對“梟雄”的解釋,就是“強橫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傑出的人物;魁首”。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志•魯肅傳》),黃權說“劉備天下梟雄”(《後漢書•劉焉傳》),便都是看出劉備乃“智勇傑出的人物”,驍勇、 豪雄、桀驁不馴;而我們把董卓看作梟雄,則指他“強橫而有野心”。梟雄是“強橫而有野心”,則奸賊就是“奸滑而有賊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詐而又豪雄也。那麼,曹操是這樣的人物嗎?

是。

曹操從小就奸猾。他這個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長於一個宦官家庭。自幼過著紈袴子弟的生活。父親母親都不怎麼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錯,曹操便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說,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是一個典型的公子哥兒,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鬼點子和壞主意層出不窮。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人,也是一個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人。所以《三國志》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因此許多人沒把他放在眼裡(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視他(薄其為人)。比如南陽名士宗世林,就自稱有“松柏之志”,堅決不和他交往(見《世說新語•方正》)。

然而有一個人卻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橋玄認為曹操是難得的人才,將來平定天下,非操莫屬,因此竟以妻子相托。橋玄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材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話是記載在《三國志》正文的,應該靠得住,也有道理,因為曹操並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紈袴子弟。 孫盛的《異同雜語》說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張讓時,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這說明曹操是一個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詐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義。

那麼,曹操自己怎麼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認同“奸雄”這個評價。這個評價是許劭給出的,而結交許劭則是橋玄的建議。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人, 是當時最有名的鑑賞家和評論家。他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叫“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從此進入 上層社會。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評,還是天機不可洩漏,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最後,許劭被逼得沒辦法,才冒出這麼一句:你這個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而去。

這就是曹操了。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隨和、詭譎、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據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於“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惡的,所以我不稱他“英雄”而稱他“奸雄”。

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一種將生死成敗、進退榮辱置之度外的豁達大度,一種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當然,這個大英雄又是很奸詐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詐的英雄”。)





緣禦寒


1.和曹操同時代的大佬都吹曹操。

諸葛亮說曹操用兵不下孫、吳,劉備經常跟諸葛亮唸叨說曹操有多厲害,陳壽寫三國志,給曹操定的評價是“超世之傑”。

基本上後世吹曹操,都沒有這幾個人吹的真實。

2. 曹操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名聲很高。

魏武帝陵在晉朝是著名旅遊景點,這一點陸機在自己的文章裡提到過,他貌似還順了兩塊炭當紀念品。

李世民也覺得曹操很厲害,還親自給曹操寫了篇祭文(雖然裡面不乏給自己開脫的意思)。

3. 就算軍政成就上有一些遺憾,但曹操的文學成就是公認的沒法黑。

一個君主,政治牛是本分,軍事牛是加分,藝術還牛那就能聰文人那裡掙到很多印象分了,毛爺爺喜歡曹操,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曹操的文采真的非常好。

毛爺爺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說的只是他們的文采不好,而曹操恰好是漢末最牛逼的文學家之一,所以同樣詩寫的很好的毛爺爺對曹操又額外的好感就不奇怪。

4. 曹操兼具政客的冷酷無情和藝術家的浪漫色彩,人物形象非常豐富。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曹操感情豐富的記載,比如青梅煮酒,比如華容道大笑,比如對丁夫人的挽留,臨死前對曹昂的歉意,對身後事的安排,流露出的情感不是假的。

所以這種又有大格局又有浪漫情懷的複雜形象,就給了人們很多想象和發揮的空間。

5. 對於曹操奸臣一面的著重塑造是有歷史原因的。

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何宋朝開始民間形象才把曹操向奸臣塑造,其中原因我沒有研究過,也說不清楚,但是曹操並不是一開始就被塑造成負面形象的,歷史上的曹操形象很複雜,有正面也有負面,一般認為曹操的性格是有一個漸變過程的,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一開始就是虛偽狡詐的奸賊。

6.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而之後到唐朝時是看看曹操與誰並列

前趙太祖劉淵道:“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徐光誇讚後趙太祖石勒:“陛下神武謀略過於漢高,雄材卓犖超於魏武。”

劉曜常自比管仲及蕭,曹,時人莫之許也,惟劉聰厚之,曰:“永明,漢世祖,魏武帝之流,數公何足道哉。”

東晉名將庾翼道:“吾欲為漢高,魏武,何如?”

