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峪鎮《最美的青春》觀後感徵文活動(第三期)5

越是地處偏遠,越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為民情懷,紮實的工作作風,昂揚的革命鬥志。蘑菇峪鎮作為全縣最為偏遠、基礎設施較為落後的鄉鎮,鎮黨委、政府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抓不懈,積極學習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塞罕壩精神的指示。年前,鎮黨委組織機關幹部集中收看了《最美的青春》前兩集,號召同志們利用假期自行收看全劇,並結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實際,撰寫讀後感,引發思考,通過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進一步凝心聚力,鼓舞鬥志。


觀看《最美的青春》有感

扶貧辦工作人員 趙豔佳

蘑菇峪鎮《最美的青春》觀後感徵文活動(第三期)5

2018年8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2018年12月5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

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這是一個特殊年代的故事,是一段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傳奇,是一部歌頌中國北部高原荒漠塞罕壩上老一代造林人奉獻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史詩。以主人公馮程、覃雪梅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林業大中專畢業生與以林業幹部職工為骨幹的369人開荒隊伍,帶領當地幹部群眾拉開了與自然抗爭的序幕。豈料,因造林立地條件惡劣機械造林失敗,轉為人工造林。他們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氣溫超過零下43度的環境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裡,戰嚴寒、鬥酷暑、拋青春、灑熱血,營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築牢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拱衛京津冀藍天,在荒涼的塞罕壩上,馮程和他的夥伴們同進退,共患難,也收穫了友誼和愛情,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詩篇。

場面很溫馨,畫面很震動,跌宕起伏的背景音樂下,很快,心靈也被帶入影視裡的意境,從期待的綠色美麗塞罕壩,到初次見黃沙漫天塞罕壩,到為綠化塞罕壩付出一生的決心。實際上,在這樣的進程,反應的是一種對美好的嚮往和尋求美好的決心和勇氣,另外一個角度,宏揚是奉獻精神和崇高的家國情懷。

最令我震動的,是影視中主人公回顧這一生,所表露出來的對所奉獻事業的無怨無悔和最美的青春做最美的事時候的自豪。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一生能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很榮幸,很光榮,但是,用一生做一件事讓它變得了不起,那是不同的,怎樣的不同,做了的人材能漸漸領會,謹和大家共勉,共同努力,為明天創造價值的往昔。

在這部電視劇中,我感動於:他們在極端環境下求生的慾望。大雪封山,在山下補給遲到了半個月至於的日子,他們用友情,用團結跟飢餓做鬥爭,僅僅一頓稀飯就能撐三天的時候,是怎樣一種感受,即使殘羹剩飯也是山珍海味。不禁想到身為90後的我們,作為長輩眼裡唯一沒有捱過餓受過凍的一輩,可能永遠無法體會到他們那時的感受.我感動於:革命年代戰友間的的情誼,當於廠長把馮隊長的菸袋拿給他兒子時,那是馮程在壩上待了十幾年要被放下時,一句“捨不得”包含了我無法體會,也不懂的革命情誼。

我佩服馮程放棄原來專業,自學種林育苗技術,學習是一種信仰;我佩服雪梅的志向,從不退縮;我喜歡秀榮的性格,開朗真實;我感動於隋志超的愛情。

曾幾何時,唱衰90後的文章,不絕於耳,因為在他們眼裡我們是在蜜罐裡泡大的,沒經歷過什麼風雨,加之互聯網新一代,所以90後一度被質疑為“跨掉的一代”。萬沒想到,疫情浩劫來襲,90後在磨難中奮起,在大考中淬鍊,直面生死,使命必達,挺身而出,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責任、擔當和青春價值。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更需要《最美的青春》第一代造林人的奉獻精神,除去目前社會上蔓延的銅臭和腐朽思想,激勵我們振奮起民族精神,無論身處任何時期,都要不畏艱苦、勇於奉獻、艱苦創業,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我們的一切,因為我覺得:不負歲月不負時代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