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文|星子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前些日子,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在家看了許多電影,其中電影《耐莉》中的一個小細節觸動了我的心。


耐莉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姑娘,喜歡唱歌和表演。在一次藝術節上,她還為自己的歌曲設計了舞蹈,一邊唱一邊跳。


誰知,坐在臺下的父母覺得耐莉的舞蹈不合時宜,立刻用手勢和表情提醒她,讓她收斂一點。


頓時,一向放得開的耐莉拘謹起來,她有些壓力,懷疑自己做了出格的動作。


而父母沒想到,這個舉動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耐莉原本一直單純自在地做自己,父母的提醒卻讓她看到了羞恥心。


那以後,耐莉變得謹慎拘束,因為怕又做些不合適的事被嘲笑,她在人前小心翼翼,自卑而缺乏安全感。


這種害怕幾乎伴隨耐莉一生,直到她再次站上舞臺,也彷彿能看到有人在竊竊私語地討論著她。


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然而,耐莉父母這種不合時宜的指責,在生活中也時常可見。


他們關注點極為細小,旁人不會留意的地方,他們卻處處挑剔。譬如:

孩子在公共場合摔倒了,這本是無傷大雅的意外,父母卻大聲呵斥,說其他小孩都會走路,就你摔倒,丟人;

父母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卻當眾嫌孩子米飯掉到桌上,挑剔孩子吃飯大聲說話,不懂事。

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或許是出於家長焦慮,怕孩子行為不穩重,會讓自己沒面子、沒見過世面,怕大家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育好。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家長的“投射認同”心理在作祟。


投射認同概念認為,父母的成長經歷塑造了他們內心和自己的關係,當關系中令人痛苦的部分閃現,他們就會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以緩解自己的痛苦。


因此,如果父母一直挑剔嫌棄孩子,將自卑害怕的情緒傳遞,這實際上是他們自己自卑、怕丟臉情緒的閃現。


然而,自卑是會傳染的。


當家長嫌棄孩子時,又無異於親手傷害了孩子的尊嚴。因此,重新審視自我,杜絕傳遞自卑,對家庭教育而言十分重要。


1

從小被當眾挑剔嫌棄的孩子,

長大後處處“露怯”

隨著時代發展,新事物不斷湧現,家長們也希望孩子能適應社會,掌握社交技能。但是,當孩子的表現稍不如意,就出口指責,其實是揠苗助長。


曾看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商人早年和妻子從鄉村來到城市打拼,拼搏十年,日子有了起色,他們便把寄養在鄉下的女兒接來,想給她更好的生活條件。


誰知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商人覺得女兒小家子氣極了——不敢說話,不敢夾菜,回答別人的問題時聲音也很小。


女兒膽怯拘束本無可厚非,可商人卻想起了自己過去闖蕩時,因不懂規矩禮儀鬧了笑話的尷尬。


他羞恥難耐,便在離場時,當著孩子的面向朋友解釋:“她剛從鄉下來,什麼也不懂,不該帶她來這種場合。”


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一句教育諺語曾說:“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不要和問題一起解決孩子。

”而商人這看似救場的話,卻和問題一起打擊了女兒。


果不其然,後來孩子的狀態也沒有好起來,喜歡低著頭,挨著牆根走路,甚至連商店也不敢進去,因為老闆的熱情會讓她侷促不安。


赫茲裡特曾說:“自我評價越高,自信心就越強,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我們才能表現出與環境的和諧平等。


孩子的自我評價深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如果父母挑剔苛責孩子成習慣,孩子的自我評價過低,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做事束手束腳,難以適從。

2

不被焦慮裹挾,才能將自信還給孩子


隨著信息交換速度的提高,生活圈子的擴大,許多由攀比產生的焦慮也在無形中傳播。譬如前些年,英劇《唐頓莊園》在中國的熱播,掀起了貴族禮儀的學習熱潮。


為了向上流社會看齊,英國某奢侈童裝品牌在上海私人會所舉辦了英式貴族禮儀的課程,還由英國禮儀專家親自授課。


許多中國富二代兒童參加了課程,學習如何禮貌地握手、打招呼,如何端坐或屈膝。


這樣一節課程,費用需要3800元,家長們卻覺得值得。因為他們認為,禮儀是上流社會的敲門磚,掌握社交技能對孩子而言更是有利無害。


但新聞一出,更多普通家長卻為之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未來沒有競爭力。


甚至有家長為此和伴侶吵架,斥責對方無能,給不了孩子最好的,家庭關係分崩離析。


從家長這一系列行為中,孩子除了看到焦慮和自卑,再無更多獲益。


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我曾在英語輔導班工作,許多父母都有一定英語基礎。所以為了讓孩子敢於開口說英語,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


然而當時班上出現兩類家長,一類是大膽對孩子進行啟蒙的家長,他們的英文不熟練,卻生動有趣,努力和孩子對話;


另一類則恰恰相反,他們擔心自己的口音不是傳統的英音美音,生怕說出來丟臉,所以不輕易開口。


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評論其他家長,口音不純,或過度糾結孩子的口音。


意料之中,第一類家長培養的孩子,大都順利突破了敢於開口說的難關,而第二類孩子卻總是忸怩,不太敢開口。


孩子彷彿天生帶有覺察父母態度的感應器,當父母焦慮牴觸時,孩子也會習得這種態度,並投射到響應的事物上去。


3

體察自卑與焦慮,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

尊重孩子的發展性

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觸發了家長心中深藏的自卑和焦慮情緒時,許多家長會突然發怒,對孩子挑剔控制,讓他們馬上按自己的要求行事。


而《親密關係》中卻解釋,這種立即控制對方的行為,是在控制自己過去的創傷。


因為“怒氣能麻痺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家長不過是藉著挑剔孩子,來掩飾自己的傷痛。


而通常情況下,讓家長如此勃然大怒的,並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而是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所聯繫出來的一些其他的東西,譬如自身以往不愉快的經歷,或自我放大的孩子行為的後果。


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因此,如果我們因孩子的某些行為感到勃然大怒,不要忙著指責,不要忙著挑剔,應該進一步挖掘自己的內心,發現隱藏在憤怒之下、真正痛苦的根源。


找到了導致自卑和焦慮的原因,才能在下一次情緒上湧之時,有效控制。


與此同時,孩子的成長具有發展性的特點,家長也應接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曲折前進、不盡如人意,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給孩子試錯的空間。

4

在能力範圍內,豐富孩子閱歷

  

無論我們如何爭取做到盡善盡美,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有成長必經的陣痛,也有來自父母的影響。


但美亞曾經說過:“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能茁壯你內心的勇敢和自信。


在公共場合批評指責孩子,竟會為孩子長大後埋下這樣的隱患!

 

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地幫孩子豐富自己的閱歷,能讓孩子領略世界萬物的各色生活,開拓他的見識和視野。而這些,都會變成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讓孩子重新思考生活,修復成長的創傷。


家庭關係就像一個有機系統,我們應該讓不安和焦慮在這裡消化,讓個體在這裡得到成長。唯有如此,才能推動家庭系統良性發展,使其成為提供養分的土壤。


文章來源:深度育兒(ID: baomabaobao )

關注我,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每天為您分享一點點家庭教育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