劉文靜誇讚李世民:“此命世才也,豁達類漢高,神武似魏武。”

姚察誇讚南陳太祖陳霸先:“高祖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

唐朝名臣李德裕道:“皇帝以軒後之威神,漢高之大略,光武之雄斷,魏祖之機權,合而用之,以定王業。”

丘遲:“朱鮪喋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楊堅:“昔漢高欽無忌之義,魏武挹子幹之風,前代名賢,后王斯重。”




高高在下喲


曹操是梟雄。

一直以來,曹操的人設都倍受爭議。有人說,他是奸雄,唯我獨尊,燒殺擄掠,挾天子以令諸侯,很長一段時間,曹操都是奸詐的代名詞。

文化是一種藝術,歷史是一扇大門,不經意地走進去聆聽遠古的迴音壁,會覺得曹操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

他明明是政治家,卻寫的一手好詩,他可以說,是一個大文豪。

他心狠手辣,卻愛才惜才,甚至重用被俘虜人,譬如:關羽,陳林等等。

他痛恨小人,討厭自以為是的人。

他更看不上軟弱無能,昏庸無道的皇帝。

他重親情,給家族裡的他們每人一個金飯碗。

他戎馬一生,馳騁疆場,揮灑任性,昂著高傲的頭顱讓後人評說。


雲中飄舞


曹操在歷史上確實是梟雄,悠醬超佩服他的,但也是個狠心的角兒,利用女子來實現自己的計謀。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之前悠醬的文章中有寫到,曹操是“夏侯氏”之子。

在“四大名著”翻讀中發現,《三國演義》中的美人計實由曹操幕後策劃,與獻刀計互為連環。曹操在向董卓行刺獻刀之前,就已經在王允家的後花園邂逅了貂蟬。貂蟬是因為深深愛上英雄胚子曹操,所以才萬死不辭獻身美人計。奈何“三國”第一“痴情女”遭遇“三國”第一“負心郎”。

曹操沒有兌現當初英雄娶美人的承諾。

所謂美女配英雄,但凡三國時期的美女都與曹操都有關係。


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中的甄宓。說的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美女 大喬 小喬。都與他有著說不明道不清的關係!而從美人角度而言,曹操一定也是一個不錯的美男子。至少是一個眼光銳利,氣質高雅,有王者氣度的男人中的男人!


古今天下史悠悠


是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曹操是何許人也?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祖籍沛國譙縣人,漢族。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開拓者。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內除掉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分割勢力;對外征討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為曹魏政權打下了穩定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用詩歌去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可謂是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創作也頗有成就,開啟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書稱之為“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這一系列說明曹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一代梟雄稱號當之無愧。



隱視句新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句詩,此話雖是調侃,但也無形中暴露了曹操一個頗為奇葩的性格——他喜歡有夫之婦。這一點,不得不令人頗感意外。而縱觀曹操這一生,也曾與多位這種類型的女子糾纏不清。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進位魏王后,卞夫人進為王后,而其他所有妃嬪,則分為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五個等級。在曹操眾多夫人中,這種類型的女子到底有多少?陳壽沒有言明。但可以確定的是,起碼有幾十位的樣子。

曹操麾下25子,只有生下兒子的夫人,才有資格被史書所載;至於其他妃嬪,更是數不勝數。

而在這些女子之中,又數杜夫人與鄒氏這兩位最為出名。

先說說鄒氏。自從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之後,他便極其注重許都附近的防衛事宜。為鞏固自身統治,曹操決定攻打不遠處的割據勢力張繡。後者位於南陽郡的腹地宛城,屬於荊州地界的最北邊,這對當時的曹操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戰役進行的很是順利,張繡沒多做抵抗,便投降了曹操。人在勝利之後,便容易飄飄然,年輕時期的曹操也不例外。在宴會當中,他一言就看到了張繡叔叔張濟留下來的遺孀鄒氏,並當面要納其為妾。對此,張繡覺得倍感屈辱,在謀士賈詡的挑撥之下,他忽然殺了一個回馬槍,給予曹操以致命打擊。此戰,令曹操終身難忘。因為在宛城一戰中,其長子曹昂、侄曹安民、愛將典韋,皆歿於此役。

而向來英明善斷的曹操,卻因為一個寡婦跌了一個大跟頭,不得不令好事者“津津樂道”。

曹操有三個養子,分別是何晏、曹真與秦朗。除曹真以外,何晏與秦朗分別是尹氏與杜夫人的兒子。尹氏倒還好說,她是何進兒媳,何晏也是昔日的大將軍之孫,他們母子受到曹操寵愛,倒也是不足為奇。畢竟曹操年輕時,也是何進手下的小弟。

但秦朗與杜夫人這一對孤兒寡母,沒錢沒勢沒關係的,卻能受到曹操寵愛,便得益於杜夫人的美貌了。杜夫人到底有多美?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一向英雄的關羽,卻也對其念念不忘。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說: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這場桃色之爭,最終以曹操的出爾反爾作為結束。關羽心不自安,不久之後隨即出走,又再次返回到劉備麾下。這件事,在《華陽國志》、《獻帝紀》中都有記載,可見曹操好寡婦之名,可謂是板上釘釘了。

說到這,難免有人會問,曹操一生梟雄,為何會愛上寡婦呢?其實這就是曹操的聰明之處。

我們都知道,兩漢時期外戚干政現象屢見不鮮,幾乎成為了漢朝最頭疼的問題。曹操之所以迎娶寡婦,是覺得這些女子背後沒有勢力,不會造成外戚干政的結果。在曹操娶的這些寡婦中,有很多都是已經生子了的,而曹操對於這些“非親生”的兒子依舊視為己出,就是看出了他們背後無權無勢,沒有士族支持的特點。另外曹操對於本土豪強也打壓力度很大,結合曹操打壓外戚,這樣使得曹魏能將權力徹底掌握在手中。

除此之外,古代女子再嫁、改嫁乃至主動離婚,都是當時頗為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諸如劉備稱帝之後,所立的皇后吳氏,也是個寡婦;著名才女蔡文姬,曾經三嫁他人,依舊被世人稱頌其才。

事實上,這源自於兩漢社會對女子的包容地位。一方面,儒家剛剛確立,其封建道德倫理體系也只是初步形成,沒有對世人的禮制思想造成太深遠的影響;而另一方面,漢代經濟落後,女子與男子一樣,都是經濟體系中的主體,甚至尤有甚之。因為她們不僅會做農活,也是手工業的積極承擔者。比如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在回到家鄉後依舊以織布為生。

鑑於漢代婦女在社會活動與勞動中的突出力量,社會言論與朝廷法律都對其頗為包容。而女子再嫁、改嫁,則是當時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便是想要離婚,只要錯不在她們身上,官府也會應允。

在此背景之下,曹操的後宮中也難免有很多寡婦存在。“寡婦門前是非多”,儘管在後人看來,這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那種戰亂背景之下,迎娶寡婦也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另外還很能滿足曹操的征服慾望。

曹操平定外戚,打壓士族確實給曹魏帶來了諸多好處,然而任誰也不會想到這種措施反而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司馬懿之所以造反成功,除了他得到了魏國士族的支持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曹魏集團沒有足夠的外戚實力與之抗衡。

當時的魏帝年幼,曹家也只有曹爽一人支持大局,當幼帝曹芳與曹爽外出祭拜先帝時,司馬懿果斷髮動兵變,控制洛陽城。倘若城中還有足夠力量的外戚勢力,想必司馬懿也不敢以這種方式謀反了吧。

古代帝王權術講究平衡,原本曹爽與司馬懿形成平衡狀態,這對於曹魏而言自然是好事。然而曹爽是個庸才,他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一強一弱之下,只有兩項對點的平衡狀態很容易被打破,倘若加上外戚這一點,三者互相制衡抵制,這種平衡狀態是不是就穩固一些呢?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曹操以娶寡婦的方式打壓外戚不失為是一種高明手段,只不過是他將外戚打壓的太厲害罷了,導致日後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軍令如山


我認為曹操就是一代梟雄。因為他勇敢,他堅定,他越挫越勇。

首先我的觀點來自於書籍內容,所以多少會受到書籍的一些影響。

但是在讀的這一部分書當中,我感覺在亂世之中,曹操經歷了多次失敗,從當初的一無所有,到後來的“挾天子以令不臣”,曹操一直以來的目標或是抱負一直都沒有改變過,那就是讓天下恢復太平,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

曹操一直都有自己的主線任務,從曹操年輕時發現皇帝信任宦官,且天下被宦官攪得民不聊生,天下硝煙四起,百姓遭受苦難,所以曹操勇敢的站出來,打算殺死宦官之首“張讓”,雖然刺殺失敗,但是也讓他明白,天下和平非張讓一人之責,也不會隨著張讓的死去而恢復太平,所以曹操將目光看向了,中央朝廷想要進入中央朝廷,從內部開始整治。所以曹操在看透一切之後,開始了自己的當官之旅,但是旅途並不順利,但是曹操一直在堅持著,期間經歷過袁紹要立新帝,袁術自立為帝,但是曹操卻依舊沒有要稱帝的想法,只想著要還漢代太平而已。他中間經歷過信任之人的背叛,軍隊從有到無,又從無到有的多次挫折,但是最後曹操還是在堅持著,雖然曹操在打仗期間犯過很多錯誤,但是主線一直從未發生過改變。

而且,曹操的才華很好,軍事,文學以及治國之道都不差,但是即使是這樣一個文武全才的曹操他依舊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的才華不足以達到立新帝的高度。這個從曹操一直未稱帝就可以看出來。雖然曹操後代稱帝為王,但是那是後事,不能與曹操相提並論,也不能淹沒曹操就是亂世梟雄的事實。

或許會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就是最大的野心,但是話說回來,曹操只不過是想要天下變的更好而已,不可不提的是曹操的努力換來了三國鼎力時代,但是三國時期雖然戰亂頻發,但是卻不再是天下混戰的狀態,百姓也過著亂世中的平安生活不是嗎?

所以我認為曹操就是亂世中的梟雄,他勇敢,他堅定,他越挫越勇,他可乘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